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会发光的“环境监测者”
                  ①如今越来越多的化学合成物在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进而影响我们的健康。对于环境中存在的这些有害物质,必须有效、及时地进行监测。
                  ②目前污染物监测手段还是以物理仪器及化学分析相结合的监测方法为主。这类方法的优点是能准确地定性定量,但所需仪器设备往往价格昂贵、技术要求和使用成本很高,即使不考虑这些,仍有一个重要问题:这样的污染在中远期到底对人们的健康会有多大的危害?也就是对所谓生物毒性大小的判断,上述监测方法是无能为力的。
                  ③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用生物医学的方法对污染物进行毒性分析。目前用得较多的是从医学、毒理学上引用过来的用小鼠或是鱼类、藻类等进行的毒性试验,以受试生物的死亡数来判断毒性的大小。这一般需几天时间才能有结果,而且由于对受试生物有特别的要求,进行操作也需要有专门的人员及专门的场地,所以监测的成本较高,不可能普遍推广应用。而“发光细菌法”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毒性监测技术,能克服这些缺陷,所以引起了广大环保科研工作者的关注。
                  ④我们通常把天然存在、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能够发射可见荧光的细菌统称为“发光细菌”。大多数发光菌一般单个存在,不聚集在一起。不同种属的发光细菌大小略有差异,一般菌体长约1.5~4微米,宽约0.5~0.8微米,肉眼根本看不见它们。因此单个细菌所发出的光也极微弱,肉眼当然也看不见。但是,当发光细菌成千上万地聚集在一起时,就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看到这一小点或一小片绿荧荧的光。
                  ⑤发光细菌含有一系列发光要素,在有氧条件下通过细胞内生化反应而产生微弱荧光。当细胞活性升高,处于积极分裂状态时,细菌体内的发光要素升高,于是发光强度增强。发光细菌在毒物作用下,细胞活性会下降,导致发光细菌发光强度的降低。环境工作者们利用灵敏的光电测量系统测定毒物对发光细菌发光强度的影响,据此判断毒物所在环境的毒性。
                  ⑥的研究表明,用发光细菌检测毒性的效果与用鱼类或小鼠检测毒性的效果基本相当。而且比较而言发光细菌更容易培养,成本也低得多。现在,改进了的发光细菌检测方法是将发光细菌制成冻干粉保存起来,使用前仅需加入复苏液,几分钟之后冻干粉恢复活力,就可立即用于毒性检测了。目前已有商业的发光菌冻干粉供应市场,这样一来,检测者无需事先培养发光细菌,也就无需配备细菌培养方面的设备及人员,只要从市场“拿来”就可以进行检测试验了,一次检测实验0.25~1小时就足够了。这也是其他生物方法无法相比的。
                  ⑦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对受灾地区的饮用水源的安全性判断,就面临了如何快速、准确地作出结论并及时告知能否饮用的问题,而国产的淡水发光细菌--青海弧菌检测法就发挥了良好的作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相同的检测方法被用于饮用水的安全监测。我国国家环保总局早在1995年就公布了发光菌检测毒性的方法标准,相信这一测试方法在今后的环境监测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④~⑦段说明的主要内容。
              (2)选文第⑥段中加点词语“大量”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3)选文第⑦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发光细菌监测法与其他监测法相比具有哪些优点?
              (5)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的一项 ______
              A.化学合成物给生态环境带来危害,影响了我们的健康,这使环境监测成为必要。
              B.发光细菌环境监测法具有其他方法无可比拟的优点,目前已经成为环境监测的主要方法。
              C.对受污染环境中生物毒性大小的判断,必须用生物医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D.发光细菌个体微小,能发出可见荧光,但极其微弱,肉眼看不见。
            • 2.

              烽火台的诉说

              ①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共同抵御洪水、野兽等灾害和天敌,这时就少不了彼此沟通和协作。在远古时期,由于没有文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声音和肢体语言;在我国的殷商时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后来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出现了用火光和烟雾传递信息的办法。

              ②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修建在制高点上、形似碉堡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不过,烽火台的历史要比长城还要久远。

              ③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前来接应,同御外敌。

              ④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故事片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王自从得到美人褒姒之后,便整天想尽办法来博得褒姒开心一笑,可美人一直无动于_______(zhōng)。有个近臣献计说,当年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之巅建有20余处烽火台,每当有贼寇侵犯时,烽火台便点火示警,火光、烟雾直冲霄汉,甚为壮观。附近诸侯见此情景,无不发兵相救。这些年为,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见烽火点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同游骊山,夜举烽火,这时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昏庸的幽王居然听从了这位近臣的馊主意,其下场我们也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⑤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经终结。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使用规则也进一步完备了。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汉代烽燧,其雄伟的气势可使我们约略窥见当时烽火通信的盛状。那时,烽火台的使用也有了较为完备的规则。白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放一道烽火,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下;放两道烽火,则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上。

              ⑥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烽火出现,便意味着战争来临。南朝吴均有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大意是说军情文书从边疆传来,报警的烽火像萤火虫一样乱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这些都是当时紧张气氛的生动写照。

              ⑦之所以在战争中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就以烽火作为进军信号。据《汉书》记载,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便可以从当时的河西(今甘肃省)传到辽东,途经千余里。

              ⑧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取材于陈芳烈的作品)

              (1) 第⑥段和第⑦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结合其内容加以分析。

              (2) 分析本文标题的妙处。

            • 3.

