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为何儿行千里母担忧
                  ①每当人们听到那首《儿行千里》的歌,就不禁会为母亲对子女的深爱所打动:“衣裳再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如今要到了离开家的时候,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
                  ②是啊,深深的母爱是许多人都曾经体会过的,但这种母亲牵挂儿女的现象为什么会存在?科学家最近对此进行了揭秘.
                  ③母子连心是关键.科学家认为,之所以会存在“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普遍现象,主要是因为“母子连心”.而母子连心不是简单的文学比喻,而是客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④以色列研究人员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和他们的母亲实现彼此的心跳同步.研究人员让40对母婴面对面相处,并在每个人的心脏部位配备了能够检测心跳的电极.随着母亲充满爱意的面容或是欢乐笑声的出现,母亲与孩子的心跳很快就“步调一致”了.加拿大的科学家还通过研究证实,母亲与婴儿还可以通过心灵的窗户--眼睛实现“母子连心”.母亲充满感情的眼睛,对婴儿构成一种强有力的有益刺激,导致婴儿脑内一种激素的浓度上升,使他产生愉悦幸福的感觉,母亲与孩子的心跳很快就同步了.
                  ⑤“母子连心”现象不仅表现在母亲与婴儿之间,成年人与母亲之间也照样存在.《二十四孝》上记载了一段轶闻:孔子的弟子曾参是个大孝子.一次,他在山中砍柴,家里来了客人,其母不知该怎么办,盼望儿子早点回来.于是她就咬自己的手指头,这时,在山中的曾参忽然感到心痛,就马上背柴归家,询问缘由.母亲说:“有客人突然来到,我咬指头让你感悟.”英国生物化学家鲁珀特•谢尔德雷克认为,意识也有自己的酶场,并可能被任何人捕捉,但被有亲缘等感情联系的人捕捉到的可能性更大.
                  ⑥由此看来,“母子连心”是非常客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母子连心呢?最近美国华盛顿大学一个研究团队的一个新发现,为解决这个谜团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⑦他们发现,在女性大脑中经常会发现一种非常特殊的细胞--微嵌合细胞,就是一个个体的细胞和另一个个体的细胞整合成的一种细胞组织.研究人员分析了59位女性死者的大脑,她们去世的年龄从32岁到101岁不等.结果发现,接近
              2
              3
              的女性大脑中的多个区域,存在她们所育男性胎儿的DNA,而且拥有的时间持续很长,因为拥有者中年龄最大的是94岁.这种现象说明胎儿的细胞进入了母亲的大脑.
                  ⑧按照常理,人的大脑天然防御系统会阻止血液中的许多药物和细菌进入大脑,胎儿细胞自然也在被阻之列.那为什么母亲大脑会有自己孩子的细胞闯入,并在大脑中形成微嵌合细胞呢?科学家认为,最大的可能是胎儿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亲体内.而另外的研究也发现,胎儿也有可能获得来自双生子甚至是早先孕育的同胞兄弟姐妹的微嵌合细胞.这或许可以解释“母子连心”现象:彼此牵挂等互爱的产生,都源于彼此大脑有双方的细胞.
                  ⑨目前这只是猜测,离定论尚早.但不管怎样,母子的相互关联在大脑里是有“根基”的.
                                                                (选自《大科技•百科新说》,文章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2)阅读第⑤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英国生物化学家鲁珀特•谢尔德雷克认为,意识也有自己的酶场,并
              被任何人捕捉,但被有亲缘等感情联系的人捕捉到的可能性更大.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文章第⑤段讲述曾参的故事有何作用?
              (4)文章采用了    (说明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 2. 说茶  
                                              陈漱渝
                  ①在中国,几乎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老话讲得明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作家老舍甚至说:“我不知道戒了茶还怎样活着,和干吗活着?”
