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丙】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筹交错    
              ②树林阴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作者善于抓住本质特征来描写事物.文章第二段不仅写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季的景物变化,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作者抓住了四季的哪些景物特征来表现山水之美的?
              (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作者纵情山水,陶醉其间,并懂得体察万物,反思人情.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怀?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 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翘翘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站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1)“我说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一句中“掂量”能不能换成“揣测”?为什么?
              (2)文中画线句子是    描写,作用是    
              (3)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年轻媳妇”是一个    的人.
            • 3. 等待那只手
                ①老头没睡,还在用眼睛的余光悄悄打量我.
                ②我知道他在等待下手的机会.我也没睡.
                ③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这一点苗头我还是看得出来的.于是我暗自加剧着后悔:要是不贪图那个懒觉,早20分钟起床就能买到卧铺,何至于胆战心惊地和一个老家伙这么对峙着?
                ④很显然,那老头比我还有经验.因为刚才上车一落座,他竟然目不斜视地看着我,微笑着说,你长得很像我儿子.
                ⑤我在心里冷笑了一声.因为我穿西服、打领带、抱着笔记本电脑,身边还有个寸步不离的密码箱,我就像你儿子?嘀咕完之后,我顺便瞅了瞅他,灰旧夹克、两天以上没刮的胡茬儿、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炯炯双眼.
                ⑥于是我没吭声,连头都没点,假装没听见.
                ⑦他讪讪地笑了笑,说,我3年没见着他了,只偶尔听到他的声音.
                ⑧我轻轻打了个冷战.如果我的判断没错的话,这老头是个很难缠的对手,配得上老奸巨滑这个词.而我的判断似乎还没错过.
                ⑨东奔西走,和这个行当的人打交道多了,有输有赢.但一开始这么跟目标套近乎的,他是第一个.所以,我又瞅了他一眼.我也有两年没和父亲照过面了,虽然我也偶尔给他打打电话,寄些钱.
                ⑩我的预感没错,熄灯后车厢里的人大都睡了,他没有.其实即使没有这种预感我也不会睡着的,我早已练就三昼夜不合眼也神志清醒.这是经验,也是饭碗,况且我怀里还有张支票,那是分公司这个季度的费用.寸步不离的密码箱不过是个道具,里面是几件换洗下来的内衣.我知道这老头是看得出来的,他那一脸沧桑就是证明.所以我能维持的,只有清醒和谨慎,然后,静静地等待那只手.
              ⑪我躲在外套里观察他.
              夜深了,四周一片漆黑,仿佛隐藏着无数索要的魔爪,敲得车窗玻璃嘣嘣作响,空气透着阵阵寒意,好像空调不断 地向着车内吹着空气.我一直紧绷着肌肉,竖立起来的汗毛往外支撑毛衣,痒痒的.久了,牙齿还开始打起架来,不知是真冷还是我太紧张.
              ⑬他的眼神大多数时间一直都在窗外,车窗外面黑灯瞎火,亏他有这分耐心.于是我有些恍惚,冲着他这分镇定劲儿,到底我和他哪个是猎手哪个是猎物呢?
              ⑭动手了.那只手有点小心翼翼,终于还是游移着探了过来,漫过我头顶的时候带着一道阴影,让我有些窒息.不过我却没看出预想中那种高明的熟练,这让我窃喜着,在脑海里虚构出即将发生的人赃俱获.
              ⑮盖在身上的外套一紧,从脖子往里灌的冷风忽然就没了,我觉得像是突然钻进了被人暖好的被窝.惊讶让我努力睁大了眼,可是外套领子遮住了我的视线.
              ⑯老头从我上方垂下一声细微的叹息,唉,一个人在外面劳苦奔波的,不容易.
              ⑰我赶紧闭上了眼,用了很大力气.我怕我眼里也有他那样的泪光.不知怎么的,我忽然特别希望那只手能停一停,拍我两下.
                                                                              (文/巩高峰  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2)第⑫段画线句子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老头”这一人物形象.
              (4)说说本文标题“等待那只手”的含义.
              (5)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同本文作者相的经历,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想.
