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乙】《虽有嘉(佳)肴》(正文略)

              【丙】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

              (1)人不学,不知道              (    )

              (2)弗食,不知其也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                                                              

               (2)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                                                             

              (3) 【甲】【乙】【丙】论述的重点各有侧重,请概括各段论述的重点。

              【甲】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_                                                              

              (4) 举例说明选文运用的两种论证方法。

              (1)  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    
            • 2.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乎尔而与之,行到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乙】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为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选自《庄子》)注释:①颜回:孔子的学生。②仕:做官
              (1)解释下列加点字
              为身死而不受 ______ ②是亦不可以 ______
              不仕乎 ______ ④孔子愀不容 ______
              (2)找出与乙文“失之而不惧”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______
              A、行道之人弗受 B、辍耕之垄上
              C、学而时习之 D、宋何罪之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②善哉,回之意!
              (4)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请举出其中一例。
              ②甲乙两文都强调做人要有所坚守,请谈谈两文分别要坚守什么。
            • 3.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二)《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  注: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1)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 “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语段(一)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 根据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语段(一)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    ①    ;语段(二)用     ②  的论证方法,强调       ③    

            • 4.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为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5.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6.

               (一)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①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②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亦甚矣。”令弟子趣⑤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⑥,取舍不苟也夫!

              [注]①诚:同“成”。实行。②廪丘:齐国地名。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⑤趣:同“驱”。⑥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显扬。

            • 7.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 8.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神州第一味  刘英敏    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此亦豆腐之谓乎?
                  ②认识中国,可从豆腐找到绝佳切入口。儒释道左右中国几千年。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豆腐最能代表中国的味道,因其多有“道味”。这,首先因豆腐的发明者是道者。中国文化史上地位很高的《淮南子》是道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淮南王刘安聚数千方士一边在炼丹中发明了豆腐,一边成就了《淮南子》.豆腐先是道者的长寿膏丹,后来传入民间。道家发明的豆腐营养中华文明两千余年,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刘安乃汉高祖刘邦之孙。豆腐因而有了庙堂、江湖和红尘三者的机缘。故,国人上上下下,神州东西南北,莫不深爱之。
                  ③若说豆腐为道家之味,则红烧肉为法家之味,大蒜炒肉为儒家之味,苦瓜肉丁为墨家之味吧。红烧肉不能日日吃(犹如治国不能长期用法家),其它的,但食无妨。豆腐之味有容乃大,因其“几乎无味”,所以左右逢源:加点肉末,则具 儒家韵味;油豆腐烧肉,别有法家风貌;白水煮豆腐,深得佛家情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块霉豆腐可为穷人下一餐饭,一桌豆腐宴可为主人壮脸面。豆腐干豆腐丝霉豆腐臭豆腐乃至水豆腐或者豆浆……士农工商兵家戏子 三教九流均可在那儿找到胃的知音,正如西方人在“啃得急”、汉堡包以及可乐中寻到胃的伴侣。据说西方人也开始兴做豆腐,不一味地“啃得急”了--心放慢而食热豆腐也,以至于英文多了个新词“TOFU”(豆腐).我想,这不仅仅因豆腐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和低热量之实用大优点,更因“豆腐得味,远胜燕窝”的至味和内中所藏的东方生活趣味与哲理吧。
                  ④豆腐的温柔朴善,源自她的“娘”--黄豆的良善仁厚。黄土地,黄豆子。五谷之一的“菽”(大豆),中国是最早的栽培者。《诗经•小雅•小宛》云:“中原有菽。”读之,思古之幽,五内俱热。豆子、豆腐为国粹。玉米、红薯等许多粮食作物传自外邦。菽,总让我们亲切。“煮豆燃豆萁”的心酸,“种豆南山下”的向往,“菽水承欢”的亲情,“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农家乐……这些,很中国。菽,实在有中国人的朴茂含蓄,予多取少,没有麦之芒,不像高粱那样张扬……它营养丰富,以至于军粮(含军马饲料)也少不了它。但它却不需多少肥料,因为自备了根瘤菌,可固定大气中的游离氮素而自产肥料并改良土壤。许多粮食用来做酒,大豆却“不参加这类派对”,甘心平凡,大智若愚。如此良善之“娘”,其“后代”能不好吗?豆腐“之前”的水豆腐,似黛玉,芳心如水才思荡漾。水豆腐“之前”的豆浆,外活泼内仁和,如史湘云。豆浆配油条,乃乾与坤、阴与阳、水与火、刚与柔……之配,因其含如许高度之哲理,方成就“油条加豆浆”之美味。豆浆和牛奶,国人宜豆浆。牛奶有游牧文明的冲动野力;豆浆具农耕文明的隐忍良善。豆腐呢,好比宝钗,入得厨房,上得厅堂。豆干像晴雯,性韧味厚。油豆腐,可比附一下 王熙凤。霉豆腐像刘姥姥……
                  ⑤“旋乾磨上流琼液,煮月档中滚雪花。”--唐诗的如此意境当永随国人。“才闻香气已先贪,白褚油封由小餐。滑似油膏挑不起,可怜风味似淮南。”(清•李调元《豆腐乳》),如此滋味当长存人间。“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清•胡济苍《豆腐》),如此精神美味应永存天地间!
                  ⑥啊,豆腐,识君之味,百味可解!
              (1)本文依次介绍了豆腐的相关知识,请根据文章内容在横线上填空。
              豆腐之源→ ______ → ______ →豆腐之韵
              (2)从实用角度看,国人乃至西方人喜爱豆腐的原因是什么?
              (3)“据说西方人也开始兴做豆腐,不一味地‘啃得急’了”中“据说”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菽,实在有中国人的朴茂含蓄,予多取少,没有麦之芒,不像高粱那样张扬……”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 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公输
                ①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②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③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
                ④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⑤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⑥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⑦公输盘服.
              (1)上文体现了墨子    的精神和    的思想.
              (2)在与公输盘的论辩过程中,墨子首先故意激怒对方,使其说出    ;再以    的反问点明此战的本质(以上两空均用自己的话回答);最后连用五个“不可谓”进行反驳,其中“    ”一句最直观地指出了对方的言行不一.
            • 10.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①故
              有所不辟也   患:       ②
              尔而与之       蹴:    
              为身死而不受   乡:       ④是亦不可以
              乎   已: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由是则生
              有不用也             妇拍
              呜之(《口技》)
              B.此之谓失
              本心                 
              真不知马也(《马说》)
              C.所识穷乏
              得我与               至于负
              歌于途(《醉翁亭记》
              D.万钟
              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
              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    
              (4)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