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实用类文本阅读
                                              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
                                                     张 铁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微信朋友圈被北京的沙尘暴刷屏,这句话给人的“小清新”之感,更显强烈。近日,河南一位女教师这封“最有情怀,没有之一”的“辞职申请”,引起无数人共鸣。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句话撩动心弦,正是因为它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说出了不少人心中的渴望。从朝九晚五的按部就班中跳出来,从办公桌边的循规蹈矩里跳出来,打破思维方式的条条框框,摆脱现实生活的患得患失,拥抱一个更广阔也更精彩的世界。即便这个世界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但谁的心中没有激荡过一个远方?
                 电影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叫“公路片”。主角们走过漫长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旅程,不管是不是能抵达,都会经历精神的考验,收获心灵的成长。“看世界”与“在路上”,其实有着一致性,不一定是逃避,也不一定要彷徨,就是为了遇到一个更好的世界,也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相信,行遍大千世界、看过人生百态,这位女教师如若再次站上讲台,应该能讲出不一样的精彩。一个正常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有活力有机会的社会。当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广阔,也更加刺激了“出走”的渴望。女教师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例子。现实中,过去鲜见的公职人员辞职,也不断见诸报端。温州平阳原副县长周慧的辞职信,也写得很文艺,“每个人都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去选择自己的生活”。的确,有了更多的机会,人生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虽然每一次选择都不免纠结。
                 说到底,渴望远方,还是因为现实的砝码更重一些,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黄土涵养农耕,农耕孕育家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让生存状态的“稳定性”,成为这种文化所化之人最基本的诉求。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有着“超稳定结构”,其实,从安土重迁的观念到家族聚居的方式,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或许也是一些稳定的职业有着很强吸引力的原因。在这样一种文化中,“现世安稳”是一种扯不断的心理牵挂、情感羁绊。
                 身处开放的环境、面对信息化的洪流,“世界”是个诱惑十足的词。然而,在竞争激烈、“压力山大”的社会中,面向大海的转身难以避免地遭遇更多艰难。“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去世界看看的人们,终究还是要面对“娜拉出走之后”甚至“娜拉回来之后”的问题。“出门看世界”和“回到老地方”,成为当今中国人一组难以解开的心结,惟有在朋友圈里徒然羡慕着远方。
                 对于“想去看世界”的辞职,虽然点赞者甚众,但真正能“从心动到行动”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主流。毕竟,情怀不能当饭吃,甜点也不能当正餐。辞职的女教师去“看世界”了,更多的人却选择了留下来,在讲台上继续自己的事业,换个角度看,没去看世界者不才是这个社会的基石吗?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起来文艺腔十足的表达,背后是时代的发展、文化的演进,诠释着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其实,生活充实,何必别处?心有梦想,何必远方?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尝不是同样精彩的人生。
                                                                 (《人民日报》2015年4月16日,有删改)
              (1)通观全文,本文作者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文章在论述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作者认为“因为现实的砝码太重,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的原因是什么?
              (4)请简述文章的论证思路。
            • 2. 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冷成金
                  ①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②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③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④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⑤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⑥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⑦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文中第⑦段“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中“这个操作系统”指代什么?
              (2)通读全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在作者看来,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的理由有哪些?
              (4)文中第⑥自然段引用诗歌《春晓》的目的是什么?
              (5)本文在论证过程中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简要分析其中一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6)积累链接:请写出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述自己渴望为国御敌立功壮志的句子。
            • 3. 中国人可以奢侈了吗?
              杨学武
                  ①中国人历来主张节俭,反对奢侈。孔子有言:“礼,与其奢也,宁俭。”在“节约闹革命”的年代,毛泽东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②然而,中国如今“走进新时代”了,节俭世风日下,奢侈甚嚣尘上。有道是“一个革命的行动要有革命的理论作先导”,经济学界有人曾积极引进西方经济学家的论著,证明“奢侈有理”和“奢侈有功”,为中国兴起奢侈之风而鸣锣开道。
                  ③奢侈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根本不用奢侈理论的引导,人们就会自发地或自觉自愿地把奢侈付诸行动。被授予“奢侈之王”的美国蒂科国际公司前主管丹尼斯•科兹洛夫,曾经创造过2200美元一个镀金纸篓、6000美元一条浴室挂帘、700万美元一套豪华住宅的奢侈记录。而这样的“奢侈之王”在当今中国并不鲜见,中国人的奢侈记录恐怕比美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18万人民币一桌的“黄金宴”、36万一餐的满汉全席,是中国人吃出来的;100万元的一则征婚广告、999万元的一场结婚典礼……某些中国人的奢侈,简直令西方人望之兴叹。而这些还只是个人消费,某些集团消费则更为惊人。一台文艺晚会出手就是上亿元,一个庆典活动动辄就是几十亿元,还有许多“形象工程”不知要耗费多少钱。难怪有的海外华人回到祖国走马观花地看了几个灯红酒绿、繁华似锦的大都市之后,人表感叹说“中国与美国已经没有什么差别了”。他们是否被表面的奢侈迷花了眼睛?
