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记叙文阅读
                                             奶奶的粽子 韩逸萌
                  ①“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得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②奶奶的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绒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
                  ③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④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甸,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我的童年深深迷恋.
                  ⑤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 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 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去 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⑥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 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凉在盘 里.我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一只来做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得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奶奶说小孩儿吃了肚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 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
                  ⑦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 的清香;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过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1)本文的线索是    ,围绕这个线索,作者依次写了奶奶为包粽子做精心准备、奶奶包粽子的灵活、煮粽子的漫长、我睡醒后吃粽子和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联系语境,揣摩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轻轻
              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
              ②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
              (4)奶奶的粽子无论配料还是做工都“简单至极”,为什么却会“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5)在作者心里,故乡是奶奶手中一只只香甜的粽子.对于青春年少的你来说,故乡又是什么呢?请用一段话描述你对故乡的理解.(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少于40字)
            • 2.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别把我当陌生人
                                                     尉克冰
                ①“记住,路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一切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子,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
                ②去年夏天,我坐火车去新疆开会.三千多公里的路途,没有同伴.出发前,家人这样反复叮嘱我.
                ③刚走进包厢时,我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这一路上要面对些什么人.一个男人进来了,身后有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他女儿.随后,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跶跶地过来了,她妈妈紧跟在后面.整体环境不错,我精神放松了很多.
                ④晚上10点多,我锁好门,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躺下.不知不觉,已到深夜.在似睡非睡中,我听到了扭动门锁的声音,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了,我猛地打了个激灵,紧张不已.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借着通道幽暗的灯光,我看到那是一个身材高大,样子凶悍的男人.此时,包厢里其他人还在熟睡,我吓得头皮发麻,浑身哆嗦.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来.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大喝一声:“干什么的?”
                ⑤“我,我上车呀.”那个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接着他把行李拖了进来.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
                ⑥早晨醒来,我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在.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过几次,回来后,我都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在这样的环境里,当心无大碍.
                ⑦包厢里,两个孩子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担心遭到拒绝,又忍住了.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
                ⑧“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对我说.
                ⑨我笑了笑,赶快从上铺下来,和孩子们玩了起来.“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用她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我愣了一下,连忙接过荔枝,轻轻地说了声谢谢…
                ⑩孩子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包厢里的每个人都伸手接着,小姑娘笑了起来,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那颗荔枝,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孩子的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那把坚实的锁,紧闭的门彼此敞开了.
              ⑪于是,在我们的包厢里,    .我们的小包厢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抱着她,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给她拍了很多照片.孩子对我也越来越依恋,一会儿看不见我,就到处找.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
              ⑫第三日清晨,快到终点站了,可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怅惘.车停了,人们如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就要和他们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好难受,背过去.   
              ⑬手机响了,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任何食物和饮品!”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
                                                                            (选自《读者》,有改动)
                (1)请阅读选文,根据提示,将选文中表现“我”心情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空格上.
              刚进包厢时,  忐忑  →深夜包厢门被打开时,A→想给孩子零食时,B→快到终点站时,C→与小姑娘分手时,D
                (2)结合文意,解释第⑪段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

              味道:    
                (3)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对选文第⑩段画线句进行赏析.
              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
                (4)请说说本文开头段和结尾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5)请发挥想象,在第⑪段横线处补一段话,将包厢里大人小孩活动的场面生动地描写出来.(50字左右)
            • 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在心田种一畦黄瓜秧
                ①十三岁那年的夏天,酷热难耐.在城里读书的我,一放假便回到父母工作的小学度假.
                ②回到家时,看到门前的池塘干涸龟裂,池中原本翠绿的茭白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几丛枯茎耷拉着脑袋,在炫目的阳光下泛着白光,先前那一群群自由游弋的鲫鱼早已不知去向,好在池塘边的沙地上,一畦黄瓜秧正郁郁葱葱地蔓延着,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迎着骄阳绽放笑脸,一群群蜂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茂密的瓜叶下隐隐约约点缀着许多黄瓜条.一向爱吃黄瓜的我不禁一阵暗喜,仿佛看见了父亲早晚为瓜秧浇灌的身影--在这样一个大地备受饥渴煎熬的时节,只有勤劳的母亲才能赋予这一畦黄瓜如此蓬勃的生机…
                ③清晨天刚亮,母亲便起床煮饭,我跟着起来晨读.推开房门,一眼就瞥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在我家的黄瓜地里捣腾着什么.“爸,有…”我本能地想告诉爸爸有贼在我们的菜地里偷黄瓜,母亲却
              捂住了我的嘴,
              把我拉回房里,
              关上房门.爸爸忙问我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有贼!”我气愤愤地说,“有人在我们的菜地里偷摘黄瓜呢,可妈妈却不让我喊,难道就任由那人偷我们的黄瓜吗?
