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我说,你听

                ①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说,微笑着说,声情并茂的说。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话,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她都有办法让你开口。

                ②有人说她的提问方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温和的一种。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

                ③有一个学生,恰好转到她的班。因刚到新地方,上课有点走神。她正在台上讲作文,说到细节描写的话题。她说:“譬如,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④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心立刻回到课堂上。

                ⑤她若无其事地继续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

                ⑥那个新同学先获得了发言的机会。

                ⑦她鼓励说:“我刚才说了你的头发,你现在可以说我的某个特征。看,你可以后发制人,主动权更大。”同学们又笑。

                ⑧气氛轻松活泼了,新同学也不怕了,她果断地说:“老师,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⑨她大声说“”。

                ⑩那位新同学渐渐发现,她们班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特别喜欢语文学科,这与她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⑪那个当年的新同学就是我。后来,有幸和她一起共事,向她学习教书的艺术。

                ⑫有一年,学校考虑顾她快退休了,没有给她排课,只是让她负责年级学科的教研工作。她很生气。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她生气。她说:“不上课,有什么教可以研的?”学校只好继续让她授课。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在讲坛第一线。从教几十年,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也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最后,她是从讲台上退休的。

                ⑬可是,现在她不会讲话了,经常一个人长时间静坐。别人问她话,她也不理。医生说她是脑梗,大脑80%混沌。我不愿相信,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会失去语言。

                ⑭也许,她是讲累了,一旦有机会休息,就想好好享受一下。等她休息好了,就好了。可我面对她,呼唤“老师”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眼泪喷涌而出。

                ⑮她家的茶几上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医嘱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我打开一本书,轻轻对她说:“老师,以前,我听你讲了许多年。今天,我来说,你听。”她没有一点反应,保持原姿态坐着,雕塑一样。

                ⑯“她的头发天生的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⑰“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⑱她的头微抬,面部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似乎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嘴唇颤抖着用微弱的声音说:“!”

              (1)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 下列对加直线句子和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文中“我的眼泪喷涌而出”体现了“我”怎样的情感?下列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的老师很能说,也善于说,曾经微笑地声情并茂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
              B.“我”在上课时走神,语文老师拿我的头发当例子,让“我”认真听课,然后老师又想办法鼓励“我”大胆发言。
              C.临退休前,学校让她负责教研,她却坚持上课直到退休。
              D.老师得了严重的脑梗,很多事情都不记得了,可是当“我”把当年那节课上她教育“我”的情景说出来的时候似乎唤醒了她的记忆。
            • 2.

              电话那头的牵挂

              ①那天,和几位文友相约喝茶,喝得气氛正浓,父亲从千里之外打来电话。“爸,等会我给您回过去。”不等父亲开口我便抢先说。
                ②“好,好,我知道你忙。”父亲在电话那头很小心地应着。
                ③第三天,我正抱着手机和几位老乡斗地主,父亲又打来电话,他“儿子”刚出口,我便打断他的话说:“爸,我正忙着,过会给您回电话。”
                ④“好,我等你电话。”父亲挂的比我还快。
                ⑤这半月来,这是父亲第五次打来电话,而我总是找着不同的理由说着“回电话”的话,最终抛到脑后忘得一干二净。
                ⑥昨天晚上,我像往常一样翻阅《读者》,看着看着,一篇关于乡愁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沉思,尤其有这么一句话“出门在外的游子,别忘了给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回个电话,因为你在外一天,父母的心就在你身上多停留一天”。我猛然想起给父亲回电话的事,当时,时针已指向12点,平常父亲早已进入梦乡。拿起手机翻阅父亲打来的电话,最近也过了两天,通话记录显示6秒钟。要不明天给父亲回电话?我正这样想着,手却不由自主地拨了过去。
                ⑦电话通了,父亲接的比我想象的还快,惊喜地叫着:“儿子?”“爸,这么晚了还没睡?”我“嗯”了一声轻声问道。“怕你回电话过来,就一直守着电话,免得让你担心。” 父亲如实地说,接着不等我问,继续说:“其实,也没啥。快过年了,你又回不来,怕你一人在外孤单,我就想打通电话和你唠唠嗑、说说话,这样你好有个‘伴’。”
                ⑧五年前,自大学毕业在外参加工作后,父亲便成了孤单、牵挂的留守老人,有时想我了就打打电话,又怕耽误我工作,只好简简单单问候几句便匆匆挂掉。记得有一次,父亲在电话里说:“勤打电话,爸就放心了。”起初我还打的多,后来没啥事我就懒得打,反而是父亲给我打的多。由于家里没多少收入,大多都是父亲打来电话我压掉,然后在方便的时候回过去。那晚,回想起父亲打来的电话,我大半夜都没睡好觉。
                ⑨第二天下班,我主动给父亲打了个电话,电话刚响了一声便通了。“儿子,你怎么打电话过来?”父亲惊喜又有些意外,不等我回话又焦急地问起来:“是不是出啥事了?”“不是。”我说道。“不可能,没啥事你从来不会打电话的,一定是遇到事了?”父亲言语肯定地说。“爸,真没事。”我一字一句地说:“我就想和你唠唠嗑、说说话。”哪知,话一出口,父亲丢下一句“长途挺贵的,我先挂了”的话,让我傻愣了好一阵都回不过味来。

              (1) 阅读全文,说说标题中“电话那头的牵挂”中的“牵挂”的双方。

              (2) 第⑧段运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3) 结合加下划线的词语,说说下面人物行为的原因。

              (1)“好,我等你电话。”父亲挂得比我还快

              (2)第二天下班,我主动给父亲打了个电话,电话刚响了一声便通了

              (4) 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 读了本文,对你有何启示?

