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百无一用非书生
                  ①常有人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大谬!
                  ②君不见:蔺相如,书生也,完璧归赵,义折廉颇,谱就千古佳话;西汉张子房,书生也,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大汉三百年锦绣江山;蜀汉诸葛亮,书生也,怀五湖四海之志,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功成八阵图;北宋范仲淹,书生也,西陲守土,保疆卫国,令强寇丧胆;康有为、梁启超,生也,奋发意气,公车上书,励志图存,戊戌变法.虽只百日,却给暮气沉沉的晚清带来了一线生机.
                  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一个“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读书人,以主宰国家命运的雄心壮志,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才伟略,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迈激情,让中国大地换了人间.
                  ④意气书生,不为帝王唱颂歌,只为苍生伸正义,社会在他们的呼喊声中变革,历史在他们手里改写,世界在他们的智慧推动中前进;书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吟风弄月、舞文弄墨,本是看家本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更显超迈才情.悠悠华夏五千载,光辉灿烂的文明正是他们智慧的结晶.由此可见,百无一用非书生!
                  ⑤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书生的作用更是巨大!
                  ⑥国家的竞争中,科技和知识的载体-书生们,理所当然地成为综合国力比拼中的决定因素!科教兴国,各行各业的书生们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亿万书生正以一身所学,建设锦绣家邦,复兴伟大中华.
                  ⑦百无一用的书生,指的是那些只知道“寻章摘句”的书呆子.真正的书生绝非“纸上之阅历多,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经济之精神少”的书呆子,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真俊杰!
                  ⑧百无一用非书生,天生书生必有用!
              (1)阅读文章①-④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观点的?
              (2)文章第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真正“有用”的书生具有怎样的精神?
            • 2. 文字沙尘暴
                                                        张炜
                 ①网络传播是个不可回避的巨大现实,我们这里的文化人在任何场合都要谈到网络衍生的诸多问题.可是在国外比如在欧洲,这个问题就不像我们这里显赫.这是有点奇怪的事情.
                 ②我们与他们相逢,几乎无一例外都要谈到网络传播对青年的伤害,谈到了对低质海量传播的恐惧.大家用了一个词汇:“沙尘暴”--文字信息的巨量翻涌,呈弥漫式席卷而来,这种比喻再贴切不过,它来自一种实际感受.
                 ③奇怪的是外国学者对我们的强烈反应都感到不解,甚至有点木木的.后来才知道,他们那儿基本不存在这样的恐慌.因为他们那里虽然也在网络上发表东西,但相比我们这里既少得多也认真得多.他们主要利用网络发发邮件和购物缴费等,如果发表作品,也当成纸上印刷品一样--怎么会不一样?网络只是园地和载体的一次改变,作品该怎样写还要怎样写.当然他们主要还是在纸质媒体上发表作品.为了便捷,有的很成熟的外国作家偶尔也在网络上首发创作,但文字上讲究的程度是不会变的.
                 ④这就使人想到,同样是一个现代科技工具,在不同族群里发挥的功能是大相径庭的.一个成熟的工业国家,不可能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还对一台手扶拖拉机感到好奇.一些人还记得,那时候村子里如果来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全村的人都要跑出去观看,连老太太都出门了.到了今天,可能在村子里摆上一辆坦克都难有这个效果.可见对现代科技工具,还有一个习惯的过程.我们是一个科技特别不发达的地方,越是这样的地方,就越是容易产生技术崇拜.
                 ⑤事实上无论网络的传播效率多么高,都不能改变个人艺术创作的品质.其品质不论发表在哪里都是一样,印在草纸上、金箔上,都是一样的.它不会因为载体而改变自己.
                 ⑥所以严格讲,没有“网络文学”,只有文学.也没有分类细致的各种各样的文学,只有文学.载体从古到今不知改变了多少次,变化之大几乎是翻天覆地,但是文学的标准并没有发生什么本质的变化.
                 ⑦网络和各种小报及传媒上传播的低劣文字等等呈现海量的趋势,形成了“文字沙尘暴”.但是,网络一点都不可怕.对高效率的工具,一味地排斥还不如利用.如果网络搬运的文字信息干净而讲究,那不是一件极大的幸事吗?一件威力强大的武器掌握在谁的手里、怎样使用,这才是关键.
                 ⑧总而言之,越是了不起的科学发明,越是需要和它相匹配的更高的道德伦理素质,不然灾难就有可能发生.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请指出并简述理由.
