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速度再加了兴奋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

              “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 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1)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

              (2)本文语言形象、传神,按要求赏析。

              1.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

              文中加下划线的字“抽”,原意是“用细长的、软的东西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这个画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作简要赏析。

              (3)读了文章,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老师傅,请你对他作点评价。

              (4)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

                  


              人生不可以“满”而自足 卞文志                                                      

              ①曾读过一个名为《满了吗》的故事,说的是有个陡弟学艺三年,认为自己技艺在手可以出师了,于是便向师父提出请求。师父未回答,而是拿出一只装满石子的碗,问徒弟:“满了吗?”徒弟回答:“满了。”师父又抓了一些沙子撒进碗里,问:“满了吗?”徒弟回答:“满了。”师父又在碗里撒上石灰,仍没有溢出,再问:“满了吗?”徒弟点了点头说:“满了!”师父又向碗里倒入一些水,问:“满了吗?”徒弟见状,略有所悟,终于无言以对。

              ②师父的所为是在提醒徒弟:石子满了还有沙子,沙子满了还有石灰,石灰满了还有水……怎么可以轻易断定碗中所盛之物“满了”呢?其中的道理告斥我们:学无止境,技无穷止,无论何时何地,人生都不可以“满”而自足。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大凡有进取心的人,其理想和追求都不会有“满了”的时候,月亮再美丽,也有阴缺的时候;岩石再坚硬,也经不住无休止的风化;白玉再光洁,也会有微小的瑕疵……

              ③做到人生不以“满”而自足,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每个人都应保持“空杯心态”“海绵精神”。古语云:“自是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人生在世,虽然苦短,但一步步走下去却十分漫长,因而在人生的征途中要不停地汲取,吐故纳新,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停步。哲人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一旦认为自己已经“满了”而自足,前进的车轮就会倒退,进取的思想就会滑坡;停止不前的人生如同一潭死水,推而不进的灵魂将会跌入命运的低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是读书永不觉“满”的无穷无尽。多少人正是用这样的不自满、不自足,达到了学习、修养和工作的进步。

              ④做到人生不以“满”而自足,应时刻把它当作生活的智慧和生活的态度。不以“满了”为自足,方会有宁静致远的精神追求、滴水穿石的坚韧执着、厚积薄发的人生理念、忧先乐后的胸怀气度。有了这样的智慧和态度,就能摆脱私欲羁绊,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就能排除世俗的干扰,靠真本事立身,靠干实事进取;就能战胜前行路上的挑战,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奋力登攀。

              ⑤做到人生不以“满”而自足,必须克服骄傲自满的心态。当下有很多人有了文凭、有了几年的工作经验就在工作岗位上飘飘然起来,觉得自己“满了”,于是书读得少了、工作不认真了、他人的忠告不肯听了。其实,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没有资格自满;在工作上不管取得怎样的成绩,我们都不能骄傲。如果你在前进的征途中不思进取,自以为大脑库存的东西已经“满了”的时候,这时,不妨将自己的心智从自以为是中暂时抽离出来,给自己的思想按一下暂停键,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看清事物的本质,也能虚心采纳各方意见,以利于随时找到应对之策。在你自以为“满了”的时候,如果暂时停下来进行思考,会让你受惠更多,在更敏锐的智慧中做出更好的选择,改“自满”为“不足”,在前进途中展现出自信与气势,从而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做出更好的决定。

              ⑥总之,人生决不可以“满”而自足。如果存有认识自己已经“满了”而自足的这种心态,产生这样的念头,那么就要暂停一下,一天、一小时、几分钟甚至短到深呼吸那么一下都行。这样的暂停,能让人在“自满”中换一种思维方式,很快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找回自己前进的动力,变“自满”为“不足”,在工作和学习中永无止境地向前奋进。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说,文章第①②段讲述分析《满了吗》的故事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大,应该删去,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8)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人生不以“满”而自足?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同,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解释加下划线的字。

              ①又何焉    

              ②弗敢也   

              ③公将之   

              克,公问其故 

              (10)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1)表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2)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 2.