            • 3.

               一夜能走多远

              那年我高考落榜,心情糟糕。我想出去打工,多挣点钱给父母,或许那样能弥补我对他们的愧疚。父亲说,等把地里农活儿忙完再做打算吧。
                  那时候麦子已经收完,妈妈却病倒了,我家还有一块地没种上苞米。夜里落了一场透地雨,正是种苞米的良机,第二天中午,我和父亲出 发了。
                  种子盛在塑料桶里,父亲刨坑我点种子,每个坑两粒种子。农历五月毒辣辣的阳光似乎要把昨夜的雨水全部收回,地面热得像蒸笼,我汗流浃背,父亲也直喘粗气。太阳落山的时候我已经筋疲力尽,口干舌燥。我们还有四垄地没种完,种子却用光了。
                  我如释重负地对父亲说,正好天要黑了,咱们收工,明天再带种子来吧。父亲没说话,把锄头藏在地头的麦秸垛里,我们回家了。
                  回到家,我喝了水,舒服地躺在炕上想美美地睡上一觉,却看见父亲又在弄苞米种子,我问不是明天才下种吗?现在准备有什么用?父亲笑着说,这块地今晚必须种完,否则将来会欠收。我觉得不可思议,不就差一宿吗?父亲说我们打个盹儿,一宿就过去了,但是种下    去的种子不睡觉啊,同地块的苞米晚种一宿,产量差别可就大了。
                  见我半信半疑,父亲指指屋檐下挂的苞米说,你看吧,这些和囤里的都是这块地的收成,前后就差一天,我拿起檐下的苞米穗与囤里的比了比,短3厘米左右!我又拿了几个比较,无一例外,檐下的苞米个头普遍偏小!
                  原来,去年这片地还没有播种完,突然下了场雨,无法干活,地北头这5垄比其他地块晚种了一天。
                  我被这个事实惊呆了。父亲说,大片地玉米同时吐蕊秀穗时,晚种的这几垄还未吐蕊,错过了最好的授粉期,所以收成差了许多。没想到,短短一天差到如此明显。
                  一个黑夜,一个白天对于我们人类只算一个片刻,但是对于生命周期只有70多天的苞米,的确是一个不短的时间。我们看似漫长的人生不也像一粒种子般短暂吗?刚开始就落后别人一步,如不努力追赶,到后来就像檐下的苞米一样......那天傍晚,我和父亲又回到田里,把那片地全部种完,回到家时已经满天星斗。
                  那年秋天我没有外出打工,而是选择了复读。经过一年的努力,我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一晃12年过去了,我有了稳定的工作,而与我一样落榜外出打工的几个同学,如今还辗转在烈日下的工地上辛苦地劳作,经常为讨要工钱而苦恼。
                  那些装满了理想与希望的种子,短短一夜间,已经吸足了水分,早已迈开了“人生”的脚步,一旦错过,机会永不再来。
              (1) 仔细阅读文章,说出本文的线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题为“一夜能走多远”,结合全文说说这个题目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按要求赏析句子。
              (1)“我 如释重负地对父亲说,正好天黑了,咱们收 工明天再带种子来吧。”中加横线的“如释重负”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农历五月毒辣辣阳光似乎要把昨夜的雨水全部收回,地面热得像蒸笼。”这句话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至少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结合下面句子,思考问题。

              那些装满了理想与希望的种子,短短一夜间,已经吸足了水分,早已迈开了“人生”的脚步,一旦错过,机会永不再来。
                  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结合你的生活感受,用80字左右谈谈你的理解。                                      
            • 4.

              一条流不尽的河

              ①家乡有一条属于我的小河。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没有名字,少有人关注,唯有我时常陪伴它静悄悄地流动。这河其实是碗口粗的一眼山泉,源头是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探险发现的。也许是它太不起眼吧,虽然一年四季从不断流,但几乎没有人留意过它。

              ②那河水在极浅极浅的小沟里流淌,发出轻轻的哗哗的声响,像极遥远的地方飘过来的玄妙的风笛声。你得倾耳聆听,否则风声、鸟鸣声或是你的呼吸声都会将它湮没。只要你全神贯注,那乐音就会穿过你的耳朵钻进你的心窝。甚至有时夜里,还偷偷地跑入你的梦里呢。

              ③我虽然发现了它的源头,却不知道它流向哪里。追问大人,他们大都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然后不置可否地走开。由于我的锲而不舍,终于有人随口告诉我,它流到了嘉陵江,然后又汇入长江。从此,喜爱之余,我对它竟多了一份敬意(这份敬意大多来源于电视里或是图画中的长江那无与伦比的磅礴的气势)。这清澈、明净的小泉竟和我崇敬的长江有着神秘的联系!那时我兴奋了好几天,得意地把这个“惊人”的消息几乎发布给我所能认识的人。

