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奶奶

              曹文轩

              (1)开镰了,收割了,新稻登场了。

              (2)青铜的爸爸赶着拖着石磙的牛,碾着稻子。稻粒不像麦粒那样容易从禾秆上碾下,碾一场稻子,常常需要七八个小时。所有的稻子,几乎是一起成熟的,秋天又爱下雨,因此,全村的劳力,都必须被发动起来,不停地收割,不停地装运,不停地碾场。

              (3)深夜,爸爸的号子声在清凉、潮湿的空气中飘荡着,显得有点儿凄凉。

              (4)碾上几圈儿,就要将地上的稻子翻个身再碾。通知大家来翻场的,是锣声。

              (5)锣一响,大家就拿了翻场的叉子往场上跑。

              (6)夜里,疲倦沉重的人们一时醒不来,那锣声就会长久地响着,直到人们一个个哈欠连天地走来。

              (7)第一场稻子碾下来,很快就按人口分到了各户。当天晚上,人们就吃上了新米。

              (8)那新米有一层淡绿色的皮,亮亮的,像涂了油,煮出来的无论是粥还是干饭,都香喷喷的。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

              (9)这一天晚上,奶奶对全家人说:“我该走亲戚了。”

              (10)奶奶是要去东海边她的妹妹那儿。奶奶说,她活不了太久,趁还能走动,她要去会一会妹妹。

              (11)爸爸妈妈倒也同意。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奶奶去东海边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过去的这段日子里,青铜家借了别人家不少粮食,等将这些粮食还了,青铜家的粮食又很紧张了。奶奶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时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妹妹家那边相对富裕。还有,妹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区,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花。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葵花做棉袄、棉裤,马上就要过冬了。日子过得这么清贫,这两个小的,却一个劲地蹿个儿,原先的棉袄、棉裤,即使没有破破烂烂,也太短了,胳膊和腿,去年冬天就有一大截露在了外面,让人心疼。

              (12)然而,奶奶只说去看看她的妹妹。奶奶走后,青铜一家人,心里总是空空落落的。

              (13)过了半个月,奶奶没有回来,也没有一点儿音信。妈妈开始对爸爸抱怨:“你不该让她去的。”爸爸说:“她一定要去,你拦得住吗?”

              (14)妈妈说:“就是该拦住她。她那么大年纪,不能出远门了。”

              (15)爸爸很心烦,说:“再等些日子吧,再不回来,我就去接她回来。”

              (16)又过了半个月,爸爸托人捎信到海边,让奶奶早日回家。那边捎话过来,说奶奶在那边挺好的,再过个把月,就回来了。

              (17)不出半个月,海边却用船将奶奶送回来了。船是夜里到的。陪奶奶回来的,是爸爸的表兄。他是背着奶奶敲响青铜家门的。全家人都起来了。爸爸打开门,见到这番情景,忙问表兄:“这是怎么啦?”表兄说:“进屋再说。”全家人都觉得,奶奶变得又瘦又小。奶奶却微笑着,竭力显出一副轻松的样子。爸爸从表兄的背上将奶奶抱起,放到妈妈铺好的床上。爸爸抱起奶奶时,心里咯噔一下:奶奶轻得像一张纸!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奶奶说:“天不早了,一个个赶紧睡吧,我没事的。”

              (18)爸爸的表兄说:“她老人家在那边已经病倒十多天了。我们本想早点儿告诉你们的,但她老人家不肯。我们想:那就等她好些吧,好些,再通知你们。没想到,她的病非但不见好转,倒一天一天地加重了。”他回头看了一眼床上的奶奶,声音有点儿颤抖,“她是累倒的。”

              (19)“她到了我家后,也就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别人无论怎么劝她别去摘,她就是不听。直到有一天中午,她晕倒在棉花地里。幸亏被人看到了,把她送了回来。从那一天起,她就再也没有能起床……”