                  ②喝茶是家常事,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喝茶有学问,种茶、制茶、沏茶,也都有讲究,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经济、文学、美学、植物等方面的知识.茶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四五千年前.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尝百草滋味,一日遇七十二毒,幸亏喝茶才解了毒.这件事在汉代《淮南子》一书中即有记载.到了晋代,喝茶蔚然成风,唐代则成为喝茶的鼎盛期,出现了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这部书距离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而茶树在我国有一个由野生到人工栽培的过程,现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野生大茶树,据说云南镇沅县千家寨的一株树龄有2700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有关茶的诗文、书画、歌舞不胜枚举.

                  ③弘扬文化的目的是“化人”,即用文明去教化人,感化人,使人类社会趋于和谐.科学饮茶,艺术品茶,不仅可以解渴、提神,还能“净化心灵”.
                  ④喝茶其实是在练内功,使人内心变得宁静.人们在喝酒时往往觥筹交错,你劝我推,那种喧嚣之形、张扬之态,容易让人乱了心性.而品茶时神清气爽,心气平静,乐而忘喧,能使人心沉下来.
                  …
                  ⑦文化需要交流融合,茶叶充当的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明代郑和下西洋,把茶叶作为国礼赠送友邦,增进了国与国的友谊.1607年,英属东印度公司从澳门、厦门、岭南收购茶叶,销往欧美各地,形成了当今各国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性.当今全世界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亿人饮茶,人均每年茶叶的消费量有一斤多,位居前三名的是爱尔兰、英国、科威特.茶叶作为文化使者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1)第一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对选文内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在中国,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
              B.第②段画线句以时间为序,说明在我国喝茶的历史非常悠久.
              C.各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东印度公司收购茶叶,销往世界各地.
              D.全文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来说明茶文化.
            • 3. 运动提高孩子智力
                ①普遍家长及教育者认为,锻炼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除了能防止肥胖,并无益处,因为运动会分散孩子注意力,于智力无补.但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表明,此观点是错误的.
                ②花一定时间参加运动,能让孩子上课时精神更集中.新近一项研究显示,学生认知水平的高低与身体的健康程度有关.还有研究显示,短期的动作练习也能让孩子注意力更加集中.2006年,马修•马哈尔让243名学生每天在学校活动10~20分钟,测评他们的专注度,训练5周后发现,学生们在听课时保持专注的时间比以前平均增加了8%.最不专心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增加了20%.
                ③尽管科学家还不清楚,锻炼为什么会对大脑有好处,但动物实验表明,体育活动也许能刺激一些脑区的神经元生长,而这些脑区对记忆和执行功能极为重要.上世纪70年代的一项研究显示,把大鼠放在装满玩具、可攀爬物体等各种东西的较大鼠笼里,这些物体对大鼠的体力和脑力都有刺激,所以这些大鼠的大脑皮层会发育得比较厚,而大脑皮层掌管着高级推理和决策能力.身体活动和智力刺激两种因素都有助于提高大鼠的认知能力.但究竟是哪个因素,还是两个因素共同造成了这种变化,就不得而知了.
                ④神经科学家亨利埃特•范普拉克和同事研究发现,在锻炼后,大鼠脑中一些有助于构建与学习、记忆相关的大脑结构的关键蛋白含量有所提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脑源神经营养因子就属于上述蛋白,前者能刺激血管生长,后者则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的延伸.这些生物因子都是“建筑能手”,能建立或巩固用来交换和处理信息的大脑网络.
                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体育活动可以刺激脑部海马区的齿状回部分.海马区是大脑中分管记忆的“总机”,把各种想法串在一起使之扎根于心灵.2008年,上海体育学院的神经生物学家娄淑杰和同事,在研究中训练5周大的幼鼠在转轮里跑动,健康大鼠一天能轻松跑上好几千米.一周之后,与没有跑步的大鼠相比,跑步大鼠齿状回脑细胞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促进神经生长的因子要多一些.
                ⑥但也有证据说明跑步过量有副作用:每天在转轮里跑几个小时的老鼠在一周后,海马区内神经生长因子的浓度又会有所下降.因此,强度过大的锻炼对智力的刺激作用也许还比不上强度适中的体育活动.2008年,日本流行病学家熊谷秋三与同事研究了12名三年来每周长跑或打网球16小时以上的男性与14名很少运动的男性.对比后发现,前一组男性大脑中的BDNF浓度相对较低.