                ④我见爸爸没有反应,就接着说:“我认得那人,是我同学小磊的爸爸阿根叔,哼,真丢人,这么大的人还干这事!”“嘘!小声点,别吓着人家了!”母亲边朝我打手势,边指指隔床正睡着的弟弟、妹妹,示意我不要让他们听见.我嘴里不说什么,心里还是气恼:刚回来,还没尝过鲜呢,现在可好,那几根大的肯定被偷了…
                ⑤我急得想哭,希望爸爸能出去制止那人的恶行.然而,爸爸却用宽厚的手掌抚摸着我的小脑袋,轻声说:“孩子,你妈刚才做得很对.我们丢失几根黄瓜那是小事,让人家丢了面子那可是大事呀!你想想,要不是今年这样干旱的天气,往年这时候可是家家户户菜蔬最丰富的时节啊!人家如果不是实在没菜下饭了,怎么去干这种不光彩的事情呢?…”最后,父亲郑重地说:“记住,今后在任何人面前都不得提起这件事!决不能让你弟弟、妹妹知道.”
                ⑥“可我昨天跟弟弟妹妹说好了今天早上一起去摘黄瓜的啊!我们可都数过了,今天有十二根可以摘了,那等下怎么跟他们交代呢?”
                ⑦“这好办,等下发现瓜少了,我就告诉他们是给田鼠吃了吧!”母亲的话打消了我的几分顾虑.
                ⑧“没错,就按你妈说的办!”父亲边说边温和地看着我…
                ⑨尽管我心中仍有丝丝的气恼,但想想阿根叔养活一家十口的不易,顿时觉得自己先前的举动确实有点过分.我不敢迎视父亲殷切的目光,不禁感到有些惭愧:去年,阿根叔因为孩子学费减免一事产生误会,当众数落身为校长的父亲,父亲也没多加辩解,而我…
                ⑩过了许久,母亲悄悄推开房门,看清菜地里的人已走了,才让我跟她一起出去…记忆中,这是我家最迟的一顿早餐.吃完早饭,父亲还叮嘱母亲到菜地里摘些茄子、豇豆,派我给阿根叔家送去,好让刚回家度假的小磊能吃上新鲜的蔬菜.过了一会儿,父亲又改了主意,交代菜不要我送,叫我弟弟、妹妹送去…
              ⑪岁月如歌,往事如风.眨眼间二十多年过去了,每当酷暑来临时,每当餐桌摆上脆嫩可口的凉拌黄瓜时,总会想起年少时的那个清晨,想起父母那一番质朴却让我终身受益的话,想起家门口那一畦翠绿蓬勃的黄瓜秧…
              (1)根据提示,概括“我”在主要事件中情绪变化的过程.
              气愤愤→    →急得要哭→    →觉得自己过分→    
              (2)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3)品析文中加点词语和划线句子.
              ①妈却
              捂住了我的嘴,
              把我拉回房里,
              地关上房门.(品析加点词)
              ②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迎着骄阳绽放笑脸,一群群蜂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
              (4)阅读第⑩段画横线的句子,简要说说父亲为什么“又改了主意”.
              (5)有首儿歌唱到:“我的心中有亩田,种桃种李种春风…”请结合原文,说说文中的父亲在“我”心田种下了什么?
              (6)请根据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象,描写阿根叔收到“我”弟弟、妹妹送去茄子和豇豆时的心理活动.
            • 4. 香伯
                ①香伯住在一幢很旧的老屋里.屋子坐落于一条很瘦的老街上.这间祖传的屋子砖瓦破落,屋内屋外的墙壁,全都被岁月的火把熏得灰黑灰黑的,尽管其貌不扬,可是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慕名而来.
                ②到老屋来的人,只有一个目的:买饼.
                ③香伯做的香饼,单是饼皮,便足以令人拍案叫绝:一层叠一层,脆而不碎,烤成很淡很淡的褐色,最上面的那一层,还俏皮地粘着几颗好似在跳舞的芝麻.充作饼馅的麦芽糖呢,软软甜甜且不说,最不可思议的是它不腻,不滞,不粘牙.
                ④香伯的一生,好像是为了做香饼而活的.
                ⑤他做饼的手艺,究竟是从哪里学来的,没人知道.我只记得,当我还在怡保育才小学读书时,便常常看到皮肤好像古铜一样闪闪发亮的香伯,把他做好的香饼放在纸箱里,用电单车载到菜市去卖.他的生意很好,才一盏茶工夫,便卖得清清光光了.
                ⑥一般人想吃香饼,总是顺口说道:“去中央市场找香伯买!”
                ⑦他姓什么,没人探问;他名唤什么人,没人关心;只是人人都喜欢他卖的香饼,所以,顺理成因地唤他“香伯”.
                ⑧八岁那年,我随同父亲举家南迁,到新加坡落叶生根.香伯,就像是现实生活里的许许多多小人物一般,慢慢地从我生活的画面淡出,淡出了.
                ⑨长大结婚以后,婆家在怡保,自此以后,回返怡保省亲变成了常年事务.
                ⑩有一回,一名姻亲送了一包香饼到婆家来给我,说:“你尝尝,特地订的.那老头,生意真好,脾气可大呢,一面做饼,一面骂人!”
              ⑪我拿起了一个香饼,无意识地看.半圆形的香饼,呈淡淡的褐色,薄薄脆脆的饼皮,层层相叠.咬一大口,那薄若寒蝉的饼皮,依然一层一层若即若离地叠在一块儿.饼内的麦芽糖,不腻,不滞,不粘牙.
