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那个春天,很暖

              章月珍

              ①女儿一岁时,婆婆得了精神疾病,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自己每天买菜做饭洗衣服,只是一到傍晚,就会出现幻觉,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把家里的东西扔掉。记得有一次女儿感冒,婆婆竟然把感冒药全部扔到了池塘里,还振振有词说那些都是毒药。说着说着,婆婆害怕地哭了。女儿在一边也哭个不停。我看着两个泪人,也忍不住哭了。

              那个冬天,很冷……

              ③女儿五岁那年,有一天她(     )地对我说:“妈妈,我可不可以换掉我奶奶呀?我要让惜愉的奶奶做我的奶奶!”我说为什么呀?她说:“我的奶奶一点都不好!从来没有疼爱过我!但是惜愉的奶奶对惜愉可好了,每天来幼儿园接惜愉回家,回到家还给他做好多好吃的,冬天灌好热水袋给惜愉捂手,夏天拿着扇子不停地给惜愉赶蚊子。”我把女儿搂在怀里:“这世上每一个做奶奶的都会疼爱自己的孙女。奶奶之所以没有好好疼爱你照顾你,那是因为她病了。从你出生的那天起,她注定是你一辈子的奶奶,这个谁也无法代替的。”女儿(     )地低下了头。

              ④女儿七岁时,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她回家狠狠地把书包扔在桌上,(    )地说:“我有这么个奶奶真是倒霉死了!害得我天天被同学们嘲笑,抬不起头来!”我问怎么了?她说:“奶奶每天去菜市场买菜,每天都经过我们学校。你说她可笑不可笑,冬天扇扇子,夏天戴个绒线帽,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婆子!”我气得把女儿的书包扔在地上,恶狠狠地说:“别人可以看不起你奶奶,可以嘲笑她,歧视她,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是她最亲的人,你的身上流着她的血!你要想同学们尊重你奶奶,首先要做到自己尊重你奶奶!不管奶奶变成什么样子,她永远是你要去敬重的人!”女儿第一次看到我如此情绪激动,不停地说:“妈妈,我错了。”

              ⑤女儿九岁那年,有一天我送她去学校。远远地看见在学校门口有三个小男孩子正将香蕉皮扔向婆婆,我刚想制止,却见女儿用力挣脱我的手,飞一般地跑过去,用小小的身体护着她奶奶,大声地喊着:“不许你们欺负我奶奶!”三个男孩愣住了,呆立在那里。我走过去,轻声对他们说:“我不跟你们讲大道理。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每个人也都会有生病的时候,想想看是不是?”三个男孩子愣了一会儿,慢慢地走到我女儿面前说:“我们再也不欺负你奶奶了。”

              ⑥女儿十一岁那年,院子里开满了鲜花。她让奶奶手持一根木棍,木棍的一头系着一根漂亮的红丝线,红丝线在风中轻盈地飘着。女儿说她在和奶奶钓蝴蝶。我问,没有钩怎么能钓得着蝴蝶呢?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看着她们祖孙俩灿烂的笑容,我也笑了。

              ⑦那个春天,很暖……

              (1) “女儿”对“奶奶”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五岁时

               

              七岁时

              觉得奶奶可笑,看不起奶奶。

              九岁时

               

              十一岁时

              与奶奶一起玩游戏,疼爱奶奶。

              (2) 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怯怯地 愤愤地 失望地   B.失望地 愤愤地 怯怯地

