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敬业与乐业》选段,完成各题.
                                                敬业与乐业(节选)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是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深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选文中,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2)从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看,选文开头写作者和某人的对话有什么好处?
              (3)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
              (4)结合文段内容和自己的体验,说说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乐业.
            • 2. 阅读《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一文,完成问题。
                  ①关于天才,大小词典有相仿的释义:卓绝的聪明才智或具有卓绝聪明才智的人。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渐渐质疑甚至厌烦起这种说法来。
                  ②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几乎都与辞典上的释义相左: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30年时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扣平》用了37年时间;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时间;诺贝尔研制无烟炸药,屡败屡试,煎熬8年才出成果;陈景润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拖着病体,顶着压力,于斗室之中、油灯之下埋头演算……真令人感叹!然而,我读他们,非但没有读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反而读出了他们非凡的傻劲来。写一部书,有的几乎用了毕生精力,能说不傻?有的除了疯狂地埋头于自己的选择,简直不知世上还有其他可爱的事物,能说不傻?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人生可享受的美妙也数不胜数,许多聪明的人,有条件享受的,就去充分享受;没有条件的,也挖空心思创造条件享受。哪像他们,糊涂到这般地步,连常人应有的享受也随便放弃了,而且千方百计自找苦头来吃。
                  ③这些人物取得杰出的成就,究竟是凭傻劲还是凭聪明?
                  ④一生拥有1300多项专利的天才发明家爱迪生肯定地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现代人才学家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他们的研究结果是: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其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15%的作用,而其他方面要起85%的作用。这其他方面与“傻劲”有关,如执著、正义感、责任感等。这个结论同样把聪明才智放在第二位。
                  ⑤如此看来,词典里的天才释义有些偏颇,建议对词典的“天才”释义重写,尽量强调有益于人类的成就,尽量突出“傻劲”的意义,尽量淡化聪明才智的作用。
              (1)题目中“傻劲”的含义是什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段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④段是如何进行论证的。
            • 3. 阅读韩皓月的《印象》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记得《射雕英雄传》中,洪七公不必使出“降龙十八掌”,所有的侠客见了,都会抱拳叫一声“洪老前辈”。让他扬名立万的,不是绝世武功,而是留给别人的侠肝义胆的印象。
                 ②生活中,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擦肩而过,也会给对方留下印象,譬如,你是一个和善的人,还是一个凶恶的人。如果相处的日子长了,大家还对你没什么印象,那一定是你混到了中庸的位置上,说不上好,也算不上坏,马马虎虎,一辈子混下去了。
                 ③在富有和贫穷之间,有良知的富人和有骨气的穷人,会让人印象深刻。在美和丑之间,心灵美的比模样好看的,更让人印象深刻。其实,除非对你有想法,否则,没有多少人会在意你的长相。大家在意更多的是你活成了什么样,而不是长成了什么样。
                 ④你说过刻薄的话,尽管听的人嘴上什么也不说,但心里会想:这个人咋这么损呢?你做过刻毒的事,旁观的人一扭头走了,但心里会说:这个人咋这么阴呢?印象,就是别人表面上跟你嘻嘻哈哈,但爱憎已在心里。
                 ⑤一个爱吃亏的人,会给所有人留下好印象。爱占便宜的人就不一样了,即使是另一个爱占便宜的人也瞧不上他。是的,没有谁会喜欢自私的人。现实生活中,人们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宽恕自私,只是因为每个人都曾自私过。因为惭愧,所以姑息。
                 ⑥印象一旦形成了,是很难被改变的。张嘴就是谎话的人,讲了真话也没人敢相信。坏事做尽的人,偶尔做件好事,也没人会认可。一个人,若留给人的印象是从人性丑恶处来的,就再难撼动了。人到了这个地步,基本上算被人看透了。
                 ⑦有一个女孩爱上了一个男生,若干年之后男生才知道,女孩之所以爱他,只是因为在某次野营的时候,他每次切完菜放置刀的时候,都要刀刃朝里,刀背朝着大家。生活中,好多刻骨铭心的印象,都来自于小细节。看好一个人与看穿一个人,始于细节,终于印象。