              书院、祠堂还是合族祠?

              ①广州陈氏书院又名陈家祠,建成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关于陈氏书院的性质和功能,人们往往会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认为它既是陈氏子弟读书的书院,又是他们供奉祖先的祠堂。事实上,陈氏书院既没有传统书院的功能,也不同于明清时期在华南地区广泛存在的宗族祠堂,它是清末广东各县陈氏宗族共同合资建造的合族祠。

              ②那么,明清时期广州的合族祠与书院、祠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③书院的建立,本来主要为讲学课试、应考科举提供场所。而清代广州城中众多的姓氏书院,它们有书院之名,而无书院之实。至于建造的目的,有材料提到:“书院与家塾设建,原为应试居住及合族受屈讼事与输粮往来暂寓。”也就是说,以书院或家塾为名的合族祠的建立,是为了让各地乡村的宗族子弟来广州应考科举、打官司、缴纳赋税时暂时居住。合族祠在广州城中出现并蓬勃发展,与明清时期华南地区宗族制度的成熟发展有着深刻的联系

              ④明末清初,民间建造祠堂祭祀祖先的活动在珠江三角洲非常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当广东各地乡人需要在广州城中建立起他们的落脚点时,他们想到要建成宗祠的形式,就毫不奇怪了。这些合族祠在建立时也是按照修祠堂、编族谱、置族产、举行标准化的祭祖仪式这一套整合宗族的模式来操作的。

              ⑤这些建于清代广州城内外的祠堂建筑,从形式上看,与在广东各地乡村中普遍存在的宗族祠堂一样,都是供奉祖先牌位、举行祖先祭祀的地方。这种祠堂又与普通的宗族祠堂不同,最突出的区别就是它是由数县或数十县同一姓氏的血缘群体合资捐建的,每一地方性宗族以“房”的名义参与。他们通过共同在省城建立祠堂,形成了超越社区以至地域的同姓组织。

              ⑥这样的同姓组织在士大夫的眼中并不符合正统的礼制规范。他们容易植党营私,蠹国害民,官府因此屡有取缔合族祠的举措,加之合族祠内时常容留各地族人,龙蛇混杂,对当地的社会治安造成不良影响,这更成为官府禁祠的直接原因。

              ⑦自乾隆中期开始,合族祠因为“把持讼事,挟众抗官”,引发一次又一次大规模的禁祠行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皇帝专门发布上谕,要求各地对行为失范的合族祠“一体严行禁治,以维风化,以正人心”。广东随后就要求:“无论州府县城内不准妄联姓氏创立祠宇。”又据《曲江侯书院图记》记载:“乾隆三十七年,巡抚张彭祖以城内合族祠类多把持讼事、挟众抗官,奏请一律禁毁。于是各姓宗祠皆改题书院,我祠之以书院名亦由于此,故祠制也。”因此,清代广州城中的合族祠大多以“某氏书院”“某氏书室”“某氏试馆”为名,而鲜有题为“大宗祠”的。

              (选编于《广州陈氏书院实录》)

              链接一:陈氏书院就是一处典型的宗祠建筑群,建筑呈方形平面展建筑面积超过6400平方米。三路主体建筑由南向北分别为前门、中厅和后寝,形成“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抄”的格局。门前留有宽阔广场,过去曾竖立着很多石制旗杆夹,旗杆夹上佛有中举族人的姓名及中举年代,昭示着陈氏家族的荣耀。每路建筑各有进,纵横左右共有6院8廊19座建筑,大小建筑之间墙体均用活动隔扇。庆典之时,隔扇拆除可使三堂两院的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形成了外部封闭、内部开放的建筑特点。徜徉书院之中,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精品雕塑。其中,屋顶灰雕、墙壁砖雕、门窗木雕、阶前石雕都有着繁复细腻的图案。

              (选自刘小芳《宗族中国的历史镜面》,有删改)

              链接二:于清光绪十四年(188年)开始营建的陈氏书院是如何在“禁令”中顺利开工的呢?聪慧的陈氏族人首先邀请了清末翰林院编修陈伯陶、总理各国事务大臣陈兰彬等著名陈氏士绅,组建“倡建陈氏书院绅”。