                ⑦可见,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多锻炼身体;教育者若想要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就应当保证学生足量的体育课和体锻课.
              (1)下列对文章分析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师生和家长形成关于运动的正确认识,如:孩子们适度的运动,不仅能防止肥胖,还可以提高智力.
              B.这篇文章引用了一些实验事例,虽增强了可信度,但例子过多,如③④⑤段中都用有关老鼠作实验的例子,重复多余,使文章不够简洁.
              C.这篇文章中引用了一些科学术语,如第④段中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使文章阐述的内容更科学、更准确.
              D.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严密,运用词语十分讲究分寸,如“也许”“极为”即属于此.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据文章可知,在课间进行体育运动都有利于延长保持专注的时间.
              B.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不清楚锻炼会对大脑有什么好处.
              C.体育锻炼并非越强烈越好,应该进行强度适中的运动.
              D.新近一项研究显示,学生认知水平的高低与平时运动的时间和强度有关.
              (3)中考体育测试结束,学校停掉了初三的体育课,减少了体育活动课,爸爸妈妈也不主张你运动了.对此,你与同学们有不同看法.请结合这篇文章内容,阐述几条理由,为你的不同看法增强说服力.
            • 4. 为何会发生群体性灾难事故?
                ①2014年10月17日,韩国一女子团体在街头演出时,因通风口坍塌发生群体性灾难事故,导致16人死亡10人重伤.2014年9月26日.昆明市明通小学发生踩踏事故,最终导致6名小学生死亡.面对逝去的生命.我们除了悲痛,更应该有所反思,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事故,避免发生更多悲剧.
                ②一般群体性灾难事故是由人们的恐慌造成的.这种恐慌按照恐慌类型来分
              有三大类:进入型恐慌、逃出型恐慌、扰流型恐慌.
                ③在各种踩踏事故中,最常见的是进入型恐慌.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目标可能不大,比如.“重庆家乐福踩踏事件”中的免费食用油、“宁夏北大寺踩踏事故”中免费分发的油香饼.当大家都关注一个目标时,人群密度就在不知不觉中达到危险的程度,这时候一声大喊、一人摔倒、一句谣言,都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造成人群的踩踏.
                ④逃出型恐慌也是常见的恐慌类型.在某些情况下,当事人逃出是为了避免灾难.这种灾难可能是实实在在的,比如火灾或地震;也可能是不存在的,比如谣言.
                ⑤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恐慌是扰流型恐慌.“扰”是指外来刺激,“流”是指人群状态.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前秦军队之所以失败,就是典型的扰流型恐慌导致.他们既没有进攻,也没有溃败,仅仅是因为在后撤过程中,人心涣散、心怀恐惧、谣言纷起、沟通不良,就导致号称百万的军队被8万人打败.
                ⑥群体灾难学的本质,就在于避免恐慌.如果大家原地不动,踩踏就可以避免.有时候外在的危险基本不存在或不是那么紧迫,令我们恐慌的是我们的主观意识和逃生心态.
                ⑦那么,假设我们就处在人群当中,出现了问题,当如何避免踩踏呢?首先,在公共场所要注意周围的出口,随时准备就近逃生,而不是原路返回;尽可能靠墙站立,而不是随波逐流.其次,要注意避免进入人群高度密集的区域,能让就让,能躲就躲.再次,发现踩踏的先兆,立即高声呼救,让外围人群知道发生了什么.最后,避免对人群带来扰动,比如发出怪叫,或者做出突然弯腰系鞋带等不符合人流趋势的行为.
                ⑧很多所谓的逃生常识要求当事人采取某种姿势对抗踩踏,实际上这是值得商榷的.有研究证明,在模拟的恐慌条件下,只需要5人拥挤就能产生3430牛顿的作用力,个人的抵抗所起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最好的自救就是大声报警,让外围人群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从外围来解困.
