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生物技术实验植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某些微生物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分解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纤维素酶,该酶是由3种组分组成的复合物,其中的葡萄糖糖苷酶可将 ______ 分解成 ______
              (2)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CR)时,CR可与纤维素形成 ______ 色复合物.用含有CR的该种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 ______
              (3)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某同学设计了甲、乙 两种培养基(成分见表)
              酵母膏 无机盐 淀粉 纤维素粉 琼脂 CR溶液
              培养基甲 + + + + - + +
              培养基乙 +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据表判断,培养基甲 ______ (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培养基甲是 ______ 培养基,原因是配方中 ______ ;培养基乙 ______ (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 ______
            • 2. 从自然菌样筛选较理想生产菌种的一般步骤:采集菌样→富集培养→纯种分离→性能测定.
              (1)下面两组图是采用纯化微生物培养的两种接种方法接种后培养的效果图解,请分析接种的具体
              方法.获得图A效果的接种方法是 ______ ,获得图B效果的接种方法是 ______ .在固体培养基上划线分离时,经培养,在划线的末端出现 ______ ,表明菌已分离.

              (2)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的常用方法是 ______ .倒平板时要待平板冷凝后,将平板 ______
              (3)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 (成分见下表):注:“+”表示有,“-”表示无,CR溶液(刚果红).
              酵母膏 无机盐 淀粉 纤维素粉 琼脂 CR溶液
              培养基甲 + + + + - + +
              培养基乙 + + + - + + +
              据图判断:
              培养基甲 ______ (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 ______
              培养基乙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培养基中没有纤维素,不会形成CR纤维素 ______ 颜色复合物.
              (4)为了尽快观察到细菌培养的实验结果,应将接种了自来水样品的平板置于 ______ 中培养,培养的温度设定在37℃.要使该实验所得结果可靠,还应该同时在另一平板上接种 ______ 作为对照进行实验.
            • 3. 为研究大肠杆菌乳糖代谢过程中lac 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科研人员做了相关实验.
              (1)在加入乳糖和去掉乳糖条件下,检测培养的大肠杆菌细胞中lac mRNA和β-半乳糖苷酶的含量,得到如图所示结果.
              ①乳糖属于糖类中的 ______ 糖,细胞内的β-半乳糖苷酶可将乳糖分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
              ②据图可知,加入乳糖时,lac 基因才会启动 ______ ,β-半乳糖苷酶随即增加.去掉乳糖后,lac mRNA 含量立即下降,推测其原因是 ______ ,同时β-半乳糖苷酶含量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稳定,其原因是β-半乳糖苷酶 ______
              (2)为了证实乳糖的作用是诱导新的β-半乳糖苷酶合成而不是将细胞内已存在的酶前体转化为有活性的酶,科研人员将大肠杆菌放入含35S 标记的氨基酸但无乳糖的培养基中繁殖多代,之后将这些细菌转移到 ______ 培养基中培养,加入乳糖后,分离、检测新合成的β-半乳糖苷酶,若这些酶 ______ 放射性,则证明是诱导合成的.
              (3)科研人员发现一种lac 基因突变型大肠杆菌能产生β-半乳糖苷酶,但不能在以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他们在野生型和突变型细菌培养基中添加放射性标记的乳糖,发现野生型在乳糖诱导后会摄取乳糖,而突变型菌几乎不能.据此推测乳糖还能够诱导野生型菌产生某种蛋白X,蛋白X 的功能是 ______
              (4)由上述实验推测,只有当乳糖存在时, ______ 酶与lac 基因的启动子结合,诱导lac 基因表达,从而诱导 ______ 的合成.这种机制使微生物在有底物存在时才合成相关酶,从而减少了细胞内 ______ 的浪费.
            • 4. 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前均需要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B.均要确保培养基中含有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
              C.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法均可用于鉴定菌种
              D.均需要放在恒温培养箱中通入氧气培养
            • 5. 平板冷却凝后要将平板倒置,其意义是(  )
              A.利于大肠杆菌的接种
              B.防止杂菌污染
              C.利于培养基的冷却
              D.防止皿盖冷却水倒流入培养基
            • 6. 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各不相同.下列有关一种以CO2为唯一碳源的自养微生物营养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氮源物质为该微生物提供必要的氮素
              B.水是该微生物的营养要素之一
              C.无机盐是该微生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D.碳源物质也是该微生物的能源物质
            • 7. 青蒿素是从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具有高抗疟活性的脂类化合物,但提取量较低.内生青霉菌是位于黄花蒿体内的一类微生物.为研究不同处理的内生青霉素对黄花蒿组培苗生长以及青蒿素合成的影响,设计实验流程如下.

