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最苦与最乐》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先否定其他说法呢?
            • 2. 《论教养》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 3. 深入研读,领悟写法。
              (1)第2﹣5自然段,作者引用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得出“______”的结论,强调“______”是做人之本,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2)第6﹣7自然段,作者在论证敬业问题时,首先引用 ______的话,解释 ______;接着,提出“______”的疑问,并从“______”和“______”两方面予以回答;最后,以设问“______”并回答“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
              (3)第6自然段中引用朱子的话与第7自然段中引用庄子、孔子、曾文正的话,其作用有何不同?
              (4)请在第8自然段中找出作者认为“要乐业”的理由。
            • 4.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 5.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有个人养了一头驴和一只哈巴狗。驴每天都要到磨坊里拉磨,到树林里去驮木材,工作挺繁重。而哈巴狗会演许多小把戏,很得主人欢心,每次都能得到好吃的奖励。驴在工作之余,难免有怨言,总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平。这一天机会终于来了,驴扭断缰绳,跑进主人的房间,像哈巴狗那样围着主人跳舞,又蹬又踢,撞翻了桌子,碗碟摔得粉碎。这样驴子还觉得不够,它居然趴到主人身上去舔他的脸,把主人吓坏了,直喊救命。大家听到喊叫急忙赶到,驴子正等着奖赏,没想到反挨了一顿痛打,被重新关进栏里。
                  ②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位置,由此发挥自己的应有作用,从而达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终目的。富兰克林说过,宝贝放错了位置就是垃圾。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坐标,我们只有找准找准位置,才不会迷失自我,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见,找准自己的位置很重要。
                  ③找准自己的位置,就是说要摆正适合自己的位置,在各自的位置上展示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作用。
                  ④找准自己的位置,可以让人有平和的心态,完善自我。 克里姆林宫曾有位尽职尽责的老清洁工,每天轻松怡然地工作,带给身边人许多正能量。她说:“我的工作和叶利钦差不多,叶利钦是在收拾俄罗斯,我是在收拾克里姆林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一介草民也罢,一国之君也罢,只有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才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找准自己的位置,是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生命的高度,一种处世的境界,它有助于我们“自知”和“知人”。
                  ⑤找准自己的位置,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出任院长时的他年富力强,正是干事业出成果的好时光。然而,院长是一把手,什么都得管,都要问。钱学森知道搞好航天科技研究才是自己的专长,于是辞掉院长职务,去主管科研工作。工作重心的转移,使他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研究中,为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
                  ⑥找准位置对我们的生活、事业都具有重要意义。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既需要学会换位思考,也需要有宽阔的胸怀。实际工作中,每个人的角色都是相对的。面对领导,你是下级;在助手面前,你是上司。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角色,都要有一颗包容之心。作为领导,要能够勇于面对下级的意见;作为下级,要能够虚心接受领导的批评;作为同事,要能够容纳他人的个性……这样才能做到心平气和,与身边的人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⑦位置如定盘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生活中,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走好自己的路。自己明明是个“宝贝”,千万别放到“垃圾”的位置上!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一段由寓言故事写起有什么好处?