              ④于是,我常常伫立在它身旁,看它匆匆地欢快地前进。我想前方一定有什么在召唤它,就像母亲呼唤我一样。要不它为什么会穿过那块大石的底下,绕过那个小山包,永不停歇地向前?有时我会挖个小潭或是筑个小坝,想留住它。可它绝不眷念,它会在小潭里打几个滚儿就急匆匆地走了,或是毫不犹豫地翻过小坝继续前行。看着它流走的方向,我知道,没有什么能阻挡它流向大河!就像我玩累了要回家,大河应该是它的家吧。

              ⑤不过,什么叫回家,我在读大学后才真正有所体会。

              ⑥那时,我最怕放寒假,回一趟家就似打一场恶仗。一节六七十个座位的车厢里往往塞进来两三百人,坐过这种车的人对“身无立锥之地”有着切身体会。车里大多是学生和返乡的民工,买不到座票的又以民工居多,他们大多衣着马虎,言谈粗俗,有些人的身上脸上还残留着污渍或是建筑工地上的灰尘。像我这样读过几天书的人那时是极瞧不起他们的 ,甚至暗地埋怨他们——非要在这个时候来和我们打挤,令我们不能舒舒服服地回趟家!回到家向家人抱怨,母亲只是淡淡地说:“这就是回家,你现在还体会不到。”

              ⑦大学的第二个寒假,火车上仍然那样拥挤。提前两周买到座票的我安坐在靠窗的位置上,冷眼看着拥挤在过道上的民工,为自己感到幸运的同时也为他们感到可悲,那时我仍认为他们不必为回趟家而忍受这样的折磨。由于中途有人上下,过道上的人也就跟着向前流动,刚才还在你面前的人过不了多久就被挤到较远的地方了,整个过道就像一条流动的河。 

              ⑧不久,一对带着一个四五岁小女孩的年轻夫妇吸引了我的目光。男人穿着印着“##摩托”字样的制服,制服上有几块显眼的油渍,女人穿着简朴而整洁,小女孩被打扮得很惹人喜爱。这一小家子被推挤到我眼前的时候,我看到了令人惊异的画面:各背着一个大包的夫妻俩满头大汗地相对而立,互相把手搭在对方的肩上,身子努力地微躬着,小女孩紧抱着父亲的腿站在两人中间,身下的空间虽然很小,但小女孩竟能安然无恙地避开拥挤的人流。

              ⑨不一会儿,男人挎在胸前的小背包里的手机响了,夫妻俩把身子尽力向下蹲了蹲,妈妈柔声地对小女孩说:“宝宝,接电话,可能是爷爷来电话了。”小女孩懂事地踮起脚尖很费力地拉开小背包上的拉链,抓出一个旧款手机。那铃声是最普通的座机铃声,却仿佛响彻整个车厢,世界似乎都安静了下来。“喂……爷爷吗……嗯……我们在火车上……快回来了……爸爸妈妈给你和奶奶买了好多好吃的……”那甜美的童音和灿烂的笑容深深地感动了我,令我的双眼模糊起来。那画面镌刻在我的记忆里,一辈子都难忘啊!当我反应过来想给他们让座的时候,他们已被挤到远处。看着过道上还在涌动的人流,我竟想起了我的那条小河,一股敬意从心底翻涌上来——家是什么?是父母,是妻儿,是爱啊!回家既是亲人的团聚,亦是一种不渝的信仰!我的眼眶又一次湿润了,我第一次体会到回家竟是这样的令人震撼!

              ⑩又临近春节,前几日路过火车站,眼前的场景还是那样熟悉。各种各样的人挤满了车站,他们有的背着包拎着袋,有的扶着老牵着小。他们的脸上大多没有我当年的焦虑和不安,眼里满是淡定和从容。有人说过,春节回家是最具中国特色的风俗习惯,是历史悠久的人文传统。是的,千百年前,春节将至的时候,驿道上古道边不也是挤满归家的谪人和游子么?我的眼前再次浮现我的那条小河,那奔驰的火车、汽车和涌动的人流不就是一条条流不尽的河吗?家的召唤就是大河的召唤啊!回家是一条流不尽的河,从亘古流向永远!


              (1) 在火车上,我的思想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 摘选文中的词语补充填空。

              可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根据括号内的提示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可它绝不眷念,它会在小潭里打几个滚儿就急匆匆地走了,或是毫不犹豫地翻过小坝继续前行。(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3) 除了“家乡的小河一年四季不断流”之外,文章标题“一条流不尽的河”还有哪些含义?请简要说出你的理解。



              (4) 中国人有着重家爱家的传统,这种传统有时体现在过节回家与亲人团聚的行为上。你怎么看待许多中国人过节时无论如何都要回家团聚的行为?请具体说说自己的看法并陈述理由。

            • 5.

