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人类捕鸟,灾难其后
                                                     林 森
                 ①湖南省新化县槎溪镇鸟坳村位于千年鸟道的罗霄山脉,是候鸟南飞的必经之地,近年来,这里已成候鸟迁徙路线上的一个断点.难以计数的候鸟丧命于此.有当地村民表示,有一天打下来的鸟就足有1吨.这条迁徙路线上,大多是小型鸟,每只只有100克左右,1吨差不多就是10,000只野生鸟.
                 ②多么令人惊心动魄的残忍和数字!殊不知人类的好日子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鸟类的多种功能和作用来实现的.
                 ③世界上85%以上的鸟类可以程度不同地捕食害虫,即便是小小的麻雀每年也能捕食许多害虫.燕子能吃苍蝇、飞蛾和蚊子;啄木鸟能吃天牛幼虫;灰喜鹊能吃松毛虫等.1只大山雀在繁殖季节每天喂小鸟100余次,平均每窝按3只小鸟喂食,再加上大鸟自己的捕食,一天能消灭害虫400-500条,一窝大山雀在喂养幼鸟期间就可消灭害虫10000 余条.在欧洲1000只紫翅椋鸟在繁殖期间能消灭22吨蝗虫,而1吨蝗虫一天的食物量与2500人一天的食物量相当 .猫头鹰和鹰等猛禽大多以老鼠等啮齿类动物为食,对控制农业、林业鼠害以及危险疫病的传播,有着重要的贡献.猫头鹰的食物中99%是啮齿类动物,1只猫头鹰一个夏季所消灭的老鼠,相当于保护了1吨粮食;1年所吃掉的老鼠等于保护了一两万斤粮食.以此观之,每年鸟儿吃掉害虫保护的粮食足以供给地球上的人们吃好几个月.
                 ④鸟儿能够维护生物多样性,它们与其他动、植物共同生活、相互依存.每消失一种鸟类,意味着与其伴生的 90 种昆虫消失,35种植物消失,2至3种鱼类消失.在鸟类与植物的共生关系中有一种特别重要的依存关系,即许多植物的种子是靠鸟类来播散的.雁鸭类、鸠鸽、啄木鸟、乌鸦等,是植物种子的重要播散者,而且,很多植物种子经过鸟类消化后,更容易萌生和成长.蜂鸟、食蜂鸟、太阳鸟、啄花鸟、锈眼鸟、鹦鹉等鸟类嗜食花蜜,对有花植物的传粉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⑤与渡渡鸟一样,大颅榄树也是毛里求斯的一种珍贵特产.但是渡渡鸟灭绝后,大颅榄树也渐渐稀少,最后彻底消失了.今天人们才知道,大颅榄树的种子必须靠渡渡鸟消化过后才能发芽,没有了渡渡鸟对大颅榄树种子的首先孕育和催化,大颅榄树就再也不会生儿育女和繁衍后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某种鸟类的灭绝与植物乃至人类的生存的关系.
                 ⑥海鸟眼睛的盐腺,能把喝下去的海水中的盐分排出,据此人们就能把地球上占总水量 97%的海水进行淡化.未来飞机的设计可以模仿蜂鸟实现垂直起降、空中悬停及掉头等特性.还有一些鸟类能飞越几千米的高空而保持脑血管供血畅通,不会缺氧,这也为人类提供了在供氧不足的高原环境中正常生活和延长生命的重要线索.
                 ⑦鸟类每天吸入大量的空气,进食相当于其体重的食物.在呼吸和进食的同时,鸟类具有较强的富集有害物质的功能,空气和食物如果被污染,通过收集和分析鸟类胃内容物的方法,就可知道环境的污染状况.
                 ⑧鸟类被直接利用那就是为人类提供衣食、医药、役用和观赏等生活之需等,事实上今天的人类几乎已经离不开鸟类.