              (3)选文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⑤⑥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5)选出适合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    
              A.要人敬者,必先自敬。--陶行知
              B.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
              C.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黑格尔
              D.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多练人谋天下雄
              张保振
                  ①《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有一段话颇有意味: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品读再三,悟出一个道理:多练人谋天下雄。
                  ②“练人谋”者,依古人之言,需“抱五德之美,握二柄之要。”五德者,智、信、仁、勇、严;二柄者,赏与罚。五德之美,美在光照天下;二柄之要,要在法如山大。多练人谋,说到底,就是要多多坚持德为先、法为山。这对领导干部为政处世不无启发。
                  ③无数事实证明,坚持德为先,能得人;坚持法为山,可激人。得人者,天下雄;激人者,风清正。当年,商朝创立者成汤放下身段,三下僻野,请贤士伊尹出山,留下了“三聘台”的佳话,掀起了“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汤武革命”。三国时,诸葛亮视军令如山,不仅挥泪将爱将马谡斩首,而且亲自上表自贬,从而让法令之权威高高树起,极大地激发了士气,促成了战如风发、攻如河决的可贵势头。
                  ④多练人谋,关键在一个“多”字。多,就是要在多年头、多维度、多姿势上下功夫。
                  ⑤多年头,就要如日之出、星之现,自始至终不曾变。决不能初始阶段如海,中间阶段似湖,后期阶段像池,甚至池中存水渐无,惟有泥沙掀浪。俗语说“只有初一,没有十五”,只有善始,无有善终,难成善果。有些领导干部往往是始则起步好,对人谦,能搞“五湖四海”,不拒谔谔之言,从而建树不断。但就是搁不住时日消磨,经不起岁月冲刷,在顺境之中不思进取,在成绩面前自我陶醉,在高位之上忘乎所以,逐渐滑向了腐化堕落的深渊。“苦难的童年,奋斗的青年,上升的中年,悲惨的晚年”,一些贪官的人生写照,令人警思。
                  ⑥多维度,就要过好“亲疏关”,走好“尊卑路”。对手中握有公权者而言,在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不能有“小圈子”,不能搞亲亲疏疏那一套。不能只走“上边路”,不走“下边路”,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更不能视群众为“刁民”,见上访就反感,对其诉求只有忽悠之心,没有解决之意。德应如阳光,送暖不择人,送光不弃物;法应似雪霜,树草同待遇,陵洼同样施。惟有多维度,才有真公平,方显大境界。
                  ⑦多姿势,就要历尽风雨,不改初心,关键时刻冲得上、名利关头守得住、寻常生活行得正。人的一生中,事业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大风大浪,还是顺风顺水,都蕴藏着考验、进行着检验。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进退之间,取舍之中,秉持一颗为民务实的赤子之心,则天地开阔、内心坦然。
                  ⑧多练人谋之“多”,表面看是一种简单的数量,实质上是一种过硬的质量。从“多年头”中体现坚韧毅力,从“多维度”中透视坚守精神,从“多姿势”中折射坚定信仰。毅力让人骨头硬,精神育人品自高,信仰立人意志坚,有此三者,足以使领导者养正气、生锐气、聚人气,在改革发展的时代洪流中搏击风浪、扬帆远航……
              (摘自《人民日报》)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围绕中心观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3)文章第⑤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就其中一种举例说明使用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 7. 现代文阅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文/詹勇  原载《人民日报》
                  幼儿园开学那天,孩子哭闹不止,双手紧抓校门,就是不肯进去。众人围观之下,使出浑身解数的妈妈有点急了,语言和动作越来越粗鲁。这时,一位老师闻讯赶来,先抚摸孩子凌乱的头发,又擦掉他脸上的泪珠,再加上几句轻声的安慰。“暴风雨”很快平息了,小朋友虽在哽咽,但还是乖乖牵着老师的手走了,妈妈目送着孩子也绽放了笑容……
                  这样的一幕,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品味,老师对孩子的细致与体贴,像阳光一样温暖着幼小的心灵,这满满的师者爱心,不正是在校门口守望的父母们所期待的吗?“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一番话,引发了广泛的共鸣。
                  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雕刻一座少女雕像时,投入了全部精力、融入了所有爱恋。最终,爱神被他打动了,赋予雕像以生命。有了爱,就有了蓬勃的生机,就有了跃动的灵魂,“皮格马利翁效应”正是对教育真谛的生动诠释。教师虽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从事着“仁而爱人”的事业。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惟有倾注爱心,三尺讲台才会成为梦想起飞的平台。
                  有人说,爱是理性的太阳,照耀着世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救学生不惜失去双腿,这是舍己为人之爱﹔大量乡村教师拿着微薄收入坚守课堂,这是克己育人之爱﹔
                  爱岗位、爱学生、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每一位好老师都是一张教育的名片,他们看似平凡,却以一生写尽了人间大爱。
                  当年,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写下这样一段话:教育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时至今日,这段话依然发人深省。
                  随着经济状况改善、教育投入加大,大量现代化教学楼拔地而起,仪器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各种教学方法更是让人眼花缭乱。然而,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却出现“条件越来越好、教育越来越远”的现象:填鸭式的灌输、没有笑声的课堂、不顾学生感受的“冷暴力”、按成绩分成三六九等的排行榜、忙着跑项目而无心教学的教授“老板”……
                  陶行知先生曾经告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一个冷漠的眼神、一句刻薄的话语、一次不公平的对待,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没有立德树人的仁心、没有诲人不倦的耐心、没有有教无类的公心,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没有温度的。正如一些教育界人士的疾呼,许多教师不缺知识,不缺方法,缺的是爱心,缺的是责任心。今天的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回到人本身、关注人的成长。
                  “能走多远,关键看你有多爱”。心中有了爱,就是燃灯者、举火者,他们提供的光亮,足以照耀孩子们的前程,足以照亮我们民族的未来。
              (1)文章第1-2段有什么作用?