              我的奇葩老师

              胡珺

                  ①王老师是个奇怪的好老师。第一天给我们上课,就走错了好几个班。走到我们班,一直不敢进,站在门口看了好长时间班号,过了一会儿,才憨憨地自言自语:“这次应该走对了。”走进教室,我们才发现,这不是个一般的老头,因为他的眼睛从不看我们,一直看着天花板。我们心里有点气愤——这不是不把我们当回事吗。隔了一会儿,王老师终于开口了,第一句话就是:“对不起,同学们,我的眼睛有点小问题,我天天这样,不是不尊重你们。”说着,就把眼睛儿摘了下来,向我们打招呼。我们这才注意到他的眼睛白多黑少,再看那眼镜儿,上面一圈一圈的螺纹。

                  ②王老师看上去好像“目空一切”,其实对学术上的问题很严谨。有一次给我们上课,遇到一道题目,解着解着,突然卡住了。王老师转过来很有礼貌地跟我们打了个招呼,说:“对不起,这道题有点蹊跷,让我慢慢来解。”然后转过身自顾自地解起来。只听黑板上沙沙沙地响。过了好久,王老师回过头来,斯条慢理地对我们说:“不好意思,这是一道错题,这是我的责任,耽误大家时间了。”话音刚落,大家都使劲憋着,课堂里嗤嗤声此起彼伏。

                  ③我们经常在杂志上看到他的论文,知道他是个学者型的老师。可是老师却很谦虚,穿着也很朴素。在我们印象中,他好像就一件外套,连换的衣服都没有。不仅穿着朴素,在学问上也一点不张扬。我见过他最张扬的一次,还是在班上,还是解一道题。所有同学都解不出来。这下王老师火了,声调提高了八度,说:“让我来,我就不相信,还有我解不出的题目。”此话一出,全班肃静,我们还从来没看到王老师发这么大的“火”。那一节课,王老师安排我们自己做试卷,他拿着个题目,慢慢算起来。一节课过去了,铃声叮叮叮响了。几乎同时,王老师一拍桌子,大喊:“好嘛,终于啃下了你这个硬骨头。”——那道题被解出来。后来我们才知道,那是一道一直有争议的题目,他竟然解出来了,引起了一场全市的学术大讨论。

                  ④这些都是小事,还有更奇葩的事情呢。上一次王老师把我们几个外地的学生约到他家里吃饭。席间师娘跟我们讲了个王老师的轶事,笑得我们喷饭:师娘看王老师工作太认真,就经常陪他散散心。有一次,王老师和师娘在公园里散步。散着散着,王老师说,我去一下厕所。这一去,就等不到人了。后来实在没办法,王师娘就走到厕所边,冲里面喊。喊了半天,里面没人。王师娘问看厕所的大妈。大妈说:“是有这么个人,早就出来了。”王师娘又找了半天,还是看不见人。只好自己回去,到家一看,王老师已经在家。你猜他干吗——一个人趴在那里写东西。王师娘问:“你怎么一个人回来了?”王老师慢悠悠地说:“对不起,在厕所里想起来一道题目,太经典了,赶紧回来写下来,怕时间长忘了。”为了赶时间,那天王老师甚至叫了一辆出租车回家,这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打的。

              (1) 第①段说“王老师是个奇怪的好老师”,结合本段说说他“奇怪”在哪里?

              (2) 指出第③段划线句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3) 说说文章最后一句加下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4) 从全文看,王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6.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一)


              人口与环境

              ①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已经有二三百万年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口的增长一直是很缓慢的。从18世纪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才明显加快起来。目前,地球上的人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数量。据统计,1990年世界人口达到了53亿。

              ②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与世界人口的基本相似(如图)。以解放后为例,1949年我国人口为5.4亿,到1990年则增长为11.6亿,翻了一番还多。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2%。

              ③人在一生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如水、空气、土地、动植物资源、能源等。这些资源都需要从环境中获取。随着人口的高速增长以及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人类必然要向环境索取越来越多的资源。然而,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环境为人类提供各种资源的能力是有限的。这样,人类不断扩大的需求与有限的资源之间便产生了尖锐的冲突。

              ④就拿耕地来说,耕地上生产的粮食是人类食品的主要来源,然而人类所拥有的耕地现状却不容乐观。地球表面的陆地大约只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30%,而耕地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1%左右,并且可供开垦而尚未开垦的耕地已不多。与其他国家人均耕地面积相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只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左右。随着人口的增长,很多耕地变成了住宅用地,再加上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因素,使人均耕地面积急剧下降。据统计,1951年,我国耕地有1.08亿公顷,人均耕地0.19公顷。到了1981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下降到0.99亿公顷,人均耕地也只有0.10公顷了。如果人口再无节制地增长下去,我国人多地少的局面将会越来越严峻。

              ⑤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冲击和压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毁林开荒、开垦草原、围湖造田等措施,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气候失调,洪水、旱涝等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A]我国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例子。[B]黄土高原原来有茫茫的林海和无边的草原,非常适合人类生活。但由于人口过于集中、长期掠夺式的开发和战争等原因,破坏了植被,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平衡失调。[C]如今,黄土高原的许多地方已经变成了沟壑纵横的荒山秃岭。[D]可见,人口过度增长是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的重要原因。

              ⑥为了人类世世代代有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做到有计划地发展。

               (1)第④段加横线的“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它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控制人口过度增长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概括第一部分(①至⑤段)的大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十一岁的阳光   