              吃猫的老鼠

              《动物晚报》上登载了一条新闻,标题是《吃猫的老鼠》,一下子轰动了鼠界,乐得老鼠们手_______足_______。老鼠怎么会不高兴呢?夜间偷粮、窃油……最大的对头就是老猫。老猫独具夜光眼,四脚长有肉垫,奔跑无声,动作迅速,而且专捕鼠类。老鼠和猫真是不共戴天。现在听说有老鼠能吃老猫,看来猫逮鼠的历史眼望可改写了。于是鼠界派出了一个五鼠代表团,由硕鼠为团长,赴吃猫老鼠的家乡——非洲学习考察。

              老鼠取经,不远万里,_______山_______水,终于到达了非洲。

              非洲的人特别,黑如紫檀木,又似煤块。非洲的鼠,也与众不同,个子倒不相上下,可嘴上有层硬壳,而且长得坚硬,可称为“铁嘴老鼠”。

              铁嘴老鼠得到消息,有同类自远方来访问,受宠若惊,急忙出门迎接。接进洞中,寒暄几句,代表团团长硕鼠已迫不及待,直截了当地问道:

              “听说你们能吃老猫,不知是否当真?”

              铁嘴老鼠点点头道:“此话不假。”

              “果真如此,不虚此行。”硕鼠心里这样想,脸露喜色。

              代表团鼠成员个个心里一乐。

              “你们真行!”一位鼠代表由衷夸奖起来。

              “不过,你们如何制服老猫倒要请教请教。”硕鼠接着问道。

              “这方便。”铁嘴老鼠如此这般说来,话很简单,说来轻巧。

              代表们一听有些怀疑。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夜晚,五鼠代表瞪眼旁观,眼看铁嘴老鼠出洞。

              一只老猫走过来了。

              铁嘴老鼠毫不畏惧,迎上前去,走近老猫身旁,不等老猫张口,就散发出一般浓烈的臭气。这臭气宛如迷魂药,又似毒气弹,老猫嗅到臭味,顿时发抖,瘫软,动弹不得。铁嘴老鼠不失时机,纵身一跃,用尖利的牙齿咬断了老猫的喉管,然后拼命吮吸,吸尽猫血,再将死猫拖进洞里,让大家吞食。

              鼠代表,平生第一次尝到了猫肉,着实解恨。

              鼠能吃猫,它们深信不疑了。如何制服老猫,看来的确方便,鼠代表们心_______神_______;就是靠那股臭气,这又有什么难呢?只要憋足一股劲。它们以为取得了真经,便兴冲冲告辞,踏上归途。

              回来一汇报,老鼠们齐声欢呼。

              硕鼠迫不及待,决定当夜出洞试它一试,叫大家看看“奇迹”。

              硕鼠堂而皇之地出洞。

              “今晚要叫你尝尝我的厉害。”硕鼠心里说。

              它毫不畏惧地迎上前去,临近老猫,憋足劲,放了一个臭屁。

              老猫既不抖,又不瘫。

              “怎么搞的?”硕鼠慌了。正想转身逃跑,哪里还来得及,老猫一张嘴,一口就咬住了硕鼠的脖子。

              观望的老鼠,逃的逃,溜的溜,心想:有什么屁用!还不是猫吃老鼠。

              是的,屁有什么用。硕鼠闻味臆断,以为得了真经,结局只能是悲剧。唉,老鼠怎么能知道世上事物的特殊性呢?

              (1)在文中画横线成语的空白处填写上恰当的汉字。

              (2)文中加线词“奇迹”指的是什么?

              (3)指出文中画线的语句在表达内容、结构方面的作用及其语言特色。

              ①在内容表达方面的作用:

              ②在结构方面的作用:

              ③所体现出的语言特色:

              (4)硕鼠等辈从非洲取回“真经”后的结局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

              (5)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篇童话故事的中心。

            • 3.

              求和得和

              毕淑敏

              小时候,我作文很好。语文老师不止一次给我的作文批过“5+”的分数,还经常在课堂上朗读。

              听老师读自己的作文,我的心情像一颗怪味豆。最初觉得甜,哪个学生不愿意受到老师夸奖?慢慢地,咸味和涩味涌上心头。下课后,同学们神情怪怪的。“哦,哦,老师又用时传祥淘粪的勺子‘刳’毕淑敏啦!”刚学过一篇淘粪工人的课文,在北方话里,“刳”与“夸”同音。跳皮筋时,两边都不要我。要知道平日里,因为我个子高,跳得好,大伙都抢着跟我一拨。我和谁说话,人家都会装作没听见,扭身走开,故意跟别人大声说笑。他们一块儿边说边看着我。