              C.愤愤地 怯怯地 失望地   D.怯怯地 失望地 愤愤地

              (3) 理解文章第②段的含义。

              那个冬天,很冷……



              (4) 谈谈你对文中第⑥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



              (5) 文中的“我”既是儿媳,又是母亲,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作为儿媳,“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母亲,“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女儿”的经历给你带来哪些关于“成长”的思考,请结合原文,写出两点启示。
            • 2. 现代文阅读Ⅱ
              老汪栗子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1)请通读全文,然后参照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动人故事。
              晚开店→        →收野栗→    
              (2)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⑥段中画横线处关于打野栗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结尾说“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此句中的“悄悄”有什么表达效果?
              (5)如果你是文中被老汪资助的大学生,在拿起被压在簸箕底下的钱的一刹那,你会怎么想?
            • 3.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那些卑微的母亲
                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个老妇人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她弓着身,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要吗?”彼时,朋友正讲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她于是将身体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五香花生要吗?…”
                ②她一连问了几遍,却都被朋友的说笑声遮住.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我问:“是新花生吗?怎么卖呀?”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说“新花生,三块钱一包,五块钱两包…”我掏了五块钱,她迅速把两包花生放在桌子上,慢慢退回去,奔向下一桌.
                ③每一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有五十多岁了吧,头发灰白,晒得黑红的脸膛上布满细密的汗珠,有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她弯着腰用力檫着地,超市里人来人往,她刚檫过的地,马上就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她马上回过头来,重新檫一遍.
                ④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她的头垂得很低,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只看见她的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血丝.她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人,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语气凛凛地训斥:“你就不能小心点?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块呢,你赔得起吗?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拉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泪水瞬间涌得满脸都是.她语无伦次地说:“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我下次一定小心…我慢慢还,行吗?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几乎是在低声哀求了.
                ⑤逛街回来,遇上红灯.我们被交通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外,等待车辆通过.这时,马路中间正在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只绿茶瓶子.瓶子里还有半瓶茶,在马路上骨碌碌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辗上.忽然,就在我身旁一个女人猛地冲过去,几步跳到马路中间,探手捡起那个瓶子,迅速塞进身后的蛇皮袋里.她的身后,响起一大片汽车尖厉的刹车声,司机气急败坏地冲她嚷:“抢什么抢,不要命了!”
                ⑥她一边陪笑着往后退,一边扬起手中的瓶子冲着我们这边微笑.我回头,这才看到,我身后还有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孩儿,也竖着两根手指在冲她笑.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我明白了,她是一个贫穷的母亲.那个瓶子,不过一两毛钱,可对她而言,可能是一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
                ⑦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人.天不亮就满城跑的送报工,满面尘土的垃圾工,摇着拨浪鼓收破烂的师傅,被城管撵得到处跑的水果小贩…她们身份卑微,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她们又无比高尚,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⑧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