              (2)选文第四段空白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不超过四十个字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论证思路
              (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一个冷漠的眼神、一句刻薄的话语、一次不公平的对待,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B.文章第6段划线句子运用了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具体鲜明地论证了学校教师对学生要有爱。
              C.“能走多远,关键看你有多爱”一句,号召我们用爱照耀孩子们的前程,用爱照亮我们民族的未来。
              D.引用“皮格马利翁效应”为了论证夸赞孩子意义重大,应该千方百计地鼓励孩子上进。
            • 8. 读书如“熬粥”
                  ①我喜好喝粥,是母亲培养的,因为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一锅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②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经典好书,如同“好米”。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想象力有限,使知识和思想贫乏。”略萨的这番话对阅读经典的意义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③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未知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④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据他的友人回忆说:“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耐得住寂寞与单调。
                  ⑤读书正如熬粥一般,也需“好米、文火、持续”。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课文②③④段介绍了读书应遵循的法则,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本文运用了多种的论证方法,请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4)请你辨析下面两句话,看看能否运用到文章中去,并分别说说理由。
              A.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B.培根曾在《谈读书》一文中风趣地说:“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静水流深
              陈鲁民
                  ①“静水流深”,雅致蕴藉,寓意深远。静水,象征着低调为人,平静处世,锋芒不露,大智若愚;流深,则意味着胸有沟壑,底蕴厚重,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两者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就是一个洞彻人生的大智慧。
                  ②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里,老子高度赞誉的水就是静水,这也是水的原生态。至于常被诗人高歌的大潮汹涌,飞瀑直下,浊浪翻滚,惊涛拍岸等,那并非水的常态,且完全是外力所致,或因月球引力,或因地形跌宕,或因狂风大作,或因火山爆发等等。像著名的钱塘大潮,一年也就那么几天,大多数时间都是水波不兴。
                  ③有经验的人,往水中投一石子,便可知水之深浅。石子入浅水,水花四溅,虚张声势;石子入深潭,悄无声息,不动声色。即所谓“深水不响,响水不深”。人也是如此,动不动就咋咋呼呼、撸袖子要跟人动手的,那多半是拳术初入门者,连半瓶子醋都没有;真正的武术高手,往往是谦恭礼让,遇事退避三舍,不到忍无可忍,绝不会轻易出手。那些四处作报告,到处坐主席台,名片印满头衔,电视节目里作秀的所谓专家,不是招摇撞骗的假专家,就是已落伍、边缘化的过气专家;看看人家袁隆平,一年四季都呆在田间地头,或埋头实验室里,心静如水,可只要一露面,那就准是有新的实验成果问世,给我们带来惊喜。
                  ④一般来说,“静水”相对容易,“流深”较为困难。与世无争,甘于平静生活,清心寡欲,持恬淡人生态度,这个很多人都能做到。而把“静水”的生活过得有内涵、有质量、有价值、有建树,即所谓“流深”,就没那么简单了。我们固可以像陶渊明那样,种地喝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能像他那样在平静清贫日子里,还创作那么多高质量诗篇,有几人能做到。