                  ④奢侈在中国也是古已有之的,并不需要向西方国家学习。中国过去虽然穷,但有些人“人穷志不穷”,越穷越摆阔。尤其是历代统治者骄奢淫逸,挥霍无度,还把奢侈当作粉饰太平的化妆品。秦始皇的阿房宫堪称世界奢侈之最;乾隆皇帝的“千叟宴”把奢侈推向了极致;慈禧太后即使在晚清行将破落之时,也坚持“把奢侈进行到底”,不仅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供自己生前及时玩乐,还在死后睡的棺材褥子上镶了珍珠12604粒、宝石和白玉三百多块,似乎不奢侈就死不瞑目。奢侈最终导致国家的落后和王朝的灭亡。
                  ⑤虽然如今中国已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按官方的说法大多数人也实现小康了,可中国可以奢侈了吗?不管某些“高瞻远瞩”的经济学家把中国的前景估计得多么关好,也不管某些喜气洋洋的海外华人把中国的现实评价得多么辉煌,可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民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贫困状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忧心忡忡地说:中国现在公布的2800多万贫困人口,是按人均收入600多元人民币计算的;而把人均收入再提高200元,贫困人口就高达9000多万了。。
                  ⑥即使在西方国家,奢侈现象仍然遭到了许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强烈反对。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弗兰克撰写了一部名叫《奢侈病》的书,认为无节制的奢侈挥霍不仅使资源消耗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给人类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许多烦恼和不幸。由此看来,既然连富有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都认识到奢侈的危害性,那么中国就更应该牢记: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选自《雨花》第469期,有改动)(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第①段引用孔子和毛泽东的话有什么作用?
              (2)“一个革命的行动要有革命的理论作先导”一句中的加点词有什么特殊含义?
              (3)本文第③段是如何进行论证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4)仔细阅读第⑤段,在段尾画线处补写一句总结性的话。
            • 4. 现代文阅读
              当一匹被鞭打的马    ①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的柳树上婉转鸣啼,弟子们纷纷向外张望,耕柱子也随之瞅了一眼。事后,墨子却单独严厉地责骂了他。耕柱子感到很难过,觉得受到很大委屈,抱怨说:“我犯的错误并不比别人多,却遭到老师这样严厉责难。”墨子听到之后,问他:“假如你要驾驭马和牛上太行山,你会选择鞭打马还是鞭打牛?”耕柱子回答:“我当然要鞭打马。”墨子又问:“为什么要鞭打马而不鞭打牛呢?”耕柱子回答:“因为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打,这种能力是牛不具备的。”于是,墨子告诉他说:“我责骂你正因为你像马而不像牛,你值得批评呀!”
