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有关“春风”的两个语段,完成(1)~(3)题。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朱自清《春》)

                  [B]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林斤澜《春风》)
              (1) 这两段各写出“春风”的什么特点?
              (2) 这两段各是怎样具体描写“春风”的?
              (3)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请写出两句关于春天的古诗词名句。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老婆婆的树墩

                    在一座小山坡上有一个树墩,它看起来特别圆,特别干净,就跟一张凳子似的搁在铺满陈年落叶的坡面上。

                    有一位老婆婆因为寂寞,每天黄昏都要拄着拐杖爬上山坡,在这个树墩上坐一坐,想一些自己从前的开心的事情。这时的老婆婆总会一边笑着,一边用手轻轻抚摸树墩,就像她过去抚摸自己的孩子一样。老婆婆的到来也赶走了树墩的寂寞。每天傍晚的时候,树墩总是焦急得像等待妈妈那样等待着老婆婆的到来。

                    这天中午忽然下起了大雪,大雪盖住了山,慢慢地也盖住了树墩。快傍晚的时候,树墩在雪下面想:今天老婆婆大概不会来了,即使来她也找不到我。树墩因为这么一想,心里便难受起来,好像再也见不到妈妈似的。

                    傍晚一到,老婆婆还是拄着拐杖上山来了,她只是比平时多戴了一条厚厚的羊毛围巾。老婆婆走得很慢,留在雪地上的脚印一个一个挨得很紧。

                    老婆婆走到山坡上,一眼就看到被雪盖住的树墩,她脸上先是闪过一阵惊喜,紧接着就解下脖子上的羊毛围巾,用它轻轻掸去树墩上的雪。树墩露出来了,老婆婆用两只手连连抚摸着它,好像十分心疼树墩冻着了。

                    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有一天,在树墩的右侧,也就是老婆婆常用手抚摸的地方,忽然冒出两片嫩芽。没几天嫩芽就长大了,长成了一棵小小的树苗。老婆婆高兴极了,以后她每天黄昏时上山,都会带来一小桶清水,轻轻浇在小树苗上。

                    长在树墩上的小树苗很快就长成了一棵小树。老婆婆为了更好地照料小树,干脆在树墩旁搭了个帐篷,把家搬到山上来住了。

                    在老婆婆的精心护理下,小树长得好极了,树叶特别大,特别绿,总好像吸足了油,看起来亮闪闪的。更奇怪的是小树用不着老婆婆每天给它浇水了,在每天黄昏的时候它会从自己的一片片树叶尖,滴下一颗颗清绿的水珠,让老婆婆用来洗脸、洗头发,给老婆婆用茶杯接住了当水喝。

                    一天又一天,老婆婆的头发变黑了,脸上的皱纹也越来越少。终于在一个早晨,从帐篷走出来的老婆婆,完全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少女。

                    树墩现在天天都跟老婆婆变成的少女在一起,再也不寂寞了,它总是愉快地看着她忙来忙去,忙完了,就来树墩上坐一坐。

                    小树长得越来越高,慢慢地,长在小树顶端的树叶使老婆婆变成的少女再也够不着了,即使站在树墩上也不行。这可怎么办呢?老婆婆变成的少女每天都要给每一片树叶洗脸的呀!

                    这天,老婆婆变成的少女踮起双脚,刚想去够小树顶端的树叶,呀,忽然她飞起来了!就像一个仙女慢慢向空中飞去,等她轻轻落到小树顶端时,竟一下变成了一只蓝色鸟。蓝色鸟在树上跳着,叫着,它又开心地一下飞落到树墩上。树墩托着蓝色鸟,就像托着一颗蓝宝石。

                    后来,小树长成了大树,蓝色鸟就在大树上筑起了鸟巢,还生了许多蓝色的小鸟。小鸟们晚上在巢里睡觉,到了天一亮就通通飞落到树墩那儿,围着树墩吃早饭,讲俏皮话,还用许多只小尖嘴“笃笃笃笃”地亲着树墩。

                    大树因为有了这么多的鸟,而更加茂盛起来;树墩因为有了树和树上的鸟,天天都沉浸在欢乐之中。而那只蓝色鸟还是像从前的老婆婆那样,总是在每天黄昏的时候独自飞落到树墩上,一边想着从前的开心事,一边用翅膀轻轻抚摸着树墩。

                    树墩感觉到那翅膀抚摸在身上时,还是跟从前老婆婆的手是一样的。
              (1) 为什么树墩总是焦急地等待着老婆婆的到来?
              (2) 老婆婆是怎样精心护理小树的?小树又是怎样回报老婆婆的?
              (3) 树墩、大树、蓝色鸟,为什么会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4) 请你说说“老婆婆的头发变黑了,脸上的皱纹也越来越少。终于在一个早晨,从帐篷走出来的老婆婆,完全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少女”的喻意是什么。
              (5) 你读了《老婆婆的树墩》一文后,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雾与未来天气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就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看雾知天的经验,流传着许多有关的民间歌谚。要准确地看雾知天,还必须多方面分析观察,综合判断。那么,要分析观察哪几个方面呢?

