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鸳鸯真的很忠贞吗?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鸳鸯在梁,戟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这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小雅》中对鸳鸯的描述。诗中通过对鸳鸯飞行和卧息行为的描写,借助比拟和借物起兴的手法,表达了对人间幸福生活的期盼和祝福。
                   自古以来,鸳鸯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鸟。元稹《有鸟》诗:“有鸟有鸟毛羽黄,雄者为鸳雌为鸯。”崔豹在《古今注》中述:鸳鸯“鸟类,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必思而死,故谓匹鸟。”所以,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以亲昵无间的鸳鸯比喻夫妻相亲相爱,永不分离。唐朝李白有“七十紫鸳鸯,双双戏亭幽”,杜甫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孟郊有“梧桐相持老,鸳鸯会双死”,杜牧有“尽日无云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苏庠有“鸟语花香三月春,鸳鸯交颈双双飞”等等。崔珏还因一首《和友人鸳鸯之诗》“翠鬣红毛舞夕晖,水禽情似此禽稀。……采莲无限蓝桡女,笑指中流羡尔归。”而名声大振,被称为崔鸳鸯。唐代卢照邻的“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成为歌颂爱情的千古绝唱。人们对成双成对的事物,总喜欢以鸳鸯名之,如“鸳鸯剑”、“鸳鸯炉”。布置洞房,也总名以鸳鸯房、鸳鸯灯、鸳鸯烛、鸳鸯枕、鸳鸯被、鸳鸯鞋……,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民间装饰纹样鸳鸯、桂花和莲子分别寓意“鸳鸯贵(桂)子(籽)”、“鸳鸯连(莲)子”,用来祈求夫妻双双忠贞不渝,永偕到老,子孙功成名就的幸福生活。
                   因为鸳鸯深厚的文化寓意和这种鸟类在自然界的濒危状况,我在2009年申请到了“北京地区野生鸳鸯繁殖生态学和保护策略研究”的局级课题。其间得以通过环志和形态特征相结合的方法,详细观察了鸳鸯的婚配策略和繁殖生态学相关问题。证明,至少在一个繁殖期内,鸳鸯是严格的单配制,即一雌一雄。在整个研究期间,人也艰辛,鸟儿也艰辛。在城市发展日益现代化的今天,适合鸳鸯生存繁衍的生态空间已经越来越少。它们还要共同抵御天敌和各种自然灾害,当有别的雄鸟试图接近雌鸟时,它们会合力驱离第三者,观察到更多的是雌鸟首先向来者发起攻击,驱赶来犯之鸟。其忠贞之情意,难以言表。
                   曾经有人以鸳鸯并非终身一夫一妻,试图诋毁鸳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和忠贞的美好寓意。其实不过是标新立异,吹毛求疵。在每年春天的繁殖季节里,雄性鸳鸯都需要通过展示华丽的羽毛和强健的体魄,甚至激烈的搏斗,战胜对手,才能获得雌鸟的芳心。一旦配对成功,再不分开,它们成双入对,在水面上相亲相爱,悠闲自得,风韵迷人。它们时而跃入水中,引颈击水,追逐嘻戏,时而又爬上岸来,抖落身上的水珠,用桔红色的嘴精心地梳理着华丽的羽毛。它们形影不离,直至这一个繁殖季节结束。雌鸟选择配偶时,实际上是选择了把最好的雄鸟的基因遗传给自己的后代,使后代有更强大的生存能力。
                   鸟儿的生存策略和选择配偶的方式本无可厚非。在每一个繁殖期里,鸳鸯鸟儿的忠贞着实令人感动。鸳鸯仍然很忠贞,只是人们欣赏鸳鸯的心境早已不一样了。
              (1)阅读选文第②段,简要概括鸳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鸟”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2)第①段文字引用《诗经•小雅》中对鸳鸯的描述,有何作用?