                 ⑨现在已知的鸟类有9775种,其中约4000种是候鸟.在这9775种鸟类中已有1212种灭绝,占所有鸟类的约
              1
              8
              ,此外,还有179种鸟类面临严重威胁,344种面临高度灭绝危机,688种鸟类目前已非常罕见.
                 ⑩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挥霍以及对生物栖息地的不断破坏,人类身边的自然世界正在恶化和消失.鸟类濒临灭绝的原因中,栖息地破坏和改变占60%,人类捕杀占29%,外来物种竞争、国际贸易、污染等占11%.破坏环境和大量捕杀鸟类,最直接的后果是人类将要忍饥挨饿.而每消失一种鸟类,意味着大量的植物和动物也消失,甚至殃及鱼类.例如,每两种鸟类灭绝,必然有一种哺乳动物随之消亡.失去了这些为数众多的生物资源,人类的生存将变得越来越拮据.更严重的是,如果大量植物随着鸟儿的消失而灭绝,人类生存就会陷入万劫不复危机.
              ⑪人类不是不可以利用鸟类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但与此同时也需要积极地保护鸟儿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正如人与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的关系一样,人与包括鸟类在内的其他动物和植物同样也是一个共生体,如果人类保护包括鸟类在内的其他动物和植物,人类也就在为自己铺就永续生存之道.保护鸟类和其他动植物,也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1)作者为什么说“人类的好日子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鸟类的多种功能合作用来实现的”?
              (2)第④⑤⑥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阅读第④⑤⑩段,概括说明鸟类濒临灭绝的原因以及“鸟类的灭绝与植物乃至人类的生存”具有怎样的“关系”.
            •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睡眠为身体解毒
                                                   周 露
                  与吃饭、呼吸一样,睡眠是人类的一项基本需求.尽管几千年来人们遵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但很少有人问:“人为什么要睡觉?”此前,许多科学家曾针对睡眠原因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测与解释,包括消除疲劳、巩固记忆、调节机体代谢等,但人们一直无法就此达成一致看法.
                  近日,科学家对睡眠有了新的解释:为了把白天人体积聚的毒素一扫而光.美国一项新研究为此提供了有力证据:大脑在睡眠时才能高效清除代谢废物,从而恢复活力.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科学家评论说,它“从分子水平上提供了可能是睡眠基本目的首个直接实验证据”.
                  科学家发现,大脑内有一个独特的“垃圾处理系统”,并将其命名为“类淋巴系统”.大脑在清醒与睡眠状态时功能完全不同,清醒时会有意识,而睡觉时则进行“大扫除”.由于能量有限,它似乎必须在两种不同功能之间选择一个,您可以把它想成家庭宴会,要么您招待客人,要么您打扫房间,但您不可能同时做两件事.脑脊液沿着动脉周隙流入脑内组织,与脑内组织间液不停交换,并将细胞间液体的代谢废物带至静脉周隙,随即排除至脑外.而在新研究中,他们发现,这个“垃圾处理系统”的工作几乎都是在睡眠中完成的.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在老鼠的小脑后方植入一根导管,分别在老鼠清醒和睡眠时注入小分子荧光染料,这样就能看见脑脊液在脑内流动的情况.他们发现,染料注射30分钟后,与清醒老鼠相比,睡眠老鼠脑内的荧光染料分布要广泛得多,并且到达更深的地方.这说明脑脊液在睡眠老鼠脑内流动得更加容易.进一步的实验证实,睡眠老鼠脑内细胞间隙增大,使脑脊液流入脑内及脑组织间液交换变得更加容易.研究人员还分别往清醒和睡眠的老鼠脑内间隙注入β淀粉样蛋白,这种物资在脑内的聚集可引发阿尔茨海默氏症(老年痴呆症).实验证实,β淀粉样蛋白在睡眠老鼠脑内的代谢速度比清醒老鼠快得多.