            • 4. 永远的门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来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暂,五官端庄.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闪烁着年轻的光,闪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那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衷情奉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1)通读全文,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小说对郑、潘二人的语言描写只有“你早”“出去啊”两句,这种简单、缺乏温情的交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
              B.小说高潮部分先写发现“门”,再写“门”是画的,最后以“一扇门在墙上的门”结尾,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C.小说中的邻居们对郑、潘二人的态度是有变化的:起头是热切盼望,接着是遗憾、同情,最后是倍感愤懑,这样写表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冷漠和虚伪,揭示了主题.
              D.画线句子“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表现了男主人公对美好情感的追求与向往.
              (2)第1自然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    的特点,暗示这里的人们    ,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3)文中郑若奎的性格特点是    ,着也是造成其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4)依据文本回答问题.
              ①若奎在墙上画“门”,表达了其怎样的愿望?
              ②谈谈你对题目“永远的门”的理解.
            • 5. 挑山女人
                  ①漫漫石板路上刻着她坚实的脚印,峭壁岩石上留下她疾走的身影,一个普通的女人,用生命的“扁担”,挑起生活的“大山”,她就是安徽休宁齐云山下“女挑夫”汪美红.
                  ②清晨6点,齐云山脚下雾霭萦绕,当大多数村民还在休息时,她家中已经升起了炊烟.吃完早饭后,她又带上一盒饭,然后挑起前一晚准备好的货物开始爬山.陡峭的山路,一趟来回10来公里,汪美红每天要挑两三趟.这样的负重攀爬,别说两三趟,就是一趟,一个成年男子也难以吃得消,但汪美红已经爬了17年.
                  ③一个女人承受这样的命运,还要从多年前的变故说起.
                  ④1990年的汪美红26岁,是一个美丽淳朴的农村女孩,嫁给了岩脚村的青年农民汪淑华.第二年,汪美红生了一个儿子,但娩出的是一个患先天性白化病的残疾儿!按照国家政策,汪美红可以再孕.第二年她又身怀六甲,并产下龙凤双胞胎.双胞胎的降生冲淡了这个家庭的阴影,年轻的妈妈也对日子充满了美丽的憧憬.
                  ⑤然而1994年3月1日,汪美红的人生改变了.丈夫在村口横江打渔时不幸溺亡.丈夫突然故去,三个孩子嗷嗷待哺,深处绝境的她开始上山采茶、下田插秧.由于孩子小,她就挑着一双儿女,三人一起出工.大儿子不能见阳光,做母亲的怕他乱跑,只得忍痛将他捆在屋柱或桌腿上.“最对不起的就是大儿子了,他很小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在家,有时候也饿得哇哇大哭,哭累了就靠在桌腿上睡着了.一个小孩,却比别人多流了多少泪.”亲戚们不忍心看着她如此艰辛,私下劝她再嫁,还有人直接劝她远走高飞算了,但当她看到儿女睁大眼望着她这个妈妈时,她下定决心:“抛弃孩子,天堂我也不去!”
                  ⑥当年10月,齐云山上的道观重建工程启动,大量的砖瓦、沙石、水泥和钢筋等建材需要挑运上山.于是,村里惟一的女高中生汪美红毅然咬牙扛起了扁担,换上了“解放鞋”,当上了挑山工.通向齐云山的九里盘山道几乎都是台阶,许多地方非常陡峭,挑货上山谈何容易.“当时是5元钱一百斤挑运费,从山脚爬上山大概五六公里,一般男人也就挑100斤,我第一天就挑了180斤沙石,希望能够多赚4元钱.”“开始并不觉得很重,但是越爬越累,那天下来,两眼发黑,好几次差点连人带担掉下山.”当她拿到卖命换来的9元钱时,人已经虚脱.但第二天一早,她竟又忍着肩膀的剧痛,一步一步走在九里盘山道上.第一担沙石一过秤,203斤!到下午4点多,她已挑了两个来回,跑了四趟.可这个女子除了两个腿肚子练得结结实实,其实并不健壮,每走几百米,都要用拄棍撑着扁担休息一小会儿,密密的汗珠布在她脸上,而她的补救“秘诀”不过就是:“挑山工一定要吃腌菜,腌菜盐分多,上山淌很多汗,也不容易觉得累.”