              (1)概括文章第③④的主要内空.(不超过30字)
              (2)文章第①段“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形象?
              (3)通读全文,文章标题“那些卑微的母亲”中的“卑微”有哪几层含义?
              (4)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品析.
              ①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
              ②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
              (5)通读全文,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卑微的母亲”?
            • 4.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父子的母校
                                               韦如辉
                ①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楂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②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③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④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父亲从嘴里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⑤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⑥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一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⑦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⑧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来.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⑨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
                ⑩儿子似乎很有眼色,每当喘着粗气的父亲将要蹲下放柴草的时候,儿子都会从柴草的底下扶上一把.儿子这一把的力气尽管很弱小.但的确能够减少父亲身体弯曲的痛苦.
              ⑪父亲夸,好儿子!
              ⑫儿子笑了笑,两颗俏皮的虎牙闪动在父亲的眼前.
              ⑬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好吗?
              ⑭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
              ⑮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⑯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来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
              ⑰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头的车才能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一串长音.
              ⑱儿子想说,爸,别说了,您已经说过无数遍了.然而,儿子没有说,儿子怕父亲不高兴.怕父亲改变主意,怕父亲不带自己去他美丽的母校.
              ⑲风吹到脸上,夹杂着雾气的潮湿,多少有点儿刺骨的感觉.
              ⑳但儿子身上很快淌了汗,而且额上的汗珠已如小虫子似的爬来爬去.
              ㉑父亲转过身来问,累吗?爸驮你一会儿.
              ㉒儿子咬紧牙关说,不要!然后把胸脯挺得树一样直.
              ㉓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㉔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来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儿子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
              ㉕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异常兴奋,眼睛里放射出万丈光芒.父亲说,看,这块,就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㉖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
              ㉗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室哩.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的那㉘儿子当然看到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
              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㉙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㉚从县城回来,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㉛后来,儿子真到县城读书.父亲对儿子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的母校,那家伙!
