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精准扶贫如何“精准”

              徐 鹏

              ①如何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近日听到某县扶贫办的同志说了这样一句值得玩味的话:“扶贫工作,就像点穴治病。我们实施的‘点穴式’扶贫,避免了盲目性,提高了精准度,取得明显成效。”

              ②“点穴式”扶贫,形象生动,实质就是精准扶贫。

              点穴治病,识穴为先。识贫,就像识穴,须练就坚实的识功。只有把功夫用在深入调查、反复核对、查缺补漏、认真分析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才能一清二楚、了然于胸。在此过程中不能有一丝懈怠,来不得一点马虎,掺不得一点水分。不难想象,调查走马观花、分析大而化之、统计粗枝大叶,怎能精准识贫?

              点穴治病,“点功”为要。精准扶贫,讲究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因人而异,必须“点对点”服务、“一对一”救助、“多对一”帮扶,不摘帽不松劲,不脱贫不脱钩,扶上马送一程。而不是盲目施策,最忌“大水漫灌”、浅尝辄止。真正落实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工程,做到分门别类、分层实施、分兵突围。单就“发展生产”而言,面广量大,方法众多,尤须练好点功。发展什么、怎么发展,效果如何、前景怎样,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稀里糊涂一锅粥,而需要科学评估、审慎决策,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紧抓好。

              点穴治病,合力为上。精准扶贫,需要齐心协力、凝心聚力、合力实现。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调运转、协同发力,落实到位、考核到位,而不能各唱各调、各管各段,更不能推诿扯皮、敷衍了事。

              点穴治病,祛病为本。点穴的根本在祛病,扶贫的目的在脱贫。精准扶贫重在解扶贫中的难题,破脱贫中的瓶颈。只有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突出协作性,提高实效性,才能真正让贫困群众祛贫根,奔富路。

              (《人民日报》2016年1月6日)

            • 2.

              人格——最高的学位    白岩松

                 ⑴很多很多年以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本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⑵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⑶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出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后来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就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

                 ⑷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的故事。有一年的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只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⑸几日后,在北大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年轻的学子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竟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我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⑹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里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是关心的是什么?

                 ⑺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这位在“五四”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80年的岁月而仍未老。

                 ⑻历史虽然早已远我们而去,然而,当你有机会和经过“五四”或受过“五四”影响的老人接触后,你就知道,历史和传统其实一直离我们很近。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崇高的人格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

                 ⑼前几天,我在北大又听到了关于季老的另一个故事,清新而感人。一批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老,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忧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五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⑽这该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画面!离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在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心中还是太少。

                 ⑾于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                                                  

                                                                                      。   ⑿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着地前行。

                 注:白岩松,中央电视台记者,著名节目主持人。

            • 3.

              悦人与悦己

              王纯

                  ①歌手李健谈到参加《我是歌手》的初衷时说,我首先是为满足自我表达的愿望,先悦己而后才能悦人。

                  ②能够做到李健这样,很是难能可贵。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悦人者众,悦己者王”。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取悦别人,费尽心思去讨好别人,为别人活着,宁愿违背心愿也要取悦别人,希望能通过别人来提升自己。可一味去迎合别人的口味,失去了自我的个性,失去了鲜明的风格,反而得不到更多人的喜欢。

                  ③其实,悦己者才是真正的王者。为自己而创作,一切发乎心,发乎自然,活出自己的境界和风采,便能够获得内心的愉悦和创作的乐趣。悦己者拥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魅力,因为悦己而光彩四射,因为光彩四射而赢得更多人的瞩目。

                  ④这样说来,悦己才能悦人。如果一个人做的事连自己都不喜欢,又何谈让别人喜欢?演员宋丹丹也说过类似的话,她说:过去,我总是不遗余力地想使自己符合男人的标准。我够好吧成为口头禅,但常常感到被轻视。现在我会说这就是我,却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

                  ⑤无论是在婚姻爱情、日常处事中,还是在艺术追求和人生追求中,都应该把悦己放在第一位。做好自己,让自己愉悦,别人就会尊重你,爱戴你。打个比方说,你穿衣服是为了让自己看着漂亮,而不是迎合别人的眼光。“女为悦己者容”,我想,应该是“女为悦己容”,不是为了某一个人,也不是为了大家,而是为了让自己开心。你感觉自己漂亮了,自然会自信大增,别人也会觉得你漂亮。

