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2016年9月4日-5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举行。杭州峰会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努力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发挥二十国集团引领作用,体现战略远见和雄心,为世界经济指明方向,发掘动力。二是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发扬同舟共济的伙伴精神,共同应对风险和挑战,发出团结、开放、包容、合作的强有力信号。三是创新机制建设,打造合作平台,为二十国集团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提供坚实保障。
              材料二:G20花落杭州一是因为璀璨人文与西湖蓝相辉映,杭州是中国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每年数以百亿的进出口贸易额刷新着杭州与世界之间资本的流动,每年有320万“洋面孔”带着好奇和憧憬走进这座城市,法国文化月、意大利摄影周、东西方生活文化主题体验等精彩纷呈的国际化主题活动在杭州已很寻常。二是经济聚焦互联网。信息经济被列为杭州的一号工程,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智慧经济,开启了信息经济的澎湃时代。三是国际范留住“洋面孔”,7年来已约有近千位驻沪领事、文化参赞、商会代表、外籍教授等国际嘉宾来杭参与活动,为杭州市民带来了世界各地的生活文化礼仪和风俗,杭州是中国民间外突的重要力量。中国的英文出租车司机周震家庭,美国加州音乐人卡帕尔迪家庭及中美各一名媒体逮人,被杭州市政府正式聘任为“杭州公共外交友好使者”。
              (1)结合材料一,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为峰会实现三大目标点赞。
              (2)结合材料二,分析G20花落杭州的原因带给我们文化交流的启示。
            • 2. 2015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在土耳其安塔利亚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题为《创新增长路径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将坚持深度融入全球经济,落实“一带一路”倡议。
              将世界的机遇变成中国的机遇,将中国的机遇变成世界的机遇,“一带一路”建设可谓是“一子落而满盘活”。
              (1)请运用联系和矛盾的观点,简要说明建设“一带一路”为什么能实现“一子落而满盘活”。
              (2)运用“独立自主  和平发展”的相关知识,为我国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出谋划策(至少写出三条)。
            • 3. 材料一  2014年8月,中国配合联合国抗击埃博拉病毒,向疫情地区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12月,应联合国的邀请中国将向南苏丹派出维和部队。2014年中国继续为非洲等地区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援助,中国外长王毅在出席69届联大期间表示,中国主张以消除贫困为核心,切实解决发展中国家关切。
              材料二  2014年12月18日,联合国大会通过朝鲜人权决议,鼓励将朝鲜局势移交国际刑事法院。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方一贯主张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通过建设性对话与合作处理人权领域的分歧,将人权问题提交国际刑事法院无助于改善一国人权状况。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下表中“联合国的主要机构”的名称。
              机构名称性质或职责
              联合国主要审议机构
              负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职责
              从事各种日常事务,为其他主要机构服务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哪些建设性作用?
            • 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 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2014年峰会于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召开,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结构改革和加强风险防范成为这次峰会的三大目标。峰会通过了《布里斯班行动计划》,计划在未来5年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和增加自由贸易,提高全球GDP达2万多亿美元。峰会就经济增长、基础设施投资、贸易自由化、税收和金融监管,以及能源安全等一系列议题达成了共识。相比包含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的七国集团(G7)首脑会议,G20的成员国涵盖的范围更广,涉及到中国、印度、南非、韩国、墨西哥、印尼等新兴经济体。这个占据世界人口2/3的国家集团贡献全球GDP总量的85%,以及世界贸易总额的3/4。
                  材料二:
              面对全球经济危机,G20在政策协调、危机救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危机缓和,不同国家存在的问题出现分化,G20也面临更多挑战。2014年9月4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发布报告指出,目前G20机制面临着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地缘政治三大挑战,应推动G20机制化。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陈道富表示, “中国的诚意以及开放、包容、合作的态度,在和而不同的前提下推动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他相信G20会与时俱进,进一步适应当前国际经济形势,而中国则会在G20首脑峰会上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争取发言权,并继续为区域合作做出贡献。
              (1)结合材料一,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G20召开的意义。
              (2)请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应该如何对待G20的发展?
