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文言文阅读
              阅读《陈太丘与有期》,完成下列各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太丘
              去(shè)                B.尊君在
              (fǒu)
              C.非人
              (zāi)                  D.友人
              (cǎn)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
                            ②去后
                  
              ③待君久不
                                ④下车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元方入门不顾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说说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有人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山西人能吃醋,可谓“西酸”之首.他们吃饭前,往往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三调羹醋用以“解馋”.改革开放前,每逢春节,别处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有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他家有几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另外,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越酸越能显出制作者的水平.傣族人也爱吃酸,酸笋炖鸡可是一道传统名菜.
                  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爱吃酸 打开中国地图,可知这些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因而他们的食物中钙的含量也相应较多.这样,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这一带的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     .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调•羹:        供•应    
              (2)文中划线句“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其中“底子”含义与下面各句中的“底子”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A.国家在经济建设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物质条件还是困难,因为以前底子太坏.
              (谢觉哉《要永远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
              B.她穿着一件白底子小红花的衬衫.
              C.每逢写计划,我只是打个底子,叫工人再补充.(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
              D.她重重盯了我一眼,似乎把我底子全估计出来了.(沈从文《新湘西行》)
              (3)根据上下文,给文中划横线句加上标点,使其表意更清楚
              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爱吃酸
              (4)在文中横线处填写衔接恰当的一句话    
            • 3.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敬爱的“号兵”
                                                    琦君
                求学时代,对负责学生事务的老师,多少总有点畏惧与反感.我中学的训导主任姓沈名咸曾.我们就在“曾”字的边上加一个竖心旁,变成“咸憎”,人人都不喜欢的意思.
                沈先生兼任我们公民课.在普遍重视语数外主科的心理之下,对于教公民课的老师,自然又是“另眼相看”.可是因为他是训导主任,大家都有所顾忌.
                第一天上课,我们屏声息气地注视他走进课堂,一个个正襟危坐,作出很专心听讲的样子.他穿的是藏青色毛料中山装,线条笔挺.皮鞋擦得锃亮,走在地板上发出“咔咔”的清脆响声.比起穿长袍布底鞋的语文老师来,要神气也洋派得多了.他开口说话前先点名,点一个名字抬头看一眼,仿佛看这一眼就把你牢牢记住似的.他点完名,开始说话了:“我的名字你们一定都知道了,我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沈浩滨”三个字,接着说,“浩瀚的浩,海滨的滨.是我大学老师给我起的,广大辽阔的意思.我很喜欢这个名字.”
                我扭头看同桌的沈琪,她把“浩滨”二字端端正正地写在笔记本上,却在下面写了“号兵”两个字,又很快地画了一个大兵吹号的草图.沈先生打开课本又合上,和气地说:“今天是第一天上课,大家随便谈谈.你们经过一星期的新生辅导,对学校的各项规则,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看来很民主的样子.
                沈琪马上就举起手来说:“我有问题.”沈先生点点头,沈琪站起来大声说:“请问沈先生,为什么住校的同学可以不穿制服,而走读的同学一定要穿,这不是不公平吗?”
                沈先生却微笑地说:“我来解释一下.本来,穿制服是为了整齐划一,当然最好是全体同学一律穿制服.但学校为了体谅住校同学自己洗制服、烫制服忙不过来;不勤洗的话,穿在身上反而不整洁,所以才通融,除了周一、周五有周会的日子以外,可以不穿制服.走读的同学,在校外要表现学校精神,一定要穿制服,好在穿脏了可有家里人洗.”
                沈先生说得很有道理,我们想不出话来反驳了.可是沈琪又说话了:“在一个课堂里上课,有的穿制服,有的不穿,就是不整齐嘛.”
              “如果住校同学愿意天天穿制服,当然再好没有,只要能保持整洁.沈琪,因为你是走读的,才会这样想.如果你是住校的话,一定会觉得这样的通融是很合理的.”
                沈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博得同学们的好感,后来和沈先生接触久了,我们对他也就佩服起来.
                他在周会上向大家作报告时,常常喜欢把一只手圈成一个圈,放在嘴边,好像可以把声音扩大似的.我们顿时觉得他很是名副其实的“号兵”.有一次他带我们远足,教我们唱进行曲,我们就告诉他把他的名字“浩滨”改写为“号兵”的事,他听了拍手大笑说:“好极了,以后你们更得听我的号声,行动要迅速一致啰.”他说:“号兵是行军时吹进行曲的前哨兵,要勇敢、机智,要以全副精神投注入号声之中;吹出来的调子即使单调,却有振奋人心,鼓舞你勇往直前的效果.就连学校里吹起床、升旗、作息号的工友,都要负责、守时,全校师生都得听他的号声.你看他吹号时全神贯注,挺身而立的神情,是不是像一只报晓的公鸡,多么自信和威武啊!”