                 ①外国学者对“文字沙尘暴”基本不存恐慌是因为他们主要利用网络发发邮件和购物缴费等.
                 ②文中用“文字沙尘暴”来比喻在网络和各种小报及传媒上传播的并呈现海量趋势的文字.
              (2)第四段中写七八十年代全村人争相看拖拉机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
              (3)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
              (4)某同学在微博上发表这样一段文字:“语文老师给我们看《超能陆战队》,duang~duang~
              duang,大白萌萌哒!太给力了,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请你结合文意对这一现象做简要的评述.
            • 3.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题.
                                               生命没有标准答案
                                                    王学富
                  ①一位幼儿园的老师曾经告诉我这样一个案例:在幼儿园里,如果一个班上的孩子循规蹈矩、整齐划一,上级领导来检查的时候,就会赞扬这个班上的孩子,赞扬带这个班的老师.而在另一个班上,老师用自然的方式带孩子,领导来视察的时候,看到孩子们在教室里玩耍,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领导会提出批评,说:太散漫了.
                  ②但是,这位幼儿园老师说,前面一个班的孩子中总有人会憋着大小便,不敢对老师说.后面一个班的孩子不会压抑自己自然的需求.
                  ③这看起来是件小事,却是重要的区别.
                  ④规则训练是必要的,但是,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安全,过于要求孩子听话、顺从,可能影响孩子的自然成长,甚至造成压抑和损伤,使孩子不敢表现自己的独特.
                  ⑤什么是独特性?它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个人生来就与众不同,一个人敢于活得与众不同.
                  ⑥据研究,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就开始有了明显的自我意识,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是跟母亲分开的,跟环境是分开的,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并且要表现自己跟别人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一种独特性的需求.但是,当一个人生下来,迎接他的文化有太多的“一致性”的要求,这会压缩孩子成长的“独特性”空间,他的创造力也一并被压抑了.
                  ⑦我们的文化心理渗透着这样的观念:“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我们的文化和教育缺乏对“不同”的容忍、认可、欣赏和培育.“如果所有的人都像你这样,这世界会成什么样子!”如果我们的某个言行被认为是错误的,我们常常会听到老师、家长、周围的人对我们这样说.其中的逻辑是,如果我们做出什么与众不同的行为,那是危险的、可怕的.如果我们跟别人一样,才会安全.
                  ⑧一个人要成长,需要有勇气坚守自己的独特性,与压抑自我的因素战斗,这种反抗行为被人称为“叛逆”. 合理的叛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必要的,一位心理学家把这种叛逆称为“小鸟试翅”.
                  ⑨不敢试翅的小鸟,一直呆在窝里,无法成为能够飞翔的鸟.没有经历过反抗的孩子,很难有勇气和有能力去成为自己.当我们有了勇气,我们就敢于活得真实,活出真实的自己.这就应了陶行知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⑩其实,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原创”,长着长着就成了“赝品”.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的生活故事没有机会展开,就销声匿迹了.要让人生真正开花结果,我们最需要的是敢于与众不同的勇气.但是,勇气是要培育的.
              ⑪我有两个期待,一是对个体的期待,就是活出独特的勇气;一个是对公众、文化和教育的期待,给每一位个体留下独特成长的空间.生命没有标准答案.
              (1)文章开头列举幼儿园的案例故事有什么作用?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每个人生下来都是“
              ”,长着长着就成了“
              ”.
              (3)本文的语言严密而不失生动.请在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进行品析.
              ①我们的文化心理渗透着这样的观念:“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我们的文化和教育缺乏对“不同”的容忍、认可、欣赏和培育.
              ②合理的叛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必要的,一位心理学家把这种叛逆称为“小鸟试翅”.
              (4)下列说法哪一种可以作为本文的观点?结合文章内容,阐述你的理解.
              A.生命没有标准答案.
              B.一个人生长需要勇气,坚守自己的独特性.
              C.要让人生真正开花结果,我们最需要的是敢于与众不同的勇气.
            • 4.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喧嚣时代,诗歌何为?
              陈劲松
                ①在21世纪的今天,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载体,或许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的发展以及审美取向的变化,逐渐面临边缘化的境遇.一方面是追求诗歌精神的终极关怀,另一方面则是越来越喧嚣的世俗诱惑;一方面是回归古典的儒雅情怀、物我两忘的传统气度,另一方面则是写诗者多于读诗者的残酷现实.诗歌就在这种两难境地进退维谷.然而,诗歌在当下的文学视野中真的就渐行渐远,在日益高涨的城市化进程中真的就不堪一击了么?
