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9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各地推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随着计划生育工作加强,中国大陆的总和生育率快速下降。1990年代初,生育率下降到世代更替水平(注: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相等,总人口不变)以下。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大陆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 18,处于世界最低水平。联合国估计,到2050年中国人口中三分之一年龄将超过60岁,只有48%的人处于工作年龄。顺应人民群众期盼,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两孩的政策。
              结合材料,分析全面两孩政策的启动和实施体现了哪些唯物论道理。
            • 2. 万物土中生,“吃”和“住”都与土壤环境息息相关。土壤乃“生命之基,万物之母”。与空气和水一样,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近年来,“常州外国语毒地事件”“镉大米”等事件暴露了土壤安全问题的严重性,环保部2016年6月2日发布《201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了我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16.1%.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之一。为此,国务院出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土十条》基本建立了一个中国中长期的土壤污染防治框架,为中国下一步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一个具体蓝图。对此网友纷纷在网上留言:在政府的领导下,我们能够共同努力,共同守卫我们土壤的洁净。
              结合材料,请用“探索世界的本质”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守卫我们土壤的洁净。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16年12月14日以来,我国华北黄淮等地遭遇大范围雾霾天气过程,多地出现了重度霾,尤其是京津冀以及河北南部等地。应对持续雾霾天气,多地启动最高级别的空气重污染预警!大范围的雾霾天气不仅会严重影响交通出行,雾霾中的PM2.5对血液系统、呼吸系统都可能造成巨大损害,雾霾到来人民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为此国家建立了大气环境预警、监测机制,及时发布环境质量监测信息。
              治理雾霾和节能减排息息相关,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要养成节约的生活习惯,尽量购买节能家电,减少家用电器的使用;体现在企业生产上,要提升和改进生产技术,少耗能源,多用清洁能源;体现在交通上,就是要少开车,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燃料,提高汽车排放标准和燃油标准等。
              过去人们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的开发和利用,忽视了对发展生产过程中的废物的科学治理,造成了自然环境严重污染,臭氧层严重破坏,人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今天人类又不得不高喊:要保护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结合材料,运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以及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分析:应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 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材料: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并不是一味强调提高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否则很容易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热衷于追求规模和数量的增长,导致数量与质量失衡、规模与效益失衡;误导人们只重视文化产业创造的经济效益,忽视其社会效益等。在实践中,应把发展文化产业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
              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说明,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决避免文化产业发展的“唯GDP倾向”。
            • 5.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习近平指出,这些古诗词都好。应该把这些经典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有媒体载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在践行》强调,我们必须熟悉当代青少年的特点,离他们生活近些、再近些,用他们的语言和形式,循序渐进,教化于无形。必须警惕把道德教育的目标设定过高、离生活太远。必须防止道德教育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让古诗词成为学生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的原因。
              (2)上述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哪些世界观和方法论?
            • 6.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1日实施。环境保护已成为社会利益冲突的重要触发点,中国需要在保护环境和经济增长、居民就业与环境质量等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更好地落实政府和排污单位责任,对于公众来说,每一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既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也是制造者。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也需要每个公民心中树立绿色出行、节能节水等理念,珍惜环境资源,规范自身行为,从点滴小事做起。
              结合材料,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我国为什么把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
            • 7. 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邀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 8. 材料一  位于丹麦中部的萨姆索岛(Samso)是丹麦应对气候变化的“示范岛”。岛上居民生活简单朴素,仍以农业为生。岛上耸立的风力发电机全面实现了供电的自给自足;秸秆供热工厂,满足了岛上二百多户家庭的供热需要。
              结合材料一,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萨姆索岛居民的生活方式蕴涵的道理。
            • 9. 材料:2010年8月7日晚上11点,200多万立方米的泥石流沿着舟曲县北山的三眼谷沟和罗家谷沟直流而下,越过十几道拦渣坝后,一路在黑夜里咆哮了40分钟,最终嘎然而止于瓦厂村附近的白龙江。据新华社报道称,截至8月10日17时,泥石流导致702人死亡,10421人失踪,42人重伤。
              开车沿着白龙江进入舟曲县城的路上,举目四望,几乎所有的山的岩石都裸露在外,像是一个没有衣服穿的贫苦老人,这还是造林20年以后的结果。很难想象,解放前,这里的泥土曾孕育过举世闻名的原始森林。
              从1950-1998年,舟曲以丰富的森林资源支援国家建设,95%的县财政收入来自林业,大肆的砍伐使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一路从最初的67%,下降到现在的20%.从1985开始,砍伐数量开始逐年递减,并加强造林计划,但由于造林费太低收效甚微。
              1998年的停伐,等于掐断了舟曲的经济命脉,2001年找到了一个新的生财之道----在白龙江及其支流上大兴水电站。目前已然建成27座水电站。有关专家指出,建设水电站对环境的破坏跟砍伐森林一样致命。修水电站要炸山征地,岩体被松动,植被被破坏,会引起新的滑坡,弃渣堵塞河道,在沟中胡乱堆积也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松散固体物质。
              舟曲的金矿石小而富。近几年到舟曲开矿的企业达到29家。先是森林,再是水利,最后是矿产,对于当地自然资源的掠夺,就像嚼甘蔗一样,一节一节地把甘蔗嚼干。
              从辩证唯物论分析材料给予我们的启示。
            • 10. 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原因,比发达国家更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同时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普遍较弱。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