                沈先生的一席话,使我们对原来是开开玩笑的“号兵”的名称,也领略到一层新的意义.
                初三时,沈先生不再教我们课了,但因他是训导主任,我们仍常常和他接触,那就是犯了过错被请进去“吃大菜”(受训斥的意思),可是沈先生的“大菜”是可口而富于营养的.他并不板起面孔训话,而是先讲个笑话或故事,让我们自己想想,错在哪里?比方说,有一次我们住校生三五个人在一个周日的晚上,请外出假去看一场马上要下片的电影.学校批准我们八时半以前一定要返校.电影散场不到八点,回校时间是绰绰有余的.可是当我们经过一间饺子店时,那股香味实在太引诱人.原可以买回来吃,但总觉得坐在店里正式吃,有一派做大人的味道,于是就进去围坐一桌,大吃了一顿.又在水果摊上买了甘蔗菱角,心满意足地回校.到了校门口,大门已关上,才知已过八点半,快九点了.幸得好心的老工友悄悄开边门放我们进去,舍监已经把眼睛瞪得铜铃似的了,站在宿舍门口等着我们被“一网打尽”了.大名被记下来,直接送到校长室.我们并不怕训导主任的“大菜”,怕的是校长.
                我们走进校长室,沈先生也在座.校长还没开口呢,他先说话了.他说有一个孩子,总是不听父母的话,每回外出时叫他早点回家,他总是晚归来.有一天,他又要出去了,父亲厉声的说:“这次出去就别回来了!”孩子在外却越玩越没劲,心里有一种无依的感觉,反而提早回家了.看见父母正在门口张望,母亲又高兴又意外地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回来了.孩子一向倔强,不愿把真心话说出来,他说,因为爸爸叫我不要回来嘛,所以我回来了.母亲“扑哧”一声笑了.从那以后,他再也不迟归了.讲完故事,沈先生笑眯眯的,校长也笑了,气氛立刻缓和下来,大家心里也就放松了.幸得沈先生率先开口“定调”.
                沈先生后来要去英伦留学了,我们真的好舍不得他走.沈先生古书读得多,英文又好,他是应该出国深造的.
                临别之前,我们全班合作,由我执笔写了一首送别沈先生的诗.还记得那首诗的结尾是这样的:我们敬爱的号兵/有如我们的父亲/我们圈起手/吹起离别的号声/祝敬爱的老师/此去万里鹏程…
                                                                       (选自《母亲的金手表》,有删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正
              危坐     ②浩
                    ③通
                    ④
              绰有余    
              (2)琦君以“敬爱的‘号兵’”为题目,回忆了自己与沈先生共处时一段耐人寻味的日子.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与沈先生有关的两件事.
              (3)琦君文章的风格平和温婉、亲切自然,刻画人物读到细腻、呼之欲出.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任选其一即可)
              ①第一天上课,我们屏声息气地注视他走进课堂,一个个正襟危坐,作出很专心听讲的样子.
              ②他穿的是藏青色毛料中山装,线条笔挺.皮鞋擦得锃亮,走在地板上发出“咔咔”的清脆响声.比起穿长袍布底鞋的语文老师来,要神气也洋派得多了.
              (4)凡是学生,对任教老师的第一堂课往往印象深刻些.“沈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博得同学们的好感,后来和沈先生接触久了,我们对他也就佩服起来”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号兵”是沈琪听课分心时,信笔拈来安给沈先生的绰号,她运用谐音的创意带给我们别样的乐趣.文中沈先生的一席话又让我们对“号兵”的名称领略到新的意义,通过他的引导,我们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6)在琦君笔下,沈先生的人格魅力于平实的小事中得以凸显.阅读文章,谈一谈沈先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深刻印象?(答出两点即可)
              (7)一个人物点亮一段岁月,更何况是师者;一首小诗承载无限深情,更何况先生将一去万里.文章以送给沈先生的诗作结,请你说一说结尾有何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 4.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野草
                ①有这样一个故事.
