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美的断想

                 ①线,有曲线和直线之分。曲线很复杂,而直线却是最简明、最理想化的。因此,我曾一度向往直线,希望在各个方面都能够“一直前行”。渐渐地,我发现生活中的直线几乎是没有的,而曲线却是无所不在。后来,我终于明白:曲线比直线更富有魅力。那一条条的曲线,有弯曲,有转折,能引导你的视线作变化无穷的追逐,能引起你无限的遐思……

                ②曲线是美的,而美的东西往往又是由曲线构成的。

                ③曲线的美,在于自然。那皎洁的明月,是由曲线构成的;雄伟的山峰,是由曲线构成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由曲线构成的。大自然一切的一切,几乎都是由曲线构成的。大自然是美丽的,曲线是美丽的。

                ④  (1)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大多数人的人生路是崎岖不平的。而正是由于这崎岖不平的人生风景线,才使得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

                ⑤当一个人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蓦然回首时,他定会为自己留下的曲折坚实的脚印而欣慰。人生的曲线,给人希望,催人奋进,它展示了人类奋斗的力量和奋斗的美。

               ⑥古往今来,有许多成功的人,他们的人生路都是铺满荆棘的。①司马迁受宫刑,在痛苦的煎熬中,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②失聪,预示着一个音乐家音乐生命的结束,而贝多芬却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了《命运交响曲》这部不朽的乐章。③张海迪,高位截瘫,但她却靠自学掌握了四门外语,成了著名作家。④他们的人生道路是曲折的,    (2)  。⑤这生命力的本身也是一种美。 美,是生活中的曲折,是挫折时的意志,是逆境中的抗争,是山重水复中的求索,是柳暗花明时的欣喜!

              ⑦谁能说曲线不美呢? 

            • 2.

              跟自己比

              ①我们动不动就跟别人比,而且无所不比,比成绩、比结果、比地位、比职称、比权势、比财富等等,不一而足。结果无非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强于别人,一种是自己弱于别人。前者往往使我们变得愉悦、得意,甚至骄傲起来;后者往往使我们变得不快、郁闷,甚至燃起嫉恨之火。也就是说,不管哪种结果,都会让我们变得不平静。最可怕的是,在跟人比较中,我们丢失了自己。

              ②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总喜欢跟人比较,这种境界就很难达到。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在我看来,如果非要比较的话,那就跟自己比吧。     

              ③桓公(桓温)年轻时与殷侯齐名,所以常常怀有竞争之心。有一次,桓公问殷侯:“你与我相比,如何?”殷侯回答说:“我和自己打交道已经很久了,宁愿做我。”这是《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元代学者黄元瑜用殷侯的答语来命名他的亭子,叫做“我我亭"。看来,古人早已懂得把目光由外在事物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即自我。换言之,从自己身上找“答案”不愧为明智的做法。因此,跟自己比,总算找对“对手”了。    

              ④女作家乔叶说:“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既然这样,那么每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行为等就会有差别。去年的你跟今年的你、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刚才的你跟现在的你......如果在它们之间用减法,结果往往不会是零,要么是负数,要么是正数。也就是说,你可能进步了或倒退了,更加成熟了或更加幼稚了,懂得宽容了或更加狭隘了,宠辱不惊了或更加浮躁了……

              ⑤因此,在成长中,我们不能总是前进,有必要时常停下来,想想自己的以前和现在,也就是让“旧我”和“新我”比一比。如果“新我”名副其实地进步了,升级了,那么就要沿着脚下的路,一如既往地向前,朝更高的制高点迈进;如果不是这样,就要总结、反省,寻找、分析“退步”的原因,目的是把今后的路走好,让自己取得进步和收获。从这个意义上说,跟自己比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⑥蒋勋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他问一位学植物学的朋友:“如果含笑的香味和百合的一样,会怎样?”那位朋友告诉他:“那它就会被淘汰。因为它东施效颦,没有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看来,要想有声有色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能盲目地跟人比较,胡乱地模仿他人。跟自己比,守住自我,才是正道。

            • 3.