              (20)青铜和葵花一直守候在奶奶的床边。奶奶的脸似乎缩小了一圈儿,头发白得像寒冷的雪。她伸出颤抖的手,抚摸着青铜和葵花。青铜和葵花觉得奶奶的手凉丝丝的……

              (节选自《青铜葵花》)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交代稻粒不容易被碾下来,碾一场稻子需要七八个小时等内容为后文爸爸深夜碾场的凄凉心情以及翻场的人们“哈欠连天”等内容作铺垫。

              B.奶奶说自己“活不了太久”,这说明奶奶年纪很大了,另外也是奶奶想通过这句话不让家人阻拦自己走亲戚;同时,这样写也为后面写奶奶累病埋下伏笔。

              C.爸妈对话中,“爸爸很心烦”一句表现了爸爸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感觉妈妈太唠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

              D.爸爸将奶奶抱起的情节,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同时还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明奶奶极其瘦弱、病情严重。

              E.爸爸表兄的话是补叙内容,交代了回家后的奶奶病情很重、体重很轻、头发更白的具体原因,表现了爸爸的表兄一家人对奶奶的关心和对爸爸的责备。
            • 2.
              下列各项的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粉丝”“草根”“纠结”“动词”都属于名词。
              B.短语“食品安全”“拨动心弦”“愚公移山”“振奋精神”的结构完全不相同。
              C.“我不是一个一遇到困难就后退的懦夫。”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我不是懦夫。”
              D.“种花好,种菜更好,就是不能种草。”这个复句的第一层是转折关系。
            • 3.

              修车老汉

              桥下的修车老汉死了。听说死得很惨,在桥上被汽车撞个血肉模糊。

                  一个卑微生命的离去,就像天空中一颗流星一闪即逝,再平常不过,于忙忙碌碌的世人更是毫无影响的——只是又一次骑车过桥,轮胎破了,烈日下推车,在桥下找不到修车老汉,挨了另一修车档的“宰”时,才记起曾经有这么一个人。

                  在这个城市里骑车上下班,常常会遭遇这样的尴尬:早上准备骑车出门,发现车子丢了;火急火燎担心上班迟到猛踩脚踏板,轮胎不争气了——遭遇不测,扎上了钉子铁块,破了。

                  那天,本就起床晚了,正奋力骑行在桥上匆匆赶路的我,忽地感觉脚上用不上劲了——我最担心的情况出现了,轮胎破了。

                  像泄了气的轮胎一样,推着车子过桥。桥下不远处就是老汉的路边修车档:一个黑乎乎的塑料盆装着半盆黑乎乎的水;一个皱巴巴的蛇皮袋铺在地上,上面摆着剪刀、铁锤、钳子等工具;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月饼盒装着汽芯、螺钉、垫片等细小物件;一个还算精神的打气筒直立在一边……这就是老汉修车档的全部。

                  一头白发的老汉正在给我前面一位紧张地补胎——不用说,又是一位中了招的主。

                  “赶紧帮补一下!”屋漏偏逢连阴雨,心想迟到了回去挨领导批是肯定的,前面那位推车一走,我就催促老汉。

                  “嗯!”老汉接过车,一双粗糙油污的手麻利地动起来。很快,老汉从前后轮胎各取出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钉子。

                  “路上长钉了!”看到这两个一模一样的钉子扎破了我的车胎,害我上班迟到,我气不打一处,拿话损老汉——媒体上登过,一些不法分子一边在马路上撒钉子,一边在前面守株待兔修车补胎。

                  我怀疑老汉,边说边观察老汉的反应。

                  “嗯!”老汉听出我的话外音,抬了下头,应了一个不置与否的单音字后,低头继续干活。

                  老汉抬头瞬间,脸上风干了的皱纹格外显眼。

                  “现在的人,人心不古,见利忘义!”我心存怀疑,却又苦于没证据,还得求助于他,心里忿忿不平,继续用言语发泄愤怒,“卖棺材的恨不得亲自去杀人,开药店的巴不得全城投毒……”