                 睡眠是现代人都很关心的问题.到底我们可不可以不睡觉然后腾出更多时间去工作去享受生活?答案可能是不行的.人脑需要每天花一定时间让脑脊液好好地为它洗个澡,不然那些脑细胞产生的代谢垃圾堆积起来,就会伤害到脑细胞,时间久了人就会生病,比如患上阿尔茨海默氏症等.
                                                          (选自《百科知识》2013年第23期)
              (1)文章开头从“人为什么要睡觉”谈起,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文章第3段中“垃圾处理系统”具体指什么?请用本段中的一句话加以阐释.
              (3)文章第4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 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手机确定你的位置
                ①当今时代,手机已经越来越普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随着手机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各种新兴无线业务的出现,如彩铃、彩信和手机上网等等.我们在这里要介绍的是手机的无线定位技术.
                ②无线定位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军事上,这项技术可以用以锁定敌对目标的位置,例如,在第一次车臣战争期间,俄罗斯军队用导弹击毙正在用手机通话的杜达耶夫,就使用了这项技术.在公共安全方面,警方在处理绑架案件的时候,可以通过这项技术确定使用手机的绑匪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这项技术可以派上大用场,例如,给迷路的人指引方向,救助突发疾患的病人等等.那么,怎么用手机来定位呢?
                ③无线定位可分为卫星无线定位和地面无线定位.在卫星定位技术中,最有名的就是全球定位系统(GPS),这是一种利用卫星系统实现移动目标三维定位的技术.而地面无线定位则通过测量无线电波的传播时间、信号场强、相位、入射角度等参数实现移动目标的定位,手机定位技术属于地面无线定位系统.
                ④手机定位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各种不同的定位业务对定位精度的要求也不相同.我们都知道,手机处在外地漫游状态时,其通话费的计算就另有标准,那么这种定位所需的技术就比较简单.移动通信网有很多基站,每个基站覆盖一定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的手机与基站发生通信联系,从而确定其大致位置.
                ⑤在手机的无线定位系统中,为了避免对移动终端增加额外开销,多采用的是基于网络的定位方案,由多个基站同时接收和检测手机发出的信号,根据测量到的参数由计算机对其进行定位估计.为了获得这些参数,就需要在基站中安装监测设备,在把这些数据通过计算机处理,从而估计出手机的大致位置.手机信号的参数有传播时间、信号场强、入射角度等.
                ⑥从手机发出的信号达到基站,需要一定的时间,根据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算出手机与基站之间的距离.那么,如果通过多个基站进行这种测量,就可以计算出手机的位置.这种技术对时间同步的要求很高,后来,人们研究出一种方法,可以通过计算时间差来确定手机位置.
                ⑦手机距离基站越远,所接收的信号强度越低.这样,通过测量接收信号的场强数据,以及一些相关的参数,就可以估算出手机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同时,由三个以上的测量值就可以估算手机的位置.这就是根据信号场强来定位的原理.由于在城市的复杂环境中,无线电波的传播非常复杂,所以,这种技术在定位精度上有局限性.
                ⑧手机发出的信号是一系列电磁波,电磁波到达基站有一定的入射角度,测量入射角度,就会得到一条从发射机到接收机的方向线,手机的位置就可以由这条方向线得到.当然了,至少要测量两个基站得到两条方向线才行.为了测量电磁波的入射角度,接收机的天线需要改进,必须配备方向性强的天线阵列.
                ⑨以上介绍的是最基本的手机定位技术.如果定位精度要求比较高的话,就需要多种定位技术混合使用,这就是混合定位技术.在混合定位技术中,手机也可以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为人们服务.特别是在城市里,可以利用基站密集的优势,利用卫星技术和基站信号混合的方式定位,实现在高楼层中的精确定位.
                ⑩虽然目前的手机定位技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定位技术一定会更好地造福于人们.
              (1)本文按照什么说明顺序说明了怎样的中心内容?
              (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⑥--⑧介绍了哪几种手机定位技术?