               上善若水

              ①“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

              ②所谓上善若水,便是要有水一样的“善”,即做人如水一般无私,宽容,滋润世间万物而与世无争。古往今来,上善若水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圣人在为人处世的大道上前行。

              ③上善若水,要有广大的胸襟。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汇集成海,便有了深不可测的度量。自古以来,凡成大事者无不有着非凡的气度。韩信曾受过胯下之辱,然而当他成为大将军后,并没有向当年羞辱过自己的无赖报复。以德报怨,如此宽广胸襟,如何不叫人佩服?林肯在竞选美国总统前夕,在一次演说时被一个参议员羞怒家世窘困,然而对此他并不在意,反而以自己一番发自肺腑的发言赢得了众人真诚的掌声。他对待政敌,总是本着宽容待人的原则化敌为友,为他日后的成功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可见宽容的心就如同浩瀚的大海一般能够容纳万物。

              ④上善若水,还要有着谦虚的心,不与万物争高下。水往低处流,这正是因为水的谦逊,不愿追名逐利,攀龙附凤。但凡读过武侠小说者,不难发现那些武功造诣深不可测的人往往并不显眼,《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就是个典例。纵观古今, 孔子说:“守之以谦。”毛泽东说:“虚心使人进步。”苏格拉底说:“谦逊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               ) 如水一般谦逊,始终难能可贵的品质。楚汉之争,项羽饮恨而终,刘邦一统天下,根本原因在于谦逊这一品质的有无。项羽狂妄自大,不可一世,不听谋士计策,反之刘邦恭敬待人,谦逊有礼,谋士们自然而然就为他出谋划策,对他忠心耿耿了。上善若水,为人低调,这并不是懦弱的体现,而是为今后成功的铺垫。

              ⑤总而言之,上善若水,是善的最高境界,做人惟有上善若水,才能像老子说的那样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 4.

              生命的入口与出口

                 ①生命种种,有的像泉水一样清澈见底,蓝天白云、清风明月一律收纳其中,想一下都觉得快乐;有的像工业污水,颜色黑浊,臭气四溢,望一眼都会作呕。要保证我们的生命纯净、高洁,首先要把入口守住,只让有价值的东西闯进来。

                 ②一个人富有操守、富有上进心,生命的质地就有起码的保证,就可以在社会上立稳脚跟。

                 ③操守是为人之根本。曾国藩当年在京城的时候,说话做事都凭着一种理想与热情,看不惯世俗的东西,招来满朝的反对声。然而,曾国藩这人品质非常好,既不贪腐,也不好色,别人不喜欢归不喜欢,就是奈何不了他,顶多在背后叽咕几句。他后来平定太平天国、成为两江总督,成为后世为官模范,其操守起了极大的作用。

                 ④胡适的学问不是民国时代最好的,但他是民国公认的学术领袖,何也?他的德行很好。他肯帮人,别人没钱花,只要跟他说一声,他千方百计给你解决困难;别人的学术著作要出版,他四处推荐;朋友有了难,哪怕曾经意见不合,他也为你上下奔波。

                 ⑤除了操守,人还得有点上进心。我不轻易使用才华一词,在我看来,才华就是在某方面具有出类拔萃的能力,这不是每个人可以达到的,人人可以做到的是拥有进取心,每天进步一点点。[甲]人有上进心,工作越做越好,活着也就有了精气神,别人便乐于跟你打交道。

                 ⑥想保持生命的纯净,光守住入口还不够,还得疏通出口。

                 ⑦大自然的湖最怕污泥浊水,生命之湖则最忌讳不良的心态、低劣的品质。有的人活在世界上似乎只是为了叹气,昨天买菜贵了一点要郁闷半天,今天朋友无意中说了一句他不爱听的话要怒发冲冠,一句话,在这些人心中,顺利是老天必须要给的,挫折则是对他一个人不公。有了这种心态,人就会坠入情绪的苦海,久久不能脱身。其实,挫折、失败有大小之分,小的固然不足挂齿,大的也往往有转败为胜的机会,关键是不要自己打倒自己。一个人如果老是怨天尤人,朋友跟你在一起就会觉得烦,你的生命也会丧失应有的品位。

                 ⑧生命最大的敌人是自私自利。人活在世上需要一定的物质作为后盾,这个不需要论证。但我们追求利益不仅要符合法律,还要体现对他人的情义、对社会的责任。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中国最大的贪官贪得的钱也不如他一个零头,为什么前者口碑好,后者却成了过街老鼠?原因就在于,两者所获的利益在法律、道德意义上是不一样的,前者是通过自己的合法手段致富,而且还捐赠惠及他人;后者是以权谋私,贪得无厌,非法侵吞财富为一人所有。人有了自私自利的心肠,灵魂就会失去自净功能。

                 ⑨生命只有在“流动”中才会变得美好。

            • 5.