                  “嗯!”老汉这回头没抬,手也没停,又是不置与否地应了个单音字。

                  心虚了吧?话都不敢接,就像抓了小偷现行,我一脸正义。

                  “好了,两块!”老汉停下手中的活,站了起来,拍了拍微微驼着的背,言简意赅。

                  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老汉站起来的那一瞬,我突然有心悸的感觉——老汉特像乡下的父亲,苍老、能干又狡黠。

                  但愿钉子不是你撒的,但愿善良在你那还有一丝尚存,看着这像父亲一样的老汉,我把到嘴边更恶毒的话咽了回去。付了还算公道的两块钱,急急赶路。

                  这是我第一次跟老汉打交道。

                  没多久,我再次“帮衬”老汉的修车档。依旧是麻利的动作,依旧是“嗯”到底的言简意赅,依旧是有些许的心虚。

                  老汉修好车站了起来捶捶腰。而我再次面对老汉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我不再有心悸的感觉,我更多相信我的判断,他就是撒钉子的人—我看到他的铁盒有好多一模一样的钉子!

                  老汉在马路上撒钉子终于还是被我抓了现行。

                  那天要陪领导坐早班机出差,天刚蒙蒙亮,我就骑车出门去单位。

                  清晨一切都还睡意朦胧,路上车少人稀。上桥时,远远见到一黑影和我相向而行。黑影在桥上走走停停,时而弯腰,时而直行,怎么看都不像正常赶路的。

                  一开始,我没怎么在意,或许是黑影落下什么东西,在桥上寻找。靠近了,从微驼的后背和苍白的头发,我认出黑影是修车老汉。

                  难道是趁着车少人稀,在马路上撒钉子?

                  “干吗?”修车老汉正好弯下腰,我大吼一声。

                  兴许太专注撒钉子了,老汉没注意到我已逼近,被吓住了:老汉直直站着没动,左手拿着两个估计来不及撒下去的钉子,右手有一团黑乎乎的东西。

                  “嗯!”老汉发现是我,顿时轻松了 下来,“吓死了!”

                  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在晨曦中分外耀眼,我却没了心悸和怜悯,心里只有厌恶和憎恨!

                  “怎么能这样?!”粗话我骂不出口,但声音绝对够大,大到桥下江里的鱼虾大约都能听见。

                  “嗯!啊?”老汉还是言简意赅,只比刚才多了一个语气词。

                  “别再这样了!”哎!面对像乡下父亲一样的老汉,怎么说他好呢?

                  ……

                  出差回来好长一段时间不用“帮衬”老汉。老汉被我撞见撒钉子后,或许是良心发现了,不再撒钉子,生意也就似乎“冷清”起来,上下班高峰期不再忙得没空站起来,常常见他微驼着背站着朝桥上张望。

                  我每次都是呼啸而过,不停一分一秒。

                  但愿老汉改过自新了!

                  老汉不知改过了没有,老汉却死了。原本,像老汉这样一个卑微生命的离去,于世人毫无影响,也无人会记挂。然而,老汉在离去后半年,却引起了轰动——本城晚报报道了老汉的事:修车老汉数年如一日,用磁铁吸走不法分子撒在桥面用来扎车轮胎的钉子,不幸遭遇车祸……

                  对照那篇报道,我才知道,老汉右手那团黑黑的东西是磁铁,铁盒里装的是他每天吸走的钉子!