              (4)第⑧段中划线的词“至少”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 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
                ①我们都知道记忆的功能是由大脑完成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人们需要记忆一些必须由身体参与的技能和运动时,除了通过大脑进行记忆之外,肌肉自身也会自觉启动记忆功能.
                ②肌肉记忆虽然听起来很陌生,但在生活中却相当常见.用筷子、骑自行车、跳舞、做体操、演奏乐器等等,无一不需要肌肉记忆的配合.就拿弹钢琴来说,有时候一首曲子弹到一半,突然想不起后面的谱子了,这时候无论你怎么绞尽脑汁地回忆,都没有任何进展.但是,如果你能从头开始,再弹一遍曲子,很可能到卡壳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顺下去了,这就是你身体的肌肉记忆在起作用.
                ③再比如打羽毛球,所有人都可以用大脑记住一系列规则和技巧,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能和林丹打得一样好吗?
                ④林丹之所以成为“超级丹”,不是因为他脑子里羽毛球理论记得比任何人都熟,而是因为他的肌肉在大量的练习中熟记了各种球的应对模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动给出反应.其实不难理解,当外界刺激出现时,如果完全要靠大脑支配身体肌肉,需要的时间较长,而肌肉依靠自身的记忆支配身体就要快得多了.如果你恶作剧突然偷袭一位武木高手,即使这位高手是你的亲人,你也千万不要以为他会对你手下留情,因为身体的反应绝对要快过大脑,当他后悔时,你可能已经被打残了.“不假思索”就是肌肉记忆的真实写照.
                ⑤事实上,肌肉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和普通记忆一样,也起源于大脑.当我们的身体学习某种新的技能时,大脑就会激活身体上所有需要配合的运动单元来帮助我们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⑥一旦我们的肌肉纤维从大脑处获得了移动的信号,它们便会开始反馈信息.当我们做出某种动作时,肌肉、肌腱以及关节中的“传感器”便会持续不断地将身体当前的空间位置反馈到我们的中央神经系统当中,以便肌肉得到下一步行动的信息.
                ⑦这一过程是从大脑到肌肉的一个持续不停的反馈循环,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会创建一条穿过中央神经系统的路径,从此,肌肉的动作也就不再需要一次次通过大脑的指示,而是可以自动进行了.这些一次次经过的路径也就变成了所谓的肌肉记忆.
                ⑧从肌肉记忆的原理中我们不难看出,想要构建肌肉记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动作重复的数量.在刚开始学习某种技能或运动项目时,我们还是需要通过大脑来控制身体协调的,只有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才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内记忆.
                ⑨肌肉记忆有个特点,那就是形成以后便很难忘记了,即使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再重复那些动作,肌肉记忆也会潜藏在我们的身体中,一旦需要使用就会被再次激活,其效率远比新学者的效率高得多.比如,专业的运动员即使中断训练长达20年,当其再次重新训练时,所需要的时间也比那些新手要短至少40%.
                ⑩一般来说,记忆花费的时间长,遗忘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而肌肉记忆是在长期的重复练习中形成的,因此遗忘得慢也是理所当然喽.
                                                                             (作者:李苗苗.有删改)
              (1)肌肉记忆为什么可以“不假思索”?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3)下面这段文字介绍了一种利用肌肉记忆原理发明的新技术.如果你想用它为上文锦上添花,你会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部分还是结尾部分?为什么?
                  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名叫“移动音乐触觉”的技术,你只需要戴上一款特殊的无指手套,把手放在琴键上,这副手套通过蓝牙与-台笔记本或是手机连接,科学家设计的计算机程序会将音符转换成震动,并刺激手指移动到正确的位置上敲击琴键.而在这期间,你完全可以背英语单词或者看部新上映的电影.实验证明,这期间背诵单词的效率与正常情况下没有任何区别.
              (4)你和小明一起去游泳,他虽然学过,但已经好几年没下过水了,有些犹豫.请你结合文章相关内容,鼓励他大胆游泳.