              论证思维框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提出议论文解读的一条要诀,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要诀可演绎为这样一个论证思维框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提出“是什么”的主张,然后分析“为什么”是这样,最后落实“怎么办”即“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以实际问题的分析来理解这个论证思维框架。

              请阅读《乌鸦喝水》的故事:口渴的乌鸦找到了一只大铁桶,里面盛着小半桶水,它很高兴。于是,它又“照老方子抓药”:曾有一次它口渴的时候,找到一个小罐罐,有半罐水。它衔来许多小石块,一个一个丢到小罐罐里去,不到半个时辰,小罐罐里的水便升高到罐口,乌鸦痛痛快快地喝了一大顿,真解渴呀!这个情景又浮现在它的眼前。它忙活起来,衔小石块往桶里丢,一个一个,足足过了两个时辰水才升到半桶,站在桶沿上它还是够不着水喝。又渴又累的乌鸦无奈地飞走了。

              下面一段内容是对《乌鸦喝水》这个故事的分析。

              在乌鸦前边喝水的故事中,罐罐里有半罐水,口渴的乌鸦无法喝到。于是乌鸦用小石块填充罐罐的空间。由于罐小,“小石块”需要的“量”不大,与乌鸦的“力”没有矛盾,乌鸦比较容易使水升到罐口的位置,喝到了水。后来这次喝水的故事,由于大铁桶的直径与小罐罐相去甚远,大铁桶的水面每升高一点点,就要放不少小石块。乌鸦忽视了小罐罐与大铁桶直径和高度的巨大差异,事件的构成元素变了,还运用老办法、老经验、老方式,一成不变,所以,它白费了半天气力,目的还是没有达到。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适合的办法,不要凭经验盲目行动。乌鸦正确的选择是一开始就应放弃大铁桶,另寻水源,或动员更多的伙伴来衔石块,大家共享水源。

              以上这段分析中,“是什么”,即论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求适合的办法,不要凭经验盲目行动。“为什么”,就是分析乌鸦前后找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运用比较分析法,去认识前后情况的同和不同,以及乌鸦自身的力量等等。原因分析清楚后,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这里的“怎么办”,也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与“是什么”相合的,即包含在论点之中了,这是一个特例。下面要解读的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论证思维框架就与此有不同,那是一个典型的完全的论证思维框架。

              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在解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时说:“作者提出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这个分析显然是不对的。

              虽然,“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对事物运作特点的一个概括,但它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是客观现象的概括。这种概括不是“主张”。同人们常说的话——“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句话一样不是某个人的主张、看法,而是人们关于生存的基本条件、基本要求的共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是文章要论述的本质问题,而是指导人们面对这一事实、这一现象时应该怎样办。其实这篇文章的论点是:面对“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的现实生活,每个人都要“努力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那么,明确了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之后,人们自然要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怎么办”。

              文章(1)~(4)段,并非有人说的那样——仅仅是“引出本文的论述中心——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部分的论证是一种类比,使人自然而然推断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提出“为什么”要“努力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文章后面的内容,就是谈一个人“怎样做”才能养成“创造性的思维”了。

              综上所述,解读一篇议论性文章要关注两个问题:作者的主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主张的。作者怎样阐述则要关注“为什么”提出这个主张,在对事物有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之后,作者对事物的发展提出哪些“怎么办”的观点。

                                                                          (文章有改编)

              【链接一】《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内容结构图


              【链接二】广州中考议论文阅读解题策略点拨

              广州中考议论文阅读考查题型分两类,一是选择题,二是简答题。选择题主要考查把握观点和理解文意能力,需要学生能快速筛选,圈划选项在原文涉及范围,将选项与原文有关内容进行对照比较,辨明差异,根据题目要求选出答案。问答题主要考查概括论点、论据,理解词语、句段内容,赏析词语、修辞、议论方法,文中观点、论据迁移应用。备考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是论点、论据类型、论证方式及基本作用、论证结构、议论语言一般特点;需要养成的解题习惯是阅读中快速圈划有助于区分观点与材料的关键句和理清文章结构的重点句,并能圈划题目中的重点词,明确题目涉及的文本范围,答题表达格式、分值提示有多少个得分点;需要反复锤炼的解题能力是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此外,平时阅读中需注意积累议论文结构知识,在脑海中形成议论文基本结构图,做题时能帮助快速把握文章结构和文意。


            • 6.

