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节选)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2.

               标签

                 ①小时候,只是几次英语考试考砸了,父母或老师是否就说你在语言上没有天赋?你是否认同他们的说法,认为自己不是学英语的料,从此在英语这一门功课上得过且过?也许,你只是爱没心没肺地说几句笑,身边的人是否就评价你是个幽默的人?而你是否认同了他们的评价,在日后的每一次聊天里都刻意找寻展现自己“幽默”一面的机会,却时不时也会不小心玩砸、把气氛搞到非常尴尬?
                 ②“没有语言天赋”也好,“幽默”也罢,这些他人给我们贴上的标签,看似是在了解情况后作出了负责任的评价,但实际上却是一种不愿意深入了解便匆忙将人分类的一种精神偷懒。但糟糕的是,如果我们认同于他人一时贴上的“标签”,有意维持正面“标签”给自己带来的形象,对负面“标签”也采取消极认可的态度,那对我们的成长将是非常不利的。
                 ③读初中的时候,也许真是有些天赋的因素,我的英语成绩一直位列年级前茅,而数学成绩却往往惨不忍睹。家长也好,班主任也好,都说这孩子有语言天赋,适合读文科,理科只能说是马马虎虎。在这些“标签”的影响下,我也开始认为自己真的有语言天赋,在英语学习上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功夫,而既然不适合读理科,那数理化就随便应付一下得了。
                 ④到了高中,由于被分配到实验班,身边不乏优秀而又刻苦的同学,在这里,我的英语天赋比不过别人的朝夕努力,我的数学更是惨得一塌糊涂。我迷茫了,难道天赋不是比努力更重要吗?为什么天赋还会输给努力呢?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逃避去想这些问题,将最好的时间荒废在网吧上。但高二以后,我开始有意去恶补数学,在英语上也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两门功课的成绩都排到了前列的位置。
                 ⑤这其中的改变涉及到了乔希•维茨金《学习之道》里说的两种思维模式,分别叫做“整体理论”与“渐进理论”。持有“整体理论”的人,倾向于认为自己在某一方面很聪明、很有天赋,并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必须归功于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一种固定的、无法再改变的“整体”。而采取“渐进理论”的人,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目前的成绩有赖于不懈的努力,并认为循序渐进地努力可以让自己做得更好。在遇到挑战时,“渐进理论”者更有可能去迎接挑战,将未来的成功与当下努力联系在一起;而“整体理论”者则容易感到焦躁不安,并以简单的“聪明”、“愚笨”或是好、坏来评价自身,倾向于采取“无助反应”。
                 ⑥对“整体理论”者而言,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不外乎是别人有意无意给他们贴上后产生了自我认同的一种“标签”。初中的时候,我认同了父母老师给我贴的“标签”,采取了“整体理论”的思维模式,在英语方面认为“天生我材”,不需要太努力,在数学上则深信自己“生来不是那块料”,努力了也没用,于是他人贴“标签”时的精神偷懒转化成了自己在学习道路上实际偷懒。
                 ⑦等到升上高中,在真正优秀而又刻苦的人面前,所谓的“天赋”根本不堪一击,我便又跟大部分“整体理论”者一样,开始逃避现实。所幸的是,在迷失过后,我尝试了去努力,无意间成了一名“渐进理论”者,最终也靠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过,我要讨论的既不是努力跟天赋哪个更重要,也不是努力了是否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而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那些标签。正面的标签固然是一种肯定,但如果我们美滋滋地享受着这些标签给自己带来的飘飘然,并在生活中刻意寻找机会去证明这些标签的正确性,那我们自身就会被标签所绑架,要么拼命维持标签给自己树立的形象,要么某一天被标签外的因素所打败。同样地,一旦我们认同了反面的标签,那我们在某一方面就很难再取得成长,面对人生中的失败时更容易放弃自己,在沮丧中日趋沉沦。
                 ⑧生活中不乏这种以“天赋论”去论断他人及自身的人,我们必须小心他们给我们贴上的标签,当然,更要小心自己给自己贴上的标签。(选自《广州日报》)

              (1) 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 简述第①小节在文中的作用。

              (3) 结合作者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标签”。

              (4) 文章写“我”的经历作用是什么?
            • 3.

