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营养缺陷型菌株就是在人工诱变或自发突变后,微生物细胞代谢调节机制中的某些酶被破坏,使代谢过程中的某些合成反应不能进行的菌株。这种菌株能积累正常菌株不能积累的某些代谢中间产物,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料产物。以下是实验人员利用影印法初检氨基酸缺陷型菌株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的接种方法为__________,与基本培养基(只含碳源、无机盐、水)相比,待测培养皿中的特有的成分有__________。

              (2)进行②过程培养时,应先将丝绒布转印至基本培养基上,原因是__________。从__________培养基上获得相应的营养缺陷型菌株。釆用影印法培养的优点是__________。

              (3)为了进一步完成对初检的营养缺陷型菌株的鉴定,实验人员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用接种针挑取__________(选填“菌落A”或“菌落B”)接种于盛有完全培养液的离心管中,28℃振荡培养1〜2天后,离心,取沉淀物用__________洗涤3次,并制成菌悬液。

              ②吸取lmL菌悬液加入无菌培养皿中,倾注15mL融化并冷却至___________℃的基本培养基,待其冷凝后用记号笔在皿底划分五个区域,标记为A、B、C、D、E。

              ③在划分的五个区域上放入少量分组的氨基酸粉末(如下表所示),经培养后,观察生长圈出现的区域,从而确定属于何种氨基酸缺陷型。   

              组别

              所含氨基酸

              A

              组氨酸

              苏氨酸

              谷氨酸

              天冬氨酸

              亮氨酸

              B

              精氨酸

              苏氨酸

              赖氨酸

              甲硫氨酸

              苯丙氨酸

              C

              酪氨酸

              谷氨酸

              赖氨酸

              色氨酸

              丙氨酸

              D

              甘氨酸

              天冬氨酸

              甲硫氨酸

              色氨酸

              丝氨酸

              E

              半胱氨酸

              亮氨酸

              苯丙氨酸

              丙氨酸

              丝氨酸

              在上述鉴定实验中,发现在培养基A、D区域出现生长圈,说明该营养缺陷型菌株属于___________。

            • 2.

              植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某些微生物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分解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纤维素酶,该酶是由_________________3种组分组成的复合酶。

              (2)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CR)时,CR可与纤维素形成_____色复合物。用含有CR的该种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__。

              (3)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基(成分见下表):


               

              酵母膏

              无机盐

              淀粉

              纤维

              素粉

              琼脂

              CR

              溶液

              培养

              基甲

              +

              +

              +

              +

              -

              +

              +

              培养

              基乙

              +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据表判断,培养基甲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乙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苯酚是工业生产排放的有毒污染物质,自然界中存在着能降解苯酚的微生物.某工厂产生的废水中含有苯酚,为了降解废水中的苯酚,研究人员从土壤中筛选获得了只能降解利用苯酚的细菌菌株,筛选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①为土壤样品,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②中培养菌株的选择培养基中应加入________作为碳源,②中不同浓度碳源的培养基________(A.影响;B.不影响)细菌的数量,如果要测定②中活细菌数量,常采用______________法.

              (2)④为对照,微生物在④中不生长、在⑤中生长,④与⑤培养基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使用____________法可以在⑥上获得单菌落.采用固体平板培养细菌时进行倒置培养是为了防止                             .

            • 4.

              下图表示微生物培养与利用的相关实验技术,回答下列问题:

               (1)在培养基的制备过程中,A表示____________,B表示灭菌,对培养基灭菌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

              (2)D是微生物接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步操作。

              (3)在筛选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时,所用培养基以尿素作为_______________;在统计菌落数目时,一般选择菌落数在 ___________________的平板进行计数。若要对分离的菌种作进一步的鉴定,可在选择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指示剂,若指示剂变__________,则可初步鉴定该种细菌能够合成___________,分解尿素。

            • 5.

              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下面是有关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分离和计数的实验过程,请根据下图回答相关问题:

              (1)能分解尿素的细菌代谢类型为_____________,取样时一般_____(能/不能)从土壤表层取土样。
              (2)为分离出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应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体培养基进行分离,并加入________指示剂进行鉴别。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还需设置对照组。若要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对照组的设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被杂菌污染,对照组的设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取土样5g,应加入___ml的无菌水配制成稀释10倍土壤溶液。因土壤中细菌密度很大,需要不断加以稀释,配制成如图所示的不同浓度的土壤溶液。随后将103-107倍的稀释液分别吸取0.1mL加入到固体培养基上,用________将菌液铺开。这种接种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
              (4)将接种的培养皿放置在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48h,观察并统计呈_____色的菌落数,结果如下表,其中________倍的稀释比较合适。

            • 6.