              ㉜再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㉝儿子什么都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父亲.里装的那几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来的.
              ㉞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为马呢?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11期)
              (1)依次填写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儿子明白了父亲其实没有“母校”
              (2)⑧-⑫段与小说的核心内容“父子的母校”看似无关,实则联系紧密,请说明理由.
              (3)儿子对父亲怀有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感?
              (4)下列有关“父亲”的语言描写,有符合人物身份的,也有不符合的,试作分析.
              ①“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②“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
              ③“信不信?那家伙!”
              (符合)第    句.    
              (不符合)第    句.    
              (5)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很感人,请作具体分析.(写出两点)
            • 5.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敬爱的“号兵”
                                                    琦君
                求学时代,对负责学生事务的老师,多少总有点畏惧与反感.我中学的训导主任姓沈名咸曾.我们就在“曾”字的边上加一个竖心旁,变成“咸憎”,人人都不喜欢的意思.
                沈先生兼任我们公民课.在普遍重视语数外主科的心理之下,对于教公民课的老师,自然又是“另眼相看”.可是因为他是训导主任,大家都有所顾忌.
                第一天上课,我们屏声息气地注视他走进课堂,一个个正襟危坐,作出很专心听讲的样子.他穿的是藏青色毛料中山装,线条笔挺.皮鞋擦得锃亮,走在地板上发出“咔咔”的清脆响声.比起穿长袍布底鞋的语文老师来,要神气也洋派得多了.他开口说话前先点名,点一个名字抬头看一眼,仿佛看这一眼就把你牢牢记住似的.他点完名,开始说话了:“我的名字你们一定都知道了,我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沈浩滨”三个字,接着说,“浩瀚的浩,海滨的滨.是我大学老师给我起的,广大辽阔的意思.我很喜欢这个名字.”
                我扭头看同桌的沈琪,她把“浩滨”二字端端正正地写在笔记本上,却在下面写了“号兵”两个字,又很快地画了一个大兵吹号的草图.沈先生打开课本又合上,和气地说:“今天是第一天上课,大家随便谈谈.你们经过一星期的新生辅导,对学校的各项规则,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看来很民主的样子.
                沈琪马上就举起手来说:“我有问题.”沈先生点点头,沈琪站起来大声说:“请问沈先生,为什么住校的同学可以不穿制服,而走读的同学一定要穿,这不是不公平吗?”
                沈先生却微笑地说:“我来解释一下.本来,穿制服是为了整齐划一,当然最好是全体同学一律穿制服.但学校为了体谅住校同学自己洗制服、烫制服忙不过来;不勤洗的话,穿在身上反而不整洁,所以才通融,除了周一、周五有周会的日子以外,可以不穿制服.走读的同学,在校外要表现学校精神,一定要穿制服,好在穿脏了可有家里人洗.”
                沈先生说得很有道理,我们想不出话来反驳了.可是沈琪又说话了:“在一个课堂里上课,有的穿制服,有的不穿,就是不整齐嘛.”
              “如果住校同学愿意天天穿制服,当然再好没有,只要能保持整洁.沈琪,因为你是走读的,才会这样想.如果你是住校的话,一定会觉得这样的通融是很合理的.”
                沈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博得同学们的好感,后来和沈先生接触久了,我们对他也就佩服起来.
                他在周会上向大家作报告时,常常喜欢把一只手圈成一个圈,放在嘴边,好像可以把声音扩大似的.我们顿时觉得他很是名副其实的“号兵”.有一次他带我们远足,教我们唱进行曲,我们就告诉他把他的名字“浩滨”改写为“号兵”的事,他听了拍手大笑说:“好极了,以后你们更得听我的号声,行动要迅速一致啰.”他说:“号兵是行军时吹进行曲的前哨兵,要勇敢、机智,要以全副精神投注入号声之中;吹出来的调子即使单调,却有振奋人心,鼓舞你勇往直前的效果.就连学校里吹起床、升旗、作息号的工友,都要负责、守时,全校师生都得听他的号声.你看他吹号时全神贯注,挺身而立的神情,是不是像一只报晓的公鸡,多么自信和威武啊!”
                沈先生的一席话,使我们对原来是开开玩笑的“号兵”的名称,也领略到一层新的意义.
                初三时,沈先生不再教我们课了,但因他是训导主任,我们仍常常和他接触,那就是犯了过错被请进去“吃大菜”(受训斥的意思),可是沈先生的“大菜”是可口而富于营养的.他并不板起面孔训话,而是先讲个笑话或故事,让我们自己想想,错在哪里?比方说,有一次我们住校生三五个人在一个周日的晚上,请外出假去看一场马上要下片的电影.学校批准我们八时半以前一定要返校.电影散场不到八点,回校时间是绰绰有余的.可是当我们经过一间饺子店时,那股香味实在太引诱人.原可以买回来吃,但总觉得坐在店里正式吃,有一派做大人的味道,于是就进去围坐一桌,大吃了一顿.又在水果摊上买了甘蔗菱角,心满意足地回校.到了校门口,大门已关上,才知已过八点半,快九点了.幸得好心的老工友悄悄开边门放我们进去,舍监已经把眼睛瞪得铜铃似的了,站在宿舍门口等着我们被“一网打尽”了.大名被记下来,直接送到校长室.我们并不怕训导主任的“大菜”,怕的是校长.
                我们走进校长室,沈先生也在座.校长还没开口呢,他先说话了.他说有一个孩子,总是不听父母的话,每回外出时叫他早点回家,他总是晚归来.有一天,他又要出去了,父亲厉声的说:“这次出去就别回来了!”孩子在外却越玩越没劲,心里有一种无依的感觉,反而提早回家了.看见父母正在门口张望,母亲又高兴又意外地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回来了.孩子一向倔强,不愿把真心话说出来,他说,因为爸爸叫我不要回来嘛,所以我回来了.母亲“扑哧”一声笑了.从那以后,他再也不迟归了.讲完故事,沈先生笑眯眯的,校长也笑了,气氛立刻缓和下来,大家心里也就放松了.幸得沈先生率先开口“定调”.