                  要准确地知天,________看雾出现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晨雾预示天晴,白天、晚上有雾,未来将有绵绵阴雨。因为前者是辐射雾,后者多是平流雾。民谚说得好:“早雾晴,晚雾阴,晚雾不阴,细雨淋淋。”

                  要准确地知天,又________看雾的浓度。辐射雾是地表空气中水凝结而成,因此比较轻淡,可透过雾层见蓝天;而平流雾则由于大范围的暖湿空气受冷形成,看上去比较浓重。所以人们得出结论:“雾气小,天晴好;雾气浓,有大风;雾气重,大雨凶;雾气轻,隔天晴。”

                  要准确地知天,还________看雾的颜色。 辐射雾因为比较稀薄,看来犹如一层乳白色的轻纱;平流雾比较浓重,而且在它的上空,常常伴有云层,不透阳光,看起来像拉上了一层厚实的灰色幔布,显得灰暗。“白茫茫雾晴,灰沉沉雾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 文中二、三、四段横线处应选用下列两个词中哪个词?为什么?

              A.必需    B.必须
              (2) 本文段抓住________雾与________雾的不同特点,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说明了的关系。
              (3) 下面句子中画线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1) 一般情况下,晨雾预示天晴。

              (2)我国劳动人民就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看雾知天的经验,流传着许多 有关的民间歌谚。

              (3)平流雾比较浓重,而且在它的上空, 常常伴随有云层。

              (4)雾生成后到了白天还不散, 往往说明天将阴雨。
              (4) 第三段中“雾气小,天晴好;雾气浓,有大风;雾气重,大雨凶;雾气轻,隔天晴”中加点的雾指________雾,加曲线的雾指________雾,引用民谚作说明起了什么作用?
              (5) 请给选文拟一个题目:________。
            • 4.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4)题。

              荷叶 母亲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 文章展示了作者的心情变化,请写出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看到“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而深受感动,这是为什么?
              (3) 从文章中摘取一个词语概括“荷叶 母亲”的形象。
              (4) 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请认真抄写下来,并谈谈此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5.
              阅读冰心的《繁星》,完成(1)~(4)题。

                  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
              (1) 这首诗所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词,对不同时期的青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3) 这首诗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4)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中“嫩绿”“淡白”“深红”等色彩词汇,巧妙点明了时间正在向前移动,事物也在运动变化.

              B. 诗中表现了诗人在探索人生道路时的愿望和理想. 

              C. “芽儿”“花儿”“果儿”其实是作者的化身. 

              D. 这首诗共三段,句式结构基本相同.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雀鸟为什么不吃虫

                  ①据《中国环境报》报道,江苏泰兴鸟雀成灾!数万只尚不知名的雀鸟,将1200多亩桃树刚吐的嫩芽尽数啄食。

                  ②看到这个消息,既感到震惊,又觉得它似乎在情理之中……

                  ③查有关资料,食植物的鸟类为数不少,但它们主要是吃植物的种子、果实以及花蜜。仅有少数鸟类,如松鸡和雀鹛吃野生植物的芽苞、叶以及各种蒿草等。像那种成群的、麻雀那样大小的、吃植物嫩芽的雀鸟,我花了很多工夫,就是查不到。

                  ④不过,我们可以想一想,在连续数十年使用杀虫剂的今天,在农业区能够历尽种种磨难仍保持如此种群的鸟类,难道它们只吃虫子吗?我们知道,虫子一多,人们心里就不舒服——这就像眼睛容不得半粒沙砾一样,人们容不得它们的存在。在人为的环境里,那些虫子是不太可能大量存在的。也就是说,这成群的小鸟能在哪里找到这么多的虫子,供它们食用呢?或许它们是从别的地方长途迁徙而来的,即使这样,在它们的原产地也没有虫子可吃。原因很简单,如果有虫子,那些成群的雀鸟却只吃植物嫩芽,而很多虫子也吃植物的嫩芽,以它们为食物的虫子早该绝迹了。

                  ⑤据我的观察,在我们这里能够见到的,可称得上“群”的小鸟是白头翁。可在秋冬季节,它们是以几乎木质化了的秋枫的种子和只有一层薄皮的女贞子和种子为食。在春天,它们一样也不吃虫。不知这是不是巧合?总之,它们家族能免遭灭绝真是幸运!