            • 5. 云南松怕冷的秘密
                                                     罗红里
                既为“岁寒三友”之一,松树当然是不怕冷的了.没想到云南二月的一场尾寒,真个把好生生上万亩云南松冻得直打抖,枝枯叶败后冷死了.
                云南人怕冷,难道云南松也怕冷吗?
                松树怕冷,自是奇闻.人说云南的松树是云南的好天气宠坏了,这却是天大的冤枉.
                俗话说“好汉就怕病来磨”.松树--这树中的伟丈夫正是被一种叫做致冰细菌的恶魔折磨着呢.你也许不知道,在自然界成千上万的细菌家族中,有两个怕羞的小兄弟:一个叫丁香假单胞菌,一个叫草生欧文氏菌.它们好像很有修养:干净,爱绿色,专居留叶面.可是如果你真认为它们是君子国里的良民,那就上当了.
              人类最好的朋友--水,有一个怪脾气:从4℃开始,越冷越发“胖”,到0℃时就结冰啦!也许,你没听说过,有低于0℃而不结冰的超冷水吧?我们的水朋友在植物体内,即使气温降到零下几摄氏度时,它也不结冰而是保持超冷水的姿态,使植物能持续经受-6℃~-8℃的寒冷而不致冻坏.水是植物的血液,血液涌动着,不会析出冰晶,生命组织形态正常,松树能怕冷吗?
                偏偏冰核细菌这两个恶少,有一手被科学家称作催冻致凝基因的真传:当气温急剧下降,它们会在叶面形成一个特殊的晶核,引起植物体内的超冷水结晶.科学家叫它们冰晶种子.
                植物的血液凝固了,这命还能保吗?许多像松树这样的好汉都被这两个病魔缠倒了.这植物冻害,也直接打击了人类.
                俗话说“助人如助已”.为了帮助水朋友,科学家们捉住了丁香假单胞菌,对其真传的基因片段进行脱胎换骨手术,然后再将失去致冻基因的片段重新放回原处,缴了械的细菌就再也不能致冻了.树木生长季节到了,人们把经过改造的细菌喷射到大片树林上,它们以全新的面目取而代之,将那些没经过改造的丑恶的同类排挤掉.于是,致冻菌不致凝了,气血顺畅,云南松不怕冷了.这就是遗传工程在防霜冻灾害上的应用.
              (1)云南松为什么怕冷?
              (2)选文第一句中的“岁寒三友”是指松树和另外的哪两种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3)简析选文的说明顺序.
              (4)选文中两次引用俗话有什么作用?
              (5)请品味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它们好像很有修养:干净,爱绿色,
              居留叶面.
              ②为了帮助水朋友,科学家们捉住了丁香假单胞菌,对其真传的基因片段进行脱胎换骨手术,然后再将失去致冻基因的片段重新放回原处,
               
              的细菌就再也不能致冻了.
            • 6. 树叶的颜色来自哪儿
                                                  李忠东
                  ①树叶的颜色来自哪里?来自于它所含的各种色素.在叶子的细胞中有多种色素,例如呈绿色的叶绿素、橙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遇到酸会变红的花青素等.相比较而言,叶绿素含量最高,占了80%左右.
                  ②整个夏天,树木给树叶提供丰富的养料,使它们更好地吸收阳光.然而随着秋天的到来,树木开始把营养集中到树干和树根.细胞的软木层在细长的叶柄处形成,留下“伤疤”,慢慢地将其“窒息”,结果树叶停止产生叶绿素,绿色渐渐褪去.那些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含量较多的树叶,这时候会呈现出黄色.于是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刚开始时,正在变化的树叶还保留有一部分绿色;后来随着叶绿素的中止,它开始出现黄色或红色的斑点;叶脉里的深绿色保存的时间最长,清楚地勾勒出它们的轮廓.由于“伪装”不复存在,我们第一次清楚地接触到树叶的其他颜色.在树叶的营养供给被切断后,剩下的糖分可以产生一种使叶子明亮的色素.它每年有所不同,依靠温度和阳光而起变化.当秋天的日照最强烈或者夜晚干燥凉爽时,这种色素能够使树叶发出刺眼的强烈颜色.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树叶在阳光灿烂的秋日似乎变得格外明亮.
