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猪饲料中的砷是砒霜吗?
                ①2013年3月份,黄浦江上游水域漂浮万头死猪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网络上有报导称黄浦江死猪漂流的真相是养殖户为了让猪更有卖相,在饲料中违规添加了有机砷,也就是砒霜(《水浒传》里武大郎就是被潘金莲用砒霜毒死的),喂食四五个月后导致猪内脏腐烂而大批死亡.这死因见不得光,这样的死猪肉又不敢拿去市场上卖,养殖户只好把死猪抛到河里了事.大家都往河里一丢,猪尸们就在黄浦江大游行了.
                ②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砷这个物质.
                ③通过对大量的猪、羊和鸡生长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砷是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于动物的生长,可以起到一些积极作用:杀灭肠道内的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虫,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具有类似于抗生素的作用;增强肠壁的通透性,从而促进肠道细胞的代谢,并与维生素B12和一些抗生素有协同作用,促进生长;舒张毛细血管、改善皮肤营养,使皮肤粉红,毛发光亮,改善商品猪的品相,对改善鸡蛋颜色也有帮助.
                ④因此,在饲料中添加砷化合物一度成了世界畜牧业的普遍做法.不过,符合规范的砷添加剂都是有机砷制剂,因为无机砷具有很强的毒性,而无机砷中三价砷的毒性又大于五价砷,砒霜中的砷就呈三价.畜牧中使用的有机砷制剂多数是氨基苯胂酸和硝基羟基苯胂酸,它们和砒霜是两回事.
                ⑤有机砷在动物体内的利用率很低.有机砷被动物摄入后数小时后,90%以上即会以甲基化产物的形式排出体外,在组织内的沉积量很少.
                ⑥饲料中的有机砷制剂并没有致癌性,也没有明显的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
              摄入也可以在体内蓄集,引起慢性中毒.这种中毒过程缓慢、不易察觉,症状有精神沉郁、触觉减退、运动障碍等,可见主要是对神经系统的破坏.
                ⑦欧盟在1999年禁止将有机砷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但美国、拉美、日本等地仍在广泛使用.3月份沪浙地区猪集体死亡事件让人们再次将视线投向有机砷制剂.网络传言认为,猪群突然爆发死亡是由于三四个月前喂食了有机砷制剂,在四五个月后“毒发身亡”之前预计可以屠宰,但由于屠宰期延后就集体内脏腐烂而死亡.然而即使有机砷有一部分能在动物体内转化为无机砷,它发病也不会有如此精确的“潜伏期”,不会具有这种造成近万头猪同期死亡的定时炸弹般的功能.
                ⑧正常合规使用猪饲料有机砷添加剂并不会造成猪的大规模死亡.但是因为猪本身并不会在体内存留太多有机砷,也就意味着大部分砷元素随着粪尿等途径排入了农田、水体等自然环境.由于细菌等微生物的存在,自然环境中的有机砷容易转化为无机砷,并通过食物链不断累积,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实.如果继续大量使用有机砷制剂,那么它仍将会为自然界的重金属循环不断补充材料.为改善生存环境,逐渐抛弃有机砷制剂,寻找更加环保健康的添加剂作为替代品是大势所趋.
              (1)文章开头先从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写起,有什么作用?
              (2)砷元素有哪些积极作用?请分点简要概括.
              (3)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
              (4)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文章第⑦段已经回答了题目提出的问题,那么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咖啡“毁”眼
                                                  赵尚泉
                  ①“美酒加咖啡,我只要喝一杯,想起了过去,又喝了第二杯…”邓丽君甜美的歌声,加深了人们对咖啡的印象,也激发了一些人品尝咖啡的欲望.
                  ②咖啡的益处主要是,它能滋养皮肤,有助于消除疲劳,可预防胆结石,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及开胃促食、活血化瘀、息风止痉等作用;此外,咖啡可能还有解酒作用.当然,其害处也不能忽视,就是它会造成人神经过敏,加剧高血压,诱发骨质疏松,饮用过量会有致癌危险,咖啡中所含的物质会让人上瘾…
                  ③不管咖啡是功大于过,还是相反,现在科学家又发现了咖啡一大“危害”,那就是:咖啡“毁”眼.