              (3)你认为鸳鸯是一种“忠贞”的鸟儿吗?请结合本文作简要回答。
              (4)本文运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举例分析其作用。
            • 2. 城市,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①城市,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鲜明标志。城市的特色是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城市的自然与人文特点,既包括有形的城市直观形象与景观特色,也包括无形的城市心理和文化氛围。优质的城市特色能增强城市的识别性和记忆性,提高城市知名度;能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强化城市的凝聚力;能突出城市的魅力,促进城市旅游和吸引投资,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特色蕴于多种多样的内容与形式中,有历史的、传统的特色,有民族的、地方的特色,有新兴的、时代的特色,有景观、环境的特色,也有产业的、功能的特色等等。
                  ②城市特色有其自身的特点。一为差异性。任何一座城市都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之下生成的,城市特色的形成与城市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其关键在于如何认识自身文化背景与其它文化背景的差异性。伟大之城之所以伟大,就在于特色鲜明、与众不同的个性形象。比如,秦汉多是“朴拙中见深沉,飞动时呈雄大”,南北朝的不求形美而重意境,隋唐的豪放与淳厚,五代的严谨,宋朝的清秀细腻,明清的典雅细致,这都是中国历代城市独有的特色与标志。再如,伯里克利统治时期的雅典以辉煌的卫城建筑、完美的悲剧艺术构筑起了这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形象。巴黎的旧城和塞纳河、罗马的古迹、威尼斯的水城、佛罗伦萨的桥、阿姆斯特丹的运河,这些因地制宜的城市布局和鲜明特色,独特巧妙、多样统一的建筑风格,造就了它们今日的辉煌。
                  ③二为传承性。特色在凝固的历史中形成,也将在历史的延续中酝酿。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技术、社会文化习俗的不同,环境中总会有一些特有的符号和排列方式,形成这个城市所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建筑式样,也就形成了其独有的城市形象。只有传承好历史文化,留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胎记”,才不会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忘记了回家的路”。北京先后有五个朝代在此建都,都城时间长达800多年。尤其是明清两代,地处燕赵之地的北京结合了大漠游牧民族的彪悍之气,营建了气势恢宏的宫殿、城墙、五坛八庙,形成了那种唯我独尊的霸气和大气。世界历史文化名城雅典、罗马、巴黎等之所以令人神往,之所以经久不衰而没有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之中,就在于它们创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代表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城市特色。
                  ④三为艺术性。城市是一座景观环境艺术的宝库,优质的城市特色是和城市景观环境艺术的高境界联系在一起的,它能够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提升居民的文化艺术品位。城市景观环境艺术,如同城市的明眸,最能反映城市的神采。【甲】城市景观艺术的发展程度,已成为一个城市社会文明程度、社会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乙】欧洲一些城市独特的城市风格,辉煌的建筑艺术,高品位的城市文化,令人叹为观止。古城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以及当今国际大都市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都堪称建筑博物馆、艺术的殿堂,走进这些城市就仿佛进入了欧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临界点,古典主义、后现代主义、哥特式、巴罗克式、拜占庭、文艺复兴式等各个时期及各种流派的建筑交相辉映。
              (1)阅读全文,用简练的语言概述什么是“城市特色”。
              (2)阅读第④段,说出画线的【甲】【乙】两个语句不能调换的理由。
              (3)列举本文所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根据第②③④段的内容,说出下面材料集中反映了城市特色的什么特点,并作简要说明。
              【材料】
                  保护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沿城墙旧址保留一定宽度的绿化带,形成象征城墙旧址的绿化环。保护由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廓构成的独特城市格局。保护旧城原有的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传统的建筑形态。分区域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保持旧城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严禁插建对景观保护有影响的建筑。保护旧城传统建筑色彩和形态特征。保持旧城内青灰色民居烘托红墙、黄瓦的宫殿建筑群的传统色调。旧城内新建建筑的形态与色彩应与旧城整体风貌相协调。