                  ⑦汪美红挑山,大儿子在家煮饭忙家务,双胞胎从10岁开始,一到双休日和寒暑假就帮着妈妈一起挑东西上山,上高中的时候,学习任务非常重,他俩还是坚持要帮妈妈挑担,从来不喊一声苦.“家里条件差,有一年夏天,邻居吃西瓜,女儿
              了一眼,我知道她想吃.后来我准备买一个,但还是硬被她拉住了,非说自己特别不喜欢吃西瓜,其实当时孩子连西瓜什么味儿都不知道.”那一刻,惟一能安慰汪美红的是,“我此生能够有这三个懂事的孩子,我也知足了!”如今大儿子已经20岁,学会了按摩,可以自食其力,而双胞胎儿女都很争气,应届高考均达到了重点分数线,女儿还超出重点线40多分,考上大学的这个暑假,他俩没有歇着,而是来到了县城开始打工…
                  ⑧这位母亲17年风里来雨里去,踏着4000多级台阶,往返9000多次山下山上,行走20多万公里山路,磨破140多双“解放鞋”,加上挑断的70多根扁担,用母爱把一双儿女“挑”进了重点大学.当目送成才的孩子们走出深山老林的那一刻,她的目光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1)分析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2)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3)第⑥段“她竟又忍着肩膀的剧痛,一步一步走在九里盘山道上”句中“一步一步”改为“一步步”好吗?为什么?
              (4)第6段写汪美红认为“挑山工一定要吃腌莱”,因为这是她“不容易觉得累”的“秘决”.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5)品析第⑦段中加点“瞟”字的表达效果.
              (6)第⑦段集中笔墨写了儿女们的表现,这样写的目的一是    ;二是    
              (7)本文在叙述过程中,多处引用了主人公的原话,除了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外,还有何作用?说说你的理解.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倾斜65度的阳光
                                                 孙道荣
                ①阳光穿过云层,越过前面大楼的楼顶,闯进了我们的办公室.阴雨连续了十来天,天空终于放晴了,这多雨的城市啊!
                ②他急匆匆走到我身边,向我请假,回家去一趟.我看看时间,下午两点一刻.每次,只要天气晴朗,他都会在这个时间左右,请上半个小时假,回家转转.我对他的家庭情况了解并不多,只知道也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他是个孤儿,是奶奶一手将他带大的.好在单位离他家不远,骑车十来分钟就到,所以,每次我都会准假,只是不太明白,他为什么总是选在这个时间回去,而且一定要在天气晴朗的日子?
                ③正好要到他家附近的一个单位谈一笔业务,我说:“那我们一起去吧,你顺便从家里转下来,然后我们一起去谈业务.”
                ④骑看车,拐进一条小巷,在一幢灰旧的居民楼前停下.四周都是高楼大厦,使得这幢老楼显得特别矮小.他说:“我家就在这里,进去坐坐?”我点点头.
                ⑤走进楼洞,眼前骤然一暗,眼睛一时都适应不过来.
                ⑥上到二搂,他掏出钥匙,打开了门.屋里很黯淡,里屋传来一个老太太的声音:“是彬啊,你回来了?”他大声应道:“奶奶,是我,还有我的领导,也顺路来看看您.”
                ⑦他招呼我在客厅坐下,便匆忙走进房间,抱了一床被子,走到阳台上.然后,又回到房间,搀扶着一位老太太,慢慢走了出来.我站起来,向老人问好,老人颤巍巍地笑笑.
                ⑧他把老人搀到阳台上,将奶奶扶到躺椅上,躺下.我惊诧地看到,一道阳光正好洒在奶奶身上,那是从前面两幢高楼的间隙照射过来的.老人眯着眼睛,笑着说:“老天终于放晴了,今是的太阳真好啊!”
                ⑨他帮奶奶压好被子说:“天气预报说,后面几天都是晴天呢.”
                ⑩老人用手遮在额前说:“好了,彬,你快去上班吧.”他附在奶奶耳边说:“那等会您自己回房间时,小一心点啊.”
              ⑪告别老人,走出门.他说,因为前面的楼太高,阳光都被遮挡住了,每天只有下午2点半到3点半这一个小时的时间,才能透进一点阳光,照到阳台上.这个时间的阳光,与地面正好处在65度角.他说,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腿脚也不方便,不能下楼晒太阳了,所以,只要天放晴,有太阳,他就会回家,帮奶奶在阳台上放好躺椅,铺好被子,然后把奶奶搀到阳台上,躺着晒晒太阳.
              ⑫原来这样.我重重地拍拍他的肩膀.难得他这么孝顺,这么细心,这么周到.
