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殷健灵的《豆腐之美》,完成下列各题.
                ①东京的高楼并不比上海的多,繁华的都市里,每一寸空间都被有效利用,依然保留着有滋有味的僻静巷道,地铁里人流如织.可是,喧闹呢,喧闹去了哪里?有人以为只有发出声音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东京人却以安静与谦恭证明着文明的教养和细节的魅力.
                ②酒店门铃和电话铃的音量总是调到最小,习惯了喧哗的人,如果不凝神静听,或许会忽略它们的声音.那幽微的铃声,在一片宁静里文雅地触碰你的耳膜,从不会粗鲁地惊吓到你,更不会侵扰你平静的心绪.其实,只有放低音量,才能真正引起他人的注意,在一片喧哗里提高音量,无非是增加噪音的分贝而已.这正如在一堆绚烂的颜色里,唯有素朴的颜色才能让人心仪一般.而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喧哗中,又与多少美好的事物擦肩而过了呢?
                ③蒙台梭利说:物质世界的秩序,可以使心灵优雅宁静.这或许可以用来解释,处处井井有条、同时又是快节奏的东京,为什么依然可以在行色匆匆里保留一份难得的安宁.因为,和干净比邻的,是安静.
                ④唯有安静了,才能专注地用心.让人感受到这份用心的,还有位于东京塔下的东京芝豆腐屋,据说这是最好的日本料理.
                ⑤料理店本身就是一处绝好的日式庭院.弹丸之地,曲折萦回,水榭亭台,花鸟园艺,每一处都是一幅精妙的画.令人叫绝的还不是景致,而是这里的“灵魂”--豆腐.
                ⑥无论是餐前冷盘,还是肴煎豆腐,抑或豆浆煮豆腐,那些盛在精美器皿里的嫩白之物,几乎令你忘记这就是我们平日里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豆腐.它们保持了豆腐的原味,又提炼了其中的精华,凝脂一般,入口绵长而清醇,甘香沁鼻.在这里品尝豆腐,你会感觉这是一种仪式,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享受.庭院里出售豆腐屋出品的各类豆制品,意犹未尽的食客临走时,都不忘提走一袋.
                ⑦这样的豆腐料理,我在国内是没有见过的.豆腐在我们的菜系里,朴素、家常、充满烟火气.因其清淡,往往需要浓郁的肉汁和海鲜来调味,于是,豆腐的本味被忽略了,而制作豆腐的工艺似乎也失去了精益求精的必要.
                ⑧豆腐源自中国,公元757年,鉴真东渡日本时,才带去了豆腐的制作方法.历经千年,日本将中国的豆腐文化发扬光大,还保持了“高贵”的格调,以致西方误以为日本才是豆腐的故乡.何以至此?我想还是因为那份用心.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本文开头三段的描写表现了东京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具体展现了日本豆腐文化哪些方面的美?
              (3)联系全文,探究最后一段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A.第④段承上启下,既总结上文,又引出下文对东京芝豆腐屋的描写.
              B.东京人把酒店门铃和电话铃的音量调到最小,目的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
              C.与中国豆腐比较是为了突出日本人将豆腐做到了极致,并保持了豆腐“高贵”的格调.
              D.本文写豆腐之美的同时,又借豆腐展现日本文化精致、优雅、注重细节的一面.
            • 2.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枕月而眠
                                               张儒学
                ①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在乡下枕月而眠.
                ②那是一个多么惬意而美丽的夜晚,乡村的夜静静的,明净的月光照在静寂的田野上,我却十分悠闲地躺在父亲承包的鱼塘边的小屋里,看着布满星星的天空,枕着落在水里的月亮,心中却情不自禁地吟咏着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③那是夏天的一个周末,我回到乡下老家看望父亲.尽管乡下树木密集、空气清新,但火辣辣的太阳似乎要把一切都烤焦似的.乡下人除了早晚上坡干点必要的农活外,多半都呆在家里,或者在院前的竹林下乘凉,都尽力去寻找最凉爽的地方呆上一时半会,合合眼打个盹,也是乘凉的一种方式,更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④我的父亲乘凉的最好去处是他承包的那个鱼塘,因为要喂养和照看鱼塘里的鱼,父亲就在鱼塘边搭起一个简陋的棚子,棚子是用竹子编的,父亲还用稀泥巴在外面涂了一层,这样就冬暖夏凉.冬天把门关上,里面升上一个炉子,不管外面下起多大的雪,里面也一样的暖暖的;夏天只要把门打开,凉凉的风就轻轻地吹拂着小屋,里面凉悠悠的就是天然的“避暑山庄”.棚子里虽然只能放下一张床和几个小凳子,但在这空旷的田野上,在这宽宽的鱼塘边,在这清清的水面上,别有一番风味.