                ②不必讳言,当下诗歌的确存在一些问题.诗人圈子化、作品浅俗化,即是例证.过分的炒作与包装、不时爆出的抄袭丑闻、哗众取宠的行文艺术,诸如此类,让本应圣洁的诗坛一片乌烟瘴气,而诗歌,这原本富有生命的艺术载体,也随之变得苍白无力而又缺乏灵气.由此造成的后果之一是,当下文学存在一个引人深思的诗歌误区:将诗歌陌生化、边缘化;将诗人妖魔化、另类化.
                ③对此,我的看法是,人间自有好诗在,对于诗歌的当下和未来,虽不能盲目乐观,也不必过于悲观.就中国当代诗歌来说,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历程.尽管每一个时期的精神氛围和物质载体有着明显区别,但诗人们的写作取得了瞩目成就,却是勿庸置疑的事实,在几代诗人的努力下,中国当代诗歌逐渐臻于成熟和完善.
                ④透过被时代喧嚣遮蔽的诗歌景象,我们看到:真正的诗歌应该是也必然是生命的宣言、生活的自白,诗意地阐释着人类生命,诗化地阐释着真实生活;真正的诗人应该是也必然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者,清醒地守望着整个世界,守望着全部人类.诗歌之为诗歌,是因为它“从生活出发,从心灵出发,直抵人世间的那种渺小、虚无、道德、悲悯和感伤.”1985年,诗人罗伯特•佩恩•沃伦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授予“桂冠诗人”称号之后,他在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记者的访谈中说了一句话:“诗歌就是生活.”我对此的理解是:因为生活里有一种巨大无比的潜在力量,给诗歌带来一种无法妥协的勇气与激情.使得在诗人眼里,诗歌就是我们周围的一切,就是我们的心灵和大地,就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
                ⑤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之上”.既然“诗歌就是生活”,那么就让我们的诗人们,在这个喧嚣时代的生活中去发现诗意,寻觅诗情,写出一首自己生命的大诗,进而保持诗人应有的尊严、复活诗歌曾经的荣光吧!
                                                              (选自2013年2月2日《新华副刊》,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说明?
              (2)第①段中“诗歌面临的边沿化境遇”是指什么?请简要回答.
              (3)第④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请结合第④段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一个真正的诗人需要具备哪些情怀?
            • 5. 阅读《读书声与强国路》一文,回答第(1)-(4)题.
                读书声与强国路
                陈晨
                ①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在我们的生活字典里模糊起来.有人不爱读书,有人没时间读书,也有人认为,现在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触手可得,不需要读书,还有人认为读书只是个人的事.其实不然,读书更能强国.
                ②有数据显示,2011年的国民图书阅读率依然有所上升,但仍低于12年前的水平.不可否认,这其中有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新阅读方式兴起的原因.但信息的浏览终归无法取代系统的阅读,我们更应该思考,当我们的社会像一列高速行进的列车,以日新月异的态势向前发展时,难道可以让书籍所承载的文明风景落在后面?对于一个数千年诗礼相传、崇文重道的民族来说,今天读书价值面临的忽视,读书生活遭遇的种种困扰,实在令人不安.
                ③相传,犹太民族在孩子刚出生时,父母就会在书页上涂满蜂蜜让孩子舔食,目的是要告诉孩子,书是甜的.这个民族被誉为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每年人均读64本书.他们用事实雄辩地说明了“知识就是力量”:诺贝尔奖获得最多、科学发明世界人均第一、世界上人均拥有论文发表量第一、转化为科学技术的比例世界第一…
                ④一位作家说过:文化不体现在一个国家高楼大厦的多寡,也不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基本建设,但一定关乎一个民族的魂魄和整体素质.抽掉文化这根筋,这个民族将会成为植物人.读书,带给人们文化.读书,可以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可以升华一国民众的灵魂,可以让一个民族获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化力量.
                ⑤今天,我们正行进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征程.或许,在不少人看来,“文化强国”是一个很宏大很遥远的概念.然而,文化建设是一个全民工程,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努力.当一个国家的民众洋溢着清新的书卷气,这个国家才会历久弥新、朝气蓬勃,激发出不可遏抑的创造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不仅是有益个人身心、提升幸福指数的生活方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寻求文化发展的基础工程.