            • 3. 阅读乔娟的《米树香香,糖树甜甜》,完成下列各题。
                  ①马来半岛、印尼诸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风光旖旎的岛屿上,生长着一种棕榈科植物,它并无美丽的身姿,开花也不好看,但超务实、超有爱:专门向人提供赖以生存的口粮--大米。不用费心想什么绕口的名字,就叫它米树好啦。
                  ②米树终年常绿,10年就可长到20米,舒展开的叶子比双人伞还要大,足足有6米。当然,与宽叶相配的是它那直径足有8米的粗壮树干。长这么粗并不是单纯肥胖,人家粗,粗得务实,是专为大肚能容而生的。那胖胖的树干里含有丰富的淀粉,这种淀粉就是当地土著居民最重要的食物来源--西谷大米。土著人把米树砍倒后,将树干锯成均匀的一段一段,再把每段劈成两半儿,用竹制斧头把段落内的淀粉刮出来,放在水桶里用劲儿搅拌,待淀粉沉到桶底,撇去最上面的水,把沉淀好的淀粉晾干,就变成了洁白均匀晶莹剔透的颗粒物--西谷大米。用它做成的米饭,清香可口,软糯滑爽。
                  ③大米好吃却不易得。米树20年的寿命注定了它的不平凡。它和我国南方的竹子一样,一生只开一次花,且开花即死。它死后,不管活着时体内存有几百千克淀粉,都会在死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在当地,一定要抢在时间前面,抢在米树开花前收集淀粉。只要把握得好,一棵米树足足可以得到400斤西谷大米,很高产。
                  ④大自然超级给力!加拿大真有糖树。叫槭树,又叫糖槭树,是加拿大的标志和国花,堪称国宝,所以加拿大又叫“槭树之国”,加拿大的国旗、国徽图案上都有槭树叶子。这种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树不仅外形美丽,还超有“内涵”,它为人们送来甜蜜。每到春天,工人们就在高达40米,寿命500年的糖槭树树干上打孔,孔内插上管子,这样,白色的树汁就会慢慢流到桶内。用这种树液熬制出来的糖浆,色泽亮黄,香甜如蜜。它的主要成分是蔗糖、葡萄糖和果糖,营养价值非常高,可以加工成枫糖,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
                  ⑤我国早在1958年,庐山种植园就引进了糖槭树,如果有朝一日再引进米树,吃着树上结出的大米,喝着树上流的蜜水,我们的生活就更完美了!
              (选自《知识窗》)
              (1)文章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根据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①请在第④段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句子,使上下文更连贯。
              ②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糖树的四个突出特点。
              (3)下列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米树终年常绿,有10年的寿命,可长到20米高,舒展开的叶子可达6米宽,树干直径可达8米粗。
              B.在马来半岛、印尼诸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风光旖旎的岛屿上生长的米树,每一棵都给人们提供足足400斤的西谷大米。
              C.米树一生只开一次花,且开花即死,所以在当地,一定要抢在米树开花时收集淀粉。
              D.用“槭树之国”加拿大的槭树树液熬制出来的糖浆,营养价值非常高,可以加工成枫糖,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
            • 4.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蚂蚁的本领
                     ①早在人类诞生之前,蚂蚁就会修筑“公路”。亚马逊雨林中的蚁类,为躲避狂风暴雨,在树干上啃出一条条凹槽,或在平地用沙砾修筑成沟槽,作为它们的公路;蚂蚁是列队行进的,为解决相对而行或十字路口的交通阻塞问题,它们竟然能“设计”出类似立交桥的环形交叉路口。
                    ②蚂蚁的神经系统并不发达,然而它们一旦成为一个整体时居然能够思考、筹划、谋算,成为一部活计算机。它们无需图纸,也没有指挥和监理,但竟能齐心合力地设计并建造成五花八门、奇形怪状的蚁丘。蚁丘的内部布局合理,空气畅通,温度恒定,各种设施齐备,其工程浩大令人惊叹:有上百个蚁丘相通,可长达数十米;有的如“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最高的可达6米,按其身高的比例,相当于人类300层的摩天大厦。蚂蚁王国的这般工程往往需要十余年的艰辛劳作,而工蚁的寿命不过两年,也就是说,需要几代蚂蚁的努力方可大功告成。天知道,它们是怎样保持一致的。
                     ③据考证,蚂蚁早在5000万年前就完成了类似人类的从“狩猎”到“农耕”的转变。现在地球上约有二百余种蚂蚁都有种植蘑菇类真菌的本领。它们不但懂得施肥、收割,还懂得利用树叶发酵产生的热量来保持真菌园的恒定的温度和湿度,甚至当它们种植无收时还会向邻居借贷!