                  ⑥说得更宏大一些,你在坚守人生追求时,一定要把悦己当做基本条件。我身边有一个人,活得真实率性,他把“悦己”当成生活信条,因而不会趋炎附势,不会委曲求全,也不会随波逐流,他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成功标准,始终坚守着心中美好的愿望。他的生活姿态很是让人羡慕。

                  ⑦当然,有些情况悦人是必要的,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成全大家的利益。我们要说的是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不违背社会公德、不妨碍公共秩序,悦己都应该是悦人的基础。

                  ⑧不过有的时候,悦己和悦人是会发生矛盾冲突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而这种个性有时会与大众心理发生矛盾。我们知道,有很多艺术家在生前并没有得到多少关注,比如梵高、舒伯特等人,他们一直在追求自己的艺术境界,可悦己的同时并没有“悦人”。很多时候,你坚守自己,满足了表达的愿望,却与世界格格不入。这样的时候,也是考验一个人的时候,是放弃自我迎合世俗,还是永远为自己而活?能够做到“悦己”的人是了不起的,我以为,他们活得清醒,懂得自己毕生想要的是什么。这样的人,终究会得到别人认可的,他们有了不起的超凡脱俗的境界,更值得仰望。

                  ⑨“悦人者众,悦己者王”,能做到“悦己”的人,永远是人生的王者。

            • 4.

              发现自己的亮点

              美学大师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同样,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并不缺少亮点,往往缺乏发现自己亮点的眼睛。善于发现自己的亮点,便会发现生活的湖面阳光遍洒、波光粼粼、生机无限,进而就能满怀信心地驾驶人生的航船一路破浪前行。

                ②发现自己的亮点,就能理性确立人生的路径和目标。西方有句俗话:“上帝从不偏心,我们都是用同样的黏土捏成的。”人人都不完美,但人人都有亮点,发现自己的亮点就能科学确立人生的目标。早年在文学院被戏称为低能儿的奥托·瓦拉赫,在心灰意冷之际发现了自己一丝不苟、严谨缜密的亮点,于是在自然科学研究道路上扬长避短,终获诺贝尔奖。年幼辍学的大仲马,也曾几度贫困潦倒,流落街头,却在冷静审视人生,发现自己超群的想象力后,锲而不舍地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终以影响深远的《三个火枪手》等不朽著作成为世界文学巨匠。发现自己的亮点,让他登上文学创作的巅峰。可见,只要我们睁开慧眼,去发现自身蕴藏的熠熠闪光之亮点,便能成为自己的伯乐,找到适合自己奔跑的道路,从伏于槽枥的常马转变为飞跃千里的骐骥。

                ③发现自己的亮点,让我们在追求的道路上充满信心与希望。在亮点的激励下,我们常常感动,因为有信心,便拥有了不断向前的勇气和动力。大才子刘禹锡善于发现自己的亮点,虽仕途坎坷,仍寄情山水、乐天自信,吟咏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般激奋人心的警句,生活怡然自足而充满诗意。而与他同朝为官的柳宗元,则在贬谪之后,郁郁寡欢。善于发现自己的亮点使人于幸运之中而不被宠坏,于厄运之中而不被击垮。雅纳切克开始创作之初,遭到所有前辈的恶评,但他发现自己音乐中如风的灵动和自由的力量,终于谱写出令无数人心潮澎湃的《小交响曲》。善于发现自己的亮点,让我们在踽踽独行之时坚定而执著,勇敢地发出悖于陈规的声音,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④发现自己的亮点,需要换个角度看问题。当我们总是抱怨自身与外界条件的不足而使事业陷于僵局时,往往是因为自己背对着亮点的光芒而惆怅于自身斑驳的影子。殊不知,转换角度便会发现亮点的璀璨。法国作家博迪在风华正茂之际,横遭飞祸,全身瘫痪,但在病魔的折磨下,仍感恩于苦难的历练,燃起创作的热情,用仅能眨动的左眼完成享誉西方文坛的《潜水衣与蝴蝶》。转换角度,不幸亦可为大幸,何况是健康的常人呢?当我们用发现亮点的角度去看问题,人生的阴霾便顷刻消散,生活的美好便如空气一般无处不在。

                ⑤发现自己的亮点,推己及人,若人人都能善于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亮点,带着积极与感恩的心态生活,社会必将更加和谐。

                ⑥发现自己的亮点,让我们时时獉獉感叹于生活的美好,獉能发现问题积极的一面,用自信和勇气踏平坎坷,迎来人生的艳阳天。

            • 5.

