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按要求给句子换个说法。

              (1)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材料一:

              中国山多,河多,桥也多。自古以来,桥与中国人的生活关系密切,由此产生了许多与桥有关的诗词。作为一个意象,桥在许多诗词里往往寄托着某种情思,如下面两首唐诗: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①边野草花,乌衣巷②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商山早行(节选)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④,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注释】

              ①  朱雀桥:金陵城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

              ②  乌衣巷:金陵(南京)城内街名,与朱雀桥相近。据传东晋王导、谢安两家豪大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③  王谢:王导、谢安,东晋世家大族。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至唐时,皆衰落不知其处。

              ④  征铎:远行车马所挂的铃。

              材料二:

              中国古桥的作用

                  ①桥像条纽带,把两头的路连在一起,不因山水阻隔而影响陆上交通。凡是能在陆上通过的东西,都要能一样地在桥上通过,如果能把桥造得像陆一样,也就是说造得【甲】有桥恍同无桥,这造桥的本领,就够高了。要把桥造的如同路一样牢固,桥墩要结实,还要数目多。但是桥墩多了,两墩之间的距离就小了。这不但阻遏水流,而且妨碍航运。从船上人看来,最好水上无桥,如果必须造桥,也得造得【乙】有桥恍同无桥,好让他的船顺利通过。

              ②桥的作用是跨过河流与山谷,以便接通道路。河与山是一个国家的资源所在,如何利用这资源,就显出一个民族征服自然的能力。在这征服中,造桥的能力更为突出。造成的桥,可以为然屹立达千年以上,经受日夜的水冲狼击,风吹雨打,甚至天灾的洪水、地震,人祸的战争摧残,而始终蜷伏在那里,一声不响地为人民服务;而且基本上保持原来的形状不变,有如自然界的一座“天生桥”或“天然洞”。有时甚至比自然界的河山还稳定,如桥还在,而下面的河流却改道了,或两端的山竟然塌陷了。这样的桥就是中国的古桥。

              ③这样的桥,当然都是石桥。它连同其他各种木桥及吊桥,在我国数千年历史中,都发挥过重要作用。首先当然在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方面。我国河流特多,许多城市因靠河而发展,河上桥多桥少,是决定经济荣枯的一个重要因素。

              ④中国古桥不但为了交通运输,而且对人民精神生活亦有作用,因为桥上散步或眺望,亦是一种忙中消遣。甚至桥的本身亦可称为美术展览品。中国古人在造桥时,不仅着眼于桥的实用功能,其实也非常注重桥的美感,很多中国古桥都成为当地一景。诚如李约瑟教授所言:“______”。

                                     (节选自茅以升《桥梁史话》,有删改)

              材料三:

              张泽瑞《清明上河图》局部(汴河虹桥片断)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很繁荣景象。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

              汴河是北宋时期国家重要的漕运交通枢纽,商业交通要道,这里人口稠密商船云集。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外形美观的单拱桥。有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指指点点,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这座桥因“其桥无柱,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桥头遍布刀剪摊、饮食摊和各种杂货摊,这里于是成了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

              (1) 阅读材料一,说说桥这一意向在两首唐诗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思?

              (2) 材料二第①段【甲】【乙】两处“有桥恍同无桥”分别指什么?

              (3) 下面两个句子,哪一个更适合材料二第④段划线处?请说明理由。

              A.中国桥都是美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出的美。

              B.没有中国桥是不美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出的美。

              (4) 请简述材料二③④段顺序不能调换的原因。

              (5) 材料三《清明上河图》里那座虹桥的设计很有特点,请综合材料二和三,参考示例,再写出这座虹桥的两个设计特点及其对应的设计意图。

              特点一:规模宏大,桥身宽大。

              意图:因为此处人口稠密,商旅网来,只有桥身宽大才能满足人们生活和商贸往来的需要。

              特点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海南是海域辽阔、岛屿众多的省份。海南省管辖着约20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积,其中南 海作为中国四海的浓缩精华,她富饶丰yíng,能够为你打开中国的蓝色宝库;她深邃宏远,可以带你感受海洋文化的深厚底。同时海南省所辖海域上还  ① (A.星罗棋布B.鳞次栉比) 地分布着600余个岛、礁、滩和沙洲,其中海南岛最大,总面积达3.39万平方千米,全省海 岸线长达1811千米,大小gǎng湾有84处,是中国   ②   (A.首屈一指B.名副其实)的第二大岛。