                  ⑥如果我们换个方式表达,可能就更说明问题:因为有了虫子,就会有人打农药,所以,吃虫子的小鸟,将不太容易成活。因此,我有一个朦胧的感觉:江苏泰兴的那些小鸟是长期被逼无奈才改变了习性的。

                  ⑦几十万年前,大熊猫被严酷的大自然所逼迫,也改变了习性。毕竟,生存才是硬道理。那些来不及改变习性的雀鸟,就会遭到灭顶之灾!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次恐怕不是大自然的逼迫了!

                  ⑧幸运的是,江苏泰兴的雀鸟改变了习性,找到了新的食物。但那群改变习性的雀鸟真的就能免遭灭顶之灾吗?
              (1) 江苏泰兴数万只雀鸟将1200多亩桃树的嫩芽尽数啄食,作者为此而“震惊”。根据第③段的有关资料及后文的相关内容,分析作者感到“震惊”的原因。
              (2) 在第④段里,作者得出了怎样的一个结论?
              (3) 江苏泰兴那些改变了习性的雀鸟真的就能免遭灭顶之灾吗?为什么?(统观全文讲述两点理由。)
              (4) 作者认为人们怎样才能保护生态平衡?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秋 思(略有删减)

                        粱 衡

                    ①十月里有机会到吕梁山中去,一进到山的峰谷间,秋浓如酒,色艳醉人。长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真不知道大自然原来是这样地换着时装。这山,原该是披着一件绿裳的吧,而这时,却铺上了一层花毯。那绒绒的灌木,齐齐的庄禾,蔚蔚的森林。成堆成簇,如烟如织,一起拼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大图案。



                    ②这花毯中最耀眼的就是红色。坡坡洼洼,全都让红墨漫了个透。你看那殷红的橡树,干红的山植,血红的龙柏,还有那些红枣、红辣椒、红金瓜、红柿子等,都珍珠玛瑙似的闪着红光。最好看的是荞麦,从根到梢一色娇红,齐刷刷地立在地里。远远望去就如山腰里挂下一方红毡。点缀这红色世界的还有黄和绿。山坡上偶有几株大杨树矗立着,像金色的大扫帚,把蓝天扫得洁净如镜。镜中又映出那些松柏林,在这一派喧闹的色彩中泛着冷绿,更衬出这酽酽的秋色。金风吹起,那红波绿浪便翻山压谷地向天边滚去。登高远望,只见紫烟漫漫,红光蒙蒙,好一个热烈、浓艳的世界。

                    ③我奇怪,这秋色为什么红得这样深浓。林业工作者告诉我,……就说这红枣吧,春天里繁花满枝,秋时能成果的也不过千分二三,要经过多少场风吹雨打、蜂采蝶传,才得收获那由绿而红,一粒拇指肚大的红果,这其中浓缩了造物者多少的心血。那满山火红的枫叶则是因为她的叶绿素已经用完,显红色的花青素已经出现。这是一年来完成了任务的讯号,是骄傲与胜利的标志。

                    ④本来,四时不同,爱者各异。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所以春花灼灼,难免林小姐葬花之悲;秋色似火,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 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崖后的欢乐。一个人只要献身于一种事业,一步步地有所前进,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充实。我站在秋的山巅,遥望那远处春天曾走过的小路,不觉想起保尔在晚年关于年华的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我想,不管是少年,青年还是中年人,都请来这大自然的秋色中放眼一望吧,她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创造人生。

                    注:酽(yàn)酽:(汁液)浓;味厚。
              (1) 给下列词语中划横线的字注音并结合上下文解释该词语。

              1)点 (  ):______________

              2) 憬(  ):______________
              (2) 根据要求填空。

              1)文中的保尔指的是苏联作家__________(填作家名)的名著____________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

              2)请将文中保尔在晚年关于年华的那段名言中空缺的部分填写完整。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临死的时候……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3) 作者在第②段中着力描绘秋色,作者笔下的秋色有什么特点?作者在本段先说“坡坡洼洼,全都让红墨漫了个透”,后来又说“点缀这红色世界的还有黄和绿”,两句话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4) 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作者描绘了春与秋的特点及带给人的不同感受,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写一段描绘“夏”或“冬”的文字。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