                ⑨对付群体性灾难,我们应相信理智,而不是蛮力;应及时报警,而不是对抗性自救;应重预防,而不是补救.如果大家都能有主动的预防性的态度,群体踩踏事件是可以避免的.
                                                    (麻庭光/文,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23期,有删改)
              (1)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第②段中的加点词“通常”能否删去?为什么?
            • 5.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不知火由清见柑橘和中野3号桠柑杂交育成,是国际水果公认的名贵品种.其外观看起来明显更大,更饱满;果实成倒卵形,多有突起短颈;果皮黄橙色,果面稍粗,易剥皮;果肉饱满,肉质柔软多汁,囊壁极薄而软、风味浓郁、香甜脆嫩、好吃不上火;糖度在13%以上,最高达17%,而且绝对原生态,最自然的味道,被誉为天下第一柑!
              (1)为了更好地宣传“丹棱不知火”,请你以“大家好,我的名字叫不知火”开头,把上面这段说明文字改写得生动活泼些.(200字左右)
              (2)央视七套《农广天地》栏目到丹棱来录制“宣传丹棱不知火”的节目,请你写两句关于不知火的宣传标语.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世界上每个人的指纹都不相同.虽然唇纹、眼睛里的虹膜视网膜也人人不同,但指纹识别是生物识别技术中最常用最方便的一种.
                ②指纹识别技术其实分警用和民用两大类,思路是很不同的.派出所里给犯罪嫌疑人录指纹,不但要十个指头都录,而且都要旋转180度,因为犯罪现场找的指纹往往只是残缺不全的小片,所以指纹算法上用残缺指纹在指纹库里找嫌疑人,往往会找到很多个“可能是”的结果,需要专家一一比对排除.民用指纹则不然,录指纹只录一个或两个平面指纹用于身份识别,用的时候也要求完整无缺的平面指纹,算法比对只有“是”或“不是”两种结果.但民用指纹库也可以为刑侦破案服务,比如广州市外来人口指纹库就为抓通缉犯作了不少贡献,有的还是在广州隐藏了几年的重案犯呢,改了名字改了相貌却改不了指纹.
                ③指纹识别技术最核心的是算法,通过分析指纹的全局特征或局部特征,如脊、谷和终点、分叉点或分歧点,就可以从特征值中非常可靠地确认一个人的身份.指纹虽然从出生到老不变,但小时候的成长发育会使指纹变长,中年发福会使指纹变宽,所以指纹算法是一种高难度的技术.目前我国已经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指纹算法,在处理指纹变形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美国一公司前不久还花了十万美元购买了该算法的使用权呢.
                ④指纹识别的另一关键技术是指纹图象采集技术.以前基本上用光学技术,即用一个光源从棱镜反射按在一个取像头的手指,光线照亮指纹从而采集到指纹.现在越来越多采用的是电容方式的半导体技术,按压到采集头上的手指的脊和谷,在手指表皮和芯皮之间产生不同的电容,芯片通过测量空间中的不同电容场得到完整的指纹.
                ⑤第二种方式也叫“活体指纹”,采集时你把手指头涂黑了也一样可以取到清晰的指纹,但只能手和身体连着才有生物电流,否则就无法采集到.前不久西安天气很冷,某单位装了这样的指纹系统做考勤,有个女员工骑单车上班,结果指纹仪不认她那“冰冷的小手”,后来用温水洗了洗手再来,指纹仪就认得她了,别人都笑她被冻得不是“活体”了.这种采集技术的设备比光学方式小了几十倍,甚至可以做进你的手机里,使用很方便.
                ⑥现代人身上现金少了,因为信用卡得到了广泛应用.信用卡是采用密码和签名方式确认身份的,每年犯罪分子窃取信用卡号和密码造成卡主的损失非常惊人.现在指纹技术成了电子商务的“金钥匙”,美国最大的银行美洲银行最近开始为一些用户提供指纹识别服务,一些美国的国际贸易公司也正在积极试用指纹识别软件进行交易身份确认,国内也有银行等部门在积极试用.