              逼着自己撕开一丝眼缝,感觉还有些迷糊,少年毕竟是贪睡的,可转念一想,还得早些去学校,依拉的事是大事,万万不能耽搁。我揉揉眼,从床上爬起来。

              太阳把瑞丽江照得如金子般闪亮,晨风在江面飞过,一会儿钻进树丛里,一会儿钻进水汽中,一会儿钻进村寨里。我来到依拉家的竹楼下,大声叫:“依拉”。依拉下楼来时,眉皱皱的,我把手里的钱朝着她一扬,说:“ 依拉,一定没事的。”她抿着嘴羞涩地笑了,露出可爱的小虎牙。

              我们在路上遇到了班主任岩坎老师。依拉一直低着头,我竭力地抬起头来,说:“老师,依拉的爸爸去缅甸背玉石毛料,伤了脚,家里也没有钱让她读书,她快读不成书了……”岩坎老师说:“不怕不怕,我们一起想办法。”我说:“能不能把我的学费分一半出来给依拉缴学杂费,等以后有钱,再补上,好不好,老师?”我心里在想,现在依拉家里是拿不出钱的,我每个星期有生活费,可以慢慢省出来,不但可以替依拉缴上学费,还可以替她补上生活费。老师说:“艾傈,你们不用担心,我来想办法。”他的脸又转向依拉说:“没事的,学费我先给你垫着,好好读书就是了。你还这么小,不上学可不行。”我们两人不愿意老师这么做,因为老师也穷,我们是知道他家家境的。依拉不知道该怎么说,放声大哭起来。

              因为家里和学校隔得远,我们都是住在学校,星期天回家带上一周的粮食和菜,平时就自己做饭吃。一个人的饭菜两个人吃,我知道是不行的,得想想办法。该用什么办法给依拉找生活费,再把岩坎老师垫的钱还上?

              靠近公路边有一个工地,一群大妈在那里砸石子。我对依拉说:“这个我们能做呀!要不了多久,我们就会把学杂费挣回来。”起初我们想,不就是砸个石子吗?多大的事!结果可不像我们想的那样:用力小了,砸不破;用力大了,一会儿就累了,还会把石子砸碎。另外,两只手得配合默契,要不石子会飞出老远;眼睛也得留神,一锤下去,有时砸不着石子,倒把自己的手砸得鲜血淋漓。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我们下午放学就去工地砸石子,每天干一个小时,再回去做饭、写作业。干了一星期,两个人得了六块钱,我们商量先给老师送去。

              第二天我们去送钱时,岩坎老师看到我们笑笑地说:“听说你们每天去砸石子,是不是很辛苦?”我们异口同声地说:“不辛苦、不辛苦……”老师问:“不好好读书,怎么想着去砸石子呢?”我鼓起勇气说:“老师,我们不能连累你给我们垫学费,我们想用自己的双手挣出来。”岩坎老师笑得更灿烂了:“好好好,你们这种自立精神值得表扬,只要不耽误学习就好,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成为班上最优秀的学生。只是这钱,老师不能收,就算我给你们的奖励吧!”

              那一年,我们都是11岁。                                              

              (1)联系全文,说说题目中“阳光”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写出一种,并说出它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说说文中的“艾傈”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两位小女孩的求学经历,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砂锅

              文/沈周霄

               ⑴当北国大雪纷飞时,南方小城的冬恐怕也是该来了。

               ⑵枯黄的杏叶、鹅长的榉叶、宽脆的桐叶,都不约而同地从树上飘落,等待着冬天。

               ⑶渐冷的北风刮得脸干干的,猛烈的吻把大人、孩子的唇都亲出了老皮,无论怎样洗澡都会觉得干涩、干涩、干涩,是时候熬一锅绵软粘稠的粥了。

               ⑷七岁那年,也是这样一个冬天。父亲每天都起早,为我熬粥。我肠胃不好,吃不得油条、大饼,家里又贫困买不起羊奶;一碗清粥,就着大头菜、宝塔菜或咸菜,热乎乎,香喷喷,清爽爽,一嘴下去,心旷神怡。这样的一碗粥,是父亲用家中仅有的一只破砂锅熬就的。这砂锅本是过年时炖肉用的,不过有回它和灶火亲吻得激烈,不小心破了相,有了几条细细的裂隙。父亲说,没关系,锅是好锅,只要用熬粥的浓汁润泽下裂缝,还能用。果不其然,熬粥熬久了,这口破砂锅不仅滴水不漏,熬出的东西还特别入味。

               ⑸随着年纪日长,我的身体强健起来,肠胃病好了,熬粥的砂锅渐渐也便搁置少用了。大学毕业后,我有了稳定的工作,母亲也一直担任医院的领导,家境渐渐丰裕,彼此都有忙碌的事情,熬粥这种慢活渐渐跟不上生活节奏。直到前几年,母亲突然得了癌症,艰难的化疗让她睡不安、吃不下。一天早上,我见父亲拿出一只崭新的砂锅,通白的陶色上有着一个大大的福字。我知道,父亲又开始熬粥了。为了让母亲补充营养,父亲把猪肉切成细丝,加上一些菜丁,放在砂锅中小火慢熬,常常一忙就是一个早晨。砂锅的福字慢慢熬成了红色,父亲的额角慢慢熬成了白色,粥喷香、喷香的,母亲尝了口,眼角湿了。