                  ④我们知道,青光眼是一种发病迅速、危害性大、随时导致失明的常见疑难眼病.青光眼的起因是眼内压不稳定,出现了间断或持续性升高,其压力水平超过眼球所能耐受的程度后,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带来了损害,造成视神经萎缩、视野缩小、视力减退,甚至引发失明--在急性发作期一两天即可完全失明.而新的研究发现,这种带有毁灭性的眼病竟然和咖啡有一定因果关联.
                  ⑤为了搞清楚喝咖啡是否影响眼睛,美国一个科研小组曾专门进行了实验,探讨饮用一杯容量为237毫升的咖啡--这个非常有限的咖啡饮用量对眼睛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饮用咖啡对正常人眼睛的不良刺激不明显,但对患有眼部疾病的人,特别是青光眼患者,有轻微的不良影响,但不会造成什么危害.
                  ⑥但长期饮用过量的咖啡,会对眼睛有什么影响呢?
                  ⑦另外一个美国研究小组则依据1980年到2008年的医学资料分析,对40岁以上、没有青光眼或癌症病史且有眼科检查报告的人群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研究人员每4年对他们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以此来评估这些人日常的咖啡因摄入量,并进行多种可能性分析.结果发现,这些原本没有眼病的人当中,有一少部分因过量饮用咖啡,逐渐患上了青光眼.
                  ⑧最近,美国一个研究学会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分析了75000多名女性的健康数据,结果显示,重度咖啡饮用量与青光眼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日常饮用量越大,患青光眼的可能性就越高,而且有青光眼家族史者比没有家族史者,患青光眼的可能性高.这表明,基因和咖啡对诱发青光眼都有作用,而过量饮用咖啡会“毁”眼,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⑨看来喜好喝咖啡的朋友真的是要谨慎:        
                                                 (选自2014年第3期《大科技﹒科学之谜》,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以《美酒加咖啡》的歌词开篇,有什么好处?
              (2)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两段之间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但是,关于咖啡这种饮品,科学家们曾站出来发言:咖啡对人有益也有害.
              (3)文章结尾,作者对喜爱喝咖啡的两种人提出了诚恳的建议,请联系全文补写出建议的内容.
              (4)下列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酒后可以适量喝点咖啡,因为咖啡有解酒的作用.
              B.美国研究小组的研究证明,原本没有眼病的人过量饮用咖啡都会患青光眼.
              C.适量饮用咖啡对正常人的眼睛没有任何不良影响,不会造成任何危害.
              D.重度咖啡饮用量与青光眼的产生关系密切,日常饮用量与患病可能性成正比.
            • 3. 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新国情•土地资源
                  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总人口占世界人口约
              1
              5
              的中国来说,土地资源显得尤为宝贵.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地关系紧张局面进一步凸星,其中,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国土面积辽阔,人均占有量少,人均占有耕地更少.据新华社2007年4月报道,我国内陆土地总面积约144亿亩,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约为1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
              1
              3
              .据《人民日报》2012年10月报道,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
                  土地类型多样,优质耕地少.我国国土面积中干旱、半干旱土地大约占一半,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和山地等各种地貌类型兼具,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据《人民日报》2012年10月报道,我国中低产田的比例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2
              3
              以上;有相当一部分耕地地块零碎不规整,田坎、沟渠、道路、坑塘面积过多,土地利用效率低.
                  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面积大,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据《半月谈》2011年2月报道,我国土地资源中难利用地多,宜农地少,宜居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20%.由于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易开发的土地基本上早就被开发利用了.国土资源部2011年7月4日公布的国土资源大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734.39万公顷,且主要分布在北方和西部干旱地区.
                                                                     (节选自2013年《时事资料手册》)
              (1)下列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内陆土地总面积约144亿亩,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约为1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
              1
              3

              B.我国人均耕地为1.5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
              C.我国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734.39万公顷,且主要分布在北方和西部干早地区.
              D.我国中低产田面积远多于优质耕地面积,有相当一部分耕地零碎不规整,田坎、沟渠、道路、坑塘面积过多,土地利用效率低.
              (2)请指出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3)第二自然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作用是什么?
              (4)我国土地资源最突出的优势是什么?