                ⑦好好保护你的手指吧,你的指纹在未来社会用途将越来越广泛.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第②节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联系上下文说说“活体指纹”是怎样采集的.写出第⑤节中别人调侃她“被冻得不是‘活体’”的言外之意.
              (4)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像,从“日常起居”“经济生活”“社会活动”等方面,设想指纹在未来社会中有哪些用途.(试举三例,表述要清楚完整)
            •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可穿戴技术进课堂后的N种可能
                ①所谓可穿戴技术,是指用户可以随身佩戴的设备,如结合了科技元素的手表、眼镜、头盔、背包等等,它们通过追踪个人的行为模式,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并给出个性化的建议.如果可穿戴技术进入我们的课堂会怎么样呢?
                ②体育课上,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和爱好各不相同,有身体不好不适合剧烈运动的,有爱好体育体能优秀的,也有身体素质一般但是正值青春期想要减肥的.老师可以给班上的同学都配备一块特殊的手表.这块手表可以测量心率的变化、呼吸的速度,以及身体的疲惫程度.从与手表联网的iPad上,老师可以即时追踪同学们的体能,了解运动的状况,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还能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增强体质.
                ③生物课上,老师讲了很多有趣的内容,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同学们只能先把问题记下来.记笔记好难,而且也影响上课听讲的效果.这时谷歌眼镜就可以大显神通了,它可以通过录音、拍照,帮助同学们有效而完善地记录讲座内容.
                ④室外活动课,学校组织同学们到动物园进行实地考察,并且为同学们配备了可穿戴的智能眼镜.在动物园里,同学们看到不同的动植物,新奇之余还萌生了好多问题.智能眼镜就可以让大家看到虚拟屏幕上关于这些动植物的科普知识,增强互动学习的快乐体验.
                ⑤你是不是已经神往于可穿戴技术进入课堂后的神奇了?其实,2014年以来,可穿戴设备走进教室的例子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让上述的未来课堂成为了可能.
                ⑥Autographer是一种加入可穿戴技术的照相机,同学们可以通过照相,分享笔记,通过协作获得更完善准确的笔记.KeyGlove是一双无线手套,可以配合游戏、设计、艺术、音乐、以及3D项目使用,让同学们在动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和发展创新思维.Muse是一个可以跟踪同学们大脑活动的可穿戴头盔,通过数据追踪和分析,可以检测到什么样的活动可以让同学们注意力更集中.虚拟现实(AR)技术,帮助同学们实现虚拟和现实的转换,完成体验式学习.比如同学们对于大型汽车和飞机的内部结构十分好奇,虚拟现实的装备可以让在教室的同学们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汽车和飞机内部,动手研究机械原理.对于医学院的同学们而言,同学们还可以看到即时的医学视频和手术记录.还有一种电子坐垫,上课时同学们坐在坐垫上所产生的数据被发送到服务器,老师可以通过同学们坐姿产生的数据来判断同学们是否认真听课(听起来还有点小吓人呢,不能在老师背后做小动作了呢).
                ⑦2015年伊始,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教授发表了一篇《可穿戴技术:将创新学习体验带入教室的可能性》的研究报告.其中,关于可穿戴技术应用于学校的数据显示,74%的人认为可穿戴设备将会应用于课堂录音和录像,55%的人认为会应用于记笔记和课堂的信息整理
                ⑧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让人与人之间更便捷地连接起来.对于教育市场,这些科技也意味着老师和同学们,老师和老师,同学和同学之间的交互会更加的个性化、多元化.
                                                                                          (有删改)
              (1)通读全文,简要说明可穿戴技术进入课堂会带来哪些便利.
              (2)第⑤段文字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3)阅读第⑥段,从说明方法角度,说说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4)分析第⑦段画线句,从中可得出怎样的结论?
            •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维生素A的是非 
                                             方舟子
                ①有些人一到了晚上就看不清东西,医学上叫夜盲症.我们现在知道,夜盲症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A.不过,古人很早就发现吃动物的肝脏可以有效治疗夜盲症.因为动物的肝脏是储存几种维生素的地方,其中一种就是维生素A.