                     ④地球上除了人以外,其他动物几乎都怕火,但蚂蚁不怕,甚至可以灭火!科学家曾作过这样的实验: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蚁穴顶上,开始它们似乎有点惊慌,但很快就镇定下来,只见无数蚂蚁前赴后继扑向火焰,用分泌出的蚁酸来灭火,经过66秒,一些蚂蚁牺牲了,但终于扑灭火焰。当再次重复这个实验时,它们只用了40秒钟就将火扑灭,而且无一伤亡。
              (1)第②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
              (2)据考证,蚂蚁早在5000万年前就完成了类似人类的从“狩猎”到“农耕”的转变。句中 “据考证”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3)对文中下列词语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它们竟然能“设计”出类似立交桥的环形交叉路口。”中的“竟然”表示“出乎意料”。
              B.“现在地球上约有二百余种蚂蚁都有种植蘑菇真菌的本领”中的“约”表示“大概、估计”。
              C.“地球上除了人以外,其他动物几乎都怕火”中的“几乎”表示“所有的”。
              D.“它们只用了40秒钟就将火扑灭”中的“就”表示“所用的时间短”。
              (4)本文在说明蚂蚁的惊人本领时,是通过四个方面来具体表现的,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写出。
                      ②         ③          ④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世界屋脊”多宝藏
                  ①青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
                   ②青藏是一个能源宝库。作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青藏地区日照时间长,日照强烈,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是我国太阳能利用最为充分的地区之一。据统计,这里年平均日照在1500-3250小时,各地太阳能辐射在140-190千卡/平方厘米之间,自东向西逐渐递增。青藏山南地区措美县哲古镇光伏电站装机130千瓦,是目前我国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电站。青藏境内河湖密布,流域面积大于200平方公里的河流就有100多条,湖泊面积占全国湖泊面积的 30%.水能资源天然蕴藏量约为2亿千瓦,占全国水能资源的30%,其中可供开发的有5600多万千瓦,约占全国总量的20%.青藏是全国地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已查明的地热显示点达600多处,地热总热流量每秒55万千卡。在众多的地热田中,位于藏北当雄县的羊八井地热田最为著名,是世界上大型的地热田之一。羊八井电站经过多年的建设,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地热发电站。
                  ③青藏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其中铬、铜、硼、白云母等13种矿产储量位居全国前列。青藏的铬铁矿是我国紧缺的矿种,其储量和开采量都居全国第一位。青藏各类盐湖中的矿产资源高达几十种,仅日喀则地区的大扎布盐湖潜在的开发价值就高达数千亿元。
                  ④青藏还是一座“天然植物博物馆”。青藏林木树种繁多,其中很多树种具有极高的科研和开发价值。青藏的药用植物有1000多种,约占全国药用植物种类的70%,其中很多都是名贵珍稀种类,如冬虫夏草、贝母、雪灵芝、天麻等。
                  ⑤“世界屋脊”--青藏,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宝地!(选文有改动)
              (1)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说明了“世界屋脊”多宝藏?
              (2)指出下面语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这里年平均日照在1500-3250小时。
              ②其中很多都是名贵珍稀种类,如冬虫夏草、贝母、雪灵芝、天麻等。
              (3)青藏地区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的原因是 :
              (4)为什么说青藏是一座“天然植物博物馆”?
            • 6. 《故宫博物院》(节选)
                  ①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个圆雕鳌头,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②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③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④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⑤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这是一个亭子形方殿,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镏金宝顶,轮廓非常优美.举行大典,皇帝先在这里休息.
                  ⑥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雍正后,这里是举行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
              (1)写出紫禁城中三大殿的名称和作用.