              ⑬他告诉我,小时候,他家前面的大楼,就一幢幢竖起来了,将他们家整个笼罩在阴影中,几乎常年见不到阳光.晾晒的衣服,其实基本上都是阴干的.时间一久,整个老楼,都散发看一股潮湿的霉气.但是,很奇怪,冬天他盖的棉被,却是暖暖的,蓬蓬松松的,弥散着一股阳光的气息.后来他才知道,只要天气放晴,有太阳,奶奶都会准时赶回家,将他尿上的棉被,拿到阳台上晒晒.太阳能照到他们家阳台上的时间,只有那么短短的一个小时,所以,奶奶拿去晒的,总是他的棉被.那时候,奶奶刚退休,帮附近的人家做钟点工,她对雇主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天晴的时候,下午2点钟,让她回一趟家.
              ⑭他的眼睛,湿湿的.他说,小时候,他穿的衣服,总是干干净净,从他身上,几乎嗅不到一点老楼的霉旧灰暗气息.他说,奶奶把所有能照到他们家的阳光,都照射到他的衣服和被子上了啊!他坚定地挥挥手说:“现在,我最大的目标,就是尽快买一套能经常晒到阳光的房子,让奶奶在阳光下安享晚年.”我相信他能做到.
              ⑮回头,前面大楼的影子,已经笼罩了这幢居民楼. 我却隐约看见,另一束阳光,一直照射着它,温暖、明亮、持久
                                                                 (选自《2011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本之标题“倾斜65度的阳光“有什么含义?
              (2)文章刻画了孙子和奶奶两个人物形象,你最喜欢谁?请联系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3)文章多层次对主人公居住小楼的环境进行描写,有何作用.
              (4)请谈谈你对文末划线句子的理解.
              (5)生活中,你的亲人如何表达对你的爱?你又如何回报这份爱?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孤独的舞者
                                                   蒋智润
                ①秋天,草地上一片寂静,萧瑟冷清.大地上积满了落叶,枯败的叶子蜷缩着,如一张张满是皱纹的脸疲倦地向上张望着.阳光下,小草儿如漂洗过的白银一般,浅黄浅黄的,迎着秋风簌簌作响.四下里静悄悄的,一切都显得无精打采的,凛冽干燥的寒风暗示着这个季节并不属于脆弱的生命.
                ②然而,在绝望的阴影里似乎总是潜伏着那么一丝愉悦的惊喜.瞧去!不远处一只小小的蝴蝶,一身洁白,半透明的翅膀正不紧不慢地拍打着,宛若一朵飞舞着的雪花,细小的身子忽上忽下回旋跳跃着.一忽儿,轻轻地落在草叶尖上,吻一吻,旋即又飞走了.我想,它的内心该是被某种热切的渴望敦促着吧,孜孜以求,永不懈怠.
                ③枯黄的草地在我眼里忽然变成一方广阔的舞台,舞台上,这只小小的蝴蝶正孤独地旋着舞演一场独角戏.没有灯光,没有音乐,没有观众,没有掌声,孤独的舞者只是默默地奉献着它最美丽的舞姿,舞姿里有忧伤的美丽,舞姿里有优雅的欢乐.舞啊…舞啊…所有的绝望,所有的欢乐,所有的痛楚都融进这绰约的舞姿里.整个世界停顿下来,默默地注视着,万籁俱寂,周遭的大自然也莞尔笑了.
                ④一只小小的蝴蝶就这样征服了整个世界.夏日里,会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蝴蝶,小小的,白白的,舞动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成群结队地飞过这个季节,不留下一丝痕迹.当花儿慢慢零落,生机勃勃的绿色也渐渐褪去,只留下孤零零的大地,光秃秃地裸露着,生命俱凋亡,仿佛干涸的生命之滩.夏日,兴旺茂盛的夏日,一天天远去了.这时,从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孤独的舞者悄然而至,开始享受它那姗姗来迟的短暂的生命.尽管,留给这个“不可理喻”的小生命的,并没有多少舒适与安慰,在这静默的季节里,它仍是这广漠舞台上唯一的主角.不知这小东西是否明白“美好东西的获得往往要做出巨大的牺牲”.代价的确是巨大的,秋天来临,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一天天加剧,这一天天加剧的寒冷会无情地吞噬蝴蝶的生命.然而,重要的并不是生命的长度,而是其价值.