              体育娱乐化,亲民还是庸俗

              新媒体时代下的这届里约奥运会,仿佛一场盛大的网络狂欢,每天都有层出不穷的娱乐热点刷爆各种社交媒体。如今奥运会已经落下帷幕,不禁让人开始反思:体育的娱乐化,究竟是亲民还是庸俗?

              观点一:            

              原来的体育明星,都是高大全、伟正光的形象,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人们对他们只有崇敬,没有亲近。这与当时刻板的体育传播模式有关,当时是单方面的灌输,现在是全方位的互动,时代不同了,体育传播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竞技体育以成绩为中心,体育传播以受众为中心,受众越多越广越好,所以一定要想方设法提高关注度,快速提高关注度的最好方法就是娱乐八卦,在轻松搞笑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把这项体育项目推向大众,何乐而不为呢?

              观点二:人们都希望看到真实生动的比赛

              生怕里约变成“奥运会春晚”的人们可以放宽心,傅园慧、张国伟的表情包成为热潮,绝不会妨碍正面、积极的体育精神去传播,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坚持公平、公正、公开,这是体育竞技自带的基因。我们也绝不会因为娱乐热潮,而无视精彩的体育竞技。在奥运会这个舞台上,从来不缺少正剧。同样的,在这个舞台上也不能缺少插曲、花絮,甚至是反面剧情,正如每一部电影都无法缺少反面角色一样。这才是真实的奥运会大戏,才是真实的社会生活。今天已经是网络的世界,信息大爆炸,表达更自由。如果两眼只盯着正面引导和传播,试图在现今社会里实现只有一种声音的“理想国”,这才是全社会的浅薄。

              观点三:对体育的认识不应表面化

              网红和段子成为热议的话题,比赛本身反倒成了配角,当一众娱乐媒体都开始将奥运会作为他们的素材库时,大众对体育的关注点也会随着娱乐报道发生偏移,而它最终的偏移方向是绝不会回归到体育本身的,大家对体育的认识和了解就会表面化,甚至于无知化。体育到底是什么?娱乐?狂欢?这都不是体育!当抛却体育本身,带着娱乐至死的眼光去观看奥运会比赛时,不如换个频道去看看各卫视的真人秀节目吧,那里带给你的快乐可能会更多。

              (1) 阅读“观点一”相关内容,提炼观点。 (2) 结合“观点二”相关内容,理解下面句中划线词的含义。

              在奥运会这个舞台上,从来不缺少正剧

              (3) 分析下面链接材料,你认为它可以论证哪个观点?请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

              为期16天的奥运会结束后,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洪荒之力”这个词,但很少有人知道傅园慧在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中,以58秒95的成绩排名第三,晋级决赛。

              (4) 下面是另外两个观点,请选择其中一个进行有理有据地阐述。

              观点四:体育娱乐化能减少竞技体育的残酷性

              观点五:没有一个运动员是靠说段子而成功的

            • 4.

              ①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她像冰山雪莲,洁白无瑕;她像满山杜鹃,情暖人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耀眼的是无私奉献的灿烂光辉,最醒人的是无私奉献的杰出人物。屈原、司马迁、杜甫、孙中山等,他们之所以耀眼、醒人,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业绩,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祖国和人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作了一个形象的诠释。

              ②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无私奉献的境界呢?

              ③无私奉献,要确立自己的远大理想。理想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就是那种对人类和社会有较大意义的奋斗目标。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比贪图享受的物质需要更具有驱动力。

              ④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的思想境界高一分,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会登上一个新阶梯。”

              ⑤古代的先贤,现代的英雄,当今的模范,不都是为追求理想的人生目标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吗?古代大禹怀着治服洪水、为民除害的宏愿,三过家门而不入;现代的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甘洒热血写春秋;今日的优秀青年为了实现远大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⑥无私奉献,要培育忘我的献身精神。有人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小我”、“大我”、“忘我”三个层次。“小我”者,利己也,只顾自己而不顾集体;“大我”者,热衷于为社会做贡献,但缺乏献身精神;只有“忘我”者,才能像一滴水溶化在大海里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⑦无私奉献,要树立不为名利的价值观。要使自己能够真正地做到无私奉献并非易事。无私奉献之难点在于“无私”二字。正如布莱希特所说:“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要做到无私奉献,就要树立不追逐名利的人生价值现。只有树立了这种价值观,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无私奉献。