                  ②其实,小到一家企业,大到一个国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离不开这样的鞭策,有时是一句苛刻的责备,有时是一次严厉的惩罚,有时甚至是一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应该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是他使你看到自己的不足。试想,若不是关心你,期待你下次做得更好,怎么会批评你呢?正因为在批评者眼中,你是“值得被鞭打的马”,所以才会批评你。因此,面对各种责备,应该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用行动来回报关心和爱护你的人。
                  ③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面对严苛的鞭策,只一味地感到委屈,继而意志消沉,慢慢地变得平庸;另外一些人,在鞭打中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将鞭策化为动力,扬蹄奋进,勇敢地登上人生的顶峰。
                  ④选择当一匹被鞭打的马,还是当一只不被鞭打的牛,将是你人生辉煌与平庸的分水岭。
              (1)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2)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3)第④段划横线句子说明了接受鞭策对人生走向的重要性,请举一个名人的例子来证明。
            • 5. 议论文阅读
               《换个角度看问题》
                  ①一家儿童玩具店购进许多新奇玩具,把它们很讲究地摆放在柜台里。出乎意料的是,儿童们来到商店却全然不顾,选择去附近其他玩具店买。后来老板发现了问题:原来,大人容易看到的地方,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死角。于是,店老板一面用膝盖在地板上行走、观测,一面按照小孩子的视线高度,把玩具重新摆放一遍。而后,这家儿童玩具店的生意便空前兴隆起来。
                  ②由此可见,观察事物的角度,确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同是这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诗);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
                  ③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可是,在日常实践中,我们却经常看到,有些同志坚持直线式思维,考虑问题往往局限在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上,一条道跑到黑,钻牛角尖,闯死胡同,而不愿多想几种可能性,多开辟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以前发生过的为了发展粮食生产而毁林开荒、拦海造田的失误,就同这种直线式思维有关系。有些同志坚持习惯性 思维,头脑僵化,习惯于用过去的教条解释现实,在已知的旧路上徘徊。比如,一谈到防治害虫,人们便习惯地想到种类繁多、浓度不断加大的化学农药。实际上,如果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发现治虫是可以不用农药的。有些植物本身具有毒杀作用,而且为某些害虫所爱吃;有些植物的根、茎、叶、花含有发挥油、生物碱等化学物质,害虫对它们避而远之。如果我们在农作物区选择适当的农业生态体系,利用某些植物的毒杀、忌避作用,不施农药,同样可以防治害虫。
                  ④作战有正攻、反攻和绕到敌人后面或侧面进攻的迂回战术;思维科学中也有反向思考、侧面思考、多向思考等形式。在中国古代,孙膑以减灶擒庞涓,而虞诩却以增灶破羌兵,因时因地制宜,变换战略战术,这是克敌制胜之道。思维活动也是如此,一个方向受阻了,不妨换个角度作逆向思考。《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舞姿,日常生活中“推推不成拉拉看”的俗语,对我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思考,都有直接的启示。
                  ⑤从相反的事物有同一性、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前提出发,明确思维的多向性,这是开阔思路,克服直线式、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请指出本文使用的一种论证方法,举出例句,并分析其作用。
              (4)本文与九年级上册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都启示我们在求知的时候要运用创造性思维,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试举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事例。
            •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①电影《梅兰芳》中有个十三燕,是个曾名重一时的“伶界大王”。后来,梅兰芳迅速崛起,大有取而代之之势,他与梅兰芳唱对台戏时落于下风。眼见败势已成,他却没有选择逃避。即使面对空旷的戏台,他仍然一丝不苟地坚持唱完了最后一场,并且在临死前留下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语:“输不丢人,怕才丢人。”所以,尽管十三燕是个失败的人物,但却是令人敬佩的,因为他道出了一个做人的基本真理,而且自己就是实践这一道理的榜样。
                  ②大千世界,我们不论干什么,只要与人对阵,参与竞争,都会有输赢,见高低,而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胜败乃兵家常事,百战百胜只是神话。因为天外有天,你厉害还有比你更厉害的,你有降龙十八掌,人家可能有葵花宝典;你有屠龙刀,人家有打狗棒。而且“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几年你得势占优,再过几年,你就可能被淘汰出局。所以,输不丢人。如果害怕丢人,就永远不要参与竞争,就干脆远离红尘。
                  ③楚汉之争,项羽的最后悲剧,就在于他的怕丢面子,怕面对江东父老的指责。还是杜牧的《题乌江亭》写得好:“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如果项羽能够包羞忍耻东渡乌江,那么鹿死谁手还是个未知数;如果项羽能够忍受打击卷土重来,或许历史将被重新改写。
                  ④“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结局并不美妙,不会因为不怕就能克敌制胜,创造奇迹,但不怕虎的精神却是历来被人赞颂的。看《动物世界》,常见这样的镜头,一大群野牛被一只狮子追着跑,我就想,这么多野牛要是团结起来,就是踩也把狮子踩死了,可就是因为怕,总是被狮子欺负,甚至成为狮子的牺牲品。与野牛相比,人是有理智的,“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可正因为如此,有些人反而怕得更多,野牛不过怕丢掉性命而已,人还要怕丢面子,怕名声不好,怕被人议论,怕遭人嫉妒,怕不好出门见人,总之是前怕狼后怕虎,结果是害怕丢人却偏偏丢人,不想丢人却处处丢人。
                  ⑤人,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既然出来打天下,既然要与人争高低,输赢都是正常的。奥运会上的百米赛场上,无论谁输给博尔特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因为那小子是百年一出的短跑奇才,不管你被拉下多大差距,谁也不会笑话你。而你如果因为害怕而退赛,因害怕而战战兢兢,畏畏缩缩,不战自败,那就丢人丢大了。在北京奥运会的乒乓球馆里,我们还看到许多非洲国家的乒乓球运动员,水平连我们的业余选手都不如,仍然面无惧色与世界一流高手过招,观众同样报以热烈的掌声,其中就是对他们不怕精神的鼓励。输球之后,他们照样大大方方地和对手握手拥抱,向观众致谢,他们是虽败犹荣。体育竞赛如此,行行业业也都应该如此。只要不怕强手,敢于“亮剑”,屡败屡战,自强不息,我们就可能杀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即便输了,也是虽败犹荣。
                  ⑥“输不丢人,怕才丢人。”诚哉斯言!