                ⑤不要怕在人生的舞台上做一个孤独的舞者!有多少人,在各自的生活中终生扮演着平庸卑微的角色,却从来没有拥有过自己的人生舞台?又有多少人,随波逐流,将自己独特的个性淹没在茫茫人海?舞步回旋,陌陌前路,何处蔷薇?而在世间的某个角落,一个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正默默地等待着属于她的那只蝴蝶.有一天,他们相遇,娇嫩的花骨朵儿便张开她的怀抱热情地迎接那久久等待的客人旋着舞步缓缓而来.
                                                                                    (选自《读者》)
              (1)从全文看,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仔细阅读②③段,从外形、心态、行动三个方面说说这只蝴蝶的特点.
              (3)第③段画线句子中,用“忧伤”修饰“美丽”是否恰当?为什么?
              (4)结合文中“孤独的舞者”的特点,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5)试指出本文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并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 8. 骄傲的红薯
                                                  周海亮
                ①母亲很少去看她的儿子,近些日子尤为如此.有时在校门口匆匆见一面,母亲塞给儿子零食和钱,表情局促不安.然后母亲说,该回去了.儿子说再聊一会儿吧,眼神却
              .母亲笑笑,转身,横穿马路,走出不远,又躲在一棵树后面偷偷回头.她想再看一眼儿子,哪怕是背影.儿子却不见了.儿子像在逃离,逃离母亲的关切.
                ②母亲很满足--一个读大学的儿子,高大英俊,学生会干部,有奖学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并且她知道,儿子正在偷偷恋爱.她曾远远地看过那姑娘一眼,瘦瘦高高,和儿子很是般配.
                ③可是今天她很想见儿子一面.今天,她有了充足的借口.老家人送她一小袋红薯,个儿大皮儿薄,脆生生地喜人.煮熟了,香甜的红瓤化成蜜,直接淌进咽喉里.母亲挑了几个大的,煮熟,装进保温桶,又在外面包了棉衣,然后骑上她的三轮车.儿子从小就爱吃红薯,一路上母亲偷偷地笑.她想,应该叮嘱儿子给姑娘留两个.
                ④这是冬天,街上的积雪未及清理,就被车轮和行人轧实,变成光滑的冰面.家离学校约五公里,雪还在下,母亲头顶白花花一片,分不清是白发还是雪花.她把三轮车在街角停下,想到马上就能见到儿子,母亲再一次偷偷地笑了.
                ⑤所以,她没有注意到开过来的一辆轿车.车子在冰面上滑行好几米才停下来.司机摁响了喇叭,母亲一惊,忙往旁边躲闪,却打一个趔趄,然后滑倒.她慌慌张张爬起,未及站稳,又一次摔倒. 她的手里,仍然稳稳地
              着那个保温桶.她的脸被一块露出冰面的玻璃碴儿划开一条口子,已经流出了血.
                ⑥司机吓坏了.他说,我得陪你去医院看看.母亲笑笑说,没事.司机说可是你的脸在流血…
                ⑦在流血?母亲变了表情.果然,汽车的反光镜里,她看到自己流血的脸.她想这样的脸,怎么去见儿子呢?
                ⑧司机看着母亲,好像除了脸上的伤口,她真的没事.司机便掏出两百块钱和一张名片.这上面有我的电话,他说,随时可打电话给我.
                ⑨母亲一只手抱着保温桶,一只手推搡着名片和钱.突然她停下来,认真地对司机说,你真的想帮我吗?如果这样,能不能请你把这个保温桶转交给我的儿子…他在这个大学读书,他功课很好…
                ⑩母亲指了指那座气派的教学楼,脸上露着骄傲的表情.
              ⑪片刻之后,司机在校门口见到母亲的儿子,将保温桶递给他,说,你妈让我带给你的.男孩说,哦.眼睛紧张地盯着校园里一条卵石小路.小路上站着一位高高瘦瘦的长发女孩.
              ⑫司机提醒他说,是煮红薯.你妈让你先吃一个,她说,还热着.
              ⑬男孩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她人呢?
              ⑭司机说,她横穿马路,我的车开过来,她一紧张,滑倒了,脸被划破一条口子,流了血.她不敢来见你,可能怕你伤心…她任凭身体跌上冰面,却用双手保护着这个保温桶,她嘱咐你现在就吃一个,她说,现在还热着…
              ⑮男孩愣愣地看着保温桶,慢慢将它打开.那里面,挤着四五个尚存温热的煮红薯.它们朴实、土气,甚至丑陋,可是它们香甜、温热,就像老家的乡亲,更像母亲.