                  报道说,老汉因为儿子在桥上开车,车子被钉子扎破轮胎出车祸身亡,自此之后,老汉就在桥上吸钉子,桥下修车。

                  怀揣着那份报纸,我骑车出门,在桥下老汉昔日的修车档前,我仿佛又看到了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的老汉。

                  我也看到了乡下的父亲。

              下列各项中,对本文分析、理解 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是按照时间的先后来组织材料,并用倒叙方式来叙写故事的。
              B.小说结构精巧,前后照应,并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感人至深。
              C.“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是对老汉的特写,表现了老汉生活艰辛,形象丑陋。
              D.作者在第⑤自然段不惜笔墨地描写出老汉的修车档,是为了说明老汉修车档的简陋和人物的卑微,为叙写自己对老汉的不友好态度做铺垫。
              E.文中多次写到老汉像乡下的父亲,“我”之所以有这样一种感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认为老汉苍老、能干又狡黠,而父亲也如此。
            • 4.

              【甲】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乙】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弛,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下面各组加下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① 鞍马 ②东 买骏马   
              B.①不 爷娘唤女声 ②阿姊 妹来

              C.① 黑山  ②关山 若飞   
              D.① 气传金柝 ②雄兔脚扑
            • 5.

              枣香醉人

              上午接到爷爷的电话,说给我酿了一罐醉枣,让我抽空回老家一趟。

              爷爷每年都会在枣子成熟的季节,亲手挑选出一颗颗饱满、红润的大枣,蘸上白酒,密封在玻璃瓶中。瓶口用稀稀的黄泥土封住。静置两三个月后,待枣香、酒香融为一体,合为一物,才有了今天爷爷酿的醉枣。

              八十岁的爷爷和八十二岁的奶奶住在离小城六十公里外的乡下老家,固执而孤独地坚守着三间土坯房和一个种着七棵老枣树的大院子。

              奶奶告诉我,枣树是她嫁给爷爷的第三天亲手种下的,到现在已有六十个年头了。

              坐小城的公交车到村口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多了。

              雪后的乡村,色彩单调得很,所有矮小的植物都被覆盖在白绒毯似的大雪之下。寂静的村庄,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色。汽车没停稳前,模模糊糊地看到偌大的村口只有枣树下伫立着一个人。下车一瞧,原来是奶奶。她正倚靠着一棵弯弯曲曲、疙疙瘩瘩的老枣树,张望着从远处驶来的汽车。

              呼呼的北风,依旧是那样寒冷、刺骨,不时地吹拂起她额前几缕花白的头发,但树下的她却像雕塑般一动不动,只有头上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在瑟瑟地抖着。

              奶奶的个子似乎又矮了一些,童年印象中的她是个大高个,干活利落,走路飞快。我总要仰着小脑袋看她,一溜小跑地跟在她的后面。只是恍惚间,奶奶竟变成了眼前的模样:个子矮了,佝偻着身子,走路也有些不稳了。

              “不是打电话不叫你来接我吗?”我慌忙上前搀住她的胳膊,把她全身的重量都揽在自己身上。

              “爷爷的气管炎又犯了吗?”我问。

              “没犯,别担心,我们壮实着呢!”奶奶一向报喜不报忧。

              走进院子,七棵老枣树挥舞着光秃秃的树枝,像久违的老朋友般无声地迎接着我。这七棵老枣树收藏着我单纯而快乐的童年时光……

              “奶奶,今年的枣结这么多啊!”八岁扎着两根羊角辫的我,蹲在九岁哥哥的后面,一边和奶奶说笑着,一边用两只小手胡乱地划拉着地下被爷爷打落的枣子。

              爷爷笑呵呵地站在木梯上,用力地挥动着手中长长的打枣竿。一阵急风暴雨,红通通、圆滚滚的枣子纷纷落下。我和哥哥大呼小叫着,疯跑着,打赌谁先找到今年最大、最红的枣子。五岁的小妹最为老实了,两只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地捡起两颗小枣,放进奶奶的大枣筐里,乖巧、懂事的模样,引逗得爷爷和奶奶哈哈大笑。