                 ⑧一切都在细节里发酵,一切都在印象里成全。
              (选自《时代青年》,有改动)
              (1)说说文章第①段有哪些作用。
              (2)文章第③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请简要分析第⑦段在全文论证过程中的作用。
            • 4. 要想胜, 须先败    ①相信不少人在网络上看到过这样一个视频,那是关于美国女星哈莉•贝瑞去领取金酸莓奖的故事。
                  ②提起奥斯卡,勿须赘言,它是电影界的最高奖项,它是业内多少为艺术献身的电影人追求的终极梦想。然而,金酸莓奖则与之相反,用来取笑当年度最烂演员及最烂影片。
                  ③曾经获奖无数的哈莉•贝瑞在演出《猫女》的那一年,就被票选为金酸莓奖最烂女主角。观众批评她在此片中只知“show”身材,毫无演技可言,纯粹是一个大花瓶。
                  ④得这种奖实在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一般影星多半会火冒三丈、退避三舍。因此大家都认为,哈里•贝瑞八成也不会出席。没想到,哈莉竟一反常态地盛装出席领奖。当主持人宣布她的名字的时候,还假装一副不可思议地惊讶,双手抱头,当她拿到奖杯时,还夸张得像得了奥斯卡金像奖般大叫:“噢,我的天呐!”惹来一阵大笑。
                  ⑤她仿照奥斯卡得奖者发表感言,感谢了该戏的导演、编剧和剧组员工,还开玩笑似地把莎朗•斯通拖下水,说两人的演技平分秋色,并且笑容灿烂地表示:“得到这个奖真是太刺激了,谁也不能把它从我身边抢走!”
                  ⑥那些专门批判好莱坞电影的酸溜溜人士,无不当场笑翻。第二天,这则新闻当然成为各报娱乐头条,她不但成功搏得了版面,也展示了她的气度和智慧。传阅颇广的网络文章还帮哈莉加上一段话,说从小她母亲就告诉她:“想赢,就要先认输。一个不肯认输的人,没有成功的权利。”把故事铺陈得更具教育意义,感动了无数人。
                  ⑦战国时宋国也有这么一个人,他做的事与上述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处。
                  ⑧此人名叫监止子。他是一个非常有经济头脑的商人。有一次,一个人在街上拍卖一块价值百金的玉石,他看到那块玉石晶莹剔透,多年经商的经验告诉他,那绝对是一块上等的玉。于是他也参加到了竞拍的队伍行列中,可是竞拍队伍中的每个人都和他一样识货,而且和他一样有钱,这样他得到这块玉石的几率就很小。大脑转得很快的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拿起玉石观看,假装不慎失手,将玉石掉在地上摔坏了,照价赔偿了一百金。别的商人一看好玉被摔坏了,大家都为之可惜,都没人要那块碎玉了,这正合监止子的心意,他赔偿了一百金以后又拿起那块碎成两半的玉石。事后,监止子将摔坏的玉石捡起来,修理那摔坏了的部分,琢磨出一块光彩熠熠的宝玉,赚得了千镒,是他当时赔偿玉价的十倍。
                  ⑨有时候,要想胜,须先败,败非真败,是以败取胜,但要在胜败之间做到进退自如,最后稳操胜算,须有败中见胜的眼光、以败求胜的权谋和败中取胜的本领。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中讲述贝利•贝瑞的获奖故事有何用意?
              (3)第⑦⑧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并说说文章给你什么启示。
            • 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季羡林
                     ①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活:“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读书的重要性。
                     ②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
                     ③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④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⑤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禽兽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
                     ⑥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种: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⑦但是,话又说了回来,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识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话不无道理。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地痞流氓,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诗人只有慨叹“可惜刘项不读书”。“秀才”最多也只有成为这一批地痞流氓的“帮忙”或者“帮闲”,帮不上的,就只好慨叹“儒冠多误身”了。
                     ⑧但是,话还要再说回来,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这一批地痞流氓,还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这一批“读书无用论”的现身“说法”者的“高祖”“太祖”之类,除了镇压人民剥削人民之外,只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已。他们对我们国家竞无贡献可言。
                     ⑨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1)请用简要的语句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⑤段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进行阐述的?