              积极面对无奈

                 ①人生中有太多的无奈。刘翔为伤痛不能驰骋田坛而无奈,高考生为相差几分不能跨进大学校门而无奈,子女为工作所累不能照顾年老的父母而无奈,贫穷的父母因“差钱”不能很好地培养孩子而无奈,老年人因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而无奈,残疾人因天生的缺陷而无奈。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碰到数不清的无奈。

                 ②对待人生的无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消极的态度,由无奈而生怨气,怨天怨地怨人,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郁郁寡欢,在消沉中不能自拔;一种是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化解矛盾,努力走出无奈的阴影窃以为,两种态度,往往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面对无奈,消极沉沦,无奈就水远是你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积极面对,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迈开新步伐。

                 正如马克·吐温所说:“人生在世,绝不能事事如意。反正,遇见了什么失望的事情,你也不必灰心丧气。你应当下个决心,想法子争回这口气才对,”

                 ③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个面对无奈永远积极进取的人在一般人看来,他可能是一个一生都倒霉透顶的人:1岁时险些死于猩红热;4岁时一场麻疹,又让他险些进了棺材;13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肺炎;46岁时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痛初愈,又染上了严重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的“拐杖”;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断向他袭来,后来,他的声带也坏了,几乎成了哑巴。58岁就吐血而

              亡。可就是这个经常为身体不好感到无奈的人,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3岁学琴,8岁时就创作了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9岁入市立歌剧院的管弦乐团,11岁登台演奏自己创作的《变奏曲》,一举成功。他把苦难与成才这两项生活的馈赠,用自己的琴弦演奏到了极致。巴尔扎克说:“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而培根则认为:“顺境中的好运,为人们所希冀;逆境中的好运,则为人们所惊奇。”帕格尼尼是不幸的,上帝给了他一个糟糕的身体,让他经常处于无奈之中;然帕格尼尼又是幸运的。因为正是生活的苦难,成就了这位天才他没有在苦难面前低头,在无奈之中徘徊,而是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去战胜它,使自己从苦难者成为一个音乐的无才。

                 ④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人因为下岗、上当受骗、经商失败、亲人遭受不幸等陷入人生的低谷,感受到生命的种种无奈,有的人因此而患上了忧郁症,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其实,当你将一切归零,给自己时间,给自己空间,重新认识世界,就会感到,原来生活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糟。一转念,就是一个全新的生命。

                 ⑤朋友,如果你此时因伤痛而暂时折断了飞翔的翅膀,像帕格尼尼那样为生病而经受苦难,或者碰到种种不如意甚至无奈的事情,那么,请记住:“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只有战胜不幸,从不幸中走出来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 7.

              用阅读塑造我们的生命 

              蒋建国

              ①提升国民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很多途径,最基本的途径是阅读。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阅读为本。在信息网络非常发达的今天,在“浅阅读”越来越盛行的时代,我们的阅读要有行。

              ②要在行走中丰富阅读。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丰富人生体验,而人生阅历的丰富与否,又决定了阅读所得的深浅。深陷网络束缚中的人们,尤其需要从“宅”生活中走出来,走近自然,走进社会,走向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要把经典大书和社会大书对读,向实践学习,求取知识、造就学识、增长见识,在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③要在行动中深化阅读。恩格斯有一句名言,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习总书记也曾经指出,不读书要不得,“书呆子”现象也要不得。读书学习需要经历一个吸收到消化的过程,边学习边行动,在学中用、用中学,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在认识和处理实际问题中发挥理论和知识的作用。

              ④要在行为中升华阅读。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每个人的行为举止都是内在素质的外在表达,素质修养又有赖于阅读所具有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养成功能。阅读过程是一个将知识、技能、能力逐步内化为个人素质的过程。只有从生活的细微之处,体会阅读带来的品格绽放,才能在品味至理、品味至情、品味至性、品味至趣、品味至美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

              ⑤我们身处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应该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我们要通过阅读塑造自己的生命,让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自信从容地前行。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 8.