               ⑹福字砂锅最忙的时候,是妻刚生完小宝时。母亲经过几轮化疗、休养,病情明显好转,皮肤从原先的干涩变得丰腴。这砂锅,便热闹起来!早晨菜肉粥,中午骨头汤,晚上鱼头煲……父亲如同一位魔术师,一口锅,十八般手艺,母亲和我妻子的一日三餐,他照料得井井有条。

              ⑺近年,小宝渐长,父亲渐衰,那口福字砂锅也不意间烧出了裂痕,我舍不得扔却它,把它擦了又擦。每逢假日的清晨,洗好薏米、燕麦、赤豆、黑米、红枣,放入锅中,给父亲、母亲、儿子和妻熬上一锅暖暖的五谷粥。

              ⑻岁月回环,时光似箭。一瞬间,我也快到不惑之年。

              ⑼命运之火,也曾把我烧裂,让我们家庭几经坎坷, 但一碗粥的浓汁,足以温润那些生命中的寒冷与裂隙。                                                       (來源:微信号简书)

              (1) 本文围绕“砂锅”记叙了哪几件事?请分条简要概括。

              (2) 本文第3段划线句子,作者着力刻画“渐冷的北风”看似与“砂锅”无关,能否删去?为什么?

              (3)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9段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4) 读这篇文章,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形象?请简要分析。

            • 8.

              最后的犁

              秋天的田野,空旷高远。

              靠近河滩的田地上,几个身影在阳光下晃动,那是刘桥村最后的耕耘者。

              “吁——喔——”根生老汉手举鞭子,高声吆喝着牲口。苍老的声音,在秋风中一颤一颤,像是一曲悠长的牧歌。

              老黄牛拉着一架犁,在前面不紧不慢地走着;老根生手扶犁把,走在中间;后面,是他10岁的孙子壮壮,正挎着一只竹篮子,朝犁沟里撒肥料。

              喝足了秋后的一场透雨,田里的土酥酥的、软软的。明晃晃的犁铧插进土里,将一块块带着湿气的黑土翻上来,枯黄的衰草和豆叶便被掩在土下。

              犁完一趟,调转头,扎好了犁,老根生便折回身来,帮着孙子撒肥料。

              竹篮有些沉,孙子趔趄着身子,努力挎着,小手麻利地抓起一把把肥料,撒进新翻的犁沟。

              看着眼前这个可爱的小家伙,根生老汉的心里蓦地生出了一种暖意。老伴去得早,几年前,儿子儿媳又都到南方打工去了。整个家里,就只剩下这一老一小两个人了。有时候,老根生就想,幸亏留下了这孩子。不然,自己会多孤单呢!

              将肥料撒到地头,担心累着孩子,老根生问,“壮壮,累不累?累了咱就歇一会儿。”

              “爷爷,我不累。天晚了,咱还得多犁几趟地呢!”

              “好嘞,要是不累,咱就再干一会。”说着话,老根生扶起犁,喝了声号子。老黄牛就又不紧不慢地走动起来。

              正是秋种翻耕的时节,大片的田野里却冷清清的。蓝天黄土之间,一头牛,一架犁,两个人,排成一个小小的队伍。一来一去,一去一来,在秋日的夕阳下,定格成一帧发黄的影像。

              又犁了好几趟,见孙子脑门上已沁出密密的汗珠,根生老汉便喝住牛,扎稳犁,让这小小的队伍就地休息一会。

              温润的泥土被太阳晒得暖暖的。壮壮拣了一堆土块,跪在地上,玩垒房子的游戏。老根生就坐在新翻的土上,不紧不慢地燃着一支烟,日有所思地静静地看这空旷的田野。

              有风吹过,河滩对岸隐约传来机器的轰鸣声。老根生知道,那是推土机在推对面村里的房子。年前,镇里村里就开过几次会了,说是市政府要在这里流转土地,建什么工业园区。这一带的几个村子要全部迁走,迁到城市郊区的还原小区。并且还安排年轻人到附近的厂里上班,老年人进敬老院养老。

              政策一下,村里人就一拨又一拨的拿着拆迁费走了。可根生老汉一直没走,他跟村支书讲好了,无论如何也要等他再种完这最后一季庄稼。村支书尽管很不理解,但终拗不过他,只好答应了。这些天来,夜夜睡不着觉,一季庄稼也就几十天,就怕日子一溜烟似的过了,因为他实在不愿离开这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以及伴他耕种的这头牛、这架犁。

              一群大雁排成“人”字,鸣叫着从天空飞过。老根生心中一酸,大雁飞走了,明年还能再飞回来,而自己呢?明年还能再回到这里吗?

              想到这,老根生长长叹了一口气,有泪水顺腮边落下。

              “爷爷,你怎么了?是想奶奶了吗?”听到根生老汉的叹息,玩得正欢的孙子停下来问。

              老根生摇摇头,又点点头,擦拭着眼泪,“没事,你玩吧,爷爷没事。”

              孙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说,“我知道了,爷爷一定是在愁搬家的事呢。爷爷别愁,听咱村的杠子叔说,那新家里有超市、有学校,还有能喷水的小公园呢,可好玩啦!”