              ⑧无私奉献,要坚持埋头苦干的务实态度。如果说“无私奉献”是我们思想修养追求的彼岸,那么“埋头苦干”则是抵达这一彼岸的桥梁。因为无私奉献不是凭口头怎么说,而是要看行动怎么做。就是说,无私奉献不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重要的还要表现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作为工作,就应为国家和人民多生产合格的产品;作为农民,就应________;作为军人,就应________;作为科学家,就应________;作为学生,就应________

              ⑨让我们吸吮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第④⑤两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3) 将文章第⑧段的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写在下面。

              作为农民,就应______________;作为军人,就应______________;作为科学家,就应______________;作为学生,就应______________。 

            • 5.

              当一匹被鞭打的马

              禹正平

                 ①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的柳树上婉转鸣啼,弟子们纷纷向外张望,耕柱子也随之瞅了一眼。事后,墨子却单独严厉地责骂了他。耕柱子感到很难过,觉得受到很大的委屈,抱怨说:“我犯的错误并不比别人多,却遭到老师这样严厉责难。”墨子听到之后,问他:“假如你要驾驭马和羊上太行山,你会选择鞭打马还是鞭打羊?”耕柱子回答:“我当然要鞭打马。”墨子又问:“为什么要鞭打马而不鞭打羊呢?”耕柱子回答:“因为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打,这种能力是羊不具备的。”于是,墨子告诉他说:“我责骂你正因为你像马而不像羊,你值得批评呀!”其实,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离不开外来的鞭策。有时是一句苛刻的责备,有时是一次严厉的惩罚,有时甚至是一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

                 ②在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面对苛刻的责备,不要一味地觉得委屈,更不能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应该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是他使你看到自己的不足。试想,若不是关心你,期待你下次做得更好,怎么会批评你呢?正因为在批评者眼中,你是“值得被鞭打的马”,所以才会批评你。因此,面对各种责备,应该坦然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行动来回报关心和爱护你的人。

              ③有时候,遭遇特别严厉的惩罚,说明你是一个可造之才,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人,是一个值得批评帮助的人。如果一遇到处罚,就极力进行辩解,只找客观因素,不找自身原因,一次两次还可原谅,次数多了,别人便会对你失去信心,你也就失去了提高自己的机会。一个优秀人才的成长,必须经受住各种考验,忍受各种委屈,才能完善自我。

              ④有时候,遭遇那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说明你已具备了相当的素质和能力,但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而这些挑剔给了你一个臻于至善的机会,帮助完善你的人格、增加你的内涵,使你每临大事有静气。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面对严苛的鞭策,只一味地感到委屈,继而意志消沉,慢慢地变得平庸;另外一些人,在鞭打中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将鞭策化为动力,扬蹄奋进,勇敢地登上人生的顶峰。

              ⑥选择当一匹被鞭打的马,还是当一只不被鞭打的羊,将是你人生辉煌与平庸的分水岭。 (摘自《光明日报》)

              (1) 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第②③④段这三个论述语段能否颠倒一下顺序?为什么?

                                                                                            


              (3) 指出文中画线所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 同样是讲“鞭马”的道理,下面材料能否作为本文论据?请说明理由。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 6.

              好学生都去哪儿了

                 ①好学生当不以考试为业,而是以学问为业,以问题的探索为业。

                 ②我向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邯郸学步,来写我心中对教育的疑惑和痛苦。本文所谓的“好学生”并非指高考出色的“考生”,而是指大学里面以探索问题为志业的学生。当下,从小学到高中模制出来的孩子多是“考生”,是以考试为业的学生。好学生当不以考试为业,而是以学问为业,以问题的探索为业。浙江大学一位教授常年带学生读书,每个毕业季都要读韦伯的“以学术为业”这一名篇,以送别读书班的学生。好学生当然并非一定要以狭义的学术为职业,但好学生须以广义的学术即学问和问题为志业。我想要问的是,这样的一群以学问和问题为业的人都去哪儿了?令人忧虑的或许是,这样的人正在各个教育阶段消失,尤其明显的是在大学这至关重要的学习阶段消失。

