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⑦这种人          不是共产党员,            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 议论文中为了使得论证严密、观点明确,经常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请用关联词补全第⑦句:
              这种人          不是共产党员,             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2) “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选文夹叙加议的特点十分明显,这段文字中“议”的句子是第                 句。(只填写序号即可)
              (3) 文段中最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 2.

              胸有“格局”立天地

              徐文秀

              ①格局如何,往往影响乃至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行多稳,能干多大的事、挑多重的担。正所谓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

              ②格局,是胸襟、眼界的反映,也是格调、情操的折射。现实中,格局不大的人不少。有的不愿“仰望星空”,对瞬息万变的大势不敏锐,对已然变化的时机不在意,习惯于独处一隅、自弹自唱;有的心里少“一盘棋”,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算小账不算大账,固守狭小的利益藩篱,患得患失;有的平日唱高调、说大话,一旦碰到矛盾问题,尽显小家子气;还有的人格渺小、人品卑琐,说一套做一套,口言善身行恶……一些人出事、惹祸、闹笑话,甚至犯很低级的错误,往往肇因于格局太小太低。

              ③大格局的人,有一种“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封建士大夫尚且有此胸怀,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有家国情怀。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站在黄洋界哨口问战士,从这里你看到哪儿?战士回答,可以看到江西和湖南。毛泽东说,站在井冈山,还要看到全中国,看到全世界。一个自觉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人,视野和胸襟就宽,就能在任何情况下始终以国为重、以民为重。只有胸怀天下、心系百姓,才会有“大气象”“大气魄”,才是有大格局的人。

              ④大格局的人,有一种担当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担当反映格局,格局决定担当。有的人把工作当事业、当生命,有的人则仅仅把工作当职业甚至副业。能把工作当成事业乃至生命的人,无疑是一种大格局。他们重任来了扛得起,压力面前扛得住,关键时刻站得出来、顶得上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改革的大潮中,在民族复兴的大路上,正需要横刀立马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披荆斩棘爬坡过坎的凌云壮志。这种担当的品格,源自一份责任和使命,更源自一种自信和胆略。

              ⑤大格局的人,有一根“定海神针”。“笔底伏波三千丈,胸中藏甲百万兵。”格局之大,皆因胸中有大丘壑,心藏静气与定力。现在不少人缺的就是心静,总是心浮气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慢不下来也静不下来,一有风吹草动就手忙脚乱,管控不好内心的欲望。有大格局的人,心有“定盘星”,总能抵得住诱惑、耐住得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即便“万箭穿心”,也能“忍辱负重”,气定而神闲,让心灵“修禅打坐”。

              ⑥做一个有大格局的人,就是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大格局不可能一蹴而就,需从点点滴滴开始积累。始终把责任举过头顶、把百姓装在心中、把名利踩在脚下,就能让自己的格局不断成长。

              (选自《人民日报》)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结合选文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3) 请简要分析第③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4) 第④自然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大格局情怀。


            • 3.

              谈考试

              梁启超

              ①少年读书要考试,考试是人生苦事。

              ②考试已经是苦事,而大都是在炎热的夏天举行,苦上加苦。我清晨起身,常见三面邻家都开着灯读书学习不停止;我出门散步,河畔田埂上也常见有三三两两的孩子们手不释卷。这都是一些好学之士么?也不尽然。我想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临阵磨枪。曾听说有“读书乐”之说,而在考试之前把若干知识填进脑壳的那一段苦修,怕没有什么乐趣可言。

              ③其实考试只是一种测验的性质,和量身高体重的意思差不多,事前无须恐惧,临事更无须张皇。考试的时候,把你知道的写出来,不知道的只好暂且搁置起来,如此而已。但是考试的后果太大了。万一名在孙山之外,那一份落第的滋味好生难受,其中有惭愧,有怨恨,有沮丧,有悔恨,见了人羞答答,而偏有人当面谈论这回事。这时节,人的笑脸都好像是含着讥讽,枝头鸟鸣都好像是在嘲弄,很少人能不觉得人生乏味。其后果还不止如此,这可能是生活上一大关键,眼看着别人春风得意,自己从此走向下坡。考试的后果太重大,所以大家都把考试看得很认真。其实考试的成绩,老早的就由自己平时读书时所决定了。