            • 4.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古老的防御兵器--盾
                                             马庆恒
                ①盾,古人称“干”,与戈同为古代战争用具,故有“干戈相见”等词.作为一种手持的防护兵器,盾可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的兵刃矢石的杀伤,通常和刺杀格斗类兵器,如刀、剑等配合使用.
                ②传说我国最早的盾,远在黄帝时代就有了.《山海经》中有关于“刑天”这位英雄人物的神话,描写他一手操干,一手持斧挥舞不停的雄姿.陶渊明为此写诗赞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周礼•司兵》写明周时已有五种盾.士卒用手执盾,可以遮挡敌人兵器,尤其弓箭的进攻.春秋战国时,战车上专门有人执盾,以遮挡矢石.城头上多设盾橹,作为守城护具.
                ③盾的形状多种多样,有长方形、梯形、椭圆形、圆形、燕尾形及不规则形,背后都装有握持的把手.盾所用材料主要有皮革、木材、藤条、金属等.盾牌则分为木牌、竹牌、藤牌、革牌、铜牌、铁牌等.早期的盾都用木、皮革等材料制作,表面涂漆,形状多呈长方形或上窄下宽的梯形,长度
              不超过50cm.商周时期,盾多用于车战和步战,用木、革制作或者用藤条编制的盾是军队中的重要防卫武器.这时的盾,形状近似长方形,前面镶嵌青铜盾饰,有虎头、狮面等,个个面目狰狞,令人望而生畏,借以恐吓敌人,增强盾牌的防护效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盾仍然以木和皮革为材料制作,但其形状却有较大的变化,其上部
              做成对称的双弧形,表面涂漆,并常绘有精美的花纹,盾高一般有60多厘米,宽
              45厘米.
                ④我国明代时期曾经发明过能与火器并用的多种盾牌.这种盾牌不同于以往的盾,它既能防御又能攻击,且威力很大,可以说是古代的“坦克”.这类新式武器,有许多响亮的称呼:神行破敌猛火刀牌、虎头火牌、虎头木牌、无敌神牌等.这种牌是用生牛皮制成,内藏火器.战斗时,牌手持牌掩护士兵前进,先向敌人喷火,火焰喷射约6m~10m远,足可抵挡强敌十余人.“虎头牌”内藏猛箭20余枚,临敌时,突然发射,以杀伤敌兵.明代最大的一个牌后面可以遮蔽25人,作战时,可施放火焰,阻止敌骑兵的冲击,又能掩护士兵免受箭枪射杀,还能数面无敌神牌相连,迅速布成城墙,阻挡敌兵进攻.这些与火器并用的盾牌是明代所特有的.
                ⑤藤牌也是军队中常用的一种盾牌.这种藤牌,编制简单,使用轻便,质坚而富有伸缩性,圆滑坚韧,兵器不易砍破射入.清军入关时已有藤牌军,士兵用其抵御刀剑枪斧及矢镞弹丸,颇有效,多为冲锋陷阵之步兵用.
                ⑥今天这古老的防御武器,却成了我们武术锻炼中的器具.用盾牌进行的对练项目,如盾牌刀对单刀、盾牌刀对朴刀等,不仅在国内表演时受到大众的欢迎,而且在国外表演也颇受好评.此外,盾牌还是当今各国防暴警察的必备装备.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久远的盾今天仍在使用.
                                                                       (选自2009年《科学之友》第3期)
              (1)我国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盾与明代的盾,在功能上各有什么特点?
              (2)第②段引用神话传说和诗歌,有什么作用?
              (3)第③段加点词“大多”“一般”“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
            • 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蜘蛛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人类祖先很早就知道蛛丝强韧耐用,可以用它织成渔网.今天,波利尼西亚、汤加等太平洋岛国的居民,仍在使用这种原始工具捕鱼.获得一张这样的网比人工编织要方便多了,只需把特制的模型木架放入蜘蛛聚集出没的树林里,用不了一个月,密密的蛛丝就会把它包裹的严严实实,将蛛丝从模型上轻轻褪下,就是一张实用的天然渔网.