                ⑤也许我早就知道父亲鱼塘边的小屋冬暖夏凉,我一到老家就直往父亲的鱼塘跑去,只见父亲的小屋里正坐着几个人在高兴地聊着天.他们见我回来了,就赶忙叫我进去坐,他们仍天南地北地聊着,我却在屋里坐着乘凉,也许是我在城里吹惯了空调,回到乡下尽管手中的扇子扇个不停,还是感觉到很热,全身都被汗水浸透,可来到这小屋里,一会就感觉到凉悠悠的.
                ⑥不一会,那几个跟父亲聊天的人走了,父亲就与我聊起天来.在这清清的鱼塘边,时不时有鱼儿游出水面,在清澈透明的水里游来游去,时不时弄出“叮叮咚咚”水声,父亲看着顽皮的鱼,高兴地说:“这些鱼,多可爱,我看见它们就像看见你们小时候一样,多高兴多快乐呀!”我说:“听说你这鱼塘承包期快满了,还承包么?”父亲说:“当然要承包,只要在这鱼塘边一坐,心中就有一种快乐和踏实的感觉哟!”我似乎明白了父亲的心情,虽然我们都劝父亲不要再承包这鱼塘,因母亲常年在城里帮着做生意的弟弟带孩子,也想叫父亲去城里享享福,可他总以有鱼塘走不开为由一再拒绝.
                ⑦晚上,父亲说我怕热就在鱼塘边的小屋里睡,他回家去睡,我高兴地接受了父亲的这一安排.这是一个多么静寂而美丽的夜,当人们在唤回未到家的鸡鸭之后,月亮便渐渐地沿着那山顶升起,虽然农家小院的灯火通明,但还是挡不住这月光的明净,那皎洁的月光照在那片静静的田野上,好一幅山村田园美景.我走出小屋,站在鱼塘边,看着月光映照下的水面,如身临仙境一般.
                ⑧夜已经很深了,我不知是因为这山村的静寂而沉思,还是因为月光下的山村夜色而陶醉,却无法入眠.尽管我躺在这凉爽的小屋里,但眼前却是被月光点缀的鱼塘美景,我透过这一片清清的水面,看见落在水里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更明更大更亮.我想起了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我再低头一看,落在水中的月亮就慢慢在向我靠近,此时,月亮似乎就在我枕下…
                                                                 (《郑州日报》2010年8月25日,有删改)
              (1)文章描绘了一幅幅淡而温馨的画面,请根据文章⑥-⑧的内容把下列画面补充完整.
              乡人夏日乘凉   乡亲鱼棚闲话    
              (2)“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在乡下枕月而眠”一句中的“枕”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3)父亲为什么舍不得离开鱼塘?
              (4)文章开头引用了李白的《静夜思》,结尾引用了李白的《古朗月行》,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本文写了夏夜、月色、家乡和作者的心境,你认为哪一个是主要的?请阐述你的看法.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导读】:1949年,余光中随父母去香港,后又去了台湾,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大陆与台湾断绝交往.一直到1992年,作者才有机会回大陆造访.余光中写这篇散文的时候,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意大利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
              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
              ,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
                                                                        (节选自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注释】①裾,指裙子,裾边是裙子的边脚.②“一打少年听雨”三句语意出自南宋词人蒋捷词《虞美人•听雨》.
              (1)选文第一段开头划横线句子运用了多个叠音词来写雨,这有什么作用呢?
              (2)第二段加点的几个词“
              ”是有所指代的,请你联系上下文,写出它所指代的是作者人生的哪几个阶段?
              (3)细读第一段末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从大陆吹向海岛“弥天卷来”的大寒流比作    
              ②句中的“孺慕之情”是什么感情?
              (4)第二段描写在岛上“听雨”,作者为什么说“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
              了”?