                ②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纭得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子,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
                ③结果,这一切答案完全不对,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一粒种子可以显现出来的力,简直超越一切.
                ④这儿又是一个故事.
                ⑤[甲]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 1、       2     ,生物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一切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开,都没有成功.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予温度和湿度,使种子发芽.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
                ⑥[乙]那么你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一棵生长的小草吗?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总要曲曲折折地,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里钻,它的芽往地面挺,这是一种不可杭拒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
                ⑦[丙]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世界无比.这种力量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档它,因为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3    ,能屈能伸的力,4    ,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⑧[丁]如果不落在肥土中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的种子绝不会悲观、叹气,它相信有了阻力才有磨炼.生命开始的一shùn间就带着斗志而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chī笑.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按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①解
                  )②瓦
                  )③shùn间(    )④chī(    )笑
              (2)文中 1、2 空缺处应填的词语是    
              A.紧密坚硬      B.紧凑坚实    C.致密坚固      D.有弹性有刚性
              (3)文中 3、4 空缺处应填的词语是    
              A.有韧性有弹性  B.有柔性有韧性  C.有柔性有刚性  D.有弹性有刚性
              (4)“这也许特殊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一句应还原到文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5)第⑤段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说明机械力不如种子力量大.B.介绍把头盖骨分开的巧妙方法.
              C.说明植物种子的力量.D.赞扬植物种子力量的巨大.
              (6)本文写于抗日战争一时期,文章的主旨是    
              A.赞扬种子萌芽的巨大力量和野草生长的坚韧不拔,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力的歌颂.
              B.赞扬种子萌芽的巨大力量,鼓励广大读者以此为榜样,振奋精神,坚持“长期抗战”.
              C.赞扬野草生长的坚韧不拔,鼓励广大读者以此为榜样,振奋精神,长期抗战.
              D.赞扬种子萌芽的巨大力量和野草生长的坚韧不拔,鼓励广大读者以此为榜样,振奋精神,长期抗战.
            • 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巍巍昆仑山
                昆仑山居群山之首,是世界著名的大山,它是青藏高原的化身.它以雄伟的气势,横贯亚州中部,被誉为“亚洲脊柱”.
                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向东横贯新疆、西藏、青海、四川4省区,山脉全长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在青海境内称东昆仑山,长1200公里.东昆仑山绵延千里,壮美雄奇.山下河流汇集、水源充沛.虽然这里高寒缺氧,却是高原野生动物成长的乐园,有藏野驴、野牦牛、雪豹、金雕、猞猁、棕熊、盘羊等多种珍贵野生动物.它们在昆仑山中一代代繁衍生息,是昆仑山的骄子.
                莽莽昆仑,横空出世,气势磅礴,群山起伏.一座座奇峰拔地而起,穿越云层,山体被白雪      ,山腰白云缭绕,银装素裹,格外壮美.昆仑山口位于格尔木市区南160公里处,是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穿越昆仑山脉的必经之地.昆仑山口地势      ,气候寒冷潮湿,空气      ,生态环境      ,自然景色壮观.这里群山横
              、雪峰突
              ,草原草甸分布广阔.昆仑山口的大片高原冻土层经年不化,但冻土层表面的草甸上却生长着青青的牧草.每到盛夏时节,山坡谷地生长着点地梅、虎耳草等高原冻土荒野野生植物,草丛中开着各种鲜艳夺目的野花,形成一道别致的风景.登临山口,巍巍昆仑的千峰万壑如同披着银灰色铠甲的奔马,随着风起云涌,滚滚向前.
                离昆仑山口不远的东西两侧,耸立着两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奇峰--玉虚峰和玉珠峰.两峰终年白雪皑皑,以昆仑六月雪的奇观闻名天下.云雾缭绕的雪顶,浅灰土色的山峦,棉花般的云朵轻轻地萦绕着山腰,远远望去,就像两个身着薄纱的仙女,亭亭玉立.
                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关于昆仑的神话传说.位于昆仑源头的黑海便是西王母的瑶池仙境,那里有长寿仙桃和不死之药.每年八月初八,西王母在瑶池举行配套盛宴,招待众多大佛和神仙,这里成立众神汇聚的圣地.相传,周穆王曾经乘着八匹骏马驾的车,日行三万里,西游昆仑,和西王母相会在瑶池,并向西王母祈求长寿仙桃,但最终没有讨到,只好遗憾地回去.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巍峨的昆仑山,以它独有的雄姿屹立在青海高原上.巍巍昆仑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这里群山横
                  )、雪峰突
                  ),草原草甸分布广阔.