              (1) 第⑦段引用了哪些材料?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陈氏书院又名陈家祠,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名称中选择一个作为官方名称,你更认同哪个?请结合文本,再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奇特的树栖飞鸭

              张云广

              无论外貌特征,还是生活习性,在中国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育雏的中华秋沙鸭都颠覆了人们对于鸭子的常规概念。

              有别于普通鸭子嘴巴扁平的特点,中华秋沙鸭的嘴尖而窄。尖窄的嘴前面还带有弯钩,边缘处呈锯齿状,这让它可以生吞下七腮鳗、杜父鱼等皮肤黏滑的鱼类,而且鱼一旦被其捉住,就很难逃掉。

              有异于普通鸭子羽毛一身单纯的浅黄色,雌性和雄性的中华秋沙鸭有着截然不同而又同样醒目的“漂亮外衣”。成年雌性中华秋沙鸭头部为棕褐色,身上有灰色的鳞状斑纹;成年雄性中华秋沙鸭则呈现出“上黑下白”的特征——头部和脖子上部是黑色,下背、腰部以及尾巴则是白色,体侧还有黑色的鳞状斑纹。

              中华秋沙鸭的主要食物是鱼类、林蛙、石蛾等动物,决非动植物“通吃”的“庸俗食客”。它们对水质的要求极为严格,稍有污染就马上会中断觅食,另择他处。

              中华秋沙鸭不仅会走“鸭步”和戏水,还能飞到高高的树洞中育雏。长白山头道白河岸边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它们提供了繁衍后代的理想场所。大青杨树木质致密松软,树洞保温效果好。这些树洞深度在五十厘米以上、距离地面十米以上,是每年春天中华秋沙鸭育雏的首选之地。交配后的雌鸭会进入洞穴诞下七至十三枚蛋,而此时的雄鸭则离开鱼类丰富的河道,等待深秋的南迁。

              相较于家鸭的“人来鸭不惊”,中华秋沙鸭一直保持着高度警惕,就算是处于睡眠期间,也会每隔十秒钟睁眼一次,以防危险近身。它们反感尘世的喧嚣,只会选择远离人群的地方作为栖息地,所以人们对它们的认识并不多。

              中华秋沙鸭不仅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鸭子,还是世界濒危物种,其总数不足两千只。中华秋沙鸭的稀少,除了与它对水质要求严苛有关外,还与它的一种“弃巢行为”有关系。在孵化期间,外出觅食归来的雌鸭如果发现洞穴内有丝毫的异样,比如好奇心重的花栗鼠“到此一游”,即使没有压坏鸭卵,雌鸭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弃巢而去。这对于每年只交配一次的中华秋沙鸭而言,无疑是一大遗憾。

              洞中虽然温暖安全,却没有食物。受饥饿的逼迫,出生才一两天的幼鸭就开始了它们的首场“勇敢秀”——从十几米的高处跳下,待幼鸭全部着陆,雌鸭便会立刻集合好队伍,带领孩子们奔向河中。站不稳的幼鸭在水中却游得欢畅自在,并且无师自通地开始潜入水中觅食果腹。除觅食以外,幼鸭还需要通过练习水面奔跑、扇动翅膀,并最终学会飞翔。此时此刻,雌鸭很少觅食和休息,它一直处于高度戒备的状态,一旦出现危险迹象,就马上组织撤离。

              雌鸭要戒备的不止是天上的猛禽,还有其他雌鸭,这与中华秋沙鸭十分罕见的一种“争雏行为”有关。当两只带雏的雌鸭狭路相逢,往往会不可避免地展开一场幼鸭争夺战。获胜的一方将拥有对所有幼鸭的监护权,而那些非亲生的幼鸭也会心甘情愿地跟在胜利者后面,战败的一方只好黯然退场。

              当秋意渐浓、寒气逼近,中华秋沙鸭南迁的日子也即将到来。这时的它们早已不约而同地来到更开阔的水库和湖泊地带,只待集结完毕飞往温暖的南方过冬。当四个月后的新春到来,中华秋沙鸭会一路向北,重返长白山故地,迎接一个新轮回的开始。

              (选自《知识窗》2017年第2期)

              (1) “奇特的树栖飞鸭”就是中华秋沙鸭,作者为什么要用“奇特的树栖飞鸭”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中华秋沙鸭与普通的鸭子在生活习性方面有哪些区别?请归纳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除了只会选择远离人群的地方作为栖息地外,中华秋沙鸭还有哪些行为表现了它一直保持着高度警惕?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具体地说说下列这两句话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征?

              当两只带雏的雌鸭狭路相逢,往往会不可避免地展开一场幼鸭争夺战。获胜的一方将拥有对所有幼鸭的监护权,而那些非亲生的幼鸭也会心甘情愿地跟在胜利者后面,战败的一方只好黯然退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