              无用与有用

              黄永武

              ⑴静下心来想一想,无用的东西,常常高贵于有用的东西。

              ⑵鹰犬是可以作为爪牙之用的,比起舞风唳月的鹤来说,有用多了,但就是少那分带点仙气的逸态。鹅鸭是肉蛋都可以食用的,比起忘机得趣的鸥来说,有用多了,但就是少那分引人远思的翎羽。所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鹤高贵于鹰,鸥高贵于鹅,出尘的东西胜过红尘里的东西,无用的禽鸟胜过有用的家禽。

              ⑶同样的,大家欣赏梅花,很少人去欣赏梅子,梅子是水果,还可做梅干梅酱,而梅花除了纯美的欣赏外,一无长处,但就在无用之中,却唤起无穷联想:战胜冰雪,开创春天,美得出奇。同样的,大家欣赏种兰花,很少人欣赏种苎麻,苎麻有收割获利的实效,有纺织结网的功用,而种兰除了纯美的欣赏外,一无长处,近年来养兰也变成营利的捷径,抢夺兰花时竟动刀动枪,这是凡俗的贪婪心在作怪,兰花并不曾因价格高昂而成为有用。梅花兰花乃至牡丹蔷薇,都是远离人间的实用性而显得雍容高贵,只能成为艺术世界中的英雄或美人。

              ⑷中国人看龙凤高贵于猪羊,也是这个道理。龙凤在现实世界里根本不存在,无所谓有没有用,有用也是神话中的事,而猪羊则是每天肠胃都有需求,实实在在,可以充饥养身的食品,但猪羊的地位远不如龙凤。名字里嵌镶个无用的龙字凤字引以为傲,谁也不肯嵌镶个猪字羊字,即使有用,却视为侮辱。

              ⑸中国人看隐士高贵于农工商,也是这个道理,隐士林逋娶梅花为妻,养瘦鹤为子,有何实用﹖但美得像仙境!隐士陶潜连五斗米都赚不到,穷得去乞食,有何实用﹖也美得不染丝毫烟火气。历史上还有许多名士高士,在现实势利的政事下,都属“弃材”,却偏能播弄虚无的美感,地位一直十分崇高。推究其原因,因为艺术的美趣,必须离开实用关系才会诞生,空灵无用,才见高贵的美趣。譬如萱草,想象它是怀念母亲的花,最美最美,想象为似真似假的忘忧草,也还美;想象为怀妊得子的宜男草,带点功利的目的,美已经减色;落实为素菜宴席中的金针菜,就无所谓美了,即使美,也只剩下食品味道的美了吧﹖

              ⑹再譬如旅游玩赏,一无目的,纯然为了心灵的舒畅享受,就十分美;变成记笔记、背数字的知性之旅,美已稍微逊色;如果成了炫耀财富式的搜采成果,美就大为降低;再沦为购物天堂归来的小贩,一一盘算实用货物的赢亏,使旅行团变色成采购团,即使在价格税款上大大便宜,洋洋得意,把现实中“有用”的观点放进去,这种旅游就一无美感了。

              ⑺再譬如交朋友吧,                                     

              ⑻也许有人会说,中国人的“美”字,由“羊大”构成,羊长大了滋味才美,认为中国人的美是起于实用,那是由于美的字义太抽象,不易传述,才找一种具体的滋味来造字。原始人的造字,并不能代表数千年来中国人正统的审美观,中国人是最懂得“无用之用”的民族,只可惜近代以来只顾现实势利,误以“有用”为第一罢了。

            • 6.

              儒雅之风 

                ①《法言·君子》中说:“通天地之人曰儒。”儒雅,既是生活的积累,更是人生的态度。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②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读书人,多儒雅。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潇洒飘逸、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都曾让人无限神往。军旅战将,同时饱学诗书,则称儒将。古有秉烛夜读《春秋》的关云长,“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今有“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的陈毅元帅,“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的朱总司令等等。学识不凡的老板,称儒商。海尔集团的老总张瑞敏,就是其中翘楚,他把海尔集团打造成了一个既有丰厚利润,又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现代化大企业。演艺圈里也有不少儒雅的演员,喜欢读书,学养深厚,称“儒伶”,诸如梅兰芳、孙道临、于是之……