              我开始懂得什么叫孤独,什么叫被嫉妒。

              这样的日子一般持续两三天就会过去。大伙毕竟小,容易忘事。我那时又是大队长,人缘挺好,大伙有事都爱找我。

              作文每两周讲评一次:我便经受一次精神的炼狱。

              我开始随意写作文,随大流,平平淡淡。“你的作文退步了,是不是骄傲了?”老师问我。我沉默。不是不愿意告诉老师原因,我不知道怎么说。假如我说了,老师会在班上把同学们数落一顿,我的处境就更糟。

              老师苦口婆心开导,我又开始认认真真写作文。老师满意了,同学们敌视的恶性循环又开始,就没有一个万全之策吗?

              我发现同学们并不是讨厌我的作文。老师念作文时,大伙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发出会意的笑声。同学们只是不喜欢老师反反复复提我一个人的名字。

              ( A  )问老师:“我最近的作文有进步吗?”老师说:“你近来写得不错。今天下午我还要读你的作文。”“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我(  B  )地说。老师注视着我。“您念我的作文时,是不是可以不念我的名字。”我鼓足勇气说完蕴藏在心中许久的话。“为什么?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要求。你总不能让同学们觉得那是无名氏写的吧?”

                我镇静下来,一板一眼地说:“我觉得您读作文,主要是看文章写得好不好。至于是谁写的,并不重要。不说名字,您让大伙讨论的时候,没人拘着面子,反倒更好说意见。” “你说得有点道理。好吧,让我们下午试一试。”老师答应了。

              那天下午的情形如我所料。同学们充满好奇,发言比平日热烈得多。下课后,我和大伙快活地跳皮筋。“嗨,毕淑敏,今天念的范文是你写的吧?”有人问我。“不能老是她写得好,我看今天一准是别人写的。”有人这样说。我一概只笑不答,问得急了,就说:“我看像是你写的。”从那以后,我的作文越写越好。和同学们也能友好相处。

              我至今不知道这算是机智还是一种早熟的狡猾。长大以后,看到一则名人名言,“走自己的路,让人们说去吧”。我想那是一种更积极、更勇敢的生活态度。

              只是我小时候,就是听到这句教导,也未必敢照着去做。我太珍视同小朋友们无忧无虑跳皮筋的机会了。

            • 4.

              纪念白求恩(节选)

               毛泽东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 5.

                 ①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小说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然愁眉双锁。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烦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讲的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也/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②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③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④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⑤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

              (节选自邹韬奋《我的母亲》)

            • 6.

              新德里的棕色阳光

              在美利坚的土地上我允许自己睡第一个懒觉的时候,是在终于拿到了微电子的博士学位之后。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可是给远在祖国的妈妈和导师打了电话报喜之后,我却开始思虑起一个问题。
                 可以说,一毕业,我就被那家大型公司相中了,优厚的待遇使我一向渴望回国的心动摇了。原来信誓旦旦说一学成就回国的话突然之间变得那么遥远,不再清晰。最后,我给了自己一 个很好的理由:我学的专业必须在国外才有发展。我在电话里对妈妈说:暂缓回国。

              在公司,我干的如鱼得水,我沉浸在自己的骄傲里不可一世。

                 10月的时候,我被公司派到得克萨斯州出任技术指导。闲暇之余,我喜欢到附近的华人广场去转一转,看见同胞总令我觉得温暖,我也不是不想家的。
                 遇到小雷尼的时候是在冬天。雷尼一家就住在广场附近,我知道他是印度来的,今年7岁。那一天特别冷,我急匆匆走过广场的时候,看到雷尼站在那里,不知道为什么那么高兴。
                 我停下来:“小家伙,你为什么这么高兴啊?”
                “我要回新德里啦!”好像他的幸福要让全世界知道一样。
                 我看着他笑,他继续说:“爸爸的工作完成了,我们就要回去了,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了。”
                 我说:“这儿不好吗?”
                 他用纯净的眼睛看着我:"这里很好,可是这里的阳光没有新德里的阳光好,你知道吗,新德里的阳光可以把皮肤晒成棕色,爸爸说,棕色的皮肤是最漂亮的皮肤。"
                 我看着他,很久说不出话……
                “姐姐,你怎么了?”我一怔,对他笑了笑,站起身来,我拉着他的棕色小手,眼前的世界 忽然模糊了。是的,新德里的阳光可以把皮肤晒成漂亮的棕色。可是谁能说北京的阳光不是世界上最好的阳光,黄色的皮肤不是世界上最好看得皮肤呢?
                 大雪纷飞的时候,我在机场送走了雷尼一家。接着我坐上了回国的班机。感谢那个7岁的小家伙,是他教会我热爱自己的祖国。
            • 7.

