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竹里馆
                       王维 (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鹿柴
                         王维(唐)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在竹林里“独坐”,“弹琴”,“长啸”,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
              B.《竹里馆》这首诗通过“幽篁”、“深林”、“明月”等一系列意象的组合,显示了一种极端清幽之境, 抒的是悠然自得之情。
              C.“幽篁”与“深林”是静态的背景,“弹琴”与“长啸”是动态的音乐,“独坐”是清寂默然的,“来相照”的明月则是流动有情的。如此动静交感,以动衬静,便创造完成了一种空灵幽远但又不乏尘世喧嚣的艺术世界。
              D.“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画面:夕阳透过树隙映入幽深的山林之中,繁茂的树木以及树木丛中潮湿土地上的一片片青苔,与柔和的晚霞相互辉映,构成一幅绚烂迷人的景色。
            • 2.

              村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陂bēi:池塘。

              (1)发挥想象,描绘一二句所呈现的画面。

              (2)“牧童归去 横牛背”,体会句中“横”的妙处。

            • 3.

              阅读《蒹葭》,完成下列题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此诗属于“风”的部分。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反映主人公内心的情感特点。
              C.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 4.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1) 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 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3) 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 5.

              下面对诗句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题破山寺后禅院》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孤蓬万里征”中诗人用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远行的友人。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归来倚仗自叹息”叹天气恶劣,风怒号、雨不断,最让诗人揪心。

              D.《卖炭翁》全诗完整地记叙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 6.

              下列对《卖炭翁》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 7.

              白莲

              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 此花真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 月晓风清欲堕时。

              (1)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莲花的哪些特点?请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诗和周敦颐的《爱莲说》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折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

                      ②曲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在古代诗词中,“杨柳”经常用来借表离别伤感之情,例如本诗就表达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B.  我们学过的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此夜曲中闻折柳”,表达的也是离别之伤感。

              C.  “春风”在古诗词中经常用来表欢快的场景,所以,本诗中也有欢快愉悦的情感存在。

              D.  在古代,“君”是对人的一种尊称。

              E.  “惟有春风最相惜”中的“惜”是“哀伤”的意思,与“落叶而惜秋”中的“惜”意境一致。

              (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 9.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 诗中描绘了白梅的形象,突出了白梅的哪些特征? (2分)

              答:

              (2)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答:

            • 10.

              阅读杜牧的《旅宿》一诗,完成题目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悄然:静静地。这里是忧郁的意思。②断雁:失群之雁。此为失群孤雁的鸣叫声。③远梦句:家远梦亦远,梦归之时已到拂晓,言梦里归家时间之短暂。

              (1) 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象表明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尾联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在技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品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