              (作者齐夫,原文有改动)
              (1)第①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4)根据你对第⑤段中“体育竞赛如此,各行各业都应该如此”这句话的理解,补写一个实例。
            • 7. 阅读下面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用阅读点亮梦想
                  ①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一个充满书香的日子。
                  ②古人云:源深之水多流长,好学之邦多兴旺。广泛深入地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正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之举。读不读书、读多少书,不仅事关个人成长,更事关国家未来。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就会缺乏创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可持续发展。在战略层面上看,全民阅读是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支点。
                  ③中华民族历来提倡读书。在古代,人们主张耕读传家,“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许多读书古训一直发挥着引导劝读的作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深刻的变革之中,我们更需要通过深读好书,来提升每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知识文化水平,从中汲取改革的智慧和发展的力量,为建设美好中国、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文化和智力支撑。
                  ④网络的兴起,使文字在纸张之外又多了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载体。与传统纸质书相比,电子阅读少了些许书香,却多了几分便利。如今,孩子们受赠的不仅仅是传统图书,而且还有时尚新颖的“云图书馆”。登录这款由时代出版开发的云平台,孩子们不仅可以浏览20000多册电子图书,还能通过互动课堂、微课大师等软件,获得书本外的鲜活信息。
                  ⑤点上一杯清茶,坐在舒适的沙发上读书,倦了闻闻花香,看看工艺瓷器;周末到文化沙龙,听听知名作家的人生感悟;爱好写作的朋友还可以体验即时印刷的神奇,只需十几分钟,属于自己的作品集便可问世……这个文化味十足的书店,不再是卖书场,而是转型成为家庭休闲、文化欣赏、静心阅读的综合文化场所。
                  ⑥不读书,世界就和纸一样单薄。我们要以此为契机,使读书学习、追求知识成为事业进步的源泉和动力;大力推动阅读惠民,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让城乡居民享受读书的乐趣;大力加强阅读共享,倡导终身学习新风尚,让浓浓书香浸润中华大地每一个角落。
                  ⑦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状态。
                  ⑧春光无限好,正是读书时。面对知识经济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我们每一个人当经常扪心自问:今天,读书了吗?
              (1)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③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如今,孩子们受赠的不仅仅是传统图书,而且还有时尚新颖的“云图书馆”。
              (4)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这个文化味十足的书店,不再是卖书场,而是转型成为家庭休闲、文化欣赏、静心阅读的综合文化场所。(“文化味”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5)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
            • 8.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谨防数字化痴呆症
                     ①上世纪90年代初,当笔者的导师,著名理论家龚育之先生开始学习电脑打字时,他自嘲道,练习电脑打字,是因为自己的字写得不好。那时我们未曾想到,仅仅几年后,就像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描述的那样,巨大的数字化浪潮,将包括儿童在内的庞大社会群体一网打尽,人类社会踏上了数字化的“不归路”。
                     ②凡事有利也有弊,有得必有失。韩国首尔脑部平衡中心专家不无忧虑地告诫:长期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将导致数字化痴呆症。有报纸专门撰文列举若干相关症状,如“你只记得住自己的单位电话和家庭电话”,“你觉得新认识了某人,但其实曾见过他”,“你在车里安装导航设备后就看不懂纸质地图了”,等等。
                    ③数字化痴呆症?信还是不信?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不管这类说法是危言耸听,还是警世洪钟,有一点可以肯定,从人类思维方式来看,过度痴迷和依赖数字化产品,势必导致大脑发育和使用的不平衡。在数字化与信息化时代,动动手指就可以在网络上获得应有尽有的资料,知识的获取即时化了,人类的创造力却下降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海量化了,人类的注意力却分散了。科技与经济的联系全球化了,人类社会群体间的亲情却淡漠了。碎片化信息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之大,可以一言以蔽之:以目废心
                    ④当数字化时代造成信息泛滥,负面效应就会浮出水面。对一些热点事件的全方位报道为何让人产生信息厌倦之感?连篇累牍的电视剧为何让人感到视觉疲劳?人类数千年大浪淘沙仅存的少数名著为何风光不再?当我们长期沉溺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为之欣喜,为之癫狂,为之焦虑时,是否也该冷静地检讨一下,我们的思维习惯、日常行为、生活体验是否发生了某种扭曲与异化?