                  
                  
                  
              (2)第②段划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和    
              (3)第③段划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4)三大殿中作者详写的是哪一座?为什么将它详写?
            •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为什么会恐惧?
                                                   龙学锋
                  ①害怕蛇是绝大多数人的“通病”,许多人把自己害怕蛇归结为“天性使然”,即人们对蛇的恐
              惧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一项新的研究结果彻底颠覆了人们的固有观念.研究发现,人们是出生后几年逐渐学会害怕的. 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研究者做了一项实验,在7个月大的婴面前并排播放两段视频,一个关于蛇,另一个关于某种无害动物.结果婴儿花更多的时间观看蛇,甚至把自己的耳,用来证明“初 生生犊其实不怕蛇”!
                  ②既然恐惧不是天生,那么我们为什么那么容易学会恐惧呢?科学家认为:恐惧是人类进化的结果.
                  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德•科斯最近提出了一个新观点,他认为人类的祖先在走出非
              洲丛林时,并不是手拿长矛与飞镖的猎人,而是诚惶诚恐的猎物.经过与豺狼虎豹等野兽长期斗智斗勇,人类才终于占据上风,成为地球的主宰.科斯更进一步提出,人类对野兽的恐惧不仅遗传到今天,甚至可以说,人类的进化就是被这种恐惧逼出来的.
                  ④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大型食肉动物除非上了年纪或行动不便,否则不会轻易攻击人类.但
              科斯却认为,灵长类动物由于体格弱小、行动迟缓,一直是野兽垂涎的猎物.科斯还引用非洲地区的考古发现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科学家在南非发现了许多距今100万-300万年前的野兽巢穴,里面发掘出324只狒狒和140只南方古猿(人类祖先)的骨骼化石,其中许多化石上都有大型猫科动物或鬣狗的齿印或爪印.
                  ⑤据悉,在从猎物向猎人转化的漫长过程中,那种担心落入虎口的恐惧深深地植根在人类的大脑里,
              并且一代一代地遗传到今天.在现代人类身上,依稀可以看到那个时期留下的影子,比较典型的就是“摩洛反应”:刚出生的婴儿在受到惊吓时,会不由自主地攥紧小手.科斯认为,这和小猴在受惊时紧紧抓住母亲肚子上的毛一样,都属于一种对威胁的本能反应.
                  ⑥由于不能和野兽硬拼,因此只有智取了.这种严峻的生存现实迫使人类的祖先开发他们的大脑,
              培养出“超兽”的智慧.例如人类具有“察言观色”的本领--即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从他们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感情和动机,从而猜透他们的心理.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马基雅夫利智慧”,它可以使个体更融洽地生活在社会组织中.
                  ⑦在生存威胁面前,灵长类动物学会了结成群体生活.在这种群体的基础上,我们的祖先建立起熟
              悉、信任、互惠的结构,这就是社会的雏形.科斯甚至还认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两大特征--语言和制造工具,也可能是作为一种防御野兽的手段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正是为了对付野兽,人类才不断进化过来.
                                                                       (选自《百科知识》,2015.12)
              (1)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顺序是    ,说明对象是:    
              (2)文章第一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3)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加点诃的表达效果.  
              ①他认为人类的祖先在走出非洲丛林时,并不是手拿长矛与飞镖的猎人,而是诚惶诚恐的

              ②科斯甚至还认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两大特征--语言和制造工具,也
              是作为一种防御野兽的手段而发展起来的.  
              (4)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请任选其中一种说说其作用.  
              (5)下面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对豺狼等猛兽的恐惧心理,是人类与其斗智斗勇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B.非洲地区的考古发现证明了大型食肉动物会主动攻击弱小的灵长类动物.
              C.刚出生的婴儿受到惊吓会攥紧小手,这是本能反应,与人类进化并无关联.
              D.如今人类社会的存在形式,也是迫于野兽的威胁,慢慢建立起来的.