              ①“对了,”他说,“用笔画也是一种敏锐的观察方式。”鼓励过后,他接着问:“好了,看到什么了?”

                 ②他________听我简要描述,我讲完了,他仍等着,似乎还想听我多说些,接着带着________神情说:“唉,你观察得不够仔细。”他________接着说道:“这条鱼有一项是明显的特征,你都没有看出来,那特征非常明显,就像这条鱼一样地明摆在你眼前。再观察,再观察!”他说完就走了,留下我独自沮丧不已。

                 ③我深感屈辱,但还得盯着那条该死的鱼。不过这次我憋了一股劲仔细观察,于是发现了一个又一个新特征。这时候,我明白教授的批评的确有点道理了。时间过得真快,下午将尽时,教授问道:“你发现那个特征了吗?”

                 ④“还没有,”我答道,“可是,我认识到原先自己观察得还不够细致。”

                 ⑤“嗯,那也不错,”他认真地说,“不过现在我不想听你讲。把鱼放好,回家吧。说不定明天早上你会答得更好。明天开始观察之前我会再问你。”

                 ⑥这真让人受不了!我不但要在鱼不在眼前的情况下,整晚想着那条鱼,仔细琢磨那个未知却又明显的特征,而且要在明天早上给出准确的描述。

                 ⑦第二天早上,教授热情友好的问候让我感到宽慰。他急切希望我能独立看出他所观察到的事物。

                 ⑧“您的意思是不是说,”我问,“这条鱼两侧对称,器官成对?”

                 ⑨他相当满意地说:“那当然!”这个回答补偿了我前一晚难以入眠的损失。等他一如既往高兴而又热情地讲完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后,我问他,接下来我该再做什么。

                 ⑩“噢,观察那条鱼。”他说完走了,又不管我了。过了一个多小时,他回来了,听我汇报新发现。

                 ⑪“很好,很好,”他说,“但这还不够,接着观察。”于是,整整三天,他把那条鱼放在我面前,不让我看别的东西,也不让我借助任何辅助工具。“观察,观察,再观察”,只有这个不断重复的指令。

                 ⑫第四天,另一条同类的鱼被放在那条鱼的旁边,教授要我指出两条鱼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然后,一条又一条,直到我看完同科所有的鱼。

                 ⑬这是我所上过的最好的课。彼此以后,我的一切研究和学习方法无不受这一课的影响。这是教授给我的礼物,千金难买,是一笔不能丢弃的财富

              (节选自《在阿加西斯教授的实验室》)

            • 8.

              父亲嘴里的鱼钩

              顾振威

              ①大学期间,薛松从来不吃鱼肉,这一直是我们的未解之迷。

              ②我们问,嫌鱼腥?薛松摇了摇头。

              ③又问,嫌鱼有刺?薛松还是摇了摇头。

              ④我们就对薛松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说鱼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外国好多人长寿就与他们多吃鱼肉多吃醋有关。尽管我们苦口婆心地教育,偶有聚会,薛松对色香味俱佳的鱼肉还是视而不见。

                         A流逝四年岁月。毕业聚会,我们流了太多太多的难分难舍的泪,说了太多太多的暖人肺腑的话。今日一别各西东,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见,我们都毫无保留地敞开了心扉。

              ⑥薛松颤着声告诉我们:上中学的时候,我像是匹桀骜不驯的野马,把父母老师的话当成耳旁风,把学校当成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商店。顶撞老师是小菜一碟,打架骂人是家常便饭。为了使我走上正路,父亲饱含热泪恳求过,苦口婆心劝告过,声色俱厉恫吓过,义愤填膺打骂过,但这些都不起一丝一毫的作用。后来,我迷上了钓鱼。认为池塘边一坐,十多分钟就会有惊喜拽上岸,这要比书本上那些枯燥无味的知识有趣多了。学校后面就有个池塘,我每天都扛着鱼竿去钓鱼,学校是一分钟也不想进了。