            • 5.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增长速度(如图)

              注: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48.2%,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2%,出口增长8.7%,出口商品向中高端升级。
                  材料二  从“衬衫换空客”到“高铁换大米”再到金融和服务输出,我国的对外经济正在升级。当前,我国积极推行高铁、核电、电信出口,与泰国“高铁换大米”,为巴基斯坦建核电站,联想、华为、中兴在海外逐渐侵蚀多个老牌巨头的市场…….日后,中国出口的将是金融和服务,上海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北京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始运行,金融出口已经在试水。
                  材料三  从“熊猫外交”到“乒乓夕卜交”再到“高铁外交”,我国的外交方式与时俱进。目前,我国领导人在外交活动中大力推销高铁和其它高精尖技术、装备。2014年李克强总理的五次出访,都推销高铁,同时也为我国企业带来了1400亿美元的大单,涉及能源、基建、金融和民生领域项目。在当今世界舞台上,高铁成为中国的标志。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对外经济的知识,阐述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意义。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中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概括我国采取的外交方式的原因。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兰新高铁横跨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从黄土高原上的兰州出发,“爬”上青藏高原的西宁,穿越祁连山,进入河西走廊,再向西进入新疆。
                   材料一  “人便其行,货畅其流”。兰新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后,西安、北京等内地城市都将纳入新疆人的一日生活圈;将使兰新铁路货运能力得到释放,拓宽沿线优势资源的运输通道,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西部大开发进程。
                     “求发展,惠民生”。兰新高铁,不仅改变西部交通格局,也改变着沿线人民的生活。这种改变将深刻影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仅兰新高铁新区总投资就超过350亿元,可以吸纳23万人就业。随着兰新高铁的开通,西部旅游,特别是新疆的旅游将出现爆炸式增长,在未来,西北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的增长也可能出现年50%以上的增长。
                    材料二   大开放要有大通道。兰新高铁轨迹与古丝绸之路基本平行,这条“钢铁丝路”构筑了中国向西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中国向西经由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最终到达德国的大开放通道和欧亚国家走向中国腹地的黄金通道,助力打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丝绸之路经济带。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兰新高铁建设是怎样改变高铁沿线人民生产和生活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民族和外交政策的知识,分析“钢铁丝路”建设的深远政治意义。
            • 7. 材料一:2014 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分异
              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
              社会富足度竞争力721
              发展效率竞争力532
              一、二级城市822
              一般城市266
              经济总量11.8万亿元45.59%8.25万亿元31.8%5.86万亿元22.59%
              经济增速6.5%10%12%
              注:“长江经济带”的基本发展情况是:下游繁荣,科技发达,制造业优势明显,中游次之,上游相对比较贫困,但是劳动力成本低,人口红利大,自然资源比较充足。
                  材料二: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可带动约6 亿人发展,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 一是“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战略,使我国经济发展形成“T”型结构:30 多年来“沿海一竖”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形成中国经济发展支撑格局,而现在“沿江一横”长江横向经济带,贯穿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将打造成中国经济新支撑带;二是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发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龙头作用,通过产业、资本、技术向中西部转移,推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从而构建东、中、西联动发展的经济增长新格局;三是长江经济带和别的经济区域最大的不同是把东、中、西部天然连接在一起,可以加快正在推进的产业梯度转移,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还可以继续向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形成开放新局面。李克强强调,建设长江经济带也是深化改革开放、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建设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全流域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举措。 要把建设长江经济带同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紧密结合,带动创业就业,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增添新动力。 同时要走出一条绿色生态的新路。
                  材料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是借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提出的一个战略倡议。 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以及民心相通来促进沿线各国的互联互通、深化全方位的合作,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它秉承着开放、包容的原则,它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以及社会信息化这一个发展的大潮流。 该规划也被认为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战略载体。
              (1 )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二和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重大意义。
              (2 )结合材料三,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主张的合理性?
            • 8.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的版图如右图所示,在这条经济走廊上,2014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货物贸易额达到1.12万亿美元,占我国货物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未来10年这个数字将翻一番,突破2.5万亿美元。
              (1)运用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简要回答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物贸易能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
              (2)有人认为,现在的中国对外表现得原来越强硬。但坚持原则立场同是否强硬是两码事,国与国之间打交道,重要的是看占不占“理”。请运用政治常识中国际社会交往的相关知识,简要回答我国对外交往中要坚持哪些“理”,列举其中三个。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秉持“亲、诚、惠、容”四字周边外交新理念,中国领导人频繁访问周边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跨区域的新构想: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缅中印孟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习近平主席指出,远亲不如近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对于存在的分歧和争端,我们在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提下,致力于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有关“国家利益”的知识,分析我国周边外交工作思路的正确性。
                  材料二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发表主旨演讲,深刻阐释了“中国版文明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中国人民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应秉持的正确态度和原则。
            • 10. 2015年将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全面铺开的一年。当前,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货物贸易总额、制造业产值、外汇储备均居世界第一。2014年中国境外投资额达到1400亿美元,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未来5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将进口10万亿美元商品,出入境人数将达到5亿人次。中国工厂、中国市场、中国服务、中国流动人群的消费能力,正汇成一股强大力量。
              “一带一路”不存在谁在路上、谁在带上,谁不在路上、谁不在带上的问题。全国各省区市应按照“一带一路”建设总体蓝图,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去寻找参与契合点。例如,江苏地理位置特殊,经济开放程度高,是“一带一路”的重要交汇点,与沿线国家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阔的经贸合作往来。江苏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中要重点依托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节点城市打造国际产业和物流合作基地,强化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
              “一带一路”跨越三大洲,覆盖的主要国家和地区达65个之多,沿线有着多元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只有文化包容、携手并进,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的情感基础、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政治互信、经贸互赢。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一带一路”就是中国给世界发展带来的机遇。请从《经济生活》角度对此加以评析。
              (2)运用矛盾特殊性知识,分析各地如何对接“一带一路”建设。
              (3)如果你参加以“利益攸关,合作共羸”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际论坛,请综合运用《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知识写一篇论坛交流稿。
              要求:①论点紧扣论题,评论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 300 字以内。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