            • 8. 说明文阅读
                                                 时间去哪了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光阴似箭,岁月无情?为什么许多老人感觉时光如白驹过隙,一生仿佛一转眼的事情?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②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近两个月的暑假却十分漫长,回到学校时,觉得上学期的事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到了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希望日子过得慢些,日子却飞逝而过,一眨眼,一年过去了;一转眼,五年十年也就不知不觉地飞一样地过去了.等到退休后,时间更是毫不留情地加速变快,十年、二十年一晃就过去了.为什么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呢?科学家从3个方面解释了这种现象.
                  ③首先从人的生理变化上来解释,即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的生物钟变慢了.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从路边随机找一些年轻人和一些老年人,让他们估测1分钟时间有多长.结果是:年轻人算的时间比较快,通常还没有到1分钟,他们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年长的人,他们通常过了1分钟后,才觉得这是1分钟的容量.对年长的人来讲,时间就这么“漏”掉了.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感受:上了年纪之后,不知道时间去哪儿了.在衰老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④第二个原因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原因是,去时走这段路对你来讲是崭新的经历,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再比如,如果我们去一个地方旅行,同样是一天的时间,却感觉比呆在家里长多了.这也是因为我们在旅途中有许多新鲜感受,这些感受刺激了大脑的记忆.
                  ⑤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哪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人到了一定年纪之后,生活中的新鲜事物会变得越来越少,没有任何新的东西能为岁月的脚步留下痕迹.
                  ⑥第三个原因则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 总过程的5% (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 (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浸人生相比,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就会觉得很快.
                  ⑦每个人都曾有这样的体验,有的时候会觉得度日如年,有的时候却会觉得光阴似箭.还记得爱因斯坦是怎么对一个年轻人来解释相对论的吗?当你对面坐着一位美女的时候,你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假如换成了一位糟糕的老头,你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这其实是人们的需要和动机参与了人们对时间的感觉.或者说人们的情绪和情感参与了对时间的感觉,心理学认为,需要和动机的满足带来的是积极的情绪,相反,不满足带来的往往是消极的情绪.在积极情绪里面,人们往往觉得时间过得快,在消极情绪里则会觉得度日如年.
                  ⑧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对日子的感觉:如果这一年平淡幸福,一般就会觉得时间过得比较快;但是如果这一年经历了一些不太顺利的大事,往往就会觉得这一年过得好慢啊.由此推知,当我们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说明我们的生活至少是平淡幸福的.
              (1)本文以说明对象的类型划分,属于    说明文,主要介绍说明了    
              (2)2-8段是采用了哪种逻辑顺序来介绍说明的?
              (3)文章第1段有什么作用?
              (4)判断第6段划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 9.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我们身边的辐射
                  ①曾有一段时间,因受日本9.0级大地震影响,福岛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一时间“谈核辐射而色变”,辐射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人们当下最为关心的话题.
                  ②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与放射线照射的强度、时间和照射的人体部位有关.辐射是无色、无味、无声,看不见和摸不着的,但可用仪器来探测和度量.度量辐射剂量的单位是西弗(Sv),1西弗(Sv)=1000毫西弗(mSv)=1000000微西弗(μSv).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不同,下表列出了放射线不同强度照射对人的影响:
                照射剂量   (单位:毫西弗)对人体的影响
              小于100对人体没有危害
              100~500没有疾病感觉,但可引起白细胞数量减少,患癌症的可能性为 1/130
              600~1000出现各种辐射疾病
              2000~4500掉头发,血液发生严重病变,一些人在 2 至 6 周内死亡
              ③从上面列出的数据可见,小于100毫西弗的放射线辐射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实际上,人类是生活在放射环境中的,人类的生活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放射线.人所受的放射线包括天然放射线和人工放射线.天然放射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性.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例如,太阳光等宇宙射线,人体内的钾-40、岩石、土壤和水中都存在放射性物质.此外,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看电视、坐飞机、抽烟也会产生放射线.具体说,人们摄入的空气、食物、水中的辐射照射剂量每年约为0.25毫西弗,带夜光表每年有0.02毫西弗,乘飞机旅行2000千米约0.01毫西弗,每天抽20支烟,每年的辐射照射剂量为0.5~1毫西弗.