              时光如箭,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

              “奶奶,那棵枣树怎么歪成这样了呢?”我问奶奶。

              奶奶抚摸着干枯的树干说:“唉,这棵枣树也老了!”记忆中这棵枣树结的枣子,即便是刚刚点红,滋味也是酸甜酸甜的,最为解渴、解馋。

              虽说是棵枣树,它的意义于我来说却是朝夕相处、不离不弃的童年玩伴。春天,顽皮地在它疙疙瘩瘩的身上攀来爬去;夏天,撑一个木床,在它绿色庇护伞下纳凉:秋天,肆意摘取它的果实;冬天,又把所有积雪堆在它的脚下。它和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构成了我童年美好图画中最不可或缺的记忆。一年又一年,奶奶和爷爷为这个大家庭日夜操劳着,枣树发芽、开花、结出最大最红的枣子;一年又一年,奶奶粗糙的手上布满了淤黑色的老年斑,枣树的树皮翘起甚至开始一块块地脱落;一年又一年,爷爷健壮的身体日渐衰弱,枣树的果实也越来越少

              时间,飞逝的时间,残酷的时间,把所有一切都改变了。

              爷爷、奶奶和枣树,却默默承受住了!

              家中,爷爷正在烧火,锅台旁摆着早已包好的两帘饺子。

              “怎么又包饺子?不怕累着?”我嗔怪奶奶。

              “不累,你不是爱吃菜馅的吗?我和你爷爷常包!”

              灶下烧火的依然是爷爷,抢也抢不过他。他总怕我不会烧这种大灶。爷爷呼呼噜噜的气管和吱吱啦啦的风箱一唱一和的,听得我一阵阵的揪心。

              “让你们搬到城里就听话吧,你们这么大岁数了,还住在老家土坯房里,会叫人笑话我们不孝顺的!”我又开始劝奶奶。

              “这房子咋了?不能住人?你们不都是在这房子中出生的吗?”耳背的爷爷显然是听到了我的话,像吵架似的嚷嚷着,固执的表情完全是一个三岁小孩子的模样,令我好气又好笑。

              “不就图你们有个根,有个老家吗?”奶奶边往锅中下饺子边说。

              我正用勺子搅着下到锅中的饺子,听到这儿鼻子一酸。

              吃饭时,照例,爷爷奶奶一个劲儿地劝我多吃。

              “别夹了,我都吃饱了,现在都流行减肥,哪有像你们孙女这么胖的!”我夸张地比画着。

              “咱可不减,把胃都减坏了!”他几乎是对着我吼了。

              我要走了,爷爷让我捎上那一罐醉枣。“这七棵枣树真是老了,今年才结了半筐枣子!”我听到了他喉咙里发出两声似有似无的叹息声,很轻很轻,却只好装作没有听见,低头快步地走出家门。

              还是奶奶送我到村口公路上等车,患气管炎的爷爷不常出门,无论是谁回老家,总是奶奶送出屋门、院子,一直送到村口。

              一个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爷爷和奶奶就像这院中七棵老枣树的根,铁铸石雕的根,屹立不倒的根。他们用生命培育出的儿女像极了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红枣,所以不论我们的外表多鲜亮、滋味多甘甜,依然不能离开这深深扎根地下,已然融入血脉的生命之根——哪怕他们走了一段崎岖难行的人生路,耗尽了全部心血、力气,只剩下了风烛残年的躯壳。

              奶奶目送我坐上了公交车,汽车缓缓开动,我慢慢地远离了老家,最后消失在我视线里的是奶奶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

              我紧紧地捧着那罐醉枣,不禁陶醉在了那浓浓的枣香和深深的思念之中。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描写雪后乡村的荒凉寒冷,是为了突出爷爷奶奶坚守老家的可贵品质。
              B.奶奶说他们很壮实,经常包饺子,这都是为了不让“我”担心,宽慰“我”而说的。
              C.文章结尾再次提到了奶奶“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首尾呼应,表现了“我”对爷爷奶奶的依依不舍之情。
              D.爷爷是个固执的倔老头,跟“我”说话像吵架似的,他“吼”的背后是和奶奶一样的对孙辈的关心体贴。
              E.文章在塑造爷爷奶奶的形象时运用了细节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
            • 6.