                 ③好学生都去哪儿了?记得媒体讨论过现在大学生暮气深重的话题。大家好像也都为大学生的暮气,与之相关的为国家和社会的前途焦虑。然而也许有人会质问我:“你凭什么说今天的学生暮气深重?”是啊,他们的见识比我这样的老朽广、门道比我清、考分远比我高,何来暮气深重一说?不过,本文所说的“暮气”至少有一个核心含义,就是缺乏理想的激情。

                 ④一个暮气深重的人,一群暮气深重的大学生,指的是缺乏理想之激情的年轻人。又有什么能够清除暮气?唯有致力于问题的不懈探索!今天的学生过早地失去了面向未知世界的想象。他们大多生活在一个被安排的世界里,一个现实得不能再现实的世界里,大多也就失去了对最为切己相关的“命运”(即问题)的好奇感。“问题”是一个人的命运,也会是一个国家的国运。对“问题”的不竭探索造成薪火相传的精神,而失去面向“问题”存在的勇气就是所谓的暮气,它表现在只关心直接的、眼前的利益。满眼所及,均皆如此。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暮气深重表现在唯成绩至上;在大学里,学生的暮气表现在唯“钱途无限”为其职业追求。好学生都去哪儿了,实则是理想的激情都去哪儿了。

                 ⑤如果只是学生丧失了理想的激情,如果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理想的激情的校园里面,还有可能实现“肖申克的救赎”。可怕的是大学也在失去“唯学问”为是非的理想的激情。当大学为各种评审制度钳制的时候,大学的激情就已经被削弱;当各种规章制度变成教师们搔断白发都不得其解的难题时,大学的激情在教师身上也就被削弱;当学生仅为绩点学习时,大学作为象牙塔就已经轰然倒塌。面向学问的激情是大学精神的根源;大学之谓象牙塔,即在于此。“好”大学必是愚拙的,这样的大学必有不动心的淡定。也唯有这样的大学,才能造成教师的不动心和一群不动心的学生;一群不以取巧为学问的教师,才能养成一群不以取巧为悦感的学生。这样的不动心,才能真正养成精神传统。精神传统乃是保守的东西,一个开放社会恰恰需要至为保守的精神,就是对于道义、自由、公正、友善和慷慨等等德性的看护和坚守,就是对于宏大理念的信任,也是对天将降大任于己身的理想的坚持。好学生都去哪儿了?当大学念念于就业率,念念于校友富豪榜及捐赠数额时,肖申克监狱中“安迪”的理想的激情就不再有丝毫的光芒。

                 ⑥好学生都去哪儿了?当我们这样追问时,一定要记得在今天器物对人钳制的可怕程度绝不逊色于思想的钳制,因为受器物钳制的人通常很难再唤起反思意识。而能够挣脱器物钳制的学生必是好学生,因为他们自始至终地保守着自己。她不会以嫁一个外国人从外国人身上取得国籍而更具幸福感;他不会为自己职业的低微卑微觉得人格受损。他们接纳的是自由的广度和尊严的深度,就如一棵树不断地汲向更深的泉源。

                 ⑦我犹记得一位学生,毕业时她写信告诉我要去往非洲做一年的NG0,然后看看以后是否做非洲研究。这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忠于自己的内心,忠于一种人之为人的勇气。我也记得一位学生,他大一属于人文大类,然而当他发现对建工更感兴趣时,就凭着优秀的学业转入建工学院。在发现原来所学远不能够完成新学业时,却更加斗志昂扬。画图技艺急需提高,那好,就在假期和业余时间加强训练;物理数学知识有待深造,那好,就珍惜每秒时光。好几次在大学校园里碰到他都睡眼惺忪,说是又工作了一个通宵。他到处游历,每到一处必去瞻仰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不唯建筑为材料工程的事业。他花许多时间在精神形式上,去台湾就到寺庙打坐参禅,去美国也学着在教堂做礼拜,到藏边就钻山沟与少数民族原住民生活。毕业时找到了一份高薪酬的工作,但他觉得自己还没学够,就选择去了麻省理工学院深造。这样的好学生都去哪儿了?这样忠于自己、忠于苏格拉底所说的内心的神谕的好学生,为什么越来越凤毛麟角?

                 ⑧为此一哭!——(作者为浙江大学教授,摘自2016年2月26日《南方周末》)

              (1) 说说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 第⑤段中作者所说的“保守精神”和上文论述的“理想的激情”是否矛盾?