              小家伙转动着两个乌溜溜的大眼睛,说得很是兴奋。

              根生老汉狠抽了一口烟,心想,小孩子家哪会想那么多,咱农民种了一辈子地,土地就是自己的亲人一般,这一旦离开了土地,今后的日子可咋过呢?

              (A)夕阳斜射下来,将整个大地染成一片暗红。地边的草丛里,秋虫子断断续续地叫着,声音发着颤,有些凄婉和孤零。

              老根生掐灭了烟头,站起身,招呼孙子,“壮壮,来,歇好了,咱再接着干。(B)最后一季庄稼了,可得好好种啊!”                   (选自《羊城晚报》作者 刘剑飞)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绘了一位社会转型中老农人复杂的内心世界,也倾注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B.“河滩的机器轰隆声”“要建工业园”等流露作者强烈的反感,批评强拆乱建行为。

              C.“老根生叹气流泪”是对搬家之事发愁,他不喜欢孙子描述有超市、有学校、有喷泉的新家。

              D.小说以“犁”为感情线索,勾勒出浓郁的“桃源”世界。语言华丽典雅,讲究情理交融。

              (2) 联系上下文,品味画线的句子A和B。

              (1)A句(提示: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2)B句(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人物感情)

              (3) 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老根生是个怎样的人。

              (4) 文章题目“最后的犁”有哪些含义

            • 9.

              天色已晚

              ①天色暗下来,周老师浑然不觉,依然沉浸在讲课之中。那间小屋因为雨季的到来而显得愈加灰暗与潮湿。光线太暗,屋里又没有灯光,周老师几乎看不清楚对面孩子的面孔。

                ②后来,他停下来,走下讲台,打开了临街的那扇窗户。不知是屋子里绵绵不休散发出来的霉味呛住了他,还是窗外冲进的凉气刺激了他,他狠狠打了一个响亮的喷嚏。因为那个喷嚏,我们激灵了一下,从聚精会神的沉思中齐刷刷地望向窗外。那扇木窗因为久未打开,在“吱吱”作响之中被周老师抹满粉笔灰的手撕裂开,给人一种粉身碎骨的感觉。这时候大风裹挟着雨水的湿气气势汹汹地杀进屋子里,巨大而响亮的哗啦啦的落雨声开始灌满所有人的耳朵。

              ③  如果你足够勇敢,你现在就背着你的书包冲出去。周老师并没有合上窗户,任凭凉气和雨花肆意地冲进屋子里。他又走上讲台,扶着讲桌,尽量使自己摇摆着的身体显得平稳一些。只是他刚说完话,一道闪电的亮光便划破天空,刺进教室,打亮一张张稚嫩又黝黑的脸。接着咔嚓一声巨响,我们感觉那雷电仿佛就在头顶炸裂。

              ④  如果你足够勇敢,你现在就背着你的书包冲出去。周老师重复一遍刚才的话,我们才发觉天色已晚,下午放学的时间到了。窗外暴雨下得畅快而淋漓,没有人知道雨会什么时候停下来。

              ⑤  周老师的话让教室里立刻产生一阵骚乱。我们相互望了望,迟疑着,是否要真的冲出去。我们似乎已经听到了母亲在家的呼喊声,望见了父亲披着雨衣正走在通往学校的路上,甚至还嗅到了厨房炒锅里飘出来的菜香味。可是,片刻安静后,大家还是没有一个人敢于离开座位。

              ⑥黑暗的屋里升腾起一片恐惧的氛围来,像一只只魔鬼的手从黑暗中伸过来。

                   ⑦ 周老师瞪着眼睛,两只眼睛喷着熊熊火焰,一声不吭,然后默默收拾着讲台上的东西。我看见他将几本教科书塞进怀里,摇摆着身子走下讲台。周老师没有带雨具,他跛着脚向教室外走去,脚步迅疾而沉稳。我们立刻醒悟过来,慌慌张张收拾起桌面上的东西跟在他身后冲进雨中。

              ⑧  其实那天教室里没坐几个孩子。我们冲出教室的时候看见周老师侧身让开,站在门口急切地大喊起来——快点跑,房子要倒了。

              ⑨  我不知道,那天周老师是不是这样喊的。我记忆中,他嘶哑着嗓子,喊叫声响亮又沉闷,混合在风雨雷电声中,模糊又清晰。那天,我似乎还听到了秋生的一声惨叫。

              ⑩  当我们跑出去很远,回过头来的时候,我看见那座充当教室的土房子已经倒塌,淹没在朦朦胧胧的水雾之中。

              ⑪  秋生是最后一个赶上来的,他在后面啊呀叫着挺吓人的。我们一个比一个跑得快。后来秋生还是跑到了我的前面。因为恐惧,我在后面紧紧追赶着秋生。在狂躁与朦胧的世界中,不知怎么我忽然想笑。

               ⑫ 因为我发现有一只歪斜着泥脚印,像枚图章清晰地印在秋生肥大的屁股上面。

              ⑬ 那天过后,我们来到了一个有砖瓦的教室里复课。只是我们再也没有见到跛着脚的周老师来上课。替换他的是一个年轻漂亮的梳着大辫子的女老师。那天过后我发现秋生好多天都还穿着那件印着泥脚印的大裤衩来上学。他肥大的屁股载着那个泥脚印,总喜欢在我们眼前扭来扭去。我们看了想笑,眼眶里却总是忍不住噙满泪水。

              (1)选文标题作用是什么?