              ⑫我那份意愿,死亡了的记忆,立刻霍地复活了.
              ⑬“做饼的人可是香伯?”对方一点头,我立刻便央她带我去看.
              ⑭香伯早已不在菜市摆卖香饼了,他成日成夜地窝在老屋里烤饼.烤好的饼放在铁皮桶内,每桶十斤.凡是上门买饼的,必须拨电话预订.香伯屋里放了一块大大的黑板,黑板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订购者的姓名和订购的数量,凡是不曾预先订购而贸然摸上门去的,香伯一概不应酬.除此以外,也将饼批发给附近的杂货店,不过他有个凡人皆知的怪脾气:向他领货的人必须将香饼在同一天内卖完,借此以确保香饼的新鲜度.
              ⑮有时,他心血来潮,还会“微服出游”,查看别人有没有把他的饼卖完,倘若卖不完,下回去领货时,他便会让你领教领教他那好像石头一般又冷又硬的臭脾气.有人劝他把这种家庭式的香饼制作业机械化、企业化,他一口回绝.理由是:“机械死板板,硬邦邦,做出来的饼一个个好像穿上制服的木乃伊,连味道都带着机器那一股冰冷生硬的味儿!”
              ⑯有人见他孑然一身,怕他孤独终老,劝他寻个伴儿.他倒是听了,一寻便是两个,不过呢,寻来的不是老婆,而是徒弟.他收了两个年幼失学的少年做徒弟,三个人“生死与共”地窝在老屋里做饼.可叹的是,徒弟们学得了三分功夫便以为自己是无可匹敌的“香饼大王”了,居然另起炉灶,自设分号.那些识货的人,不肯随意“屈就”,依然回返老屋找香伯.然而,许多没有尝过香伯“原装货”的,却傻傻地把“鱼目”当“珍珠”.两个小徒弟违背道义的做法大大地伤了香伯的心,原本孤僻沉默的他,变得更加古怪寡言了.他发誓此生不再收徒,所以,在暮年,一个人留在老屋里苦苦拼搏.
              ⑰姻亲带我到老屋去,远远地,便闻到了烤饼的香味.
              ⑱屋里,打着赤膊的香伯,正把搅好的麦芽糖放入擀好的饼皮.他的神情,是那样地专注,是那样地虔诚,好似他做的是惊世骇俗的艺术品,是举世无双的雕刻品.
              ⑲夕阳透过色漆剥落的木窗斜斜地照了进来,浸在金色余晖里的香伯,像是一枚熟透了的柿子.尽管这枚表皮起皱、黑斑丛生的柿子已不再新鲜,可是,那种源于内心的坚守精神,却使这枚行将腐化的柿子在这所光线暗淡的老屋里,焕发着一种炫人的亮光…
              (1)香伯有哪些“怪脾气”?
              (2)第⑫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③段中加点词“俏皮”“跳舞”好在哪里?
              (4)从修辞角度看,第⑯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5)第    段和第    段描写内容基本相同,为什么这样写?
              (6)谈谈你对第⑲段画线句的理解.
              (7)如果你是香伯的徒弟,你会怎么做?
            • 5. 阅读《旷野灯红》,完成问题. 
                                                   旷野灯红
                                                    凹 凸
                大姨母家住在百花山腰间的一个皱褶上.有一股泉水从一丛野百合的根部爱情般涌到一方清洁的石凹里,石凹便满满地洋溢着.尽情将泉水舀到水桶里去,石凹依旧是满满的,呈一种寂寞的奇观.
                那年我到县城中考,考得很顺利,有一种余兴怎样也挥之不去,便乘了去百花山的晚车,到姨母家作一次突兀的造访.百花山脚的一块打谷场,算是它的终点.下车时,天就已傍黑了,就急急地奔向场边的一爿小店,买了两盒酥子糕.拎着点心出来.已无结伴的行人,就沿着小店主人指引的那个约略的方向,摸索着朝山上爬.
                爬了两支烟的工夫,天已黑透.周遭传来一声又一声怪异的声响,锐厉地灌入耳际,心头就有一阵又一阵的惊悸.突然闻到一股烧烤猎物的香味儿,且有一种焦煳的熏腥,我以为前边一定有人,便加快了脚步.爬了好长的一段坡,焦蝴味儿似乎更浓了,便觉得前边的那个人肯定离得更近了.兴致便被撩拨得更旺了一些,步子就迈得更急了一些.不知不觉间已翻了两道岭,味道依旧浓烈,却怎么也见不到那个人.
               怪矣!
                此时我已气喘吁吁,便颓然地躺在斜坡上.心跳平缓下来的时候,我暗暗地吃了一惊:身下那厚厚的落叶和干草,散发出来的气味儿,正是那种浓浓的好闻的烧烤味儿--落叶和干草吸足了白昼里那暖暖的阳光,入夜,便把激情忘情地释放出来,把个陌生客甜蜜地欺哄了.于是,我迷路了
                发觉自己迷路了,我第一个反应便是惊惶.惊惶之后,那夜里的声响,便更怪异更刺耳,且纷繁杂沓.于是,脚跟便踩不踏实,便赳趄不止,跌倒趴下便是自然的事.