                ②维生素A参与了人体诸多生理功能,除了视力,对骨骼生长、生殖、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免疫功能也很重要.所以缺乏维生素A除了夜盲,还有其他的症状,例如皮肤干燥.
                ③维生素A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但是吃得过多也会有不良反应,甚至引起急性中毒、死亡.历史上,就有北极探险家因为吃了北极熊的肝脏导致维生素A中毒差点死掉的.那么一天摄入多少维生素A合适呢?推荐量是男性每天900微克,女性每天700微克,安全量的上限是每天3000微克,超过了这个量,就有导致肝中毒、畸胎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等不良反应的危险.
                ④对准备生育的妇女或孕妇来说,尤其要注意避免摄入维生素A过量导致胎儿畸形.吃动物肝脏很容易就导致维生素A摄入过量.此外,由于肝脏是解毒器官,重金属、农药、兽药会在肝脏中积蓄,并不是健康食品,孕妇应该避免吃肝脏.
                ⑤
              ,全世界5岁以下的儿童大约三分之一患有维生素A缺乏症.每年有几十万名儿童由于维生素A缺乏症而失明、死亡.所以也不能因为担心维生素A中毒而忽视了补充维生素A.要补充维生素A,有比吃肝脏更安全的方式,例如鸡蛋、牛奶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A,但是量又不至于高得离谱.此外,植物中的胡萝卜素在人体内能转化成维生素,而且吃胡萝卜素是不用担心过量的.这是因为人体对胡萝卜素转化成维生素A存在负反馈控制,如果维生素A的量够了,就不再转化了.所以吃胡萝卜素,是不用担心会导致维生素A中毒的,如果吃得实在太多,也只是让皮肤暂时变黄色而已,并无害处.
                ⑥除了胡萝卜,还有菠菜、哈密瓜等蔬菜、瓜果也富含胡萝卜素.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让大米也能生产胡萝卜素,这样即使不吃别的食物,也足以满足人体对维生素A的需求,彻底消灭维生素A缺乏症,挽救无数儿童的生命了.
                                                                 (选自《新华电讯》2014年2月,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说说维生素A的“是”与“非”?
              (2)说说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⑤段中加点词语“据估计”能否删去,说明理由.
            • 9.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位名叫“新华”的“红颜知己”
                ①2011年7月4日,一个名叫“新华”的“红颜”同上百万个同胞姊妹一起,刚刚诞生,便占据了书店最显眼的位置.这个姑娘就是以红色封面亮相的第11版《新华字典》.自1953年起,这个小小的字典家族就在当代史上影响着数亿中国人,从初版首印至今,《新华字典》的总发行量逾4.5亿册.
                ②2011年夏天,时尚的帽子被史无前例地戴在了“新华”姑娘的头上.人们发现,这个平常总是一脸严肃的女孩儿,居然能讲出不少潮语.她将“学历门”的“门”解释为“事件,多指负面的事件”.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她喜欢在电视里看“服装秀”,偶尔会“晒工资”,也会关注“房奴”和“车奴”.
                ③事实上,半个多世纪以来,《新华字典》始终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中国人
                ④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本字典,它并不只是要引领时尚语言的潮流,更要普及科学常识于大众.《新华字典》1965年版和1971年版中,“鹅”被解释为“一种家禽,比鸭子大,颈长,脚有蹼,雄的头部有黄色突起”.后来,一名读者写信向编辑抱怨,由于不知道如何分辨鹅的性别,他在杀鹅前特意查了《新华字典》,于是将“头部有黄色突起”的鹅杀掉.没想到,这只倒霉的鹅居然腹中有卵.因此,编辑才发现不管雌鹅还是雄鹅,头部都有突起,只是雄鹅突起较大.这一错误在1979年版中得以修正.