              ③现今,在这激荡时代有些失重的国人身上,儒雅显得愈加稀缺。人们总说,中国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随地吐痰、不讲秩序,无视公德、大声喧哗……

              ④官员儒雅似应正常,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好像儒雅的公仆还不太多。温家宝在2004年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儒雅风度,堪称楷模。温家宝面对各国记者,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诗词典故,信手拈来,妙语连珠,风度儒雅,令人倾倒。温家宝为什么有这样的渊博学识和儒雅风度?答案其实很简单,正如他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采访时说的那样:“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

              ⑤看来,那些钦佩温家宝儒雅风度的官员,那些举止失当的国人,要想使自己也变得儒雅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多读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儒雅之人,能把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格言,巧妙运用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中,素养之深厚,情感之细腻,爱心之深沉,听者为之动心,为之魂牵,让升腾的美好情愫迅速撞击听者的心灵,让感动的涟漪缓缓扩散。儒雅的表达方式,已经被看作是有文化有礼仪的表现,是做人的高境界。

              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个社会,如果全民酷爱阅读,就会儒雅之风盛行,这对于提高文明程度,净化社会风气,都是大有裨益的。

              ——摘自《做人与处世》2015年第6期  有改动

            • 7.

              许多事不必在乎

              ①人生在世,有些事是应该在乎的,比如我们的人格,我们的尊严,做人的道德操守,人生的价值取向,等等。如果这类做人的根本都不在乎,那就枉自顶着一个人头,空来人世一遭。然而,人要活得豁达、潇洒,又有许多事是不必在乎的。

              ②宠辱不必在乎。人生是个曲折过程,有得有失,有升有沉,可以得人宠信,也会遭诬受辱,古往今来,这样的人和事演绎了千千万万,谁能数得清?故达观者宠亦泰然,辱亦淡然,早就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之说。我们自然也应学会从容面对。

              ③名利不必在乎。名利取之有道不是个坏东西,但决不可做功名利禄的奴隶,那就一定活得很不自在,活得很累。其甚者不择手段攫取之,还将造成祸害和罪恶。我们如果淡泊一点,量力而拼,从容而搏,坦然自若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真实,有也自然,无也自在,如淡月清风一般来去不觉,不是要轻松得多吗?

              ④成败不必在乎。“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若不正视,也可能变为失败之母,这都是智者哲人掷地有声的金石之言。懂得了成败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我们便没有多少理由因失败而苦恼沮丧,或因成功而骄傲狂妄。在成功面前,最该提醒自己的是:胜不骄,败不馁,既不骄纵自己,也不颓唐自己。

              ⑤人言不必在乎。许多人之所以举手畏触,抬足畏坠,诚惶诚恐,患得患失,一辈子干不成什么大事,与其说是缺乏才智,倒不如说是丧失了自己。他们成天蜷伏在别人的阴影里,太在乎上司的脸色,太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对别人的一言一语,甚至一声咳嗽都煞费猜测,尽力迎合,完全没了自己的精、气、神。要治好这种精神上的“侏儒症”,就是要挺直脊梁,堂堂正正做人,自己该做什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⑥至于那些不涉原则的纷争、鸡零狗碎的恩怨、蜚短流长的中伤、亲朋同事的误解等等,则只能算是生活中的小插曲,更不必在乎。人生处一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哪能事事认识一致,处处无怨无艾、人人对你理解?要学会自我调节,化解块垒,放下那些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对那些烦人的小事说一声“不在乎”,对别人是一种宽容,对自己也是一种解脱。

              ⑦许多事不必在乎,是修养,是气度,也是睿智。它能使我们沉迷时变得清醒,贪求时变得淡泊,软弱时变得坚强,娇纵时变得谦逊,颓丧时变得积极,愁苦时变得欢快,对任何事也便拿得起,放得下,甩得开。人达到了这种境界,精神的天空晴空一碧,云卷云舒,是多么令人神往!                                (选自《半月选读》)

            • 8.

              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选段,完成10—14题。(共16分)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dì)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zīzī)不倦地(jí)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形式。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组合就是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 9.

              “金刚钻”与“瓷器活”

              王朔

                有句老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大意就是没能力就别逞能,老话大多是有道理的,而且常常是别人对你说的.经常就有人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了.”通常我都是微微一笑,心想:你怎么知道我有没有金刚钻呢?