              (2)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A.掩盖  高耸  稀薄  衰弱    B.掩盖  挺拔  稀少  衰弱
              C.覆盖  挺拔  稀少  脆弱    D.覆盖  高耸  稀薄  脆弱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中写西王母举行蟠桃盛宴的传说有什么作用?请写出一个与昆仑山有关的神话传说故  事的名称(选文提到的除外).
              (5)昆仑山已经成为万众向往的圣地.旅游部门想要在昆仑山口树立一块宣传牌,请发挥你  的才智写一句标语.
            • 6.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黄发垂
                       
              行数里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阡陌
                       
              如外人    
              ③其丈夫
              担粪灌园         
              ④自
              不如远甚也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
              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 7.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下列各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本文选自《    》,邹忌是战国时期齐国人.标题中的“讽”是    之意.“纳”是接受、采纳之意.
              (2)请选出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3)请选出加点字的注音、注释有误的一项    
              A.
              服衣冠(zhāo早晨)       皆
              于齐(cháo朝见)
              B.时时而
              进(jiàn间或、偶然)肉食者谋之,又何
              焉(jiàn参与)
              C.吾
              与徐公美(shú谁)       公来,
              视之(shú仔细)
              D.
              年之后(qī几乎)          王之
              甚矣(bì受蒙蔽)
              (4)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知不如徐公美
              危急存亡之秋也
              B.
              臣之妻
              不宜偏
              ,使内外异法也
              C.
              朝廷
              臣莫不畏王
              辍耕
              垄上
              D.
              王曰:“
              ”.乃下令…
              积德

              (5)翻泽文中画线的句子.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翻泽:    
              (6)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
            • 8.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
                                      不要把别人的赞许当成一种需要    
              [美]戴埃
                  ①你可能花费了大量时光竭力赢得他人的赞许,或因得不到赞许而忧心忡忡.如果寻求赞许已成为你生活的一种需要,那么你现在就该做些事了.你应该认识到:寻求赞许与其说是生活之必需,不如说是个人之欲望.当然,我们都愿意博得掌声、听到赞扬.而且也的确没有必要在生活中放弃这种享受.赞许本身无损于你的精神健康.事实上,受到赞许是十分令人
              的.寻求赞许的心理只有在成为一种需要,而不仅仅是愿望时,才成为一个误区.
                  ②如果你希望得到赞许,那仅仅是乐于得到他人的认可.但如果你需要赞许,那么你在未能如愿以偿时便会十分
              .这正是自我挫败因素之所在.同样,当寻求赞许成为一种需要时,你就会将自己的一部分价值奉献给“外人”,因为你必须得到他人的赞许.假如这些人提出反对意见,你就会产生惰性.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在将自我价值置于别人的控制之下,由他们随意抬高或贬低.
                  ③需要得到他人的赞许就够糟糕的了,然而如果在每件事上都需要得到每一个人的赞许,这就更糟糕了.如果是这样,你会慢慢建立起一种平庸的自我形象,随之产生的便是自我否定心理.
                  ④人的生活中必然会遇到大量反对意见,这是现实,是你为“生活”付出的代价,是一种完全无法避免的现象.我曾接待过一位名叫奥齐的中年人,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具有需要赞许心理的人.奥齐起初对于现代社会的各种重大问题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见解,如计划生育、中东战争、水门事件、美国政治等等.每当自己的观点受到嘲讽时,他便感到十分沮丧.为了使自己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行动都能为每一个人所赞同,他花费了不少心思.他向我谈起他同岳父的一次谈话.当时,他表示坚决赞成无痛致死法,而当他察觉岳父不满地皱起眉头时,便几乎本能地立即修正了自己的观点,直到岳父表示同意时,才稍稍松了一口气.他在上司面前也谈到自己赞成无痛致死法,然而却遭到强烈的训斥.奥齐实在承受不了这种责备,便马上改变以自己的立场.上述两个例子都是奥齐在讲述他通常如何与人打交道时举出的,他在社会交往中为了博得他人的欢心,甚至不惜时时改变自己的立场.就个人思维而言,奥齐这个人是不存在的,所存在的仅仅是他人做出的一些偶然性反应;这些反应不仅决定着奥齐的感情,还决定着他的思维和言语.总之,别人希望奥齐怎么样,他就会怎么样.”