              ⑯司机拍拍男孩的肩膀,说,她还没走.顺着司机的手指,男孩看到了风雪中的母亲. 她躲在一棵树的后面,
              往这边看.似乎儿子看到了母亲的笑容,似乎母亲发现了儿子的目光.母亲慌慌张张地上了三轮车,转一个弯,就不见了.母亲的头发,银白如雪.
              ⑰男孩没有追上去.他知道母亲不会也不想让他追上去.可是他已决定,今晚,就回家看看母亲.他还会告诉女友,母亲并不是退休干部,她一直靠收废品供他读大学.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是他的骄傲.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10期,有删改)
              (1)联系语境,解释第①段加点词语.
              飘忽不定:    
              (2)文章开篇“母亲很少去看她的儿子”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母亲为什么“很少去看她的儿子”?
              (3)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品味文中画波浪线句的加点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①她的手里,仍然稳稳地
              着那个保温桶.
              ②她躲在一棵树的后面,
              往这边看.
              (5)结合全文,说说题目“骄傲的红薯”的含义.
            • 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谋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篓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吸.”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 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够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1)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早上: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    
              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2)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    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
              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        的好女人.
              (3)文中【B】处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4)请对【A】处划线句作简要点评.
              (5)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 10. 留两个柿子看树
                ①小时候,父亲在外地,母亲一人担起了家中所有的农活,里里外外忙个不停.在生活中母亲处处教导我们节俭,摘柿子的时候不论大小都让我和弟弟摘下来.
                ②挨着院墙有一排柿子树,黑黑的躯干,粗糙的树皮,一如历尽岁月沧桑的长者,安详、淡定.霜浓秋重的时候,柿树上果实累累,不甘寂寞的柿叶,被秋染红,随风而动,远远望去好像一团火.那些饱满而丰润的柿子很快就褪去少女般的青涩,追寻着岁月的脚步由金黄圆润转身披上红彤彤的嫁衣,坠在枝头闪动着红色的亮光,特别诱人.
                ③每到收获的季节,母亲总让我和弟弟爬到树上去,想方设法把柿子摘下来.甚至连树梢上带着青色斑点的小柿子也不放过.在母亲的监督下,所有的柿树都会被我们“扫荡”很多遍.母亲顶着一块蓝色的方巾在树下接着,更不忘叮嘱我们小心点,小心点.记得有一次,在母亲的指挥下,我爬到高高的树梢上摘柿子,大个的“红灯笼”尽收篮里,剩下的柿子青色还未褪尽,小小的如同棉桃子,我嫌小没有摘.母亲却不以为然,她说:“摘下来都是钱,放在树上一分钱换不到,多可惜啊.你的学费就是这些柿子换来的.”后来,母亲用竹竿做成网套,还是把那些柿子套了下来.乡下的人家底薄,日子都算计着过,手指缝张大一点都是浪费.母亲说:“一个柿子可以换来一碗茶,该节省的还是要节省.”
                ④从那后我记住了母亲的话,每年都把树上的柿子摘得干干净净.
                ⑤月滚着月,年滚着年.后来,我们兄妹都离开了家乡,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上次回家,已是深秋,天高雾浓,落叶像断魂的金蝴蝶摇摆着生命最后的舞姿,遍地枯黄.一群群南飞的大雁从北方驮着初冬的寒气到来.光秃秃的柿树,尖尖的顶枝直刺着灰色而悠远的天空,如记忆一样悠远、渺茫.树枝在风中颤抖着,等待着冬去,树上只剩下孤独的红柿子.
                ⑥我爬到树上把那些“红灯笼”一个个从树上摘下来,看到树梢上还剩下两个大而红的柿子,我沿着树枝向前挪动脚步,想把它们摘下来.而那一刻母亲却说,“别摘了,留着吧.”我说:“留着是浪费,摘下来吧.”母亲说:“留两个柿子看树,树老了,一个柿子都没有也是很难过.”
              (1)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2)试分析第①段在文章主题和结构上的作用.
              (3)体会第⑤段景物描写特点.说说其作用.
              (4)文中多次写母亲要我们把柿子全摘干净,这样写用意何在?
              (5)下面句子含蓄地表达出母亲怎样的感慨?
                留两个柿子看树.树老了.一个柿子都没有也是很难过.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