              ④对于身受考试之苦的人,我是很同情的。受苦的不只是考生,主持考试的人也是在受考验。先说命题,出题目来难人,好像是最轻松不过,但也不是这样的。千目所视,千手所指,是不能掉以轻心的。大概出题目不能太僻,也不能太宽泛。假使考留学生,作文题目是“我出国留学的计划”,固然人人都可以诌出一篇来,但很可能有人早预备好一篇成稿,这样很难评分而不失公道。出题目要恰如其分,不空泛,不含糊,实在很难。在考生挥汗应考之前,命题的先生早已汗流浃背好几次了。再说阅卷,那也可以说是一种灾难。曾有人接连十二天阅卷之后,晕厥在地。阅卷百苦,还有一乐,荒谬而可笑的试卷常常可以使人笑倒,精神为之一振。我们不能不叹服,考生中真有富有想象力的奇才。最令人不愉快的卷子是字迹潦草的那一类,喻为涂鸦,还嫌太雅,简直是墨盒里的蜘蛛满纸爬!有人在宽宽的格子中写蝇头小字,也有人写一行字要占两行,有人全页涂抹,也有人只字未写。

              ⑤有人挺艳羡美国大学不用入学考试。那种免试升学的办法是否适合我们的国情,是一个问题。据说考试是我们的国粹,考试到了科举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三榜出身才是唯一正规的出路。至今,考试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英国的卡赖尔在他的《英雄与英雄崇拜》里曾特别提出,中国的考试制度,作为选拔人才的办法,实在太高明了。其要义之一是如何把优秀分子选拔出来放在社会的上层。平心而论,考试和选举一样,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之前,考试还是不可废的。我们现在所能做的,是如何改善考试的办法,要求其简化,要求其合理,不要让大家把考试看作是伤害身心的酷刑!

              (有删改)


              (1) 从大的方面来看,选文写到的考试之苦分两个方面,请概括。



              (2) 品析选文第④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 选文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试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4) 文中提到“其实考试的成绩,老早的就由自己平时读书时所决定了”“中国的考试制度,作为选拔人才的办法,实在太高明了”,针对这些说法,谈谈你是如何看待考试的。


            • 4.

              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学界有些人很贬薄别人下海经商,而因为自己仍在做学问就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气势。其实呢,无论商人还是学者中都有君子,也都有小人,实在不可一概而论。

            • 5.

              【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乙】《虽有嘉(佳)肴》(正文略)

              【丙】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

              (1)人不学,不知道              (    )

              (2)弗食,不知其也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                                                              

               (2)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                                                             

              (3) 【甲】【乙】【丙】论述的重点各有侧重,请概括各段论述的重点。

              【甲】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_                                                              

              (4) 举例说明选文运用的两种论证方法。

              (1)  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待起来可不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待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待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招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为第④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 7.

              ①人贵立志。立志是事业的起点,也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宋代学者程颢曾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明代学者王阳明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由此可见,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既是指引又是动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②何谓立志、如何立志?答案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一些人立志只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这显然过于狭隘和短视,不宜提倡;更多的人在立志时首先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寻找个人的兴趣点,然后确定志向。这样的立志,既有利于社会进步,又可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特长,值得大力倡导。