              (1)给语段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管(  )  

              ②底(   )  

              ③丰yíng(    )  

              ④gǎng(   )湾

              (2)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3)上述语段主要运用了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海南省具有_____的特征。

            • 4.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翼日②,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③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④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⑤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廉,几误罪言者。”                                                       (《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翼日:第二天。“翼”同“翌”。③馔(zhu àn):食物,多指美食。④主事:官职名,茹太素是人名。⑤恶(wū):疑问代词,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怎么”。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送之  (         )           (2)其欣悦(    ) 

              (3)濂以实对(       )            (4)景廉 (     )  

              翻译下面句子。

              (1)家贫,无致书以观。

                                                     

              (2)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填空。(用原文语句回答)

              甲文中,很多人愿意把书借给宋濂的原因是“                    ”。

              乙文中,宋濂只列举好的大臣的原因是“                      ”。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按语意划分一处)

                      门 人 弟 子 填 其 室

              结合甲、乙两文,联系生活实际,从读书和做人两个方面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答:                                          

                                                                              


              (三)阅读《留住美丽的乡愁》

              留住美丽的乡愁

              ①留住美丽的乡愁,首先要保护传统村落。村落是人们的发源地,即便是城里人,往上数好几辈,也是村里人。这样乡村就寄托着人们的乡愁,对于城里人来说,看着万亩良田,能够让他们暂时远离水泥,享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对于根在农村的人来说,回到乡村,跟自己的亲人亲戚朋友团聚,既能享受亲情,又能舒缓一下自身的压力。

              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是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里描绘的村落。现实中,却是另一幅场景,“这村里站着最后一座房子,荒凉得像世界的最后一家。”有价值的传统村落消失的快速,着实令人心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乡村都没了,我们还到哪里去找“乡愁”?如此说来,传统村落的消失,从小的方面看,是让人们失去“乡愁”的寄托;从大的方面看,就是截断我们民族“思乡”这一文化根脉。

              ③留住美丽的乡愁,就要建设好乡村。古村落的纷纷消失,与农村贫穷,人们受不了而纷纷逃离不无关系。这就促使我们要提高乡村生产和获得收益的条件,确保经济来源,才能激发年轻人务农的积极性,人们才能留在村里,实现“就近城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在乡村建设中注入现代物质文明元素,与美丽的自然生态相融合,从而实现新的理想的美丽乡愁——屋外,青青的山脚下,篱笆上缠绕着美丽的花儿;屋旁,清澈的溪水流过,渴了可以直接掬一捧来喝;屋内,卫生间、厨房现代设施一应俱全,与城市生活并无区别。

              ④农村人有钱了,盖新房是不可少的,但盖的跟城里无区别,钢筋水泥小洋楼,千户一型,连贴个楹联的梁柱都没有,有的只是物质上的华丽光鲜,这样似曾相识,毫无个性,缺乏文化内涵的建筑,也就缺乏让人记在脑中,留在心头的独特价值了。冰心在《我家的对联》中说到:“‘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些挂在梁柱上的好对联,孩子们天天眼里看着,口里念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于他们人格的培养,是有很大的好处,其效果决不在‘言教’和‘身教’之下!”因此,留住美丽的乡愁,还要在乡村建设中提升文化内涵。

              ⑤白沙鸥,黑耕牛。秋雨春风,花树满山丘,少小欢声追蝶路。乡关万里载乡愁,从此乡愁绕心头。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本来延续的命脉;留住美丽的乡愁,就是要留住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文根据冯骥才有关访谈等资料整理)

              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文章从哪几方面阐述怎样才能留住美丽的乡愁?请简要概括。

                                                                                   

                                                                                   

                                                                                   