              冰窗花

                ①冰窗花盛开在冬日的窗棂上,是一道绝美的风景。尤其是在久居乡下的那些日子里。

                ②于是,每到冬日,我会有意无意念起熨帖在冬日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冬日的居室里,总会生了炉火,白日里,落了雪,一家人和和暖暖地或斜倚、或平躺在温热的土炕上,母亲选了废旧的布料,熬了浆糊,炕头置一炕桌,安安静静地做着鞋垫。父亲借了炉火,熬着罐罐茶,火苗间或跳出来,舔舐着茶罐,茶水滋滋地发着声响,茶香随着响声氤氲开来,整个屋舍内顿时茶香弥漫,即便是不常喝茶的人,浸淫在如此的茶香里,也会有几分迷醉,几分品咂的热望。而我,总是斜倚在墙角,捧了热爱的书籍,一页页,在缓慢流走的时光里,细品一份 恬美与温馨。冬日的白天总是很短,像兔子率性的尾巴,一甩,一天的时光就溜走了。而冬日的夜晚,唯有恬静与安谧。雪花簌簌地落着, 风安静地睡去,远山近水被夜色围拢而来,婴孩一般安卧在村庄阔大的臂弯里。屋舍之内,炉火正旺,壶水呼呼地散发着热气,木格窗棂的玻璃上,热气凝结而成的水珠簌簌流泻下来,洇湿在墙壁上,像梦呓的印痕,烙着时光的印记。

                ③晨曦微亮,不必急于晨起 ,和衣而坐,望向邻近的窗棂,你会惊喜地发现,整个窗玻璃上冰窗花葳蕤如春,轻轻地凑近鼻息,似乎能嗅出冰窗花散发着馥郁的馨香,冰洁,剔透,令人心灵震颤。手指轻轻抚摸上去,冰窗花棱角分明,如一朵朵雪花,被夜神的手指悄悄安抚上去,灵动而又精美,既有花之妩媚造型,亦有花之悄然神韵,不是俗世那一双巧手能够裁剪得出的。面对如此精美的自然神物,又有谁忍心去擦拭呢?但又有谁能长久地屏息凝视,而不凑近鼻息呵气顽皮呢?于是,悄然撮圆了嘴唇,凑上前去,吹灰般轻吹一口气,冰窗花随着热气消融开来,逐渐地四散开去,这个过程,是多么的美妙而悄然无声。

                ④就这样,冰窗花伴随着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而今我已走过而立之年,故园的老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老去,像一个人的暮年,正在经历着风吹日晒的剥蚀。而盛开在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还依旧长久地驻扎在我的梦中,每每半夜惊醒,我都在与冰窗花相视而笑,彼此言说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⑤冰窗花,你盛开在故园窗棂上的,不只是花,更是人生路上愈走愈远的梦幻,带着我的牵念和期望。


              【注释】①葳蕤(wēi ruí):形容枝叶繁盛。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以“冰窗花”为线索,回顾作者早年的故园生活,着力描写了盛开在冬日窗棂上的冰窗花。

              B.第①自然段“尤其是在久居乡下的那些日子里”一句起强调作用,并自然地引起下文。

              C.第②自然段中,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写父亲煮茶的情景,极富表现力。

              D.第④自然段写多年以后,冰窗花依旧长久地驻扎梦中,表现了作者对冰窗花秘密的好奇。

              E.作者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了对悄然消融的冰窗花的惋惜之情。
            • 7.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画线词的意义相同?( )( )
              A.蒙辞 军中多务          静以修身,俭 养德 (《诫子书》)
              B.当涉猎                      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木兰诗》)
              C.蒙 始就学                 去后 至 (《陈太丘与友期行》)
              D.蒙 以军中多务     旦 爷娘去 (《木兰诗》)
              E.一狼径 (《狼》)       旦辞爷娘 (《木兰诗》)
            • 8.