                ②神奇的蛛丝也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
                ③科学家发现,蜘蛛腹部有六个丝腺,分泌着各不相同的蛋白质溶液或粘液.这些溶液或粘液,在蜘蛛腹下喷丝头的压力作用下产生六种丝.这当中最有韧性的一种是牵引丝,用来固定和支撑猎网.猎网上另一种一圈一圈的螺旋状蛛丝,具有很强的粘滞性,也极富弹性,将其拉长3倍后,仍然可以弹回原状.蛛丝的承受力和强度也是惊人的.专家实验证实,亚马逊密林里的游走蜘蛛吐的丝是同类中最强劲的,每一根细细的蛛丝可以经得住90克的拉力.假如能制造出一根铅笔粗的这样的蛛丝,它就能够勾住在航空母舰上降落的战斗机,其强度是同样粗细的合金钢缆的6倍,重量却轻得多.
                ④蜘蛛有吞食同类的习性,所以人工养殖蜘蛛几乎是不可能的.科学家便想到用转基因的方法获取“蛛丝”,造福人类.遗憾的是,几经努力,科学家也没能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得到与蛛丝特性相同的纤维.经过研究,他们发现,蜘蛛在它的喷丝头里不知怎么地就把粘液变成了扯不断的细丝--不湿也不脆,而且相当坚韧和富有弹性.也就是说,模拟蜘蛛怎样吐丝是最难办的事.
                ⑤蛛丝的奥妙还有很多,科学家们将继续对神奇的蛛丝进行探索.
              (1)文章第①段从生活实例说起,有哪些好处?
              (2)阅读下面材料,借助上文中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科学家是如何解决早期防弹衣存在的问题的.
              【材料】
                防弹衣是在作战环境中用来保护生命安全的.早期防弹衣只是在结实的衣服内搭接两块钢板,其重量一般有十几公斤,又重又硬,穿上以后活动不便,影响作战.而且这种防弹衣只能防护手榴弹碎片和普通手枪的射击,防护性能较弱.科学家根据蛛丝的特性研制出人工合成的纤维织物,成功制造出了性能较好的防弹衣.
            • 6. 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完成下列各题.
                                                今日水世界
                                               孙红卫 编译
                ①就整个世界范围来说,农业用水所占比重接近70%.农业用水量的增加还源于饮食质量的提高,人们不断追求更为美味可口的食物.生产1公斤花生要比生产1公斤大豆多消耗近1倍的水,而生产1公斤牛肉所消耗的水 几乎是生产1公斤鸡肉的4倍,生产1杯橙汁也要消耗1杯茶用水量的5倍.随着全世界20亿人口将步入中产阶层,即便人口总量不变,农业用水量也会有增无减.
                ②同样,工业生产也需要水.全世界用水总量的22%左右用于工业生产,8%左右用于生活用水.总的来说,这两方面的用水量在20世纪下半叶翻了两番,比农业用水的增长速度快一倍.专家预测,各方面的用水需求都还会进一步增加.
                ③世界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以地理位置为例,全世界淡水资源总量的约60%集中在9个国家.即便在这9个国家中,也只有巴西、加拿大、哥伦比亚、刚果、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供大于求.美国的水资源相对富裕,而人口超过世界人口总量
              1
              3
              的中国和印度仅拥有世界淡水资源总量的约10%.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各地区水资源的丰富程度也大相径庭.印度东北部的年平均降雨量
              是其西部沙漠的110倍.
                ④其实,地下水的分布也很不均衡.当某地的雨水和地表水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时,地下水似乎解决了人们的燃眉之急.在印度和中国有数百万灌溉井孔,从地下取水.美国中部高地平原地下含水层覆盖45万平方公里,地跨8个州.南美洲瓜拉尼地下含水层则连绵120万平方公里,地跨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4国.墨西哥城及其周边地区20万居民生活用水的70%来自一个含水层,而按照目前的使用速度,这一含水层将在200年内枯竭.由于这一原因,墨西哥城已经开始下沉.在曼谷、布宜诺斯艾利斯和雅加达,含水层要么被透支使用,要么遭受污染,或被海水回灌.
                ⑤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障碍多来自政治或文化因素.人们已经寻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举措已广为人知.一些是物理方法,例如加固河堤、修建大坝;或在降水集中的雨季,选择水不易蒸发的地点储水;或为保护生态系统,加强污染监管等等.另一些举措则涉及到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习惯,达到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有效合理地用水的目的.