              “路总有走到头的时候.”心里说.但路愈走愈陡了,树木也愈来愈稀疏.泪,无声地落下来.但在泪眼的一片模糊中,我却发现右前方有一线隐约的微光,泪竞倏地止住了.揉一揉眼再看,那一线微光依然时隐时现.抽紧的那颗心便松开一道缝.朝着那个方向摸索而去,心中再无一丝犹豫.爬了一段坡以后,那线光促成了清晰的一团--可以确认,那是一局不眠的窗.心便霍地释然了,这时,光明是驱赶绝望惟一的一条鞭子.
              到了跟前,是一座孤零零的小屋.敲一敲门,门竟悄然自开.灯下,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安详地躺在床上.她的眼皮动了两下,分明已知道夜客到来,但却不说话.
              “婆婆,我迷路了.”我告诉她.
              “哦.”她只欠了欠身,“坐吧,我眼不好,看不见你.”
                 我愣了一下,依旧站着.
              “孩子.你要去哪儿呢?”她有气无力地问.
                我报了我要去的那个村子.
                她长长地哦了一声,坐起身来,“到底是个孩子啊,应该爬西边那座山,却爬到东边来了.白天,在日头下,也要爬个半晌呢.”
                在灯光下.虽然知道自己走了好长好长的冤枉路,我却不曾有一丝惋惜,竞咯咯笑起来.我此时的感觉很奇异,似从娘怀里走散的孩子,又回到娘怀里一样,失散的痛苦已全然忘却了.
                交谈之后,知晓这瞎眼婆婆是个五保户,山下的人白天上来转一遭,看她柴米不缺、安然无恙.便又不停留地下去了.漫漫长夜,是独属于瞎眼婆婆的.
              “您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整夜点灯呢,”
              “为什么?灯亮着,野兽不敢来,夜盗不敢来,灯是瞎子的眼哩.”
              “瞎子的眼?”我惊叫道.
                那一夜,我住在了她那里.
                我有时想,在那漫长而孤寂的长夜,瞎眼婆婆与灯独对的长夜,真的是为自己再长一只眼吗?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旷野中,一盏点亮的灯,对人是多么的重要啊--它是生命存在的证明.
                                                                            (选自《读者》,有删减)
              (1)根据故事的发展,用文中的词语补全“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造访姨母家时,兴趣盎然--夜行山路,    上山迷路,    --看到窗户灯光,    --灯下与婆婆交谈,不曾有一丝惋惜.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周遭传来一声又一声怪异的声响,锐厉地灌人耳际,心头就有一阵又一阵的惊悸.
              ②心便霍地释然了,这时,光明是驱赶绝望惟一的一条鞭子.
              (3)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我有时想,在那漫长而孤寂的长夜,瞎眼婆婆与灯独对的长夜,真的是为自己再长一只眼吗?”的理解.
              (4)选文为什么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夜行山路的情况.
              (5)结合选文.请说说选文末段有什么表达作用.
            • 6.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时光啊,请你饶了他吧
                ①我不想承认他老了,但凹陷的眼眶,花白的头发,以及那从严厉到温和的声音,我承认了.
                ②大概是从去年我大病后开始,我渐渐发现,我们的谈话不再是“考不考得上,你就这一次机会,自己要把握好”,“我知道,能不能别再唠叨”,而是“学习别搞太久了,身体吃不消”,“吃得消,放心吧,我一定考得上”.我庆幸我的十八岁磨平了叛逆的棱角,让我们的关系有了如此温柔的转变,也庆幸那次因祸得福的大病,让我参悟了父亲两种爱的方式.
                ③那是高三上学期临近期末考试的紧张阶段,我在学校突然晕倒了.当我清醒时,我已经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深夜,妈妈的手机又响了.我隐约听到电话里传来的声音:“…要不,我明天回去一趟吧,可路费就得好几百.唉!…这一病,成绩恐怕…”听到这儿,我抢过妈妈的手机,对着里面吼道:“我不用你管,明天我就回学校,死也要死在教室里!”然后,“啪”的一声挂断了电话.
                ④躺在病床上,我再也睡不着,刺痛我心的那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从我上初三开始,我与父亲的摩擦就从未停止过.尤其是在高二下学期发生的一件事,使我们的关系几乎降到了冰点.那是期末考试后,父亲抢着去开家长会.他回来时,阴沉着脸,将我的成绩单狠狠地摔在桌子上.他高大的身躯像山一样,让我产生压迫感,刚刮过胡子的下巴泛着青光,我的争辩只换来他更严厉的训斥.当房门被他“咚”的一声关上后,我们之间的关系也被这道门阻断了.
                ⑤高三刚开学,父亲辞去了原本轻松的工作,去外地打工.我心里暗暗高兴,妈妈发现了,长叹了一声,在后来的日子里,父亲每次来电话,我都是在蚂妈的不断催促下才应付几句…
                ⑥第二天傍晚,父亲竟然出现在病房门口.窗外,冬日的残阳勾勒出那个熟悉的轮廓,却又不是我记忆中的模样.原本魁梧的身躯不再挺拔,浓密的黑发已经花白,黑瘦的脸上眼眶深深凹陷着,胡须显然也已经好几天没有剃了.才45岁的他不该是这个样子!不知为何,我的鼻子竟有些发酸.