              (2)请简要赏析选文第②段加横线的句子。

              (3)请简要说说“我”在文中起的作用。

              (4)说说你对选文结尾“我们看了想笑,眼眶里却总是忍不住噙满泪水”的理解。

              (5)从选文内容看,周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 10.
               雨中的男孩  
                ①春鳅夏鳝冬至狗。老天爷也知道这几天该吃狗肉了,天气骤然地就冷了下来。晚上,坐在值班室里,看着窗外浙淅沥沥的细雨。同事们想吃狗肉的念头一下就活蹦乱跳地冒了出来。有了念头。第二天,我就和一位同事去山下寻狗。谁知,我们走了几户农家,却一直没有结果:我知道,喂大一条狗不容易,农民和狗早已有了感情,不是有特别紧要的事情。谁也舍不得卖;但我们不死心,继续在村里寻找。
                ②又走了几户农家,终于,在最偏远的一户里,我们看见了一条壮实的本地土狗。那土狗的样子,特别惹人喜欢。我们找到狗的主人。主人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40岁左右,但一脸的皱纹。跟树杈子没两样。当我们上前说明来意,农民的头立马就摇得像拔浪鼓。我回头看了一眼同事,摊摊手,做了一个无奈的表情。此时,同事的两眼,正死死地盯着那条土狗。我回过头,看了一眼农民,说了一个平时我连想也不敢想的价钱。
                ③农民先是一愣,随后看了看屋里,顺着农民的目光,我们看见屋里的床上躺着一位面容憔悴的妇女。那妇女干生生的脸上,竞没有一点儿肌肤应有的光泽。我知道农民心动了。看来还是钱能通神。我的脸上,溢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④这时,农民再次看了一眼床上躺着的妇女,猛吸了一口草烟,大步走到拴狗的柱子前。我接过拴狗的绳子时,农民的儿子放学走进了院子。农民的儿子10岁左右,虽说穿得有点破,却是一个长得很阳光的小男孩。
                ⑤男孩听说我要买狗,一下呆住了。片刻,男孩反应过来,蹲下身子,一把抱住狗,嘴里大喊着不卖不卖!农民看男孩的样子,身子僵了僵,也慢慢地蹲下去。农民在男孩的耳边不停地说着什么。男孩双手抱着狗,瞬间,一串串泪珠,就在男孩的脸上,落雨一样地婆娑了起来。
                ⑥我和同事愣在那里,不知所措。那天,我和同事牵着狗上山时,谁也没说话。回到站里,看见狗,站里的同事全欢呼雀跃起来,整个小站一下就焕发了生机。我把狗拴在厨房门口的树上,一个人悄悄地回了宿舍。
                ⑦谁知,吃过晚饭,同事跑来说,狗不见了!我一听,翻身起床,到拴狗的地方一看,狗是扯断绳子跑的。我知道,狗肯定又跑回去了,狗是通灵性的,认识路。
                ⑧此时, 雨,忽然大了起来。
                ⑨回到值班室,听着外面越来越大的雨声,想到丢失的狗,同事们开始互相埋怨。坐在那里,我没说话,脑中闪现的,是小男孩抱着狗流泪的样子。忽然,门外传来了汪汪的两声狗叫。我心里一惊,跑出门看,上午的男孩,牵着狗,站在门口,浑身被雨水淋得湿透了。男孩看见我,脸上露出一丝憨厚的笑容,说,叔叔,你们买的狗跑回了我家,我爸叫我给你们送来。说完,男孩把手中的绳子递到了我的面前。
                ⑩我站在那里,傻了似的,目光虚虚的不敢去碰男孩的眼睛,心里的愧疚软软地堵着,就像泡了水的豆子,胀胀的透不过气来。好一会儿,反应过来,我忙叫男孩进屋坐坐。男孩把绳子塞到我手中后,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转过身,跑入雨中。
                ⑪屋里的同事愣在了那里,谁也不说话。
                ⑫第二天,杀狗的师傅上山时,狗,早已不知了去向。

              (1) 从发现“狗”的那刻起,一直到最后“狗”不见踪影,“我”的心理发生了复杂的变化。请将下面“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填补完整,每处不得超过4个字。
                “我”的心理变化:无奈→ ______ → ______ → ______ 

              (2) 品味下面句子中的加下划线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我站在那里,傻了似的,目光 虚虚的不敢去碰男孩的眼睛,心里的愧疚 软软地堵着,就像泡了水的豆子, 胀胀的透不过气来。

              (3) 文中第⑧段是什么描写,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4) 文章中的男孩是个什么样的孩子(结合文章内容来谈)?文章的结尾说,“第二天,杀狗的师傅上山时,狗,早已不知了去向。”,为什么狗又不在了?(请结合本文,说说你的理由。)
              (5) 第⑥段中说“农民看男孩的样子,身子僵了僵,也慢慢地蹲下去。农民在男孩的耳边不停地说着什么。”请结合上下文内容,揣摩农民此时的心理,用第一人称把他对儿子讲的话表述出来。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