              本文引用精当,请找出一处并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作用。

                                                                                  

                                                                                   

              (四)阅读《父亲买了贺年卡》

              父亲买了贺年卡

                        葛取兵

              天空飘起第一场雪花时,新年的气息又渐渐地浓郁了,我想,父亲该归家了,过年的日子正翘首企盼哩。

              好不容易盼到周五,傍晚一回家,父亲果然蹲在院子里吧嗒着旱烟,青色的烟雾不时让父亲急剧地咳嗽,我在村口就早已听到了父亲熟悉的声音。父亲看见我,脸上立马堆满了笑容。“放学了,又长高了,瘦了。”父亲眯着眼,望着我说,只是没有用手来抚摸我的头。我想,在父亲的心中,我该是一个大男孩了吧。大半年没看到父亲,心里竟涌起一丝喜悦与伤感,喜的是父子相逢,悲的是父亲又老了许多,脸上的皱纹更密了,头上的白发日益显山露水了。

              我告诉父亲,学校要收校服费和资料费。父亲点了点头,嘴里也喃喃地说:“好!好!”只是脸上的神情又沉重了些。我鼻子有些酸酸的,转头看着窗外。瑟瑟的寒风呼呼地刮着,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地飘落下来,一霎时,暗黑的天空同雪海打成了一片,渐渐的都看不见了。晚上,我隐约听到父亲与母亲唠叨了大半个晚上,父亲长长的叹息声,使寂静的山村格外潮湿而阴冷。

              早晨起来,父亲不见了,我想又外出忙碌了。晚上父亲回家,脸上却阴阴的,只有与我对视时,脸上才迅疾地掠过一丝涩涩的笑。“娃,帮我写封信吧!”父亲说。写信?识字不多的父亲在我的记忆中好像还未给谁写过信。我连忙找出纸和笔,父亲却从棉袄里掏出一张贺年卡,大红的灯笼,大大的福字,还有一群笑容可掬的猪娃娃,好漂亮的贺年卡。

              其实,我好几次想找父亲开口买几张贺年卡。在学校,我已收到十几张贺年卡了,有些还很精致,一打开,就响起祝你新年快乐的音乐铃声,悦耳动听。可我却没有送出一张,这次找父亲要钱,特地多要了50元钱,甚至买哪种贺年卡我都盘算好了。想不到父亲竟然也买了张贺年卡。“帮我填填吧。”父亲说,“我念,你写。”

              “王总:新年好!眼看又要过春节了,娃要交学费,家里要买点种子化肥,可否发工钱?”贺年卡的地址是“巴州市第八建筑公司”,这是父亲做苦力整整忙了一年的公司。父亲小心翼翼地把写好的贺年卡放进棉袄的口袋里。嗨,父亲还没讨到工钱,我心里直叫苦,同时对父亲想出这个主意感到悲哀。

              星期天下午,父亲说:“我送送你。”一到县城,父亲并没有直接去学校,却来到县人民医院,要我到门口等他片刻,说是有人还他钱。约莫个把小时,父亲才从医院出来,脸色竟有些苍白。“钱讨到了吗?”我问。我惦记着父亲没给我学习资料费哩。父亲没有回答,又问,县邮电局在哪儿?在邮电局,父亲把贺年卡小心翼翼地塞进绿色的邮 筒,半晌,还望着邮筒,那种神情就像是遭受久旱的秧苗盼望天降甘霖。

              到了校门口,父亲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400元钱,塞到我手中:“娃,一看到老师就把钱交了,千万莫丢了。”我接过钱时,有一张白白的纸条飘落在地上。我拾起一看,竟是一张卖血的条子。我鼻子一酸,抽出50元钱,递给父亲:“我不需要这么多钱,真的。”“拿着吧,马上要考试了,伙食好点儿。”说完父亲摸了摸我的头。父亲那双厚实的大手,暖暖的。

              远远的看到父亲的背影消失在街的尽头,我的眼中有些湿润了。(选文有删改)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句子

              (1)下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瑟瑟的寒风呼呼地刮着,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地飘落下来,一霎时,暗黑的天空同雪海打成了一片,渐渐的都看不见了。

                                                                                        

                                                                                         

              (2)从人物描写或是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

              父亲把贺年卡小心翼翼地塞进绿色的邮筒,半晌,还望着邮筒,那种神情就像是遭受久旱的秧苗盼望天降甘霖。

                                                                                           

                                                                                           

              本文多处运用“伏笔”手法,请举一例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文章最后 “我”眼睛“湿润”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原文,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本文之后的感受。

            • 5.