                    ⑤前不久,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美国西弗吉尼亚州一个名叫“绿岸”的小镇。由于该小镇位于美国国家无线电静默区内,手机、路由器、电视、广播等电子产品在这里统统失灵。如果有人需要与外界传递消息,镇上有唯一一台付费电话可以和外部联系。据了解,从六七年前开始,越来越多想要戒掉“电子瘾”的人们搬到这里,感受缓慢、宁静与本真的生活。
                    ⑥对于那些对现代生活感到疲惫的人们来说,美国“绿岸”小镇的桃花源式生活可遇不可求。在数字化时代,将过度使用数字产品引发的种种问题归咎于器物本身,也不是一种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克服数字化痴呆症,需要增强对自身行为的把控能力,养成更加积极平衡、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被数字化产品“绑架”了思维、“绑架”了生活。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论证思路。
              (2)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③段中画线词语中的“废”字具体指哪几方面内容?
              (4)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搬到“绿岸”小镇?作者对此持何态度?
            • 9.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题
              知足常乐    人生在世,经历和境遇各不相同,如何面对,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人生一辈子,生老病灾、喜怒哀乐,几乎无所不包,需要一个好的心情去适应。这个好的态度、好的心情,就是知足常乐。
                  富与贫、乐与苦,都是生活的内容,没人能够回避。如果总是觉得上天对自己不公平,命运在亏待自己,就会心理不平衡。心理一失衡,就觉得这也不顺心、那也看不惯;就会这山看着那山高,即便原有的愿望得到了,马上又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欲望就成了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坑。贪心不足,让人烦恼忧愁,还会被贪欲一步一步地引向灾难的深渊。人的生活条件在逐步得到改善,实现了所谓的“人往高处走”,可结果却是因为不知足而最终断送了自己。
                  有些人就能以一颗平常的心平静地面对生活。不论是富裕还是贫穷,是身处顺境还是身处逆境,都能做到不怨天尤人、不悲观失望、不自暴自弃。在他们的心目中,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活给予自己的一切。正像清朝倪元坦所说:“别人骑马我骑牛,自觉无言叹不如。君试回头一察看,道旁还有赤脚汉。”以这样的心态看待生活,就会知足常乐,就会觉得生活中处处充满了阳光。
                  知足常乐是一种情怀。“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表达的是诸葛亮知足常乐的高雅;“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显现的是陶渊明知足常乐的悠然;而“布衣桑饭,可乐终身”,则是一种知足常乐的朴实……当然了,抛开名人不论,知足常乐不过是一种平平淡淡的情怀,知足常乐的人过的是一种平平淡淡的生活,然而,正是这种平平淡淡,才体现了人性的本真。
                  作为一种情怀,知足常乐用于内心,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之中捕捉快乐;用于处世,则能够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之中不断发现美景、好人,在将自己融入自然、融入人群,与之和谐相处的同时,还会以自己良好的心态感染自己周围的人,与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因为,知足常乐,就会低调做人,不恃才傲物;知足常乐,就会埋头做事,不事张扬;知足常乐,就总能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待人谦和;知足常乐,人生会多一份从容,多一些达观。这样,世界就会多一份爱意,人类就会多一份关怀,社会就会多一份和谐。
              知足常乐是。有人把幸福看做是对财富的拥有,拥有得越多,得到的幸福就越多。其实,物质财富的多与少从来就不是绝对的,足与不足也只是相对而言。
                  幸福是什么?说到底,幸福不是对物质的拥有,而是一种感觉。一个人,只有当他觉得自己幸福的时候,他才拥有真正的幸福。相反,他若是觉得自己不幸福,即便是拥有金山银山也无济于事。其实,老子的“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已经把祸福与知足、不知足之间的关系讲得再清楚不过了。由此演绎出的“知足者常乐,贪婪者常悲”,就更加透彻、明白。
                  很显然,知足与快乐相关,知足与幸福相连。有了这种关系,即便人生不称心的事十有八九,也能自足自乐;即便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也能颐享天伦。这种幸福的感觉,是终日泡在荣华富贵中却永远没有满足感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1)作者认为以知足常乐的心态看待生活有哪些好处?