                “金刚钻”只是个比喻,比喻能力,但能力不像运动员的比赛成绩那么清晰明确,很难量化,很多时候是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所以到底行不行还是要自己心里有谱,如果自己也没谱,那就先去做,做了以后你才能真正知道自己究竟有没有“金刚钻”.即使最后没做成,最起码你也达到了“没吃过猪肉但见过猪跑”的境界.

                两千多年前,刘邦看着秦始皇的车队经过时说了一句“大丈夫当如是也”,“当皇帝”绝对是顶级“瓷器活”.当时的刘邦有干这种活的“金刚钻”吗?在大多数人眼里,绝对一定以及肯定是没有的.当时的刘邦已经四十多岁,一事无成,连个媳妇儿都没有,属于到处混吃骗喝的市井无赖.但他的心里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瓷器活”,一步一步前进,终究成就一番帝业.

                还有的“瓷嚣活”,不在于有没有“金刚钻”,而在于你处于什么位置,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同样一瓶水,在超市卖1元,在饭馆卖2元,在酒吧卖10元.比如你是公安局长,你可能就可以解决很多“瓷器活”.所以你先要做的不是纠结自己有没有“金刚钻”,而是先铆足劲抢个好位置,等你的位置达到一定高度后,“瓷嚣活”就成了“过家家”一般容易.

                如果你没有相应的位置,也打心里觉得自己没有“金刚钻”,那你也别忘了“瓷器活”.因为还有一句老话“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你就时刻惦记着“瓷器活”,看看自己干“瓷器活”还差些什么,然后努力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只要你坚持努力,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的“铁钻”变成了“金刚钻”.

                “瓷器活”说小了是目标,说大了就是梦想.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过;“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关于梦想的名人名言更是多如星辰,充分说明了梦想的重要性.目标和梦想绝不取决于你有没有“金刚钻”,而取决于你自己想不想有.

                有一些年轻人常常以自己没有所谓的“金刚钻”就推脱“瓷器活”,比如“我爸不是李刚”“我不是高富帅……”“我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的”等等,其实他们缺的不是“金刚钻”,缺的是一点点奋斗精神,缺的是一步一步向前走的态度.他们只是为自己做不了瓷器活找了一个华而不实的借口,所以他们永远不会拥有自己的金刚钻,自然也永远做不了瓷器活.

                所以,亲爱的朋友们,即使你没有别人认为或你自己认为的“金刚钻”,都别忘了“瓷器活”,因为它会带着你找到真正属于你自己的“金刚钻”.

            • 10.

              反  省  精  神

              孤岛

              ①有一位年轻文人曾慷慨激昂地对我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缺少批判精神,不能进行自我反省。”好像他是一位外国人——而且是一位“中国通”的外国人。

              ②其实不然。中国传统思想是有着自我反省与批评文化精神的。

              ③孔子《论语》中借曾子之口说出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一种自省内修的写照。在这里,孔子和曾子等反身拷问自己:应他人之求为他人办事尽心竭力了吗?与朋友来来往往,自己做到诚实无虚了吗?老师(各种老师)教授我的知识,我及时温习了吗?

              ④一个人,无论他有多么聪明,他的记忆力有多好,如果只会一味地埋头做事,一味地应酬和享受,而不能进行自我反省,那么,他始终浮在外在的事物上面,浮在社会的物质层面,不会拥有宽阔的内心世界,不会有真正的智慧,不会明白世界和人生的本来面目,甚至可以说,他不会有内心深处真正的快乐。

              ⑤古希腊哲学家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确是一种自在自为的人生状态。

              ⑥如今,我看到了物质的泛滥,交往的频繁,事物的冗杂,时间被挤扁了,精神受到轻视,就像一位磨菜刀的农村老汉所感叹的那样:“不知道你们城里人一天到晚都在忙些什么?”其实农村也彼此彼此。

              ⑦忙些什么?我想是“生计”二字。

              ⑧人类从孔子至今发展了两千年,人人还在只忙着“生计”?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和他的弟子已经能够在忙完“生计”之后,不仅留有学习和互相探讨学问的时间,而且还留下了自我反省的时间。

              ⑨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个枪林弹雨的战争时候,中国共产党还提出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优良传统。而现在,世风却将它脱变成了“表扬与自我表扬”。

              ⑩是现代退步了?还是现代的人退步了?我想,就某些现代的中国人来说,是他们的精神空间——的的确确缩小了,真真实实退步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