              【材料一】“進”:进,初字从辵从隹,会意,上面是"隹",象小鸟形,下面是"止"(趾),鸟脚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故用以表示前进。而简化字“进”字,把“隹”换“井”……

              【材料二】“愛”:是一种心理活动,要用“心”去爱,所以传统汉字“愛”中间有个心。而简化字把中间的“心”抽掉了,变成了无心之“爱”。

              【材料三】“東”:由“日”和“木”字组成。中国在世界的东方,古代称中国为东土。“東”很形象地描述了美好的东方:在旭日升起的地方有繁茂的草木。有阳光、有草木,当然就有人类生栖、繁衍,那就是“東”。而简化的“东”, “木”字变了形, 抽掉了“日”字。

              (1) 

              你从以上三则材料中探究出的结论是:                                                                                           

              (2) 

              结合上面的选文和材料,谈谈你对汉字简化的认识和思考。要求:不少于50字,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表述条理有序。

            • 6.

              下列选项中对四篇课文的理解,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

              A.《囚绿记》一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回顾了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将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禁的事,在述说之中,作者有懊悔,有自责,表现出对常春藤品格的敬佩。

              B.《孔乙己》选自《朝花夕拾》,鲁迅以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名字“孔乙己”作为题目,既体现了人物满口“之乎者也”的特点,又是对培养“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视和讽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说的批判对象。

              C.毕淑敏常常把笔端深入平凡的生活小事中,揭示普通人最深的情感。在《一厘米》中,那位平时省吃俭用、精打细算的母亲,却坚持为孩子买车票。此小事读来让人感动,让人倍感亲切。

              D.《吴汉杀妻》一出戏剧本有上万字,然而邓拓在《吴汉何尝杀妻》一文中只用二三百字就把剧情叙述清楚了,这说明了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其语言特点是简洁,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和形象生动的描写,它与记叙文中的记叙不同。

            • 7.

              致蒋经国先生信

              廖承志

              经国吾弟:

              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

              三年以来,我党一再倡议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惟弟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余期期以为不可。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敬希诠察。

              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吾弟尝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所谓“罪人”之说,实相悖谬。局促东隅,终非久计。明若吾弟,自当了然。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再者,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图我台湾,此世人所共知者。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愿弟慎思。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双方领导,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更易。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实难苟同。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至于“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云云,识者皆以为太不现实,未免自欺欺人。三民主义之真谛,吾辈深知,毋须争辩。所谓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等等,在台诸公,心中有数,亦毋庸赘言。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否则,偏安之局,焉能自保。有识之士,虑已及此。事关国民党兴亡绝续,望弟再思。

              近读大作,有“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之语,不胜感慨系之。今老先生仍厝于慈湖,统一之后,即当迁安故土,或奉化,或南京,或庐山,以了吾弟孝心。吾弟近曾有言:“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诚哉斯言,盍不实践于统一大业!就国家民族而论,蒋氏两代对历史有所交代;就吾弟个人而言,可谓忠孝两全。

              否则,吾弟身后事何以自了。尚望三思。

              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己。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纾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老夫人前请代为问安。方良、纬国及诸侄不一。

              顺祝

              近祺!

                                                                                                                                                                                                廖承志

              一九八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1) 廖先生认为国共和谈统一大业可“忠孝两全”。写出“忠孝两全”所指的含义。

                                                                                         

              (2) 请找出廖先生不苟同“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的理由。

                                                                                         

              (3) 书信注重情感表达。“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对此有何作用?

                                                                                           

              (4) 信的格式有两处错误,请修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