                  ③
              的是,在深秋季节,枫树、黄栌和火炬等树种的叶子会陆续地转换成红色.究其原因,在于它们的树叶细胞中不但含有叶绿素、胡萝卜素、叶黄素,而且还含有花青素这样一种在其他树种中少有的物质.在温度降低、湿度减小和光照减弱的气候里,叶绿素、胡萝卜素、叶黄素的含量逐渐减少,而花青素却不断增多.在枫树等树种叶子里呈酸性的细胞液的作用下,花青素使树叶变为红色.(《大众科技报》)
              (1)请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2)文章第2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解说的?
              (3)揣摩下面句子加点的词语,说说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细胞的软木层在细长的叶柄处形成,留下“伤疤”,慢慢地将其“窒息”.
              (4)说说文章最后一段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的是.
            • 7.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选自(故宫博物院》)
              ①语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②语段突出说明了大殿里的“龙”,说说这样写的用意.
            • 8.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地球首个生态城市
                ①数据表明,目前城市居民正在消耗全球可获取资源的近80%.此外,由于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不少国家的生态建筑学家开始设计建造节能减排、几乎不向大气排放任何有害物质(包括二氧化碳)的生态城市.
                ②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计划2018年在距离首都阿布扎比不远的荒漠上建造一个名叫马思达尔的小型生态城市.城市面积约7平方公里,9万人将在那里工作,包括5万常驻人口.马思达尔市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排放有害物质的城市”.负责这个生态城市建筑设计的是英国设计师诺曼•弗斯特.
                ③马思达尔市交通规划的设想是:汽车对城市居民来说是不需要的,所有汽车都必须停放在市外停车场,市内交通一律用电瓶车,每150至200米设一个站点.环境保护专家认为,这种设计理念重在大量减少汽车排放的尾气.
                ④弗斯特认为,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在,总共才占全球面积3%的城市却消耗了地球绝大部分的资源.根据联合国有关专家分析,到2025年,全世界60%的人将生活在城市,500万和5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将占多数,这种发展趋势迫使大城市尤其要重视生态问题.
                ⑤《经济周刊》认为,对生态问题的理解首先是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包括二氧化碳.在这方面,美国纽约市计划到2012年,1.3万辆出租车将使用混合动力平;同时改造使用天然气和重油的过时电站;普遍使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甚至还可以考虑对安装太阳能设备的房主
              使用税的征收.
                ⑥参与马思达尔生态城市设计的斯蒂芬•贝林格认为,没有二氧化碳的城市标准是:能源生产和消费达到零指标.设计生态城市一定不能考虑汽车交通,这是基本理念,甚至像德国杜伊斯堡这样的工业中心也可以考虑这样做,建筑物的设计要紧凑,应增加对绿地的投资,搞好市中心周边的交通,主要使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采取这些措施几乎可以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一半.
                                                              (选自《海外文摘》2009年第9期,有删改)
              (1)阅读第①段,说说“生态城市”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
              (2)第③段写马思达尔市交通规划的设想,第④段写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请先概括第⑤段内容,然后说说这三个文段之间是什么说明顺序.
              (3)第⑤加点的“减少”一词的词性是什么?结合文段内容说说“
              使用税的征收”的意义.
              (4)为了深圳未来的发展,请你另外提出两条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议.
