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拒绝句号
                                                冯骥才
                一定会有一些朋友反对我这个标题.他们会说多好的句号啊!句号表示一种完成.一种圆满,一种有志者事竟成,一种成果与收获.或者干脆把这溜圆的句号看成一个个饱满的果实.他们还会问我,当你完成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在那最末一行画上一个句号时,难道你没有如释重负、飘飘欲仙般的感受?没有那种大功告成后该痛快干一杯的喜悦吗?
                当然,这样的句号我也喜欢.但人生还有另一种句号.
                打个比方,你在一条路上走,走着走着,忽然有一种“尽头感”时,这句号就隐隐出现:如果你停下来,你足下就清晰地现出一个句号.这条路可不是做一件事时那短短的距离,它是     的路.这路原本无止无休.你在任何一处都可以起步,踏上征程;你也可以在任何一处画个句号,退了出来.无论什么都可以成为句号的缘故,那精疲力竭的放弃、自寻清闲的逃逸、江郎才尽的低头认输,乃至收获后的自满自足,甚至在目标达到之后,辉煌的目标也会化为一个句号,尽管这句号闪闪发光.句号,就是停止,就是终结,就是事物最终变为有限、死去的符号.
                我说的是这种句号.
                可怕的是,这些句号总是不知不觉地出来.你呢,不知不觉地完结.想想看,你曾经做过的那些有益的事,究竟是什么时候并怎样弃你而云的?句号往往又和人的自足、人的惰性连在一起.所以句号大多是人心甘情愿给自己画上的.人随时可能舒舒服服给自己画个句号,休止了自己.
                因而,我害怕句号.我对句号保持着近乎神经质的警惕.警觉它、蓝视它、卡r-i-它和超越它.在与句号的斗争中,我一边感到生命的活力,常常闻到自身肌肉搏斗后散发出热烘烘的清香;一边认识到这原是生命存在所必须进行的奋争,也是与自身惰性和保守的对抗.当然…它何其艰难!跨过每一个句号,都需要付出双倍的力量,其中一半是创造力.
                然而,在人生、艺术和事业的道路上,消灭一个句号,便开始一段崭新的充满诱惑的路.我们还会发现,被我们拒绝和消灭的句号,最终竟然会变成逗号.你是不是也会从中得到启示:最积极和充实的人生,是不断努力地把句号变为逗号.    
                                                                                         (有改动)
              (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好处?
              (2)一般人是如何看待句号的?
              (3)作者为什么要拒绝句号?
              (4)句号的可怕之处在于    
              (5)在通读全文后,为文中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6)请用简明的语言写出你读完本文的感悟.
            • 2. 善待挫折
                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可以说,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第③段运用        的事例,更有力地论证了    这一观点,进一步增强了说服力.
              (3)填入第④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逆境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做出最出色的工作.
              B.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C.所有的挫折都能造就人才.
              D.在成就人才的过程中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4)文章第⑤段加点的“绊脚石”和“垫脚石”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绊脚石:    
              垫脚石:    
              (5)请另举一例,证明“挫折能造就人才”.
            • 3. 一笑
                ①齐白石老先生有一句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②人生于天地之间,有人称赞,就一定会有人诋毁.这就像天气一样,有晴就有阴,有阳光普照,就难免有阴雨绵绵.这道理也许人人都懂,但真正能做到齐老那两笑,并不容易.
              ③别人夸奖,自然欢喜,高帽子谁不愿意戴呀!清代大才子袁枚,少年聪慧,秉赋过人,二三十岁就官拜七品  县令.赴任之前,袁枚去向他的老恩师──清乾隆年间的名臣尹文端辞行.尹文端问:你此去赴任,都准备了些什么?袁枚老老实实地回答:学生也没有准备什么,就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尹文端一听就有些不高兴,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能搞这一套,还是要讲究勤政务实呀!但袁枚说,老师你有所不知,如今社会上的人大都喜欢戴高帽子,像您老人家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呀!尹文端听罢此言,很是受用.袁枚不愧为才子,对世事洞明如镜,在不知不觉中,就将一顶高帽子送给了尹文端.
                ④连自以为高明的尹文端,都做不到“人誉之,一笑”,何况普通人呢.如果一个人真正能做到“人誉之,一笑”,那么他无论做什么都能够了然于心,淡然处世,其人生境界就已经有了一定的高度了.
                ⑤更进一步,如果能够做到“人骂之,一笑”,那就更是了不得.
                ⑥有一段时期,释迦牟尼经常遭到一个人的嫉妒和谩骂.对此,释迦牟尼并没有恶语相向给予回击.他心平气和,一笑了之.直到有一天,这个人终于骂累了.这时,释迦牟尼微笑着问他:“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时,那么这个东西属于谁呢?”这个人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是属于送东西的人自己了.”释迦牟尼又问:“    ”这个人闻听此言,一时语塞.从此,他再也不敢谩骂释迦牟尼了.
                ⑦面对突如其来的诽谤和指责,释迦牟尼不为所动,表现出了少有的冷静与清醒.他不理睬,也不还击,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而是以他慈悲宽大的胸怀,让指责无处落脚,将谩骂化解于无形,让对方最终自惭形秽,败下阵来,而且,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⑧面对无聊的诽谤与谩骂,有时候,一笑其实就是最有力的还击.
                                                                             (作者:王虎林,有删改)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2)联系前后文,将第⑥段中释迦牟尼的问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说说本文采用的两个事例在论证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4)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5)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