            • 4. 阅读陈村《回想铁生》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他跟我很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谋生,都属于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②他的体格,本来应该很高大,很健硕.开始于十九岁的劫难塞给他另外一条路,母亲和朋友说服他,他说服自己,后来成了我认识的、阅读的史铁生.
                ③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住下来可以多说话,可他的身体禁不住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④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
                ⑤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使他从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生的命题下的诸多奥义.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
                ⑥他的身体可说是残花败絮,比古瓷更碰不得.即便在轮椅上,史铁生也坐不长,因下肢的神经被截瘫殃及,久坐后血液回流不畅.他的椅子和床一定要仔细清扫,被硌着不知道,失去知觉的皮肤很容易就破皮,一旦感染经久不愈.他手腕上的血管因透析伤痕累累.他常吃着饭汗就出来了,吃饭对他是大运动量.他也抽烟,吸两口就掐了,过会儿再点上.他必须节制饮水,饮白酒似的喝一小口,水进入身体要等两天后才能靠透析排出.这两天里身体积累的毒素令他昏昏然,无法思索.毒素和血液中的营养被透析强行清除,身体犹如飘在云上.水火交替,他两天中只有很短的时间可以阅读、写作.《病隙碎笔》,就是他在疾病的空隙中零碎写成的.家中来朋友,头天要躺着休息,攒下精神接待,然后两个小时内耗尽.病到后来,他的手无力支撑自己上床上车.他床边有架国外买来的机器,将他从轮椅上吊起,转移到床的上方再放下.有时,他将自己悬挂起来,让受压的皮肤休息一会儿,以免患上褥疮.他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许多文章,出多本书,甚至有《务虚笔记》和《我的丁一之旅》两部长篇小说.
                ⑦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是我2001年拍的,那天他50周岁.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史铁生和他的作品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1月6日民俗说的“头七”晚上,中国二十多个地方的读者自发追思史铁生.我从没见过一个中国当代作家被读者这样整齐地认可.史铁生来自平民,他的写作属于人民.
                                                                                  (《散文•海外版》)
              (1)文章第①段末尾为什么说“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2)文章自然朴实,感情真挚.请以第段的词句为例简要分析.
              (3)“他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许多文章,出多本书,甚至有《务虚笔记》和《我的丁一之旅》两部长篇小说.”如果你来朗读这句话,你觉得划线部分哪两个词语应该重读?为什么?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个残疾作家在回忆另一个残疾作家.相似的经历和困厄,使他比常人更容易触摸到史铁生的心灵.
              B.第③段中“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肾脏萎缩和截瘫给史铁生造成的生存艰难.
              C.第⑤段中“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是因为就算别人也经历了他那样的困苦,也难以像他那样创作和生活.
              D.第⑥段简述了史铁生身体上所承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史铁生的敬佩、感激之情,使读者受到强烈的震撼.
            • 5. 江南柳
                  ①柳是江南水边的精灵,袅娜的枝叶粗拙的皮,深藏

                  ②水美江南,池塘边、清河岸、小溪旁、大湖畔,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水滋养柳,柳妆点水,水柳一家亲.柳叶青青,浓绿处,深藏一片独属于自己的海.皲裂的树干,是一副粗糙的皮囊,在清水的倒影中,映衬出生命的不易与壮丽.树皮的裂口,静静地记录着一段段无关风月的旅程,厚厚的,累成生命的沉积层.
                  ⑧柳音是江南水边最美妙的旋律.树无言,风有语.柳枝之繁,灿若满天星辰,密如佳丽青丝,春日清风徐来,沙沙如恋人喁语,夏天朗风飘过,呼呼似累牛喘息,设若暴风袭来,哗哗然像孩童喧闹.清人李渔说:“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乌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年年柳荫浓,岁岁蝉声俏.村前村后,柳树成荫,枝头呜蝉此起彼伏,嚷嚷着,一刻也不消停.
                  ④江南人记得柳好,亦不忘柳之妙.农人折枝,是实用主义美学,编个枝帽,扎只柳筐,抑或插枝以期长出更多柳来,随手取用.文人折柳,折的不是枝,是情思.依依,是江南春柳派生出来的眷恋之态.缠绕,是江南春柳衍生出的思恋之情.“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古时送别,凄清水边,舟岸两处,不胜挽留的酸楚,离别的悲伤,一任柳枝恣意无声地抒发.
                  ⑤“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一城春色一城絮.