                ⑦住院的几天里,父亲总是嫌妈妈对我照料不周,常向她发脾气,后来干脆凡事都亲自动手,只要是我想要的,或是他认为我需要的东西,无论多贵他都会去买.尽管如此,我对他还是淡淡的,一天,妈妈偷偷告诉我,父亲外出打工是为了筹备我上大学的学费,为了不增加我的负担,父亲一直不让她告诉我.霎时,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⑧出院后,回到学校,我开始埋头苦读.一天,同桌突然叫我出去,指着楼下说:“你爸爸来看你了.”人群中,他仰着头,用目光
              着一个个从楼梯口走下的学生.一见面,他便塞给我满满的两大袋水果和牛奶.我想十年前的我一定很羡慕现在的自己,因为那时一天5毛钱的零花钱,回家后都是要报账的.时光带走了原来的父亲,带来了慈爱的这一个.
                ⑨我送他到校门口,他一直叮嘱我:“要多吃点饭,学习别太紧张了,注意身体.星期天记得早点回家,我叫你妈给你炖鸡.”寒风拂乱了他的头发,他略耸着肩.我害怕这日益凛冽的寒风会吹弯他的腰,会把他的皱纹越割越深.夕阳的最后一缕余晖,洒在光秃秃的枝丫上,也拖出了父亲瘦削的身影,那身影在我模糊的泪眼中渐行渐远.其实,我宁愿父亲仍是从前那个健硕而又对我百般挑剔的父亲.可是,我再也找不回逝去的时光.
                ⑩时光啊,放过我的父亲吧!他的黑发不需要白发的点缀,更不需要白发放肆地喧宾夺主,把青春还给他吧!时光啊,放过我的父亲吧!让他还能惬意地和朋友喝酒畅谈,把自在的日子还给他吧!时光啊,放过我的父亲吧!把他的瘦弱和衰老都带走,把强壮的身体还给他吧!时光啊,求你把从前的他还给我吧!时光啊,请你饶了他吧!
              (1)“我”读高三那年,父亲为“我”做了哪三件事?
              (2)选文第④段插入“我”高二时和父亲发生冲突这件事有什么作用?
              (3)请概括回答选文⑦段画线句子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4)请简要分折选文⑥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他仰着头,用目光
              着一个个从楼梯口走下的学生.
              (5)谈谈你对选文⑨段中“日益凛冽的寒风”的理解.
              (6)选出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本文的题目用了求告的语气,形式新颖,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B.选文中的“我”渴望留住时光的脚步,希望父亲依旧年轻、踺康、自由自在.
              C.选文以时光为线索,记叙了“我”成长的经历.
              D.选文结尾部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把“我”的感情表达得更为强烈.
            • 7. 挑山女人
                  ①漫漫石板路上刻着她坚实的脚印,峭壁岩石上留下她疾走的身影,一个普通的女人,用生命的“扁担”,挑起生活的“大山”,她就是安徽休宁齐云山下“女挑夫”汪美红.
                  ②清晨6点,齐云山脚下雾霭萦绕,当大多数村民还在休息时,她家中已经升起了炊烟.吃完早饭后,她又带上一盒饭,然后挑起前一晚准备好的货物开始爬山.陡峭的山路,一趟来回10来公里,汪美红每天要挑两三趟.这样的负重攀爬,别说两三趟,就是一趟,一个成年男子也难以吃得消,但汪美红已经爬了17年.
                  ③一个女人承受这样的命运,还要从多年前的变故说起.
                  ④1990年的汪美红26岁,是一个美丽淳朴的农村女孩,嫁给了岩脚村的青年农民汪淑华.第二年,汪美红生了一个儿子,但娩出的是一个患先天性白化病的残疾儿!按照国家政策,汪美红可以再孕.第二年她又身怀六甲,并产下龙凤双胞胎.双胞胎的降生冲淡了这个家庭的阴影,年轻的妈妈也对日子充满了美丽的憧憬.
                  ⑤然而1994年3月1日,汪美红的人生改变了.丈夫在村口横江打渔时不幸溺亡.丈夫突然故去,三个孩子嗷嗷待哺,深处绝境的她开始上山采茶、下田插秧.由于孩子小,她就挑着一双儿女,三人一起出工.大儿子不能见阳光,做母亲的怕他乱跑,只得忍痛将他捆在屋柱或桌腿上.“最对不起的就是大儿子了,他很小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在家,有时候也饿得哇哇大哭,哭累了就靠在桌腿上睡着了.一个小孩,却比别人多流了多少泪.”亲戚们不忍心看着她如此艰辛,私下劝她再嫁,还有人直接劝她远走高飞算了,但当她看到儿女睁大眼望着她这个妈妈时,她下定决心:“抛弃孩子,天堂我也不去!”