              在生产研究上,常常需要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和计数。回答下列与微生物的培养与利用有关的问题

              (1)下图是利用______________法将微生物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把混合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获得______________菌落。接种后培养基应______________放在37℃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分析下面培养基的配方:NaNO3、KH2PO4、NaH2PO4、MgSO4•7H2O、KCl、H2O。若此培养基用于筛选尿素分解菌,则应除去上述培养基成分中的________,并加入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物质,以补充其生活所需的碳源和氮源。培养基中加入酚红作指示剂的原因是尿素分解菌能合成________将尿素分解为氨,使培养基pH发生改变,酚红由黄变红,使菌落周围呈现红色。

              (3)三位同学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土壤样品中细菌数量。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取0.2ml稀释液涂布,得到以下统计结果:

              甲同学涂布了1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60;

              乙同学涂布了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10、240和246,取平均值232;

              丙同学涂布了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1、212和256,取平均值163;

              在三位同学的统计中,____________同学的统计结果是相对准确可信的。按照该同学的结果,每毫升原液中的菌体数是______________。用这种方法测得的菌体数比实际活菌数量______________。

            • 7.

              塑料袋造成的“白色污染”早已成为地球公害,塑料袋的自然分解需要20-1000年不等.2008年7月3日加拿大媒体报道:16岁的高中生丹尼尔-伯德从土壤中找到了一类假单胞杆菌,能将聚乙烯塑料的自然降解过程缩短至3个月,而且分解产物只有水和二氧化碳.伯德也因此被誉为“塑料袋的克星”.以下是伯德寻找到聚乙烯降解菌的大致过程.请回答:

              (l)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推测,伯德这项研究的“土壤样品”最可能取自于______.
              (2)图中“…”表示对土壤悬浮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目的是使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Ⅰ号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______.接种培养后,统计菌落数,通常活菌的实际数目要比统计的菌落数_______。

              (3)对培养基灭菌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接种前需要检测使用的培养基是否被污染,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I号培养基属于______培养基,其作用是使目的菌能“脱颖而出”.如图采用的接种方法为______.

              (5)使用Ⅱ号培养基的目的是使目的菌数目增多,若对目的菌进一步培养,则其增长呈____型曲线增长。Ⅱ号培养基中必须包含水、无机盐、______等基本营养成分.从物理性质来看,Ⅱ号培养基中________(填“不能”或“能”)添加琼脂.假设该同学发现培养基上细菌数目过多连成一片,说出一种可能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处理措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苹果醋是指苹果汁经发酵而成的苹果原醋,再兑以苹果汁等原料而制成的饮品。如下图是苹果醋的制作流程简图,请据图回答:


              (1)过程①、②所用的微生物在结构上最明显的区别是____________。这两个过程所需发酵的条件(环境因素)最明显的区别有_______、______。

              (2)过程①、②中产物的检测,除了嗅味和品尝外,还可分别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检测。

              (3)若要在过程②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出所需菌种,需进行纯化培养。纯化培养的原理是:在培养基上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可获得较纯的菌种。常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_______________,配制固体培养基所用的凝固剂是___________。

            • 9.

              泡菜最早的文字记载距今已有3100年历史,《诗经》的《小雅·信南山》一篇中就有“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黄祖”的诗句。其中的菹就是泡菜的古称。请回答有关泡菜制作的下列问题:

              (1)泡菜制作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为了解发酵液中菌种的数量,可采用_____________法接种。若将1mL发酵液稀释105倍,在三个平板上分别接入0.2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三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33、38、37,则1mL发酵液中有___________个酵母菌。

              (2)为了保持所获得菌种纯净,需要进行菌种的保藏。对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以采用___________的方法。

              (3)市场上购买的真空包装泡菜,在没有发生漏气状态下发生了“胀袋”现象,A同学怀疑是杂菌污染导致的,B同学怀疑是乳酸菌大量繁殖导致的,说出你支持谁的观点?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位同学在家制作泡菜时,发现泡菜坛内长一层白膜,这层白膜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5)为避免杂菌污染,该同学向泡菜坛中加入了青霉素,结果乳酸菌发酵失败,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

              (6)测定亚硝酸盐含量时需要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___________发生重氮花反应,泡菜榨汁获取的溶液会出现___________色,可加入氢氧化铝乳液使泡菜汁透明。

              (7)下图是该活动小组记录的两种食盐浓度的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与发酵天数关系图。根据此实验结果,你认为比较适合制作泡菜的食盐浓度为______________。

            • 10.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深加工可生产酒精、玉米胚芽油和果糖等。流程如下:                                                                               
              (1)玉米秸秆中的纤维素经充分水解后的产物可被酵母菌利用发酵生产酒精。培养酵母菌时,该水解产物为酵母菌的生长提供________。发酵过程中检测酵母菌数量可采用_______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

              (2)玉米胚芽油不易挥发,宜选用_______法或________法从玉米胚芽中提取。

              (3)玉米淀粉经酶解形成的葡萄糖可在葡萄糖异构酶的作用下转化成果糖。利用________技术可使葡萄糖异构酶重复利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4)利用PCR技术扩增葡萄糖异构酶基因时,需用耐高温的_______催化。PCR一般要经历三十次以上的循环,每次循环包括变性、_______和_______三步。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