                ⑥鲁迅先生曾说:“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读书作为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信息化社会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面对读书的困境,我们固然需要创造更宽松的阅读环境,需要更为亲民的图书价格,需要更有营养的出版精品,但首先,是带着一颗爱知、求知的心去拿起书本、翻开来静静地读.读书也是读心,从琅琅书声中,能感知个人心灵成长的历程,更能倾听到一个民族走向文化强国的铿锵足音.
                                                                                      (选文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为文章补充一个道理论据.
              (3)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作为一名学生,读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
            • 6.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人生“三度”
                ①人生的美好在于不懈追求,追求的奥秘在于立好目标.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目标不同,追求各异.但是,不管追求什么,人生的长度、宽度、高度应该追求.
                ②首先,要追求延伸人生的长度.没有长度,人生就不会有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以及耄耋之年的体会,更不会有儿孙满堂,萦绕膝下的福气.延伸人生的长度,就要做个长寿者.寿者,久也.体壮为健,心怡为康,健康长寿需要自己好好把握.合理膳食,充足睡眠,平衡心理,适量运动是最基本的方法.重视健康,善于养生,人生的长度才会延伸.
                ③其次,要追求拓展人生的宽度.没有宽度,人生就很难尽显自己的聪明才智,尽览世界的丰富多彩,尽享人类的文明成果.更难以释放自己的潜能,反而会留下很多人生遗憾.拓展人生的宽度,需要选择好自己学习的“书台”,创业的“平台”,交友的“亭台”,让“书台”丰富自己,让“平台”成就自己,让“亭台”提升自己.读书、做事、交友可以突破人生空间的局限,最大限度地拓展自己人生的宽度.
                ④再次,要追求提升人生的高度.没有高度,人生将失去坐标,陷入迷茫.到头来,只会发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的概叹.提升人生的高度,就要不断地加强修养,提高能力,勇于实践,甘于奉献,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信念,努力为他人为社会多做实事、多做好事、立德、立功、立言,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⑤人生因唯一而宝贵,因追求而精彩.祝愿朋友们,热爱人生,珍惜人生,创造人生,乐享人生,努力延伸人生的长度,不断拓展人生的宽度,全面提升人生的高度,创造自己辉煌灿烂的“立体”人生.(有删改)
              (1)文章第④段引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俗语,意在表明什么?
              (2)阅读第②-④段,简要分析怎样延伸人生的长度、拓宽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高度?
            • 7. 林书豪的梦想可以复制
                                               庞自立
                ①林书豪是谁?
                ②如果十几天之前问这个问题:除了篮球迷恐怕没几个人知道.而如今,这个刚刚加入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两年、拿着最低工资的“临时工”,却带领状态低迷的纽约尼克斯队连创佳绩,登上《时代》杂志封面,成了风靡一时的明星,而他的华裔身份,更让其在海峡两岸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③有人说,林书豪的成功,为华裔乃至亚洲人正名,表明除了姚明这样的大个子,普通黄种人也可以在强手如云的篮球世界取得一席之地.
                ④有人说,林书豪的成功,更多得益于他是一个美国人.的确,他的中文不流利,他的怀才不遇、备遭岐视,抓住机遇、一飞冲天的个人经历,都太像传统美国英雄主义电影里的情节.
                ⑤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如果我们超出国籍、族裔的视野,放下这些外部环境的争论,去细细探求林书豪的成功之路,就会发现,出身也好、国籍也好,都不是最重要的东西.
                ⑥他的成功,首先得益于自身的努力.娴熟的运球,精准的投篮,都来自极端刻苦的训练.即便是在联赛停摆、饭碗无着之时,他的训练也没有中断.而来大陆做活动时,他问得最多的是能否解决训练场所、条件如何、离宾馆多远…当那些与他同样的角色沉溺于迷茫、焦躁、抱怨、无所事事的时候,林书豪每天都在信心十足的训练体能,聚精会神的“阅读比赛”.天分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后天的勤奋,一切自然无从谈起.
                ⑦个人的成长,与家庭也有莫大的关系.林书豪的成功,还得益于家庭的宽容和开明.与一般家长不同,林书豪的父母支持他的兴趣爱好,允许他做自己最愿意做的事.正是有了这样的空间,才使他在遭遇逆境时少有来自家庭和亲友的压力,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
                ⑧对,还有梦想.尽管两年多来他一直不被业内人士看好,只能成为二线队员,甚至还数次降级,两度被开除,可他依旧初衷不改,不言放弃.正如他自己所说,“不管你喜欢什么,都要努力去做、做到最好,不一定只是篮球.而且你要去追逐梦想,不要别人告诉你能或者不能”.这是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也许我们不能复制林书豪的成功,但是他的努力、他的梦想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复制的.如果说林书豪能够吸引华人的关注是与其身份有关的话,那么为数众多的非华裔也对其疯狂追捧,则是从他身上看到了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可能性.这是一种超越国籍、族裔的朴素情感和价值认同.