              ⑦这天,我刚走出大门,父亲就追上来拽着我扛的鱼竿不松手。我用力一拉,父亲倒在了地上。他老人家哽咽着说,薛松,我求你了,去学校读书吧。你不答应,我就跪在你面前不起来。我高昂着头望着蓝蓝的白云天,丝毫不为所动。别去钓了,父亲气愤地说,论岁数,爹比鱼大;论体重,爹比鱼重。你要钓就钓我吧。父亲说着就将鱼钩挂在他的嘴唇上,鲜红的血流了出来。

              ⑧父亲可怜巴巴地跪在地上,是那样的凄苦无助。他才五十多岁,脸上却是沟壑纵横,半白的头发零乱在头上。为了这个捉襟见肘的家,为了不思进取的我,父亲真是操碎了一颗心。

              ⑨醇浓的亲情使我的心不再坚硬如铁。泪水          B就蒙住了我的双眼,我也跪了下来,跪在了父亲面前。

              ⑩父亲笑了,尽管脸上热泪纵横。他忍痛拔掉嘴里的鱼钩,点点滴滴的血砸在地上,也砸在我心里。此后,我见了鱼肉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父亲嘴里的鱼钩,心中就会充满痛苦、不安和愧疚。

              ⑪你父亲太伟大了,我拍着薛松的肩膀说,参加工作后,你要好好地孝敬他老人家啊。

              ⑫薛松哭了,泪水狼藉满脸,哽咽道,我是想好好地孝敬他老人家,可我到天堂里去孝敬吗?父亲坟前的柳树,已经有胳膊粗了啊!

            • 9.

              双手之间有“滋味”

              徐立新

              ①清明节放假,正在读大二的他,本计划好了跟几个同学一起去旅游,但父亲却打来电话,让他回老家,帮家里做茶。

              ②他心里不乐意,从小到大,很多年的这个时候,他都要跟着父亲一起做茶,早已厌倦。可父亲的语气不容拒绝。

              ③他到家时,父亲正将一些刚采摘回来的“茶青”放在纯木制的“青楼”里烘烤。“这是做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道工艺,也是它独特滋味的关键所在!”父亲边说边将茶青均匀地摊在竹席上,“茶青通过竹席上的小孔慢慢受热,便能促进酶的活化,除去茶叶中的苦涩味,提高自身的香味。”

              烘烤需要燃烧大量的杉木,产生浓重的呛人的烟雾,他面无表情地看着在浓烟热火中穿行的父亲,偶尔上去搭把手。他觉得父亲的这一套早就过时了,既要朝灶洞里加柴添火,又要到竹席上反复翻动茶青,工作辛苦,效率又低。更要命的是,还严重伤害身体,村里已经有好多个茶工因此被熏坏了眼睛,患上了肺癌、眼疾等难治愈的疾病。而做了50多年茶的父亲,视力也已模糊不堪,靠戴上一副厚眼镜才能勉强看得清。

              ⑤吃过午饭后,茶青被烘烤好了,父亲又马不停蹄地将它们放入几个木盘里,“揉搓吧,不要分心,用力把茶里的水分揉尽,让它紧结成条,这样才能做出独特滋味来!”父亲交代道。

              ⑥“好吧,按你的要求揉搓就是。”他一边翻看着手机,一边      地回应着,他觉得父亲口中所谓的独特滋味,不过是     罢了,谁也不知道它在哪里。

               ⑦揉搓茶叶是一项极其耗费体力的活,半个多小时后,他便感觉到腰酸背痛,难以忍受,再看着手机微信里,那些此时正在游山玩水的同学们发出的自拍图片,他终于愤怒地爆发了。

              ⑧“将无能,兵受累,我不干了!”他突然大声地表达出自己的不满,父亲听后,手哆嗦了一下。

              ⑨“你再说一遍试试!”父亲生气地回嚷道,“看来你小子长本事了,嫌弃你爸来了!”

              ⑩“现在还有几个人像你这样手工做茶的,茶厂的制茶机,烘、选、卷全自动化,一天能精做出1000多斤茶来,可咱俩累得半死,一天也做不到100斤!”他气愤地将木盘狠狠地推了一下,“这也是你为何做一辈子茶,可咱们家还是没富起来的原因!”