                  ⑥当年10月,齐云山上的道观重建工程启动,大量的砖瓦、沙石、水泥和钢筋等建材需要挑运上山.于是,村里惟一的女高中生汪美红毅然咬牙扛起了扁担,换上了“解放鞋”,当上了挑山工.通向齐云山的九里盘山道几乎都是台阶,许多地方非常陡峭,挑货上山谈何容易.“当时是5元钱一百斤挑运费,从山脚爬上山大概五六公里,一般男人也就挑100斤,我第一天就挑了180斤沙石,希望能够多赚4元钱.”“开始并不觉得很重,但是越爬越累,那天下来,两眼发黑,好几次差点连人带担掉下山.”当她拿到卖命换来的9元钱时,人已经虚脱.但第二天一早,她竟又忍着肩膀的剧痛,一步一步走在九里盘山道上.第一担沙石一过秤,203斤!到下午4点多,她已挑了两个来回,跑了四趟.可这个女子除了两个腿肚子练得结结实实,其实并不健壮,每走几百米,都要用拄棍撑着扁担休息一小会儿,密密的汗珠布在她脸上,而她的补救“秘诀”不过就是:“挑山工一定要吃腌菜,腌菜盐分多,上山淌很多汗,也不容易觉得累.”
                  ⑦汪美红挑山,大儿子在家煮饭忙家务,双胞胎从10岁开始,一到双休日和寒暑假就帮着妈妈一起挑东西上山,上高中的时候,学习任务非常重,他俩还是坚持要帮妈妈挑担,从来不喊一声苦.“家里条件差,有一年夏天,邻居吃西瓜,女儿
              了一眼,我知道她想吃.后来我准备买一个,但还是硬被她拉住了,非说自己特别不喜欢吃西瓜,其实当时孩子连西瓜什么味儿都不知道.”那一刻,惟一能安慰汪美红的是,“我此生能够有这三个懂事的孩子,我也知足了!”如今大儿子已经20岁,学会了按摩,可以自食其力,而双胞胎儿女都很争气,应届高考均达到了重点分数线,女儿还超出重点线40多分,考上大学的这个暑假,他俩没有歇着,而是来到了县城开始打工…
                  ⑧这位母亲17年风里来雨里去,踏着4000多级台阶,往返9000多次山下山上,行走20多万公里山路,磨破140多双“解放鞋”,加上挑断的70多根扁担,用母爱把一双儿女“挑”进了重点大学.当目送成才的孩子们走出深山老林的那一刻,她的目光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1)分析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2)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3)第⑥段“她竟又忍着肩膀的剧痛,一步一步走在九里盘山道上”句中“一步一步”改为“一步步”好吗?为什么?
              (4)第6段写汪美红认为“挑山工一定要吃腌莱”,因为这是她“不容易觉得累”的“秘决”.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5)品析第⑦段中加点“瞟”字的表达效果.
              (6)第⑦段集中笔墨写了儿女们的表现,这样写的目的一是    ;二是    
              (7)本文在叙述过程中,多处引用了主人公的原话,除了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外,还有何作用?说说你的理解.
            • 8. 冯小刚得寸进尺
                                                 冯小刚
                女儿出生时,我在从河南开回来的车上,到了北京,直奔医院,隔着哺乳室的玻璃窗,我看到护士抱着的婴儿,心情不像想象的那样激动,就觉得是完成了一件事.回家睡了一觉,醒了,还想再看看她,于是,又跑到医院去.
                姐姐在医院门口徘徊,见到我,立刻迎上来.从她的神情上不难看出,似有灾祸发生.
              姐姐脚步匆匆带我来到妇产科主任面前.我被告知如下事实:婴儿先天腭裂.就是在口腔的上腭通往鼻腔的部位,有一个小洞.
                医生还告诉我:现在,每对夫妇只能要一个孩子,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家长放弃婴儿,医院可以负责处理,并且出具证明,再生二胎.
                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告诉医生:“我不放弃.”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点都没犹豫.就因为隔着玻璃,看了她一眼,觉得这个生命已经紧紧和我连在一起.
                我问医生:“日后对她的智力和健康有影响吗?”医生回答:“没有,只是因为呛奶,会给哺育带来一些麻烦,需要精心呵护.最大的问题是,因为腭裂露气,孩子今后说话、发音会受影响.比如说‘叔叔’会说成‘呼呼’.修补腭裂的手术并不难,因为孩子还小,不懂得配合,往往会导致手术后伤口难以愈合,最好在八九岁时再作手术.但那时,孩子已经养成发音习惯,很难矫正.”
                我说:“‘呼呼’就‘呼呼’吧,谁让我赶上了呢.没准我女儿长大了,就是思想家啊.”医生笑了,我也笑了.
                我来到哺乳室,俯瞰着躺在床上的宝贝女儿心里说:“小兔崽子,你运气不错,如果赶上混蛋的爹妈,你小命就没了.”
                我给女儿起了一个名字:“冯思语”.意思是盼望有朝一日,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说话.期望值不高,不像很多家乡给孩子起名字,充满人生远大理想.
                小思语一岁半时,我一狠心,在口腔医院给她做了手术.
                手术的当天,冯巩来了,推掉所有事情,一直站在楼道里陪着我.
                术前,医生叮嘱我:“术后,最要紧的是不能让孩子哭.”冯巩听了,拉上我,跑到医院对面的魏公村百货商场,买了十几件玩具.他说:“孩子喜欢玩具,给她多买几件,让她总有新鲜感.用玩具分散她的注意力.”术后,麻醉药力过去,女儿醒来,看见那么多玩具,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疼痛.