                沈先生后来要去英伦留学了,我们真的好舍不得他走.沈先生古书读得多,英文又好,他是应该出国深造的.
                临别之前,我们全班合作,由我执笔写了一首送别沈先生的诗.还记得那首诗的结尾是这样的:我们敬爱的号兵/有如我们的父亲/我们圈起手/吹起离别的号声/祝敬爱的老师/此去万里鹏程…
                                                                       (选自《母亲的金手表》,有删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正
              危坐     ②浩
                    ③通
                    ④
              绰有余    
              (2)琦君以“敬爱的‘号兵’”为题目,回忆了自己与沈先生共处时一段耐人寻味的日子.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与沈先生有关的两件事.
              (3)琦君文章的风格平和温婉、亲切自然,刻画人物读到细腻、呼之欲出.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任选其一即可)
              ①第一天上课,我们屏声息气地注视他走进课堂,一个个正襟危坐,作出很专心听讲的样子.
              ②他穿的是藏青色毛料中山装,线条笔挺.皮鞋擦得锃亮,走在地板上发出“咔咔”的清脆响声.比起穿长袍布底鞋的语文老师来,要神气也洋派得多了.
              (4)凡是学生,对任教老师的第一堂课往往印象深刻些.“沈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博得同学们的好感,后来和沈先生接触久了,我们对他也就佩服起来”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号兵”是沈琪听课分心时,信笔拈来安给沈先生的绰号,她运用谐音的创意带给我们别样的乐趣.文中沈先生的一席话又让我们对“号兵”的名称领略到新的意义,通过他的引导,我们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6)在琦君笔下,沈先生的人格魅力于平实的小事中得以凸显.阅读文章,谈一谈沈先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深刻印象?(答出两点即可)
              (7)一个人物点亮一段岁月,更何况是师者;一首小诗承载无限深情,更何况先生将一去万里.文章以送给沈先生的诗作结,请你说一说结尾有何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 6. 窗外
                                              李均
                  在语文阅读课上,班主任王老师给学生们讲岳飞小时候的故事,“在宋朝的时候呀,有一个叫岳飞的孩子,他的家境很贫寒,念不起书.每当周围的小朋友背着书包去学堂上学时,小岳飞就跟在后面,等学生们都进了教室之后,他就一个人站在教室窗户的外面听老师讲课.有一次,他在外面听课的时候不小心被老师发现了.老师问明情况后,被他这股爱学习的劲头打动了,便破格免了他的学费,允许他进教室里面听课…”
              孩子们都津津有味地听着,仿佛入迷了一般,故事讲完后好半天,教室内仍静悄悄的,鸦雀无声.
              看学生们都被故事打动了,王老师顿了顿,微笑着问,“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都有什么感想,请举手发言.”
                  学生甲说,“条件那么艰苦,岳飞还坚持不懈地学习,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学生乙说,“岳飞交不起学费,本可以整天玩的,但他没有,反而努力学习,他确实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学生丙说,“岳飞后来当上了大元帅,这和他小时候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们也要像他那样刻苦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其他的孩子也都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踊跃发言,教室内的气氛十分活跃. 王老师不住地点头微笑,“恩,不错.”
                  正这时,教室后排靠窗的地方出现了了一阵小小的骚动,一个学生向老师报告,“老师,你看,窗外.”
                  王老师循着声音望去,发现在教室后门靠窗的外面,露着一个扎着羊角辫子的小脑袋.王老师抿了一下嘴唇,似乎有些不悦,他用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走了出去.
              小女孩面色黝黑,年龄和教室内的孩子们都差不多,大约七八岁的样子,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但整体看上去还是比较干净的.小女孩看到王 老师出来了,有些害怕,水汪汪的大眼睛稍微和王 师的眼神对视了一下,便移开了,她低下头,手足无措地摆弄着衣角.
                   王老师声音有些严厉地说,“你怎么又来了,你这样老是站在教室外面,影响很不好的,别人还以为我是在体罚学生呢.”
                  小女孩低着头,单薄的身子随着 王老师音调的高低不住地哆嗦着,她一句话也不说,仍是来回搓着衣角.
                  王老师看孩子可怜兮兮的样子,有些不忍,便尽量使声调和缓下来,“你们这些农民工子女的处境我是很同情的,但我不是领导,我也无能为力呀,我上次不是跟你说了嘛,你回去让你的父母去找找关系,会有学校接收你的.”
                  小女孩仍是低着头,半天才小声喃喃道,“校长对俺爹说,俺应该归那个学校,那个学校说俺应该来这里…”
              “哦,是这样呀.”王老师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他抬腕看了看表,离下课还有十分钟,便有些着急,课还没上玩呢.于是,他对小女孩说,“你还是先回去吧,看,他们还都等着上课呢,你站在这里会影响我们上课的.我知道,你是个懂事的孩子.”
                  小女孩的身子动了动,终于抬起了头,她眨着乌黑的大眼睛不舍地朝教室望了一眼,然后,拉了拉肩头上破旧的书包,漫无目的地走开了.