              (2)文中第二、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三段“以这样的心态看待生活,就会知足常乐,就会觉得生活中处处充满了阳光”一句中“这样”具体指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4)第四、五段论述了分论点“知足常乐是一种情怀”,那么,第六、七段论述了一个什么分论点?请结合上下文在第六段横线上填写恰当内容。
              (5)班里举行“知足常乐”与“不知足才常乐”辩论会,请你为“不知足才常乐”这一观点写一段辩论词。
            • 10. 这么好玩
                  ①在一次国际数学大会上,陈省身教授给广大少年数学爱好者题词。他的题词只有四个字--“数学好玩”。在我们看来,篮球好玩,街舞好玩,网络游戏好玩,而陈省身教授却说“数学好玩”。他认为中国的数学其实是很好的。像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竞赛中,中国就连续多年取得特别好的成绩。中国古代的数学也很发达,比如祖冲之就很了不起,那时候他就把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7位,比欧洲人早了很多年,被外国人称做“祖率”。他更没有欺骗我们。因为,从阿基米德在屠刀下对罗马士兵怒斥“不要弄坏我的圆”,到被称作“美国的国家财富”的马丁•加德纳的“趣味数学狂欢节”,我们领会到了数学带给人的无限乐趣。
                  ②这里还有一段故事,是历史学家唐德刚教授讲的。他说,胡适先生曾经说《红楼梦》不是好小说,因为它没有主题。唐德刚问他:“《红楼梦》不是好小说,你为什么还要研究它呢?”胡适先生回答了两个字:“好玩。”--又是好玩。是的,除却“好玩”,我们又该如何恰切地评价这部人间奇书呢?
                  ③“好玩”,是一个能够达到俯瞰风景高度的人才能说出的一句妙语。如果,我们还没有达到某种高度,我们所体察到的多是“不好玩”。长期以来,我们喜欢标榜“苦”--苦读苦学,苦研苦干。仿佛只有苦才可以跟鲜花和掌声约会。其实,“趣”的含金量远远高于苦。孔子也曾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苦”字当头,也许很多人会选择放弃,我们身边的有些同学就是没有体悟到学习的好玩,所以就随便地舍弃学习某门学科。因此苦,只是一时的自律,难以长久。试想,从事文学创作的那些作家们,一年365天,守着一方案几,笔耕不辍,如果是在“忍受写作”的话,那么他们早就撂笔了。他们其实是在“享受写作”,是把写作当做一件好玩的事情,他们喜欢欣赏写作中的自己,喜欢看到那个自己欣然剥开心上的茧,在文字中粲然绽放生命,喜欢看到那个自己从光阴里撷来点滴绿意,兴致勃勃地编织春天。
                  ④同学们,人生是一种乐趣,一种创造。人生快乐,快乐人生。生活的动力就是不断寻找和发现乐趣。生命是否有意义,包括事业、家庭生活、健康长寿等等,都和快乐有关。一个人一生中的时间是常数,应该集中精力做好一些事。
                  ⑤从“不好玩”到“好玩”,是一颗心的修行。掂量你手头的拥有,叩问自己,它究竟好不好玩?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一定可以走得更远更远!
              (1)运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述是本文第三段的写作特点之一,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比喻义并说说它们共同的作用。?
              ①仿佛只有苦才可以跟鲜花和掌声约会
              ②喜欢看到那个自己欣然剥开心上的茧
              (2)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的含金量远远高于苦”这句话?
              (3)这篇演讲稿开头所举的陈省身的事例有何作用?
              (4)概括本文中作者的思想观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