                熟悉冯巩的人都知道他有多忙.那一天,巩哥的“大哥大”都响炸了.
                手术后,女儿嘴唇愈合得很好,说话口齿伶俐.我把女儿的名字改了一个字,“冯思语”改为“冯思羽”.意思是,盼望她茁壮成长羽翼丰满.也和其他家长一样,理想也有点远大.这就叫得寸进尺.
                                                                    (选自《智慧背囊》第10辑,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寸”指女儿腭裂手术成功,说话口齿伶俐;“尺”指将女儿的名字改了一个字,寄语女儿更大的期望.
              B.标题中的“冯小刚”因是作者本应删去,但作者是著名电影导演、社会名人,用上使文章更能吸引读者.
              C.文中写上名人朋友冯巩,作用有三:一是表明自己的选择和对女儿的感情得到朋友的肯定和支持;二是表明冯巩在女儿治愈过程中的作用;三是借著名相声演员冯巩之名增加文章的吸引力.
              D.冯小刚对天生腭裂残疾的女儿的肉骨之情和“不放弃”行为令人感动和敬佩,这也是身为父亲的作者写本文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2)冯小刚在文中幽默地说:“没准我女儿长大了,就是思想家啊.”你从中得到的一点启示是:    (含标点限20个字内)
              (3)请你就文末冯小刚的“得寸进尺”写上批注,表达你的评价和看法.(含标点限50个字内)
            • 9. 一碗汤的温度
                                                      叶倾城
                ①那时,我对自己说:“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一两次寒冬.”但也许有的人生活在亚热带,连秋天都没见过呢.又或者,真正的寒潮会在明天才陡然到达,把我冻僵.啊,我还没减肥成功,史上最胖的一尊冰雕.
                ②最山穷水尽的时候,我找到了一份工作:钱少得不能提,路远得一塌糊涂.我在百度地图上查到公交车,后来才发现这趟车要绕个大圈子.微有阳光、全无暖意的下午,我扣紧羽绒服所有的扣子,穿过四环积雪未融的桥洞去搭公车,黄花鱼一样贴着边,经常有疾驰的三轮车、电动车与我擦身而过.应该有车水马龙,记忆里却死寂,许是我聋了,要么内心的哭喊太大声.
                ③在车上,我迟钝地看着窗外,看到一块“周记米粉”的招牌,我下了车.
                ④是临街民居的底楼,要上几步台阶,一进门暖气扑面,满眼郁郁葱葱的绿叶植物.叫了份“招牌米粉”,我连汤都喝尽,热流一点一滴,在全身弥漫开来,像一只手轻轻拂过我全身.不够给力,不是一把揽我入怀,但已经够让我有力气去搭长长的一程车.
                ⑤就这样,每天车行此处,我就下来吃一碗米粉.有时是正饭点,一屋子人,更显得热闹.玻璃板下压着井字蓝格桌布,老板娘扬声向后厨报客人点的餐.我的米粉端上来,扑我一脸热气,是食物的舌吻.我突然间,意识到了饿,是知觉被唤醒.
                ⑥曾经的我,“饿过劲”了.求而不得,于是索性不求--不用因此承担得不到的绝望.真正的无欲则刚.
                ⑦但此刻,热汤在口腔里,米粉像一群滑梯上的小孩子,嗤溜嗤溜、排着队下肚.周身都发出满足的低吟.
                ⑧即使我还一无所有:爱人离开我,事业正低谷,我与世界爱恨交织.未来是紧闭着的嘴,我渴望它吐出祝福又怕会听到诅咒.但,能有一碗热汤粉吃,就是幸福.
                ⑨我把菜单看了又看,终于扬声:“老板,给我加一个蛋.”没关系,即使他答“没鱼丸没粗面”,我还可以要牛腩.
                ⑩握筷在手,我像《胡桃夹子》里被魔法变身的王子,一点点,从指尖开始,从木偶人化回血肉之躯.啊,吃饱了,多么好.
              ⑪我还不及成为熟客,公司就搬了家,我从此再没有去过那家店.回忆起那段日子,像《海洋》最后的一个镜头,被割去双翅的鲨鱼沉默地、沉默地坠进海底,一动不动,连血色都只有一点点,在海水里很快看不见了.
              ⑫只有它,有声有色:绿植物,花桌布,老板娘温软的南方口音,常常放着一首歌:《勇气》.以及,冰冷世界里,一碗热汤粉.在我的冬天里,它是一个名叫“春天”的岛屿.虽然,我不曾对它说感激,也没必要--我是规规矩矩付了钱的.
              ⑬活着,只需要阳光、空气、水和食物.只要不饿死,冬天就一定会过完.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第14期)
              (1)请在文中找出两个能反映作者心理变化的关键词:①        
              (2)有人认为第⑦段划线句写得很好,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3)第⑫段作者为什么说回忆起那段日子“只有它,有声有色”?
              (4)读完全文引起了你怎样的触动,请谈谈感想.
            • 10. 放牛
                                              李汉荣
                大约六岁的时候,生产队分配给我家一头牛,父亲就让我去放牛.