              (1)图中茎段通过①脱分化过程形成 ______ ,②③过程中培养基主要区别在于 ______
              (2)④过程中振荡培养基的目的是 ______ ______
              (3)⑤过程中的处理方法及测定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对照组处理办法为 ______
              ⑥过程中接种到各组培养基上的组培苗应 ______ 以避免实验材料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且为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应 ______
               
              组别
               
              处理方法
              结果指标
              蛋白质含量(mg•g-1 干重(g) 可溶性糖(%) 青蒿素含量(mg•g-1
              对照组 2.16 0.054 5.1 2.98
              不同处理的实验组 1组 培养液和菌丝混合五制成匀浆,高压灭菌后备用 4.52 0.059 6.50 4.07
              2组 分离培养液和菌丝,取培养液高压灭菌后备用 3.67 0.059 6.01 4.24
              3组 分离培养液和菌丝,取培养液滤膜过滤除菌后备用 3.15 0.078 7.10 4.70
              (4)据表中结果分析,与对照组相比较,三个实验组的各项测定结果指标 ______ .1组处理中蛋白质含量最高,推测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 .从提高青蒿素的产量看,组处理效果最佳,原因可能是 ______
              (5)由上述实验及青霉菌的营养方式推断,内生青霉菌与黄花蒿之间在长期的协同进化中形成了 ______ 关系.
            • 8. 研究人员测试新抗生素对某种链球菌的杀菌效果,这种链球菌能引起人的咽喉感染,将此链球菌分别接种在三个培养皿中,在2号培养皿中放入一片浸过新型抗生素的圆纸片,3号作为对照,三只培养皿如图.

              (1)请对本实验作出假设: ______
              (2)制备培养基的操作顺序是 ______ .(用下列字母排序)
              a.倒置培养基   b.计算和称量  c.灭菌  d.调pH  e.溶解和熔化
              (3)为能彻底消灭培养基中的其他微生物,科学家研究出间隙灭菌法.其程序是:第一天,将培养基在100℃下维持30min,然后在36~37℃下放置24h;第二天、第三天重复第一天的操作.请分析:
              ①培养基在100℃下维持30min的目的是 ______
              ②在36~37℃下放置24h后再加热的目的是 ______
              ③怎样证明间隙灭菌法的效果?
              将培养基置于 ______ ℃下放置3~5d,如果 ______ ,证明 ______
              (4)对照组培养皿3中的圆纸片应作怎样的处理? ______
              (5)用 ______ 法对培养皿1进行该链球菌接种,把聚集的菌种逐步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待长出菌落后,利用无菌绒布将培养皿1中的菌落转移到培养皿2和3中.
              (6)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
            • 9. 如图是高产糖化酶菌株的育种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出发菌株挑取200个单细胞菌株选出50株选出5株多轮重复筛选.
              A.通过上图筛选过程获得的高产菌株未必能作为生产菌株
              B.X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
              C.每轮诱变相关基因的突变率都会明显提高
              D.上图筛选高产菌株的过程是定向选择过程
            • 10. 请回答下列与微生物有关的问题:
              (1)微生物的分布:纤维素分解菌主要分布在富含 ______ 的土壤表层.
              (2)微生物的消毒和灭菌:在菊花组织培养中,对外植体常用 ______ 和氯化汞进行消毒;在微生物培养中,对培养基常用 ______ 法进行灭菌.
              (3)微生物的应用: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运用吸附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 ______ 发酵产生酒精.
              (4)微生物的接种:微生物接种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 ______ 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5)微生物的计数:运用活菌计数法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原因是 ______
              (6)微生物的鉴定:为筛选出纤维素分解菌,应向培养基中加入 ______ 染料,将呈红色反应,再依据培养基中是否产生 ______ 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