              (3)选段⑦⑧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面句子哪个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为什么?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C、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你选    。理由是:    
            • 6. 快乐是一种能力
                  ①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追求快乐,但结果大相径异。为什么?因为快乐是一种能力。
                  ②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实现快乐的能力既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自天而降,只能在社会生活中靠学习、靠思考、靠实践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提高。这种能力不论是形成过程还是外在表现,都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主要体现在对人要有宽容心、对事要有辩证脑、对信仰要有钢铁志上。
                  ③人非圣贤,有错难免。这种错,或是讨论中讲了错话,或是创新实践中做了错事。孔子说得好:“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仁之方也,亲亲为大也;亲亲为大,和睦相处,就可快乐起来、振作起来。事情就是这样:以己为喻,方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容人所不及,谅人所不能,恕人所不知,礼人所不欲,让同事、同志间的快乐、和谐元素骤然变长,不快乐、不和谐的因子渐而化小。地厚者自平,宽容者自乐。人的容量和他成就的事业是成正比的。在容人中,宽容者得到的不仅是乐,还有事业的成功和发展。《论语》中说:“宽则得众。”得众者得快乐得成功。绪儒斯也说:“宽容大量会使强者变得更强。”
                  ④世界上的事总是有一利就有一弊。深山老林虽然天蓝水绿,但老百姓饭碗里的东西却未尽可意;城里的物质五光十色、丰富异常,但烦躁与污染却时时惹人烦恼。事情就是这样:沙中有金、玉中有石,这是事物的辩证法,也是生活的辩证法。这就需要学会辩证思维,对事,用“两点论”。世界万物的有与无、聚与散、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都是相对而言并相互转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没必要碰到点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就唉声叹气、一蹶不振。要相信,事情总会向好的方面发展,风雨过后会有晴天,从而乐观对今天,快乐奔明天。
                  ⑤人不能没有信仰。缺失信仰,精神就会空虚,灵魂就无所依存。对于当代共产党人来说,信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信仰就要居敬以持其志。立志才能定其本,志高才可意致远。有了定本致远之志,才能遇难不退,遇险不惧,面对乌云飘来,静观云卷云舒;面对春暖乍寒,照看花落花开。坚信,黄河之水无论转多少弯、遇多硬的岩,照样奔腾到海不复还;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论路多远、道多难,一定能冲破关山重重最终实现。事情就是这样:只有极度信服、尊重并为之奋斗的才能叫信仰。这种信仰,与志相联,具有钢铁般的强度,既坚硬无比,有难不知难;又韧性无比,有苦亦觉甜,在呼啸前进的过程中,乐观主义伴始终。
                  ⑥快乐是能力,能力兴细微。只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好学不倦,慎思不断,明辨不止,笃行不变,快乐就如万山中来的溪水那样,与日俱增,且一路欢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本文第⑤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一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它的作用。
              (3)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结构严谨,从提出中心论点,到围绕几个分论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再到小结全文,一气呵成。
              B.下面这个事例可作为事实论据用于第④段中:诺贝尔冒着生命危险,以无可比拟的快乐和无所畏惧的精神成功发明了炸药,他因此被誉为“炸药工业之父”。
              C.本文全篇语言通俗明白,再加上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第⑥段中的“快乐就如万山中来的溪水那样,与日俱增,且一路欢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一句,生动形象、委婉含蓄地点明了文章中心。
            • 7.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下列各题. 
                                              涵养人格魅力
                  据载,唐代天德军判官任迪简一日赴宴,倒酒的侍卫一时马虎,误把醋壶当作酒壶,给任迪简斟了一大盅醋.任迪简一喝,酸不可耐,但他知道军使李景略治军极严,部下稍有过失便遭重咎.于是,他咬牙饮尽,结果“吐血而归”.这件事传出去后,“军中闻者皆为感泣”.
                  让官兵们感动的就是任迪简宽厚仁恕的人格魅力.那么,人格魅力是什么呢?就是人的信仰、气质、品德、才智等汇聚而成的感召力量.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涵养自身的人格魅力.
                  拥有人格魅力会     .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真诚坦率,智慧幽默,勤政爱民,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格魅力才让他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在他去世之后人们自发走上十里长街,洒泪相送,联合国也为他降半旗志哀.拥有人格魅力会     .心理学家称人格魅力是冬天里的火把,夏日里的清风.如果人人都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他人,并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养分完善自我,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不再有纷争和隔阂,人与人之间将不再有冷漠和疏离.
                  那么,如何涵养人格魅力呢?孔子曾经这样简洁地表述他对涵养人格的认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当前,我们可以对这四个方面进行现代诠释和转化.