                                                                                                

                                                                                                

                                                                                                

                                                                                                

              (3) 通读全文,说说作者认为的“好学生”要具备怎样的特征?

                                                                                                

                                                                                                

                                                                                               

                                                                                               

              (4) 从作者的分析来看,好学生的消失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 7.

              “限客”不能成“逐客” 

              ①前不久,我和朋友一起到北京郊区某著名景区游玩。开车一个多小时赶到景区售票窗口,已有不少人在排队。周末游客多,排队倒也正常。没想到,就快轮到我们买票时,队伍前面的游客突然抱怨着散去了。一问才知道,景区因为办活动,临时限制参观人数,当天门票已售完。

              ②我和朋友十分不爽,之前根本不知道景区内搞活动“限客”,不然就约去其他地方。虽然无奈,但最终只能悻悻离开。

              ③近年来,国内各景点游客激增,尤其是节假日,各大热门景区普遍“超载”。为缓解景区拥挤带来的安全、管理等问题,一些热门景区纷纷在旅游旺季推出“最大承载”人数限制,就是所谓的“限客”。眼下又到了春节旅游季,一些传统庙会、游乐园等特色景区也盘算着如此管理。

              ④单看效果,“限客”确实立竿见影,不仅可以提高景区游览秩序,而且有利于保护文物或自然风景不被掠夺性开发。然而,一些景区“限客”的方式方法值得商榷。有的景区喜欢“突然袭击”,等游客到了景区,才临时决定限客时间和人数;有的景区退票机制不健全,“霸王条款”多,退票时要么扣款,要么不让退票。试想一下,一些游客跋山涉水到了景区,却被突然告知不能进去玩,甚至不给退票,能没有怨气吗?

              ⑤游客到景区玩,不仅仅是看风景,也是体验旅游服务。如果不合理使用“限客”,让游客体验打了折扣,就很难赢得回头客,从长远看,这样的“限客”无异于“逐客”。

              ⑥为提升旅游质量,景区“限客”并非不能接受,但相关措施不妨更人性化。“限客”前,可以多给游客一些心理准备。比如,结合往年情况,提早公布接待计划、公示接待人数、发布售票进展。如此,在旅游旺季时,既能防止游客爆棚,也不至于临时抱佛脚,损害景区口碑。

              ⑦事实上,充分利用高科技互联网手段,完全能够让景区“限客”更加智能化、透明化。一方面,及时更新景点主页信息,开发手机APP,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景区限客信息,让游客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减少盲目决策,让远道而来的游客不会扑个空。另一方面,完善门票销售系统,推出电子门票,方便游客在线买票、退票。这既能减少景区售票人员的工作压力,也避免给游客造成损失。

              ⑧限客不是万能的,限客背后,集中反映了旅游市场供需的矛盾。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当前景区在旅游旺季爆满、不得不“限客”的难题,也必须在旅游供给侧下功夫。比如,推出错峰参观的游览方案,增加景区的承载能力;在旅游淡季给予费用折扣,有利于分流旺季的游客……这些组合拳打好了,就能增加旅游市场的有效供给,营造一个游客更满意的旅游环境,让更多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⑨又到春节旅游旺季,如何开门纳客,热门景区做好准备好了吗?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文章开头写自己旅游经历有什么作用? (3) 第④⑤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5) 为了“化解当前景区在旅游旺季爆满、不得不‘限客’的难题,必须在旅游供给侧下功夫”。除了文中列举的供给方案外,你还能想出其他方案吗?试说两例。
            • 8.

              简单之美

              ①记得余秋雨先生说过这样的话语:“一个成功的大企业,它的经营模式一定是简单的;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人际关系一定是简单的;一个危机处理专家,他抓住问题核心的思路一定是简单的;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的核心理念也一定是简单的……”

              ②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诚如余先生所言,成功人士和专业人员都有一个简单的理念作为支撑和引导。简单可以成事,是一道人人可获得的美丽途径。