              拔掉心底的篱笆

                ①我小时候学习成绩不错,但不知从哪儿听来的;一个人如果学习成绩优秀,那么他在体育方面多半会很差。另外,我常常感冒,这让我更加确信我是个体质弱的人,不适合竞技类的运动项目。

              ②有一次学校举办运动会,我很想报名田径比赛,但你知道,我是不会报的。

              ③那天体育老师找到我: 你怎么没报项目?我把心底的担忧倒了出来。体育老师的话,刷新了我小时候的“常识”:你错了,人都会感冒,不时地感冒一次,恰恰证明你的免疫系统是敏感且运转正常的,反倒可能说明你体质好;跑步是可以练出来的,也许你在耐劳方面出色,来试试吧!

              ④你完全能想象当时有多高兴,猛然发现自己的先天条件并无缺陷,甚至有优势,那些被我看得比山还重的束缚,仅仅是因为过去的我孤陋寡闻。

              ⑤我最终报名参加了长度最长的长跑比赛,拿了第三名。

              ⑥高二时,学校文理分科。从小到大,我的数学成绩没有语文成绩好,虽然也不低,师长们多年来在耳边不停提醒我:你数学需要提高啊! 你偏科啦!我渐渐也承认了这个现实:我脑子不灵,于是我报了文科班,但依旧对数学这一科怕得要死。分科之后,教我们数学的是当地名声赫赫的泰斗级老师。

              ⑦有一次他问我:你成绩那么好?为什么不把数学也兼顾一下呢?我说:老师,我从小数学就偏科,我不擅长学数学。

              ⑧他接下来的一番话刷新了我读高中时的“常识”:你错了,咱们现在学的内容跟以前的知识并没太大联系,从前学得不好,现在可能学得好;你刚刚的表达不准确,什么叫“我不擅长数学”?数学领域分为代数、几何,等好多部分,涉及的能力有人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我看你的逻辑能力就很强,可能擅长数学中的一部分。

               ⑨我听到这话别提多高兴,感觉整个人都解放了:原来,“科学表明”,我在数学领域不但不是废物,而且非常“有戏”。那学期的考试,数学满分值150,我拿了142分。

              ⑩参加工作后,一位读者朋友过了不惑之年,想学外语,但恐于年龄大学不成,问我怎么办。说实话,我没法盲目地激励他。众所周知,人岁数一大,大脑会退化。后来,我偶然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中老年人计算速度及注意力方面确实下降了,但脑细胞丝毫没减少,在模式识别、逻辑推理方面不降反增,年纪大了也不存在“舌头变硬学发音会吃力”这一说。我赶紧把这喜讯告诉他,他像我小时候一样欢喜,如今已经学有小成了。

              ⑪人的很多恐惧和心理障碍,都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抑或是早年间被别人在脑海里围起来的篱笆。你经历得越多,知道得越多,就越有可能发现很多自己以前觉得是问题的地方其实都是不问题。另一个方面,可能这世上从来就不存在什么难以逾越的篱笆,有时候,脚下的障碍其实是一排娇弱的花

              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通过写“我”先后克服了对体育、数学和英语的恐惧,说明“心底的篱笆”是由于孤陋寡闻造成的,我们应该突破自己,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B.文章将叙事与说理结合,以三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叙事活泼,说理生动。
              C.“可能这世上从来就不存在什么难以逾越的篱笆,有时候,脚下的障碍其实是一排娇弱的花”, 在这句话中,作者将人生路上的困难比喻成娇弱的花,表现出应对挑战的自信与从容。
              D.作者运用第一人称,以幽默俏皮的语言回顾了自己成长路上的亲身经历,让读者觉得真实亲切。
            • 9.