                  ⑤“静水”还要净水。流水不腐,若是一潭死水,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很快就会变质发臭。人的生活也是如此,须通过积极自觉的修身养性,来遏制各种微生物的滋长蔓延,可以平平静静,不可以无所作为;可以心无波澜,不可以藏污纳垢;可以与世无争,不可以是非不辨;可以不兼济天下,不可以忘记独善其身;可以宽容忍让,不可以唯唯诺诺。这样的“静水”才能洁净无瑕,这样的人生才会意义非凡。
                  ⑥旖旎的富春江陪伴了东汉高士严子陵一生,美丽的纳木错熏陶了多情诗人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幽静的瓦尔登湖给了美国作家梭罗创作灵感,深邃的桃花潭见证了李白与汪伦的友谊,他们都是静水流深般的人物,又在一汪汪静水中人格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我追求静水流深的人生,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④段列举了陶渊明的事例来证明“静水”相对容易,“流深”较为困难。请你再补写一个事例(文中的例子除外)。
              (4)结合全文,你认为第⑤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 10.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放弃也会成功    ①古罗马有一则寓言:有两条河流从源头出发,相约流向大海,它们穿过山涧,最后到了沙漠的边缘。它们一筹莫展,讨论着怎么办。其中一条河说:“我一定要流过去,找到大海。”另一条河则说:“不如回去再等机会吧,如果前进,我们可能走不出沙漠就干涸了。”结果一条河执着地前进,干涸在了沙漠里,另一条河则回到了源头,等待到了良机,流向了大海。执着有些时候将导致失败,而放弃则走向了成功。
                  ②在人生的追求中,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厄运,我们时常告诉自己,坚持下去,不要放弃,终会获得成功。其实,很多时候,放弃也会成功。
                  ③我们赞赏锲而不舍永不放弃的奋斗精神,当你确定目标,这种执着就会成为一种通向成功的阶梯。但有时放弃和锲而不舍的执着并不矛盾。陶渊明放弃污浊官场,归隐田园,写出了《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序》等传世之作,成为东晋时代杰出的诗辞散文大家。鲁迅放弃了医学,成为了文学巨匠。梵•高放弃了做传教士,而成了有名的画家。放弃是对生命的过滤,对追求方式的扬弃,是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和发现。不学会放弃,就无法成功地跨越生命,驾驭人生。
                  ④生活有时会逼迫你,不得不停止前进,不得不放弃梦想。苦苦地挽留夕阳,是傻子;久久地伤感春光,是蠢人。什么也不愿放弃的人,往往会成为生活中逞一时之快、显意气之勇的匹夫,常常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得到,不计一时得失,勇敢地放弃,是为了更大的成功。
                  ⑤放弃是剪刀,生命之树剪除病枝赘叶后,更显勃勃生机。放弃有苦痛,宛如壮士断臂,需要时间的良药来抚平创伤,面对暂时的苦痛,放弃需要一种锲而不舍毁誉不惊的精神,需要直面淋漓鲜血的豪迈气概。放弃是一种宽容,需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胸怀,需要摒弃生活里用尽心思装饰出的虚假繁荣的胆识。它带给你的或许是短暂的消沉,但只要你打开视野,另辟蹊径,迎来的将是一个更加美丽的开端。你的眼前将满是和平阳光,你的世界将满是鸟语花香。 所以敢于放弃的人也是坚强的人。。
                  ⑥通向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没必要一条路走到黑,头碰南墙才回头。忘掉最初的选择并不意味着背叛了自己,放弃无可挽回的事情并不说明你的整个人生从此黯淡无光。放弃,是为了更好的得到,只有果断放弃,才能将该拿得起的东西更好地把握着。
                  ⑦我们鼓励执着,我们也鼓励放弃。
                  ⑧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不敢放弃希望,但并不意味着不改变。这时要运用你的智慧,敢于放弃,重新选择。也许你会看到一个更加开阔的天地。
                  ⑨放弃其实也会成功。
              (选自《智慧背囊》,有删改)(1)文章为什么用寓言故事开头?
              (2)文中第③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敢于放弃的人也是坚强的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