              ①任何一个人都拥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手中的世界,一个是心中的世界。手中的世界是你已经掌握的世界,比如你现在从事的职业、你目前所处的地位、你当下的亲人朋友 心中的世界是你未曾掌握却时刻梦想获得的世界,比如你希望从事的事业、你渴望获取的财富、你渴盼争得的荣誉、你企望得到的人际关系 这两个世界构成了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容纳了你所有的心血和汗水。

              ②人无疑应该善待手中的世界,手中的世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它可以让你呼吸、给你温情。但人永远不能放弃心中的世界。人有一点与动物不同,那就是,若是为梦想活着的。没有梦想,人就没有朝气,就不会想方设法开发生命的种种潜能,就可能终生碌碌无为。心中的世界就像一座我们从来没有走近去的山,里面藏满了无数价值连城的珍宝;就像一条我们从来不曾趟过的河,里面充满着迷人的波涛。手中的世界只是我们走向心中的世界的一个基地,却不是我们停步的理由。

              ③我们想走向心中的世界,需要带几个伴侣上路。

              ④第一个伴侣是自信。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够创造某个辉煌、抵达某种高度的心理素质。人先要相信自己,才能超越自己。一个过于自卑的人很难实现生命的辉煌。

              ⑤世界总是多角度的,生活中有阳光、云霞,也会有风雨、泥泞。抵达过心中的世界的人,在只有手中的世界的时候,无不遭逢过靠山山崩、靠水水流的日子。鲁迅先生一生的创作成就够高了吧,可他在民国教育部做公务员时,曾因支持学生运动,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开除过;写《哈利·波特》的乔安妮·凯瑟琳·罗琳现在够出名了吧,但她曾经离婚之后又碰上失业,最穷窘的时候连一日三餐都成问题。这两个人后来之所以能够走向美丽的心中的世界,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忍耐力这个好伴侣。向往心中的世界的人与一般人的区别在于:面对失败,一般人会想,我这人太笨,注定干不成这个事,干脆算了吧;向往心中的世界的人则认为,我这么聪明,眼前这点困难算什么,换个方向再试几次,我就不信突破不了。结果,他们真的取得了成功。

              ⑥我们还应该极力地培育自己的才华。人固然要有梦想,然而,如果你缺少抵达梦想的起码的才华,梦想再多也是废纸。 

              ⑦自信、忍耐力与才华的关系,好比一条河的奔流,自信、忍耐力提供的是河床,才华是实现河流流动的势能--没有河床,河流自然流得不那么痛快;没有势能,河流根本就流不起来。

               ⑧没有一个人不想踏平手中的世界的围栏,拥抱花红柳绿的心中的世界,但生活无时不在告诉我们:心中的世界不是高蹈于云端的极乐福地,它其实是一个人在手中的世界里不断出发、抵达的结果。(选自《新时文·触摸思想的力量》) 

            • 9.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吴黎宏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 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尤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校正,十分重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摘自《人民日报 》2016年5月16日第5版
            • 10.

              困难与梦想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所谓梦想。就是内心世界里处于主导地位的精神支柱。有了这个支柱,内心就充实,生活就精彩,人生就有目标,就会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进。现在的问题是,实现梦想会遇到很多困难,并非轻而易举,如何克服困难,去实现属于自己的梦想呢?

              实现梦想需要锲而不舍,不懈努力。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了实现水稻高产的梦想,客服了许多困难。“文革”中,用于试验的秧苗被人全部拔除,他没有放弃;在将野生稻与栽培稻做杂交试验时,稻谷没有明显的增产,他没有退缩,凭借着坚忍不拔的毅力,袁隆平让中国的杂交水稻享誉世界。【甲】。任何梦想的实现,都需要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气馁。

              实现梦想需要________。球王贝利很小的时候就渴望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但家境贫寒,买不起足球。于是,他在袜子里塞满破布和旧报纸,做成“布球”踢,虽然遭到他人的嘲笑,但他并不在意,最终练就了精湛的球技、试想如果贝利面对困难,只是怨天尤人,消极等待,不去创造条件,排除干扰,他就不可能实现自己当一名足球运动员的梦想,更不会带领巴西足球队赢得世界冠军。

              实现梦想还需要认识自我,挑战自我。成为一名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是乒坛传奇人物邓亚萍儿时的梦想,她知道,自己的身材不高,与乒乓球运动员的标准相距甚远;但她也知道,自己灵活性强,爆发力好。于是,她发挥优势,在赛场上努力拼搏,终于站在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只有________。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人类因为有梦想而伟大。梦想是发动机,梦想是助推器,梦想是催化剂。走在实现自己梦想路上的人,每天都将活的信心十足,生气勃勃。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