                ⑨而对于当下的中国,林书豪的成功则更显意味深长:它
              是篮球界的狂欢,而更应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镜鉴--如何能够让年轻人更加自由和快乐地成长,又如何能够让他们坚持梦想,通过自身努力在社会中取得一席之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思考的问题.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2月23日.
              (1)本文①一⑤段提出了一个什么论述话题?是怎样引出这个话题的?
              (2)指出第⑥段和第⑧段分别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请说明第⑨段中加点的文字不能删去的理由.
            • 8.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学会生存
                ①多年前,中日学生夏令营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报道说,相对日本学生出色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坚韧品质,中国学生显得有些无知与软弱,他们似乎不懂得如何在陌生而艰苦的环境下求得生存.这种状况时刻提醒我们:为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必须学会生存.
                ②生存,就是生活,学会生存就是延续生命.丰衣足食并不是上天的恩赐,而是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今社会的生存含义已扩展到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生存发展的机会.这样一来,学会生存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③学会生存意味着拥有理想,满怀希望地迎接生命的挑战.可以说,生存的理想就是为理想而生存,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过程就是人生价值体现的过程.人们常常用“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来形象比喻生存的意义,而这实际上都是由理想决定的.有了崇高的理想,才会懂得生存的重要,才能具备学会生存的决心和动力.
                ④学会生存意味着尽力实干.将求生存变为会生存,需要的正是实干.俄国作家克雷洛夫曾说过:“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有湍急的河水,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仅仅树立理想而没有行动,只不过是一位“空想家”,终究一事无成;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积极行动,才能梦想成真.
                ⑤如果说理想是生存的思想基础,实干是生存的根本途径,那么,经受磨难就是生存的必由之路.众所周知:生存的道路布满荆棘,坎坷不平,在重重磨难面前倘若胆怯退缩,轻言放弃,便失去了生存的机会;倘若毫不气馁,迎难而上,便能化险为夷,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会生存的强者.古往今来,一个个生动的事例流传了下来,纪念勇者,激励后人.大禹治水,愚公移山,为生存不惜历经千难万险,终成正果;拜伦天生跛脚,贝多芬中年失聪,他们都为事业不顾身体残疾,奋斗终生,铸造辉煌…正是这些坚强的人用一曲曲千古传唱的生命之歌告诉我们:学会生存意味着要经受磨难.
                ⑥历史已经步入21世纪,学会生存就需要学会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处优胜劣汰的社会,适者才能够生存.
              (1)阅读第①段,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学会生存”的?
              (2)结合文意,分条陈述学会生存的重要意义.
              (3)作者引用克雷洛夫的话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4)作者认为,学会生存,意味着拥有理想,意味着尽力实干,意味着经受磨难.你认为还意味着什么,请续写两个分论点.
            • 9.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也说“提笔忘字”现象
                  ①据有关新闻报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不善于用笔书写汉字了,即使写文章,很多人常常“提笔忘字”.
                  ②现在手写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少,虽然偶尔也人出现写个便条,填个表格之类的情况,一旦“提笔忘字”,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是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报活灵活现.“提笔忘字”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了.
                  ③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的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替代,是必然结果.驭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具体表现,也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④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重要特征,也是台湾地区力主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
                  ⑤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呼吁或一纸政令是不够的,必须要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要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
              (1)①认真阅读选文,说说“提笔忘字”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②被忘汉字书写的后果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后果?
              (2)面对“提笔忘字”继续恶化的现象,你认为我们还有哪些对策可用?
            • 10.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  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②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了“纸面”的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 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③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④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⑤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⑥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⑦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⑧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⑨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虽然它是“无用”的,然而一切都有痕迹,我们沉重的肉身会因某些时刻“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内在的文化含量并没有因表面的“无用”而打折扣.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能比故意强迫阅读或者故意淡漠阅读都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2010年第6期《文苑》)
              (1)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的?
              (2)第②段划线句子中“失重感”指什么?
              (3)作者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你是怎样理解“无用”的?
              (4)文章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快速便捷的“网络阅读”和细嚼慢咽的“传统阅读”,你更喜欢哪一种?简述理由.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