                 ⑪这句话仿佛戳中了父亲心口上的痛,父亲叹了一口气,接着发出几声重重的、上气不接下气的咳嗽。这让他顿时产生了一丝悔意,觉得刚才不该那样说父亲,但他又不愿服输去收回那句话。

              ⑫“无论机器多么先进,祖上传下来的这套手工制茶的工艺都不能忘!它是我们做茶人世代赖以生存的根基!”父亲扔下这句话后又去揉搓他的茶叶了。

                 ⑬假期结束。在返回学校的路上,他看到了一个个像二叔家那样的现代化机器制茶厂。可不知为什么,他只听见了制茶机器的轰鸣声,却没有闻到浓郁的茶香。直到此时,他才猛然悟出了父亲所说的“独特滋味”的玄机和含义,那是一代代像父亲这样的茶工们用他们的双手,让沉浮在杯子里的茶叶,变得更加温暖,更加香气袭人,也更富有人情味。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6年第1期 原文有删改)

            • 10.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珍视平凡中的伟大
                  ①竹木莽莽,碣石潇潇,大山因其巍峨而为人赞叹;不择细流,海纳百川,沧溟以其浩荡而让人铭记。生命如鲜花般灿烂,如流星般耀眼固然令人艳羡,可是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告诉我们:那些最简单也最平凡的东西才是我们生命中的奇迹。
                  ②其实平凡并不意味着毫无价值,它是一种低调而内敛的品质。正是每一颗平凡的星星,以其淡淡的微光营造了美丽的夜空;,;正是每一个平凡人,以其默默的奉献创造了如此美好的社会。因此我们要看到平凡人身上独特的光芒,珍视平凡中的伟大。
                  ③平凡人身上亦有人性的光辉,人格的伟大,值得我们去发现,去敬佩。白芳礼的车轮滚动不息,传播善意,满车爱意;杨善洲的林地再添新绿,清风浮动,满山苍翠;高淑贞的小院爱心常驻,阳光撒播,满屋温馨;王顺友的邮车总在路上,一路车辙,满道感动……平凡的人们用心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于平凡中传播出感动,于渺小中传递出伟大,他们的身上亦有人性的光辉、人格的伟大。发现这些平凡者身上闪动着人性的美丽和默默奉献精神,这或许就是“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的宗旨所在。让我们发现并珍视平凡人身上独特的光芒吧。
                  ④平凡人身上亦有非凡的才能与智慧,亦可铸造非凡的成就,值得我们去赞美,去仰望。看到蜿蜒曲折的铁路在世界屋脊上腾飞,我们会赞美国家领导的英明;看到巍巍雄壮的鸟巢在北京屹立,我们会想起设计师的高超。可是我们怎能忘记,是铁路工人解决了高原冻土的难题,使呼啸的火车在青藏高原疾驰而过;我们怎能忘记是鸟巢工人在烈日下将图纸变成建筑,使奥运会开幕式呈现出中华五千年的绚丽历史。没有他们,我们看到的也许只是几张设计图,一堆杂乱的钢铁罢了。人类历史少不了无数平凡普通的劳动人民的才智。历史巨变     归功于领导者的高瞻远瞩审时度势,      凝聚了无数平凡人的伟大贡献。
                  ⑤我们要有一双慧眼,有一颗纯真的心去发现身边平常事物的美,更要看到平凡人的价值与光芒。我非常欣赏。 珍视平凡中的伟大,让我们向小人物敬礼,向平凡者献歌!
              (1)选择适当的关联词填入第④段的横线: ______
              A.不是……而是…… B.既……又……
              C.不仅……更…… D.只有……才……
              (2)请仿照前后句,在第②段空格处填写合适的句子。
              正是每一颗平凡的星星,以其淡淡的微光营造了美丽的夜空; ______ ______ ;正是每一个平凡的人,以其默默的奉献创造了美好的社会。
              (3)第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______
              (4)第⑤段空格处应填的最为合理一项是 ______
              A.李斯的这句话:“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B.菲•贝利的这句话:“不要光赞美高耸的东西,平原和丘陵也一样不朽。”
              C.冰心的这句话:“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谁知道它当初的芽儿,却浸透奋斗的泪泉……”
              D.列夫•托尔斯泰这句话:“最伟大的真理是最平凡的真理。”
              (5)从全文看,本文围绕 ______ 的中心论点,从 ______ ______ 两方面进行了论证。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