                  志于道.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崇高位置.所谓道,可以理解为追求的理想、内心的信念.志于道,就是要树立高远的理想.孔子说:“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要想有所成就,必须胸怀理想,拥有坚定信念.否则,就算才华横溢,也会因丧失理想而迷失方向,致使一生碌碌无为.涵养人格魅力,就要志存高远,信念坚定.
                  据于德.据,有依据、凭借的意思.德,简而言之就是道德.据于德,就是要以德树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儒家强调所谓“人禽之辨”,就是要人明晰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存在,认为人丧失了道德就无异于禽兽.涵养人格魅力,就要用道德滋润自己的心灵.
                  依于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内涵十分丰富.《中庸》说:“仁者,人也.”仁可以视为人的本质所在.大体言之,仁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自省,二是爱人.因此,依于仁,就是指人应该以自爱之心反省自己、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涵养人格魅力,就要激发自爱和爱人之心.
                  游于艺.艺在孔子时代专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中技艺.时移世易,今天的六艺可以泛指各种艺术、技艺.“游”意味着游于艺是以轻松活泼的姿态完成的.今天的人们往往重视实用技术的训练,漠视艺术的修为、情操的陶冶.涵养人格魅力,就要浸染艺术气质,“游戏”于艺术世界.播下一种人格,收获一种命运.我们能否收获他人的感念,书写灿烂的人生,就看是能否播下“道、德、仁、艺”的种子,从而涵养我们的人格魅力了.
              (1)说说选文第1段有什么作用.
              (2)根据论述内容,为选文第3段横线处填上两个分论点.
                  
                  
              (3)选文第5段是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6段是怎样证明“据于德”这一观点的?
              (5)选出下列不适合充当第7段论据的一项    
              A.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
              B.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
              C.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孔子家语》
              D.巧言令色之人,一失其心于浮伪,未有能仁者也.--(宋)胡宏.
            • 8.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创新的根基在文化
                                              苏北
                  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的口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响亮.创新的脚步,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急促.
                  ②创新驱动发展,文化驱动创新.谈及加快创新的话题,自然离不开投入的增加、科技的突破和政策的跟进、制度的变革.我以为,不可疏忽的还有文化的进步.创新的根基,还在全社会的创新观念、创新心态和创新素养.
                  ③如何培育社会的创造力?还得从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毋庸置疑,应试教育的路已越走越窄,格式化的讲授,标准化的答案,空洞化的说教,有意无意地在压抑着孩子们的天性.教育的使命,既是传承知识,更在培养新人.天空多么辽阔,大地多么丰饶,儿童的天真烂漫、憧憬梦想,是多么阳光!独立的人格力量,创新的人生志业,正是要在这一片广阔和丰饶中发育、生长、成熟.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在同一个模式中的温驯听话,在同一种取向中的蹑手蹑脚.有专家直陈其弊:教育先是把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扼杀掉,再要求他们把创新能力开发出来.所幸的是,在社会舆论的呼唤中,在用脚投票的倒逼中,中国教育开始了痛切的反思.新一轮教育改革,既要从教育公平正义切入,更要向自由全面发展着力.
                  ④社会是校园的镜像.万众创新,需要不拘一格的包容,让各种类型的人才脱颖而出;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各种新奇的探索互相砥砺;需要体制变革的激励,让全社会每一个细胞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颠覆性创新已形成科技新潮,新生代创客已登上创业舞台,自由创造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能量必将进一步彰显.
                  ⑤创新的底蕴,还是全社会的素养,不仅指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
                  ⑥在发展和就业的倒逼中,我们习惯以实用主义衡量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由此倾斜于专业才干的培养.这也无可厚非.而改革和创新的导向,则另有更高的要求,着眼于每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不可或缺人文精神的熏染和终极关怀的启迪.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更宝贵的是素养.
                  ⑦创新驱动发展,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只争朝夕,快马加鞭,还当登高望远,固本培元.创新所向,不仅是科技进步,也不仅是经济增长,它的深层价值,更在于发展方式的变革、民族精神的高扬和文化力量的崛起.
                                                                                选自《半月谈》有删减
              (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文中第③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请找出相应的诊论据并分析其作用?
              (3)作者在文中说创新需要一定的条件,请找出相关的句子.
              (4)创新是中华民族流淌不息的血脉,是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动力,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你认为我们应该具备刮目相看的创新精神?