            • 9.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气温变化的利与弊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看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 世纪70 年代平均气温下降l℃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 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欠收,损失约22 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 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童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 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
              上升1 厘米到16 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天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⑧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句子出自选文第⑥段,分析其中加点词语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到2030 年,中国海平面
              上升1 厘米到16 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4)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选文也介绍了气温升高带来的好处,请你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5)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导致全球变暖,请你提出两条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
            • 10.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妙趣横生话钥匙
                ①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小小的一把钥匙,与人类形影不离,是我们口袋中的必备之物,也是隐私的守护神,牵系着千门万户的温暖和幸福.可是你知道吗?钥匙的发展历史亦妙趣横生呢.
                ②人类最早锁门的方式是用绳子打成错综复杂的结把大门绑紧.解铃还须系铃人,绳结只有打结的人才晓得如何解开.传说中的亚历山大大帝是利用我们现在所说的“横向思维”,才挥剑斩断了当时著名的弗里吉亚“戈尔迪亚诺难结”.据说解开此结者能统治整个亚细亚.
                ③此后,人们发明了锁,当然,钥匙也就应运而生了.最原始的钥匙是怎样的呢?考古人员在位于现在伊拉克赫尔沙巴德地区的亚述帝国国王萨尔贡二世宫殿废墟中,发现一把1.2米长的木制钥匙,这把钥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这种原始的木制钥匙是一种形状类似大牙刷、一头有很多木栓的杠杆.当把钥匙插入锁眼中后,这些木栓就会嵌入锁里同等数量槽沟中,因此转动杠杆就能打开锁眼.
                ④19世纪中期,这种最古老的锁的结构成为莱纳斯•耶鲁发明弹子锁的灵感源泉.后来发明的弹子锁,所用的是锯齿状的扁平钥匙,钥匙边缘是高低不平的锯齿和豁口,而锁芯和锁体内装有5~6个大小不一的金属弹子作为障碍物,需将钥匙作为楔子把弹子置于同一位置才能打开锁.20世纪的锁,大多以这种弹子锁作为模本.
                ⑤近年来,为了提高锁的安全性,逐渐出现了很多非常先进的新型锁,比如多孔锁和直边锁等.现在已经出现了电子汽车钥匙、条形码钥匙卡和建立在指纹和眼角膜识别技术上的开锁系统,我们可以用眼睛来开锁,钥匙有望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⑥钥匙在其发展的历程中还创下了几个“世界之最”呢.
                ⑦迄今为止,世界上锁和钥匙的组合最多的,当属1787年英国发明家约瑟夫•布拉默发明并申请专利的一种新型套筒锁,它可以有4.7亿个组合.最重的一把钥匙达2吨,这把钥匙长10米,是在2008年由巴基斯坦人制造的.
                ⑧钥匙在物理学史上曾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⑨1752年6月,美国天才发明家富兰克林正在对雷电进行研究,他推测这是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于是就进行了一个风筝实验:用金属线将风筝放到电闪雷鸣的云层中,在其末端拴上一把钥匙.这样一来,一旦雨水淋湿了风筝和线,就能观察到手指靠近钥匙时引起的火花.由于有了金属丝和钥匙作为电容储存了部分电流,他并没有触电.因而发明了避雷针.
                ⑩一些极富创造性的人总会把很多常用物品开发出各种不同的用途.一把钥匙经过改良后,可以当作螺丝刀、瓶起子、指甲锉,甚至酒精检测计.如瑞典汽车制造企业萨博公司首创了一款酒精检测钥匙,这把钥匙的顶端安有一个小型检测口,驾驶员在发动汽车前对着这个检测口吹气,一旦该装置检测出的酒精浓度超标,发动机将无法启动.
              ⑪人类的智慧总能创造出奇迹.未来的钥匙想必更加神奇吧!
                                                            (选自2009年1月21日《参考消息》,有改动)
              (1)这篇选文主要介绍了与钥匙相关的哪些内容?
              (2)选文第②~⑤段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3)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找出其中两种,并举例说明.
              (4)第⑦段加点词语中“迄今”应如何解释?“迄今为止”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