                ⑥对于农民来讲,干旱地区的农民则需更换作物品种,改种价值高、耗水少的作物,如坚果、草莓或蓝莓.同时,一些个人爱好最好也要做出调整,可以少吃肉、多吃豆制品;少打高尔夫球、多打篮球等等.
                                                              (选自《读者》2011年第10期,有改动)
              (1)本文围绕题目从            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2)请分析第①段中的画线句所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请你从说明语言的角度对第③段中的加点词语进行简要分析.
              (4)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从农业用水所占比重接近70%,工业生产占比重22%左右,生活用水占比重8%左右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农业用水的增长速度比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增长速度快.
              B.从世界水资源的分布可以推断出,我国的淡水资源相对匮乏,今后需要多方面拓展获取淡水资源的渠道,不断提高淡水资源的利用率.
              C.第④段中“由于这一原因”中的“原因”指的是“墨西哥城及其周边地区20万居民生活用水的70%来自一个含水层”.
              D.人们还可以通过多喝茶水少饮果汁,对家庭生活废水二次利用,减少洗车频率等改变人们生活习惯的做法,达到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有效合理地用水的目的.
            • 7.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下列各题.
                                              成语里的歌声
                ①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的风采.
                ②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于是,便有人用“引亢高歌”来描述其情状.歌声亮传播远,又有人用“响遏行云”形容赞美这嘹亮的歌声.“响遏行云”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篇,是说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秦青为师学习歌唱.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老师知其想法,未作劝阻,并摆酒为他送行.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满怀惜别之情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薛谭见此大吃一惊,深感自己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留下他继续学习.
                ③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
                ④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余音绕梁”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汤问》篇.说的是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她的歌声哀婉悦耳,使人们张大嘴,听得出神.直到韩娥走了很久时间,听者的嘴巴还未闭上.她那优美的歌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古人唱歌还十分讲究节拍韵律.“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有眼”这三条成语即是.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⑤从成话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这便是“移宫换羽”和“引商刻羽”两成语播出的音响.“移宫换羽”的意思是先唱原宫调,后再转换唱羽调,相当于现在的“1”大调转为“6”小调,这显然是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演唱需有一定的音乐造诣.而且,从这些文献中,还知道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两大流派.当时楚国的歌曲中有两首很有名气,那就是《阳春》和《白雪》.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涤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均属于较高级的音乐.于是,便产生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两个成语,后泛指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
                ⑥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成语“高山流水”(见于《列子•汤问》)记载此事,传为美谈:春秋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善于弹琴.一个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兴弹起琴来,意境表现高山.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抬头一看,见迎面走来一人,相貌平常.伯牙未加理会,又弹一曲,意境表现流水.曲音未绝,来人朗声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十分吃惊,起身施礼,得知此人叫钟子期.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知音”.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几千年前,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弹《高山流水》,而《高山流水》并没有因伯牙不弹而失去知音,它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珍品.
                ⑦古人还悟出了音乐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歌声迷惑敌人、涣散敌方军心.成语“四面楚歌”的声波将真情传递:楚汉相争时,楚军被围垓下.一天夜里,项羽听到汉军中的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觉得楚地全被汉军占领,十分惊恐.“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它为刘邦打败项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⑧从摘引的部分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可以知晓古人与音乐的美丽传说,证实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1)第⑤段“曲高和寡”中“和”的读音是     意思是     
              (2)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3)以下从第③、⑤、⑥段中摘出的句子,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
              B.从成语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
              C.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
              (4)第⑤段“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这句话中的“相传”能否去掉?为什么?
              (5)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有些语言十分生动、传神,请把第⑥段中对《高山流水》高度赞赏的两个句子,认真地抄在下面的方格里.
              (6)A.详细介绍“晌遏行云”是为了说明古人唱歌时歌声亮传播远.
              B.详细介绍“余音绕梁”是为了说明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
              C.详细介绍“高山流水”是为了印证俞伯牙与钟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了“知音”.
              对详细介绍三个成语在说明语段中所起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7)第①段和第⑧段首尾照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读了这两段文字,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知识一:    
              知识二:    
            • 8. 阅读《雷声大雨点小?》(林之光)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雷声大雨点小”是个常见的成语.它形容计划很大,说得响亮,或者声势造得很大,而实际行动却很少.