                ③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比如,被林则徐誉为“绝世奇才”的左宗棠,很早就怀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之志。尽管他三次赴京会考皆名落孙山,直到40岁还是一介布衣,但救世济民之心毫不动摇,潜心研究中外舆地军略,后来被人誉为“天才军事领袖”。在抵抗外国侵略方面,他先是抱病、带着棺材前赴西北指挥,在新疆战胜了英国支持的阿古柏军队后,又挫败了沙皇对中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后来,他在中法战争中坚决抵抗法国侵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④关于立志问题,毛泽东同志在1917年的《致黎锦熙信》中有过深刻论述:“今人所谓立志,如有志为军事家,有志为教育家,乃见前辈之行事及近人之施为,羡其成功,盲从以为己志,乃出于一种模仿性。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为真志,而非盲从之志。”这就是说,只有把立志建立在深明哲理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盲从,才能使志向更加高远而切实。

                ⑤毛泽东同志不但对如何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而且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做出了光辉榜样。他在求学时代,即立志救国救民,“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为了救国救民,他在学习上废寝忘食,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最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为了救国救民,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社会调查。在1917年暑假,他带着一把雨伞、一双草鞋,步行900多里,历时一个多月,走访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农村,访贫问苦,倾听村民的呼声。同年寒假,又赴浏阳进行调查。1918年至1920年间,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他利用去北京和上海之便,相继深入河北长辛店、山东泰山和曲阜等地进行社会考察。此外,他还先后多次去萍乡安源煤矿了解工人疾苦,向工人宣传马列主义。这些社会调查为他后来形成依靠工农、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无疑起到了重大作用。通过社会调查,他更加坚定了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意志。因此,在此后的革命征途中,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毛泽东同志都矢志不渝,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⑥在这个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我们要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必须确立高远的志向,为了自己的志向不懈奋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选文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选文第四段与第五段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

            • 8.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二)《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  注: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1)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 “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语段(一)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 根据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语段(一)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    ①    ;语段(二)用     ②  的论证方法,强调       ③    

            • 9.

              儒雅之风

              王景瑞

                ①《法言·君子》中说:“通天地之人日儒。”儒雅,既是生活的积累,更是人生的态度。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②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读书人,多儒雅。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潇洒飘逸、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都曾让人无限神往。军旅战将,同时饱学诗书,则称儒将。古有秉烛夜读《春秋》的关云长,“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今有“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的陈毅元帅,“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的朱总司令。学识不凡的老板,称儒商。海尔集团的老总张瑞敏,就是其中翘楚,他把海尔集团打造成了一个既有丰厚利润,又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现代化大企业。演艺圈里也有不少儒雅的演员,喜欢读书,学养深厚,称“儒伶”,诸如梅兰芳、孙道临、于是之……

                ③现今,在这激荡时代有些失重的国人身上,儒雅显得愈加稀缺。人们总说,中国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樱花节期间,两青年想用照片留下樱花纷飞的美景。于是一青年用力摇动樱花树,樱花纷纷飘落,两人搔首弄姿,甚是惬意,其他游客驻足围观,却无一人提出异议。

                ④官员儒雅似应正常,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好像儒雅的公仆还不太多。温家宝在2004年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儒雅风度,堪称楷模。温家宝面对各国记者,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诗词典故,信手拈来,妙语连珠,风度儒雅,令人倾倒。温家宝为什么有这样的渊博学识和儒雅风度?答案其实很简单,正如他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采访时说的那样:“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

                ⑤看来,那些钦佩温家宝儒雅风度的官员,那些举止失当的国人,要想使自己也变得儒雅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多读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儒雅之人,能把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格言,巧妙运用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中,素养之深厚,情感之细腻,爱心之深沉,听者为之动心,为之魂牵,让升腾的美好情愫迅速撞击听者的心灵,让感动的涟漪缓缓扩散。儒雅的表达方式,已经被看做是有文化、有礼仪的表现,是做人的高境界。

                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个社会,如果全民酷爱阅读,就会儒雅之风盛行,这对于提高文明程度,净化社会风气,都是大有裨益的。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5年第6期,有删改)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要想使自己也变得儒雅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多读书。”作为一名中学生,请你为推行全民阅读,盛行儒雅之风,提出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一个“熬”字益人生