                ⑤一个字的新义项想要进入“新华”的世界里,需要经过一段相当漫长的考察期.早在10版出版前,修订第11版的主持人之一的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程荣就注意到了“秀”作为“表演、展示”的新含义,因为担心这些流行词不够稳定,当时她并没有贸然进行修改.直到8年后,“作秀”才算通过考察,正式进入《新华字典》.眼下,已经71岁的词典室前主任韩敬体像年轻人一样熟悉“神马”和“有木有”.但学者们认为,这两个词其实都是年轻人为了图新鲜而使用的错别字,无助于指导语言的规范,所以眼下并不会被收入字典.
                ⑥但人们注意到,“晒”和“奴”等字的新义并没有出现太久,却已经登堂入室.就连常用的“beybey”也真正走进了汉语世界,“拜拜”有了二声读音.“不管这个音译词合理不合理,但是它太常见了.”韩敬体笑着说.
                ⑦有媒体人甚至发出这样的感叹:“无论从发行量、普及量、影响程度还是读者的忠诚度来看,它对中国人的意义都类似于《圣经》之于基督徒.”
              (1)文章以“一位名叫‘新华’的‘红颜知己’”为题,有什么好处?
              (2)第③段中划线句指出“半个多世纪以来,《新华字典》始终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中国人.”请用简洁的语言分述其“影响”.
              (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4)请简要分析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相当”的表达作用.
                一个字的新义项想要进入“新华”的世界里,需要经过一段
              漫长的考察期.
            • 1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茱萸之谜    
                                                    余光中
                ①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屈原在《离骚》里曾说:“椒专佞以慢幍兮,榝(shā)又欲充夫佩帷.”显然认为榝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恶草.榝就是茱萸.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都是吟咏重阳的名句.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其间的过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
                ②重九,是中国民俗里很有诗意的一个节日,诸如茱萸,菊花,登高等等,都是惯于入诗的形象.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源于梁朝人吴均《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红)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③根据《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带茱萸囊,饮菊花酒等习俗到梁时已颇盛行.吴均虽是梁朝人,相传桓景和费长房却是东汉人.《西京杂记》中也有记载,汉高祖宫人“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据此推测,重九的习俗起源则在东汉乃至汉初了.有意思的是,重九吟诗的传统中,从东晋至南北朝,却唯独少见咏茱萸之作.
                ④到了唐朝,情形便改观了,茱萸已为诗人所乐道.王维所谓“遍插茱萸”,说明佩花之盛.杜甫所谓“醉把茱萸”,可能是指茱萸酒.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而茱萸,在屈原一斥之后,却没有诗人特别来捧场.虽然如此,茱萸在唐诗里面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杜甫全集里,咏重九的十四首诗中便三次提到茱萸.李白的诗句“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说明此树的红实熟于重九,可以插在鬓边.佩戴茱萸的方式,可谓不一而足,或如赵彦伯所谓“簪挂丹萸蕊”,或如陆景初所谓“萸房插缙(jìn)绅”.至于李峤“萸房陈宝席”和杜甫的“缀席茱萸好”,则是陈花于席,而李乂(yì)的“捧箧萸香遍”该是分传花房或赤果.
                ⑤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当时每逢重阳佳节,皇帝常常率领一班文臣登高赋诗,同时把一枝枝的茱萸分赠群臣作佩饰,算是辟邪消灾,应付桓景的传说吧.
                ⑥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我们统称为“茱萸”的植物,其实更分为三类:山茱萸属山茱萸科,吴茱萸和食茱萸则属芸香科,功能杀虫消毒,逐寒去风.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植此树,叶落井中,人饮其水,得免瘟疫.至于说什么“悬其子于屋,辟鬼魅”,自然是迷信,大概是取其味辛辣性烈之意.其花、茎、叶、实均可入药,还可制酒.白居易所谓“浅酌茱萸杯”,恐怕正是这种补酒.
                ⑦然茱萸何以独独见鄙于屈原呢?
              茱萸味特辛辣,不合屈原口味,甚至引起过敏之症,也未可知.曹植诗句:“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也许正说中了此意.
              (1)为了揭开茱萸由“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的谜底,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请简要概括.(答出三个方面即可)
              (2)文段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并说明其作用.
              (3)文段⑦中加点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积累链接:文中说“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请写出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写菊的诗句.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