                ②不过,从科学角度看来,“雷声大雨点小”却是不符合天气事实的.
                ③因为,在各种降雨天气过程中,雷雨的雨滴不仅不小,反而可以说是最大的.原因是降雨的雨滴都是在云内上升气流中凝结生成和长大的.因而只有在强烈上升气流云中,才可能降下大雨滴.有气象学家2004年在马绍尔群岛和巴西观测到直径1厘米的大雨滴,并被载入《吉尼斯世界大全》.巴西和马绍尔群岛都是热带,那里的雨基本都是从电闪雷鸣和积雨云中降下来的.而积雨云,正是自然界中具有最强烈上升气流的云.相反,世界上最小的雨滴---毛毛雨,则反生在上升气流最弱的云中,连最微小的雨滴也托不住就给降下来了.
                ④当然,成语属文学范畴,本也无需完全拘泥于事实.而且,雷声的雨滴虽然不小,但雨滴却“不多”.而“雨点小”和“雨点少”在数量方向上是一致的.
                ⑤雷雨天气主要有三个特点:除了雷电和雷阵雨外,还有雷雨大风.大家知道,雷声、闪电可以传得很远(有谚语说 A );雷雨大风是积雨云后部下沉的冷凉空气(密度大)迅速堆积到地面上时,因气压远高于周围,而向四周发出的冲击波,它也可以传得很远.但是,雷阵雨则不同了,它的范围虽然和下沉冷凉气流基本相同,但却不会扩张,雨区随着积雨云的前进形成的也是一条窄(与大风和雷声区相比)带.也就是说,在雷雨天气影响区中,大部分地区是只有雷声和大风而没有雨点的.谚语 B 就有“雷声大雨点少”的意思.不过,毕竟“雨点小”和“雨点少”还并不是一件事,成语必另有来源.
                ⑥确实如此.这个成语最初根本不叫“雷声大雨点小”,而是从 C 发展变化而来.有趣的是,这倒是很符合事实的,因为在雷声天气影响区中,除了雷雨带以外都是这样的情况.可是,这八字不成成语,说起来也不上口.如要减成六个字,而且仍要保留“雷声大”的话,那么“雨点”后的字同样也就难有别的选择,只能是“小”了.因为“大”也只和“小”对仗.当然, D 也对仗,但对比不强烈.
                ⑦更重要的是,“雷声大雨点小”的说法很符合某些社会实况.因为,“造声势者”多少总会有一点实际行动.甚至还可以认为,只是由于组成成语需要,使用了“雷声”和“雨点”两个科学名词而已.这些人为因素可能都是成语化为“雷声大雨点小”的重要原因吧.
              (1)本文依次从    、文学和    三个角度来探究“雷声大雨点小”这个成语的来源.
              (2)第②段说“雷声大雨点小”这个成语“不符合天气事实”,其原因有:
                  
                  
              (3)把下列谚语、成语填入文中适当的位置.
              ①“雷声有,雨点无”
              ②“雷声浩(甚)大,雨点全无”
              ③“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④“雷响天下知”
              A.     B.        C.      D.    
              (4)根据第③段的内容,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 9. 高山流水话古琴
                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鸟巢中央场地,平坦如一张巨大的书案,案上一卷中国古代画轴缓缓展开,古琴声起,《高山流水》淌进场中.那厚重的古琴拨弦发出的天籁之音使人灵魂震颤,将中国文化蕴含的素雅之意发挥到极致.
                ②琴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在我国已经有近3000年的历史,到春秋时期已经成为一种独奏乐器.《诗经》中有不少诗篇提到古琴,如《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棠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等.《吕氏春秋》中还记载了伯牙弹琴、钟子期善听的故事.相传伯牙在弹琴的时候,无论是表现“巍巍乎志在高山”,还是表现“洋洋乎志在流水”,他的好友钟子期都能心领神会.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从此再也不鼓琴了.