                  王老师稳了稳情绪,面容平静地走进教室,请学生们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发言.
                  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说,“老师,刚才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有点想不通.”
              “什么问题,讲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王老师鼓励道.
                  男孩子看了看刚才小女孩站的地方,说,“为什么岳飞就可以被破格允许进教室学习,而刚才那个女生就不行呢?岳飞如果生活在现在,他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上学了?”说着,他再次看了看窗外.
              王老师听了,面色凝重,嘴角动了动,“这个…”
                  看老师没表态,学生乙说道,“这有什么想不通的,因为岳飞是个男的呗,而她却是个女的.”
                  学生甲反驳道,“不对,不对,是因为她没有岳飞穷,老师不是说,岳飞连个书包都没有嘛,她起码就有一个.”
                  另一个学生站起来,模棱两可地说,“是不是因为时代不一样了,毕竟那是在宋朝.”
              “胡扯!”王老师发怒了.他似乎想说些什么,但这时,下课铃声响了,“铃铃铃…”
                  王老师环视了一下教室,把已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他只说了两个字,“下课.”然后,突然想到了些什么似的,便大步朝校长办公室走去.
                                                     (选自《2010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
              (1)请简要简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2)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王老师?你认为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3)小说以“窗外”为题目,有何含意
              (4)小说以王老师“突然想到了些什么似的,便大步朝校长办公室走去”作结尾,这样写在表现主题和小说结构方面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 7. 趴  下
                  ①美国大西洋赌城的一个周末,一位老太太玩老虎机赢了一桶25美分的硬币.他决定先把这桶硬币放到酒店房间里,然后再下来和丈夫一起吃晚餐.
                  ②老太太捧着那桶硬币走到电梯前.她正要跨进电梯,却发现里面早已有人--两个黑人!
                  ③其中一个身材魁梧,高大得有些吓人.老太太惊呆了,她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两个黑人要打劫我.但转而又想:不要心存偏见,这两个黑人看起来都颇有绅士风度.可她思想中的种族观念根深蒂固,一种强烈的恐惧感让她不知道是否该走进电梯.
                  ④太太呆呆地站在那里,犹豫不定地望着那两个黑人,既紧张又害怕,内心还有一种羞耻感.她想:但愿他们不要看懂我的心思.可她知道,这只是自欺欺人,她犹豫迟疑的样子如此明显,任何人都能看穿她的想法.
                  ⑤老太太的脸开始变红.她知道自己不能老是站在那儿不动.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她终于迈腿踏进了电梯.她避开他们的目光,面朝外,两眼呆呆地盯着已经关上的电梯门.1秒钟,2秒钟,3秒钟…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她内心的恐惧也在一点一点地堆积.
                  ⑥电梯依然原地不动.“上帝呀!”老太太心想,“我已被他们困在了电梯里,他们是不是就要动手了?”她心跳加速,所有毛孔开始冒冷汗.就在这时,她听到一个黑人说:“Hit the floor!”(趴到地上).本能告诉她:千万不要反抗,照他们说的去做.老太太慌慌张张地放开小桶,双手按地趴下.那桶硬币“哗啦啦”地掉在地上,到处乱滚.
                  ⑦空气仿佛凝固了一样,电梯里一片静寂.几秒钟后,老太太听到一个黑人非常礼貌地说:“夫人,如果你能告诉我们你住哪一层,我们很高兴帮你按一下按钮.”她抬起头,疑惑地看着那两个高大的黑人.他们伸出手,将她搀扶起来.老太太有些不解,惊魂未定,两条腿也不听使唤.这时,那位黑人解释说:“当我和朋友说‘Hit the floor’时,我是要朋友按我们要去的楼层按钮,而不是让您趴到地上,夫人!”(英语中“Hit the floor”有两个含义:趴到地上;按电梯的楼层按钮.)
                  ⑧两位黑人互相对了一下眼神,极力控制住自己不要笑出来.老太太感到无地自容.她想:我的老天,我犯了一个多么愚蠢的错误.
                  ⑨三个人一起动手,将滚落一地的硬币一一捡起,放回老太太的小桶里.电梯到了老太太所在的楼层后,两个黑人坚持要把她送到房间门口,礼貌地道晚安,转身离去.就在老太太走进房间的时候,她听到两个人在楼道里大声笑了起来.
                  ⑩第二天一早,一束鲜花送到了老太太的房间--12朵娇艳的玫瑰,每一朵玫瑰花上都挂着一张崭新的百元大钞.随鲜花送来的还有一张卡片,上面写着两位黑人的名字.”
                                                         (选自《读书文摘》2011年2月总第210期,有删改)
              (1)请用简洁语言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
              (2)第⑧段“我犯了一个多么愚蠢的错误”中的“错误”指什么?她为何会犯错?
              (3)第⑤段中画线句是怎样刻画人物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两位黑人给老太太送花送钱的目的是什么?文章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5)读完本文,你从老太太和两位黑人身上各得到了什么启示?
            • 8. 走远了再关门
                ①QQ里,好友颇多.那日与一聊友闲谈,忽然收到一好友的信息:夜已深,我先下了.我正欲对她说声“晚安”,却发现她的头像已变成了灰色.我的双手停在键盘上,只得删除那句已经打出来,却还没有来得及发出去的问候.