                  ④日本的核辐射让人惊慌,而平时就在我们身边的一些辐射源却很容易被忽视.实际上,在生活中也有放射性物质能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造成对机体的慢性损害.例如,含有一些放射性物质的建筑材料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有少量放射性物质的燃煤造成空气污染,佩带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异常光彩夺目的或廉价合成的首饰制品对人体也有严重的损害.在日常生活中,医疗辐射的危害是最大的.任何方式的X线检查都是有损受检者健康的,受检者都要承受不同程度辐射致癌的风险,接受的剂量越大,受辐射致癌的风险越高.在生活中,很多人觉得CT等检查是无害的,可以随便做,往往半年甚至3个月就做一次.事实上,这些检查可能给病人带来永久性的伤害.CT等检查是利用X射线能穿透人体组织的原理进行检查的,而X射线也是核辐射的一种.有统计数据指出,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放射线量相当于拍了几百次X线胸片.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的研究结果估算,以一个1000万左右人口的城市为例,每年大约会有350人可能因照射X线诱发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遗传性疾病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4期,有改动)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影响不同.当照射剂量是2000~4500毫西弗(mSv)时,人体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3)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读了本文后,你在日常生活中会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至少写出三种)
            • 10. 阅读文章.
                                            我们身边的辐射
                  ①曾有一段时间,因受日本9.0级大地震影响,福岛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一时间“谈核辐射而色变”,辐射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人们当下最为关心的话题.
                  ②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与放射线照射的强度、时间和照射的人体部位有关.辐射是无色、无味、无声,看不见和摸不着的,但可用仪器来探测和度量.度量辐射剂量的单位是西弗(Sv),1西弗(Sv)=1000毫西弗(mSv)=1000000微西弗(μSv).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不同,下表列出了放射线不同强度照射对人的影响:
                照射剂量   (单位:毫西弗)对人体的影响
              小于100对人体没有危害
              100~500没有疾病感觉,但可引起白细胞数量减少,患癌症的可能性为 1/130
              600~1000出现各种辐射疾病
              2000~4500掉头发,血液发生严重病变,一些人在 2 至 6 周内死亡
              ③从上面列出的数据可见,小于100毫西弗的放射线辐射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实际上,人类是生活在放射环境中的,人类的生活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放射线.人所受的放射线包括天然放射线和人工放射线.天然放射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性.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例如,太阳光等宇宙射线,人体内的钾-40、岩石、土壤和水中都存在放射性物质.此外,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看电视、坐飞机、抽烟也会产生放射线.具体说,人们摄入的空气、食物、水中的辐射照射剂量每年约为0.25毫西弗,带夜光表每年有0.02毫西弗,乘飞机旅行2000千米约0.01毫西弗,每天抽20支烟每年的辐射照射剂量为0.5~1毫西弗.
                  ④日本的核辐射让人惊慌,而平时就在我们身边的一些辐射源却很容易被忽视.实际上,在生活中也有放射性物质能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造成对机体的慢性损害.例如,含有一些放射性物质的建筑材料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有少量放射性物质的燃煤造成空气污染,佩带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异常光彩夺目的或廉价合成的首饰制品对人体也有严重的损害.在日常生活中,医疗辐射的危害是最大的.任何方式的X线检查都是有损受检者健康的,受检者都要承受不同程度辐射致癌的风险,接受的剂量越大,受辐射致癌的风险越高.在生活中,很多人觉得CT等检查是无害的,可以随便做,往往半年甚至3个月就做一次.事实上,这些检查可能给病人带来永久性的伤害.CT等检查是利用X射线能穿透人体组织的原理进行检查的,而X射线也是核辐射的一种.有统计数据指出,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放射线量相当于拍了几百次X线胸片.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的研究结果估算,以一个1000万左右人口的城市为例,每年大约会有350人可能因照射X线诱发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遗传性疾病.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4期,有改动)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影响不同.当照射剂量是2000~4500毫西弗(mSv)时,人体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3)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读了本文后,你在日常生活中会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至少写出三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