              ③简单是一种无尽的智慧。小学时,依稀记得,一节美术课,老师让画人物肖像,座中的呀呀童子们不知所措。于是老师说,这很简单嘛,人不就是眼睛鼻子嘴。于是在这种简单如新江淡水的理念指导下我们开始了作画,如今忆起,又念之古今中外多少作出美丽图画的艺术家曾受过如此教育呢?简单,延伸开来再铺展过去,其本依旧,灼灼生辉;其华亦明,益张本德。哲学中有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探讨物质与意识的第一性与同一性,如是看似简单的是非题唤醒了人类智慧的繁星闪烁;五行家们撇掉了万物纷繁的外衣,将它们归之于木、火、土、金、水五德;阴阳家们俨然“非黑即白”的阴阳学说,为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千百年来的数学家、科学家们又经过大量的演算,推演出各类公式定理,为后世人的计数算学简化了不知多少。这些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简单”,其中智慧我们至今仍受益非浅。

              ④简单还是一种洒脱的德行。在竹林中,在空山里,没有翻山越岭的赶路急促,也没有伐竹樵木的营生喧嚣,有的只是琴中的啸声、寺中的木鱼声、泉水的潺潺声。月光在石上漾远,今天的我们难以知道当年王维是否是一箪食一瓢饮、好读书而不求甚解的悠然神仙,也不知道他可曾效法先人种豆荷锄、带露披星,只知那一篇“竹喧归浣女”引得不知多少人心向往之。时人常叹“回不去的……”,且得月明星稀,大浪涤去,身前多少名与利,堪与谁人能听?何必自己囿心于程序般的生活中,为外物戚戚,不如把人生当作修行,有什么吃什么、有什么住什么,这样简单的生活,会给你带来洒脱道人般的快乐,而你只是不愿拨开眉下的淫雨霏霏。

              ⑤或言,如君述,我们都去荒山野岭垦一片地,立木建屋,诵读养性,那岂非回到久远的鸡犬桑麻时代?不,简单不是退步,更不会导致人们脱离时代而落后,而是能牵引人们奔涌向前。人应当保持一颗简单的心来得到智慧与洒脱,其实结庐在野境绝非“简单”,只不过是为了简单而举行的繁复仪式。真正的简单不拘于外,你可以结庐在人境,也可以经纶事务、鸢飞戾天,只消一个善良的愿望置于膺间,一个简单的想法存在心里,那么你的人生将会简单而完美。履过了工业革命与商业文明,人们渐渐由浮躁的奢华转向了低调的简单,近年风行的简约主义不正是在展示简单之美吗?

              ⑥从今天起,让我们学会简单,并崇尚简单之美。

              (选自《青春》,刁国巍·文)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 文章开头引用余秋雨先生的话有什么作用?
              (3) 第③段列举小学时学画人物肖像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 请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概括“简单之美”的内涵。
              (5) 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 9.

              让我们“选定一把椅子

              赵元波

                 朱德庸在大学演讲,提到了小时候父亲讲的那段话:“人和动物一样,都有各自不同的天赋。老虎强壮,善于奔跑;猫则温顺、灵敏,虽然不能像老虎那样威风和霸气,但也具备老虎不具备的天赋与本能,它能上树,能抓老鼠。人们都希望成为老虎,而这其中有很多是猫,久而久之,变成了一批烂老虎。儿子,你天生对文字迟钝,但对图画却非常敏感,为什么放着优秀的猫不当,而偏要当很烂的老虎呢?我不希望你成为一只烂老虎,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只好猫!”

                 这段话让朱德庸获益匪浅,让自幼对图形敏感的朱德庸在绘画上找到了自己的椅子,专心致志把漫画当做自己一生的追求。25岁他就成为漫画界备受瞩目的人物。

                 骏马虽千里,耕田不如牛;耕牛虽勤奋,看家不如狗。找对椅子,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再美味的佳肴滴在衣服上也就成了污渍。

                 艾森豪威尔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传奇人物。他曾获得很多个第一:在美军历史上,共有10名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是晋升得“第一快”;他出身“第一穷”;他是美军统率最大战役行动的第一人;他第一个担任北约武装部队最高司令;他是美军退役高级将领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的第一人;他的前途是“第一大”——唯一的一个当上总统的五星上将。毫无疑问当将军是艾森豪威尔最恰当的椅子,其他的椅子他就未必合适,比如说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他,当哥伦比亚校长的时间不算太短,可在这文人墨客云集的地方竟毫无建树,唯一可圈可点的地方竟只是在校园内的草坪上,为懒于绕道的学生开辟了一条便道。哥伦比亚校长这把椅子就不是作为军人的艾森豪威尔发挥用武之地的地方,无异于逼着兔子去游泳,让刘翔去跳水,让张怡宁去滑冰,让霍金去打乒乓球,其结果可想而知。