                  ⑤寻求赞许一旦成为一种需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几乎不可能了.如果你感到非要受到夸奖不行,并常常做出这种表示,那就没人会与你坦诚相见.同样,你不能明确地阐述自己在生活中的思想与感觉.你会为迎合他人的观点与喜好而放弃你的自我价值.
                  ⑥的确,应付受人斥责的局面很不容易,而采取为人所赞许的行为则容易得多.但如果为回避困难而选择后者,那就意味着你认为别人对你的看法比你的自我评价更为重要.这是一个在我们社会中难于避免的危险陷阱.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意:(        
              丧:(        
              (2)
              1)写出①段的中心句    
              2)第③段、⑤段主要写了    
              3)④段用    的论证方法论证了③段中的哪句话?用文中原句回答.
              (3)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完全不在乎别人的赞许,会对我们的成长产生哪些不利影响?通读全文后,你认为对待别人赞许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怎样的?
            • 9. 阅读你《绝境是人生的醒悟和升华》,完成下列各题.
                                            绝境是人生的醒悟和升华
                  ①生活的道路不可能永远是坦途,必然会遇到令人无奈的困境,甚至是人生绝境.
                  ②如果你已经陷入绝境,那么就证明你已经得到了上帝的垂爱,将获得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你已经取得了成功,你要由衷感谢的不应是你的顺境,而应是你的绝境.
                  ③顺境中,你收获的仅仅是代表财富的东西,然而大部分时间里,你是在不断地丧失,丧失着生命中原始的豪迈与激情.顺境是一种麻醉剂和腐蚀剂,让你完成从呼啸山林的兽中之王到懒猫的转化,让你经历从将军到囚徒的蜕变.
                  ④绝境不仅仅是一场磨难,更是人生的一种醒悟和升华.
                  ⑤置身人生绝境,你必然会饱受痛苦的煎熬,忍受非人的折磨.它迫使你不得不躲在一个偏僻的角落,反观自身的内心和灵魂,扫清思想上的障碍,触摸心灵中最脆弱的部分,对生命进行深层的、近乎本质的思考,正视这突如其来的人生绝境,把它当做一块磨炼人的砺石,锤炼自己,激发生命活力.
                  ⑥越王勾践面对亡国的人生大耻,痛定思痛,卧xīn尝胆,终成复国大业;音乐巨匠贝多芬面对双耳失聪的人生厄运,告诫自己,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于是演奏出了辉煌的《命运》绝响;海涅面对手足瘫痪、视力微弱的人生绝境,信念不倒,笔耕不辍,吟唱出了誉满人间的不朽诗篇…由此可见,在绝境中成功者往往会突破思想上的樊篱,超越世俗常规,书写连自己都不曾想过的神话.
                  ⑦其实,要想取得成功,仅有清醒的认识还不够,要把想法变为现实,还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失败者并不是天生就比成功者差,而是在逆境或绝境中,成功者比失败者多忍耐了一分钟,多思考了一个问题,多走了一步路…因而,在不断地努力中成功者就多了一分坚强,多了一条途径,多了一次机遇…而失败者在逆境中怨天忧人,在绝境中概叹命运不济,最终放弃了改变命运的努力.
                  ⑧所以说,绝境是你错误想法的结束,也是你选择正确做法的开始..走出人生绝境就会迎来人生佳境.
                  ⑨多一次逆境,就多一分成熟,多一分感悟;多一次绝境,就多一次机遇,多一次超越.
                                                                                     (选文有改动)
              (1)第⑦段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    ”改为“    
              (2)根据第⑥段的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卧xīn尝胆       笔耕不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从文中摘录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5)从文中得知,成功者和失败者在逆境或顺境中各有怎样不同的表现?
              (6)下面一段文字放在哪两个自然段之间最合适?为什么?
              巴尔扎克说:“绝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7)仿照第⑥段画线处的句式特点,再写一个内容相关、结构相似的句子.
            • 10. 阅读《大道之行也》,按要求答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
              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选贤
              能                          与(jǔ)
              B.
              、寡、孤、独、废疾者              矜(guān)
              C.男有
              ,女有归                     分(fēn)
              D.是故谋闭而不
                                   兴(xī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B.选贤与能,讲信
              睦                  修(崇尚、培养)
              C.
              谋闭而不兴                     是故(因此)
              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大同(大家一样)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文: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文:    
              (4)根据选文,“大同”社会有以下特征: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