            • 9. ①“海星被摸死!模型巨蜥的脚趾也被摸断了!”最近一则微信广泛传播,从一个侧面表明,开馆不足一个月的上海自然博物馆,陷入了喜忧参半的处境.博物馆受公众热捧令人欣喜,但观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不文明行为,又引人忧虑.
                ②事实上,“海星被摸死”只是网上持续热议的文明话题的一个新注脚.从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到成都武侯祠《前出师表》石刻,“路培国”们的“到此一游”刻字,至今没有绝迹;向空服人员泼面、攀爬红军雕塑照相,种种劣行仍然在各种场合上演.
                ③许多不文明现象,可说是腰包“鼓起来”、生活“阔起来”后遭遇的社会发展新课题.搭乘着城镇化、现代化的时代快车,许多人逐步远离了物质匮乏的窘迫,又浑然不觉地陷入了另一种窘境.“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充满诗意的语言,道出了一些人“脑袋”轻于“口袋”、灵魂跟不上身体的尴尬状态.如果从社会层面来思考,公民文明素养如何与现代化同步,精神文明如何与物质文明比翼齐飞,已经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④恩格斯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关键词汇,“文明”折射国家发展的境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凝聚当代中国价值公约数的重要平台.应当看到,文明不仅仅需要被唤醒,更应在制度设计层面体现软硬结合、标本兼治.日前,继《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近一个月后,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惩恶扬善、久久为功,以不断加大的外力强化约束,让放纵自我、妨碍他人、侵害公序良俗的行为付出代价,方能促使文明变成公民的行为自觉与生活方式.
                ⑤从不文明到文明,从文明的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自然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不应一味批评公民素质参差不齐,更当以每一次问题暴露为契机,优化管理方式、加强机制构建,真正从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推进文明建设,依靠“制度文明”稳步提升“公民文明”,不断推高全社会的文明水位.
                ⑥文明不是空洞浮泛的口号,仰赖一点一滴的践行去成全.因此,与其做一个对不文明现象义愤填膺的“键盘侠”,莫如迈出坚实步伐,用双手书写文明的笔画.你的文明,或许就存在于_____.如果说,遵守公共空间的秩序与规则是底线要求,那么,主动为别人着想、做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则是更高境界.
                ⑦一位西班牙作家说过,“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文明是世间最动人的语言,一个视文明为阳光的国家、一个视德行如生命的民族,让文明素养追赶上现代化的脚步,必将更富有魅力,也必能赢得真诚的尊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概述文章的中心论点    
              (2)试在第(6)段横线处补充两个践行文明的事例.    
              (3)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全文的论证过程.    
            • 10. 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
                ①去年教师节,习近平到北师大慰问教师时提到:“古代经典应该成为民族文化基因.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②流传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构筑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精神追求、审美取舍.它是全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影响着全民族的行为规范.但是,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经历过起起落落的波折.目前存在的一些地方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与对传统文化的淡忘有密切关系.国家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③我们且举对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儒道两家思想的例子来说.儒家提倡“正心诚意,修齐治平”,把“正心、诚意”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这是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从个体的品质修养入手,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为实现这个目的,还得从学习入手.在儒家传统文化体系里,许多学说都落脚于道德问题上,都以“修己”即个体道德修养为核心,为落脚点.今天我们践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建设新的道德风尚,只有社会的个体即每小人都注重自身的道德建设并付诸实践,才能够造就高尚纯洁的道德环境.再如,《道德经》里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提倡“慈爱、俭啬”.这样的告诫与主张,对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弊病,仍然有极好的警戒作用.
                ④中华传统文化蕴藏于流传几千年的经典之中,经史子集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把古代经典转变为民族文化的基因,就应该认真学习古代经典,准确领会和掌握古代经典中所蕴含的精义,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它们转化为文化知识,积淀为全民族的文化基因.
                ⑤学习古代经典,应把握精髓,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人文精神的回归,弘扬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不是仅仅穿上汉服,戴着方巾,吟诵几篇古文就可以毕其功.现在,多种古籍整理的大工程都在进行中,学习国学和传统文化的热潮仍方兴未艾,学习古代经典,把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转变力人们的文化基因,并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任重而道远.
                                                                  (选自《人民日报》,选文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B.“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句中加点词“嵌”字形象而深刻地表明学好古代经典的重要性.
              C.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弊病的原因是人们没有学好《道德经》.
              D.文章结尾,提醒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把握好其精髓,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