                 世界著名三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的帕瓦罗蒂生前在回顾自己走过的成功之路时说:“当我还是一个孩子时,我的父亲,一个面包师,就开始教我学习唱歌。他鼓励我刻苦练习,培养嗓子的功底。当时,我兴趣广泛,有很多爱好和目标,想当老师,当工程师,当科学家,还想当歌唱家。父亲告诫我说:孩子,如果你想同时坐两把椅子,你就会掉到两把椅子之间的地上。在人生道路上,你应该选定一把椅子。”经过反复考虑,帕瓦罗蒂选择了唱歌这把椅子。经过七年的不懈学习,终于第一次登台演出。又用了七年,才得以进入大都会歌剧院。而第三个七年结束时,终于成了歌唱家。要问他成功的诀窍,那就是一句话:请你选定一把椅子。这把椅子就是最适合于自己的位置。

                 古往今来,但凡有大成就大建树者,无不如此。李时珍选定的是采集中药治病救人的“椅子”,达尔文选定的是发现进化论这把“椅子”,莱特兄弟选定的是造飞机这把“椅子”,巴尔扎克选定的是写小说这把“椅子”,马克思选定的则是创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把“椅子”,他们都成功了,都成了他们所在领域里的开创历史的领军人物。

                 人生苦短,心无二用,让我们“选定一把椅子”,找准自己的位置,成就自己绚丽的人生。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结合全文,说说标题中的“椅子”指的是什么。
              (3) 文章开头引述朱德庸的故事有何作用?
              (4) 文章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怎样的效果?
              (5) 本文的论述对你有怎样的启迪?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
            • 10.

              强者让不适变得舒适 

              王 石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强者,一种人是弱者。强者给自己找不适,弱者给自己找舒适。有人说过,“同在一个环境中生活,强者与弱者的分界就在于谁能改变它。”想要变得更强,就必须要学会强者的必备技能,那就是让不适变得舒适。

                 如果你学会了这种技能,你可以搞定很多事情,例如克服拖延,健身,学习新语言,探索未知领域等等。但是很多人都倾向于回避这种不舒适,毕竟没有一件事情是简单的,都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忍受很多痛苦,甚至是让自己遍体鳞伤。就像狂风中展翅翱翔的雄鹰,就像沙场上驰骋奔腾的骏马,强者永远懂得接受不适,改变不适。例如,你想要改掉拖延的毛病,你必须要在任务出现的时候给自己设定时间期限,然后立即去做,直到任务完成。但是在做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干扰,你必须要与之相斗争,其过程必然是痛苦的,这种不适会持续很久,直到有一天你习以为常了,那么你也就不再拖延了。这个过程,就是让不适变得舒适,变得像睡觉前刷牙一样,成为一种习惯。

              我以前一直觉得我们应该让自己舒适一些,但是后来我明白一些不适有时并不是件坏事。事实上,你可以学会享受这种不适,例如,我每天都会做一些力量训练,虽然这点不适不会严重到我讨厌的地步,但是人就是这样的,能逃避的困难,我们总能找到借口。我开始告诉自己,既然锻炼肌肉这点痛苦和不适并不影响什么,我不如坚持下去,看看结果怎么样。于是,我制定了计划表格,让这点不适参与我的生活,形成一种习惯。每当我完成15个引体向上,我会在引体向上那一栏写上15,每个月我都会换新的纸张,并总结上个月的情况。不经意间,几个月时间我已经做了1000个引体向上了。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训练自己早起的习惯,其实每天闹铃一响就起床和再睡几分钟起床效果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前者会有点小不适,后者会更舒适一些。我给自己制定了闹铃一响就起床的计划。只要我能在闹铃响后就立刻爬起来,就在纸上写下+1,如今,我已经坚持超过200+了。
                 后来 ,我发现任何只要是有一点不适的事情都是可以训练的,我们可以将一件不适的事情变成一种习惯,然后你会离不开它,觉得这点小痛苦其实是平淡无奇生活中的一种调味料。这件事由不适变得舒适,良好的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3) 文中第二段划线句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生活中的强者有很多,你最敬佩的强者是谁,请举例谈谈你为什么最敬佩他?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