                记得那头牛是黑色的,性子慢,身体较瘦,却很高,大家叫它“老黑”.父亲把牛牵出来,把牛缰绳递到我手中,又给我一节青竹条,指了指远处的山,说,就到那里去放牛吧.
                我望了望牛,又望了望远处的山,那可是我从未去过的山呀.我有些害怕,说:“我怎么认得路呢?”
                父亲说:“跟着老黑走吧,老黑经常到山里去吃草,它认得路.”
                父亲又说:“太阳离西边的山还剩一竹竿高的时候,就跟着牛下山回家.”
                现在想起来仍觉得有些害怕,把一个六岁的小孩交给一头牛,交给荒蛮的野山,
              ,我跟着老黑向远处的山走去.
                上山的时候,我人小爬得慢,远远地落在老黑后面,我怕追不上它我会迷路,很着急,汗很快就湿透了衣服.我看见老黑在山路转弯的地方把头转向后面,见我离它很远,就停下来等我.
                这时候我发现老黑对我这个小孩是体贴的.我有点喜欢和信任它了.
                听大人说,牛生气的时候,会用蹄子踢人.我可千万不能让老黑生气,不然,在高山陡坡上,他轻轻一蹄子就能把我踢下悬崖,踢进大人们说的“阴间”.
                可我觉得老黑待我似乎很忠厚,它的行动和神色慢悠悠的,倒好像生怕惹我生气,生怕吓着了我.
                我的小脑袋就想:大概牛也知道大小的,在人里面,我是小小的,在它面前,我更是小小的.它大概觉得我就是一个还没有学会四蹄走路的小牛儿,需要大牛的照顾,它会可怜我这个小牛儿的吧.
                在上陡坡的时候,我试着抓住牛尾巴借助牛的力气爬坡,牛没有拒绝我,我看得出它多用了些力气.它显然是帮助我,拉着我爬坡.
                很快地,我与老黑就熟了,有了感情.
                牛去的地方,总是草色鲜美的地方,即使在一片荒凉中,牛也能找到隐藏在岩石和土包后面的草丛.我发现牛的鼻子最熟悉土地的气味.牛是跟着鼻子走的.
                牛很会走路,很会选择路.在陡的地方,牛一步就能踩到最合适、最安全的路;在几条路交叉在一起的时候,牛选择的那条路,一定是到达目的地最近的.我心里暗暗佩服牛的本领.
                有一次我不小心在一个梁上摔了一跤,膝盖流血,很痛.我趴在地上,看着快要落山的夕阳,哭出了声.这时候,牛走过来,站在我面前,低下头用鼻子嗅了嗅我,然后走下土坎,后腿弯曲下来,牛背刚刚够着我,我明白了:牛要背我回家.
                写到这里,我禁不住在心里又喊了一声:我的老黑,我童年的老伙伴!
                我骑在老黑背上,看夕阳缓缓落山,看月亮慢慢出来,慢慢走向我,我觉得月亮想贴近我,又怕吓着了牛和牛背上的我,月亮就不远不近地跟着我们.整个天空都在牛背上起伏,星星越来越稠密.牛驮着我行走在山的波浪里,又像飘浮在高高的星空里.不时有一颗流星,从头顶滑落.前面的星星好像离我们很近,我担心会被牛角挑下几颗   
                牛把我驮回家,天已经黑了多时.母亲看见牛背上的我,不住地流泪.当晚,母亲给老黑特意喂了一些麸皮,表示对它的感激.
                秋天,我上了小学.两个月的放牛娃生活结束了.老黑又交给了别的人家.
                半年后,老黑死了.据说是在山上摔死的.我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人们都觉得好笑,他们不理解一个小孩和一头牛的感情.
                前年初夏,我回到家乡,专门到我童年放牛的山上走了一趟,在一个叫“梯子崖”的陡坡上,我找到了我第一次拉着牛尾巴爬坡的那个大石阶.它已比当年平了许多,石阶上有两处深深凹下去,是两个牛蹄的形状,那是无数头牛无数次地踩踏成的.肯定,在三十多年前,老黑也是踩着这两个凹处一次次领着我上坡下坡的.
              我凝望着这两个深深的牛蹄窝.我嗅着微微飘出的泥土的气息和牛的气息.我在记忆里仔细捕捉老黑的气息.我似乎呼吸到了老黑吹进我生命的气息.
                我忽然明白,我放过牛,其实是牛放了我呀.我放了两个月的牛,那头牛却放了我几十年.
                也许,我这一辈子,都被一头牛隐隐约约牵在手里.
                有时,它驮着我,行走在夜的群山,飘游在稠密的星光里…
              摘自《读者》
              (1)阅读全文,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我”对老黑感情的发展变化过程.请你筛选或概括能够体现出这一过程的关键词语,填写在答题卷的括号内.
                  →喜欢(信任)→    →悲伤→怀念→    
              (2)第8自然段中说,“父亲既然那样放心”,这是为什么?
              (3)画波浪线的第19自然段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一段描述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4)联系全文分析,第24自然段中“生命的气息”是指什么?
              (5)你是怎样理解第25自然段中的划线句子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