              匆匆过客

              路遥

              ①天阴了,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空气里满含着潮湿。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快到汽车站的时候,觉得脸上似乎已经落了一颗冰凉的雪粒。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家过节就根本不可能了。

              ②候车室里已经人头攒动,乱得像一个集市。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

              ③这声音是绝望的,似乎不是对着某一个确定的人,而是对所有在场的人发出的一种求援的呼唤。

              ④只见旁边的一张椅子上蜷曲着一位老人——正是他在反复喃喃地念叨着。他蓬头垢面的,看来身体有病,面容十分苍老。不像是乞丐,因为我看见他手里捏着买车票的钱。这是一个盲人!

              ⑤我顿时感到一种愤愤不平了。当然我首先气这个汽车站——竟然不能解决这样一些完全应该解决的问题。但我更气这个候车室里的人,竟然没有一个肯为这不幸的老人帮忙的!我想我应当帮助这个老人。

              ⑥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次和802次的售票口紧挨着,并且车次牌上写着“增加两辆车”的字样。

              ⑦先排哪个队呢?如果现在去给那个瞎眼老头排队买票,我自己的票十有八九买不上了。我将不得不垂头丧气地滚回单位。但如果我要是先给自己买票,那老头的票也把握不大了。

              ⑧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次的队伍后面。

              ⑨我终于把一张802次的车票拿到手了!我带着这个充实的收获,站在803次的队伍后面,我很愉快:我自己得到了满足并且开始加紧做一件崇高的事。

              ⑩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不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叫我反感。奇怪他竟然能正经八百地站在这个队伍后面排队。要是售票员喊一声“票快完了,后面的人不要排队了”,他准会如狼似虎地扑过去。

              ⑪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

              ⑫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青年妇女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

              ⑬那个男青年两只拳头紧捏着,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

              ⑭“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

              ⑮他有点吃惊地盯着那个妇女旁边站着的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用一种极温柔的语调不连贯地说:“你……别怕!”

              ⑯小伙子的腮帮子急速地抽动了几下,泪花子在眼里直转。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张车票,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

              ⑰“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803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您带着孩子,待下去太不方便。我不走了,但请您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老头。”

              ⑱我一下子被震惊得目瞪口呆!那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惊喜地喊叫着说:“呀,我这张票也是给他买的呀!”

              ⑲一刹那间,他们谁也不说话了。他们静静地互相看着对方,两张纯洁的年轻的脸,像大理石雕塑一般美丽。

              ⑳此刻,站在他们身边的我,像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傻瓜;又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学生,羞愧地站在班主任的面前。

              (21)那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我本来是要买802次车票的。但看见那个老头太可怜了,我觉得有责任帮助他,我又怕给老头买不上票,就厚着脸皮插到您前面了。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头上车去吧!”

              (22)只见那个男青年神色庄严地从她手里接过车票,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然后弯了腰,小心翼翼地在那个小女孩的脸蛋上亲了一下,便转身走了。

              (23)我猛地迈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位青年妇女面前,掏出车票,对她说:“你要802次的票吗?我有事不能走了,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真运气!太谢谢您啦!”

              (24)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

              (25)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飞舞着的雪花打着旋儿,纷纷扬扬地飘落着。街道上一片寂静。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机关走去。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营造了凄冷、沉重的氛围,暗示了人物心情和故事结局。
              B.在先给自己买票还是先给老人买票的两难选择中,作者细腻描写了“我”、男青年、青年妇女的不同心理,深刻剖析并批评了“我”的自私。
              C.男青年因为最后一张票和青年妇女发生了争执,又被小女孩误解,腮帮子抽动,泪花子在眼里直转,都表现出他既懊恼又委屈的心理。
              D.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了旅客暗中争相为盲老人买车票的故事,表现了素不相识的人之间存有大爱的主题,引发读者思考。
              E.小说擅长在朴实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我”震惊于男青年买票的真相后,把票让给青年妇女,这一情节设计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 10.

              对加下划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问女何所 (想)
              B.当涉猎(只是)
              C.卿今 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D.愿为 鞍马(买)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