                ③古琴一般长约1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5厘米.琴多由桐木面板和梓木底板胶合而成,外表髹以中国大漆.面板又称琴面,由拱形长方形木板制作,琴面无品无柱.底板上开有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和圆形出音孔,向下传音;一个称为龙池,一个称为凤沼.琴面外侧镶嵌有13个螺钿做的小圆星状的徽,为泛音和按音音位的标志.琴面张七根弦,自外向内,由粗至细排列.
                ④古琴有四种演奏形式:独奏、琴箫合奏、琴歌(弹琴伴歌)和“雅乐”合奏,其中最多的是独奏.演奏时,将琴横置于桌上,右手拨弦,左手按弦.古琴音色十分丰富,拨弦音色主要有散、泛、按三种变化.散音是空弦发音,音色浑厚刚劲;泛音是左手轻触徽位,透明如珠,深远纯洁;按音是左手按弦发音,既可使琴音坚实明朗,又可因手指能在琴弦上自由移动而奏出滑音、颤音等各种效果.
                ⑤古琴韵味深长,琴乐所追求的意境也往往幽静深远、恬淡中和,因此琴历来是中国文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程,被列为“
              ”之首.唐代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弹琴于竹林之中,产生物我两忘、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体验.白居易则感慨“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船夜援琴》),在聆听琴音的过程中忘却古今,超脱尘世,进入恬淡高远的境界.刘禹锡《陋室铭》中描绘的境界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其居室虽然简陋,但飘洒着“素琴”的琴声,就显得无比高雅.宋代欧阳修晚年自称“六一居士”,其“六一”便是酒一壶、棋一局、琴一张、诗书一万卷、金石一千卷,外加一老翁.东晋的陶渊明虽然不会弹琴,但依然准备了一张无弦琴,每当朋友聚会,就弹起这无弦琴.他在诗中写道:“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在寂寞、虚无之中求得心灵的充实和满足.
                ⑥“琴者,乐之统也.”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水泥森林里奔波忙碌的都市一族,不妨放慢生活的节奏,用一颗沉淀的心,细细领略一弦一音的深意,让音乐在体内共鸣,抓住被感动的瞬间…
                                                                                         (有删改)
              (1)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说说②-⑤段从哪几方面介绍古琴?(每方面不超过10个字)
              (3)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举例分析其作用.
              (4)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古琴音色十分丰富,拨弦音色
              有散、泛、按三种变化.
              (5)综合探究.
              ①第⑤段中的“四艺”分别指什么?
              ②请你为古琴的推广拟一则宣传标语.
            • 10. ①雨是从云层降落的水滴.雨滴有大有小:瓢泼大雨的雨滴直径一般有3.4毫米,最大可达7毫米,而毛毛细雨的雨滴直径则在0.5毫米以下.
                ②为了测定雨滴的大小,人们设计出许多方法,比如雷达观测法、光学雨量计法、摄影法、面粉球法和色斑法等.
                ③雷达观测法和光学雨量计法可实时地、大面积地观测包括雨滴粒径及其分布在内的降雨基本特性,一般只应用于天然降雨的观测.摄影法是用摄影机拍摄出正在下落的雨滴的相片,然后在显微镜下测量出该雨滴的粒径,非常适用于实验室内观测模拟降雨.面粉球法是将雨滴收集在盛有面粉的容器中,雨滴与面粉接触后,每个雨滴就产生一个小小的湿面球,烘干后称重,测出每个雨滴的大小.色斑法是通过测量雨滴在相同材料上形成的色斑大小推知相应的雨滴粒径,是历史悠久、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测量方法.
                ④也许有人会问,计量雨滴的大小有必要吗?当然有必要啦!
                ⑤下大雨时,雨滴击溅可能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表层空隙减少或者堵塞,形成“板结”;雨滴过大,还会打伤幼苗.因此,观测雨滴是研究天然降雨和人工模拟降雨特征及设计人工降雨装置的一项重要工作.
                ⑥下大雨时,不少电视频道也会开始“
              ”,影像变得模糊不清,移动电话也会出现杂音变大的情况,这是雨滴对电磁波的散射衰减作用造成的.雨滴大小不同,散射衰减作用也不同,所以测量雨滴的大小就成了解决这个通讯传输难题的前提条件.
              (1)从结构上看,文章第④段有什么作用?
              (2)第⑥段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请简要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4)农田喷灌时,要把水滴直径控制在3毫米以下.这是为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根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