                ②真的有这么急吗?连给我说声“再见”的时间都没有,抑或是我过于矫情?
                ③数日前,我去拜访一位前辈.该翁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最令我佩服的是老人的那份平易近人,那种超脱淡然.攀谈一番后,我起身告辞,老人把我送到门口,握手告别之后,我便向楼下走去.下到一楼时,我忽然想起自己的车钥匙落在他的客厅了,便又“咚咚”往上跑.当我又回到他的门前时,老人才刚准备关门回屋.看我又上来,就问何事.我说明原因,老人走进客厅又折回来,将钥匙递到我的手上.
                ④又是一阵告别.我下了几层台阶,一转身,发现老人正看着我.我既客气又好奇地说:“外面太热,赶紧回屋吧.”老人微笑着说:“我身体不好,不能送你下楼,那就等你走远再关门.”
                ⑤等你走远再关门!多么温暖的一句话.
                ⑥去年有一天,我急于外出办事.出门前,孩子拿着刚做完的作业让我检查签字.我大致瞟了一眼,其中有道题是这样的:下课了,同学们纷纷     教室.只见儿子歪歪扭扭地填了一个“跑进”.我立刻火冒三丈,大声呵斥道:“下课了,你跑进教室,你上的什么课啊?”为了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特意把“下课”和“跑进”两个词说得很重.儿子刚想辩解,我一把将他的作业扔在茶几上,然后,摔门而去.事情过去了大半年,我早已把那件事忘得一干二净.有一天收拾屋子,无意间看到了儿子的日记:
                ⑦“2010年12月22日,天气阴.今天我让妈妈检查作业,其中有一道题目我并没有做错,上体育课的时候,下课铃一响,我们的确是往教室跑啊.可是妈妈为什么不给几秒钟让我解释呢?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了整整一下午.”
                ⑧儿子的话像一道闪电穿过我的五脏六腑,让我浑身顿时有一种触电的感觉.那一刻,我真的感到自己好狭隘.
                 ⑨客人走远再关门,是一种善;留下几秒,听对方把话说完,是一种善;在骄阳的炙烤下耐心等待红灯而不抢行,是一种善;等对方先挂电话,是一种善;路面积水,司机把车速降下来,是一种善.有些善,很小很小,就发生在身边短短几秒钟的时间.然而,正是那么短短的几秒钟,却能在心中氤氲起一份真情的感动.
              (1)本文写了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2)第⑤段中老人微笑着说的那句话为什么使“我”感到很温暖?
              (3)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请找出句中的两个关键词分析一下表达效果.
              (4)为什么“我”看见了儿子的日记以后“深奥有一种触电的感觉”?
              (5)在第⑨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后再补写一个句子,使这与前面的句子句式相同,意义相关,构成一个整体.
            • 9.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
              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
              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
              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耽书,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
              集,莹夜读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复还,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以才名拜太学博士.
                                                                                    (选自《北史》)
              【注】①范阳遒(qiú):范阳郡道县.②中书:即中书省,官署名.③耽书:酷爱读书.耽,迷恋、沉溺.④都讲:主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慕圣贤之道(    )      ②
              遇其叱咄(    
              ③同舍生皆
              绮绣(    )    ④生徒
              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    
              (3)如果用“祖莹偷读”作为上联,结合【甲】文相关内容对出下联,并说说【甲】【乙】两文所写人物宋濂和祖莹在读书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下联:    
              共同特点:    
              (4)体会【甲】【乙】两文画线句子的人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甲】    
              【乙】    
              (5)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从宋濂求师的经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 10.

              下列对古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春夜洛城闻笛》全诗清新流畅、抑扬错落,悠扬的笛声唤起浓浓的思乡之情。
              B.《逢入京使》诗人在远赴边塞途中偶遇返京使者,引发了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
              C.《竹里馆》是宋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写出了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D.《晚春》是一首写暮春的诗,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对春天的留恋。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