               ①莫言说,回老家与侄子们交谈,他们竟然不明白“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含义,因为他们从没有弯腰割过麦子:刘震云说,他姥姥割麦比别人快,诀窍就是弯下腰不直起来,直腰次数越多腰越疼。正是“干活原本无技巧,能忍自然效率高。人生态度千万种,一个熬字万事销”。   

               ②这个“熬”字很传神。人生马拉松,很多要靠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工作多是重复,熬才能出头;后浪催前浪,人生进进退退,熬住有作为,对于自己的事情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一步地努力,熬得住,才有柳暗花明。心灵励志作家黄桐在《人生总要慢慢熬》中告诉年轻人:“当好事降临,不用得意忘形;当坏事来袭,不必惊慌失措。”人生中的“幸”或“不幸”,其实没有一定。没事,慢慢来,熬过去,是你的,总会有。

                ③粥多熬黏稠,汤多熬有味。有准备地熬,是看透时势地熬,犹如磨石磨刀,越磨越锋利。“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熬得住,才有真功夫;“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熬得起,方有大境界。作家池莉有一本书叫《熬至滴水成珠》,全书可谓是池莉人生经验的提炼和感悟,她说:A “懂事需要经历.经历需要时间,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了。这个熬的意思相当于中草药制作汤药的那个熬:煎熬。于是,可以说,意象是熬出来的,苏醒是熬出来的,人生的春是熬出来的。”评书名家单田芳,总结人生就一个字:熬。身处逆境,苦熬能挺住;陷入危机,苦熬撑得起;适逢险阻,苦熬能过关。人生不怕熬,就熬出智慧,熬出功力,熬出精粹,熬出境界。

              ④冯仑在《伟大是熬出来的》一书中说:“什么是熬?熬是一种直面问题,不逃避的精神。”有心志地熬,不少是自找的。旁人看似熬,自觉是遨游、畅游其中,自得其乐。你喜在熙熙攘攘中穿行,他好在冷冷清清中持正;你求“花月正春风”,他好“冷落车马稀”,枯燥生滋味,苦涩有甘甜。B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屈居于6平方米的小屋,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熬出了成就。经受了生活的风风雨雨,走过了道路的曲曲折折,摆脱了人事的恩恩怨怨,超越了思想的高高低低,熬创造着价值,涵养了性情,升华了境界和人格。

                  ⑤天地悠悠,世事茫茫,眼前事,孰能料?身后事,孰看透?熬着走,有亲历,有明白。天公不遂人意,无可奈何地熬,挺住,切莫灰心丧气;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忍气吞声地熬,忍住,切莫一怒碰得头破血流,一衰败得随波逐流;欲壑难填,利欲熏心地熬,守住,切莫眼里看得过,肚里忍不过。熬过疾风暴雨,懂得什么是坚强;熬过痛苦,懂得收获的珍贵;熬过失败,才会更好地把握成功的时机。熬的经历丰富,人生绚丽多彩。人生经得几番熬,不枉世间走一遭。

                ⑥熬,是一种坚持,一种历练,一种毅力。多年的媳妇熬成婆,饱经风霜,饱览沧桑,饱通世事,阅历中有品味,挣扎中有感悟。所以,倪萍著书《姥姥语录》,有一句话说:“人命不是撂下,是咬着牙挺着,挺到天亮。”不泯希望,熬中的酸甜苦辣有滋有味;不坠志气,熬中的跌宕曲折有情有致。冠军是熬出来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才有拼搏的硬功夫;名角是熬出来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日积月累地重复,才有德艺双馨的风采。

               ⑦毛泽东说过:“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人生难测,世事难料,熬,不是逆来顺受,不是心如死灰,骨子里是坚持。熬中有思索,有窥望,有碰撞,有突破,便是充满活力的努力,充满希冀的奋斗,便是有益的人生。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文中划线的AB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请为本文第四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 请简述第 ⑹⑺ 段的论证思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