              的柳絮,点点白嫩的轻柔,让人无处逃避.白绒的絮是柳的种子,离树飞散去,将生命洒落在远近各处.转生,尽是如此浪漫而快乐的旅行.
                  ⑥柳树天生一个百变之身,枝丫插地即生,无心无意,即成荫成林.蚯蚓那百变金刚之身,断一截,不是生命终结,反而新生一命.柳是植物界的蚯蚓,是江南的树精,灵魂里潜藏着新生因子,便常插常新,生命在断裂与入土的疼痛中一次次复苏.
                  ⑦江南柳,不只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淡然,更有“截”后重生之灿然.那年冬天,从扶河边过,但见枝繁的密柳,齐刷刷被锯伐掉繁密的枝丫,光秃秃一截主干,让人心生疼惜.孰料,来年春天,一无所有的“枯干”,竞抽枝发芽,又生猛地垂成娇娆的绿姑娘了.
                  ⑧抒发再生的奇迹,吟咏不灭的魂灵,这不正是江南柳吗?由此就不难理解历代文人雅士,如谢道韫、陶渊明、柳宗元、苏轼、欧阳修、左宗棠、蒲松龄、李渔和丰子恺等,为何会那般钟情于它了.柳之于他们,有不可企及的人生寄托,无以言传的深层意蕴,是升华灵魂的生命道具.
                  ⑨灵魂不灭,生生不息,江南柳啊,你是灵魂的诗篇,生命的乐章.
              (1)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江南柳,依次是:柳的形态和声音、柳的妙处、    
              (2)文段④划线句子说“江南人记得柳好,亦不忘柳之妙.”“柳之妙”体现在        两个方面.
              (3)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①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的柳絮,点点白嫩的轻柔,让人无处逃避.
              ②品析下面句子:
              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
              (4)阅读下面材料,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材料中的“柳”包含着怎样的情思.
              材料: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选自《诗经•采薇》.往:离开故乡.思:语气助词.)
              (5)通读全文,说说你对文段①中“一颗不灭的灵魂”含义的理解.
            • 6.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古宅的命运
                                                 吴志轩
                ①凡事盛极必衰,物极必反,古宅似乎也是如此.
                ②如今在江西婺(wù)源,老宅不下千座,其命运不外如下几种:善之善者,挂上某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名人故居的牌子,一般都由政府花钱修缮,富丽堂皇,傲然屹立;次者,后人将古宅修旧如新或如旧,改造成客栈,一年也有不错的收益;又次者,如今尚有后人居住,因时间久远,人口繁衍,一栋宅子里住七八户人家,古宅显出破败景象,可败的东西也基本都败光了;更次者,主人搬进新家,任由老宅荒废,或是将可卖的卖掉,只留下门头和围墙,内中破败不堪,甚至夷为平地.在这些老宅当中,前两者是幸运的,后两者则只能慨叹命途多舛了.
                ③这些宅子的价值在哪里?毫无疑问,建筑美学是重要的,包括结构、材料、雕刻乃至风水等.因此很多外地人将古宅买了去,另择地址复原,以此装点门庭.但我却对此感到一种悲哀.
                ④宅子是有生命力的.在婺源感觉最舒服、最充实的就是坐在老宅里,听主人讲家族的故事、老宅的历史,那时你会觉得这个宅子是有生命的,会呼吸的,是可以和人交流的.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沧桑、厚重、智慧、豁达、宁静、和谐等诸多情感.所以,古宅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建筑美,更重要的是依附于人、依附于地方的人文之美!
                ⑤古宅代表的是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严谨、雅致、诗意、和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艺术.我们可以想象在这些古宅里,曾经有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淳朴生活;曾经有过“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融洽交往;曾经有过“              ”的雅集文会;曾经有过“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闲情逸致;也曾经有过“              ”的家国忧思…
                ⑥弄清楚了古宅的价值所在,该如何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便容易思考了.倘有意于此,可将古宅或租或买,然后改造,维持其原有风貌,但在使用功能上要注重生活舒适性和文化体验感.除卧室外,大部分面积可以作为书房、茶室、禅室、棋室等,如有院落,还可建一座琴台,可以弹古琴,阅金经,也是一处好所在.
                ⑦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延请古宅的主人,对客人讲讲这座宅子和这个家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很多,可以让我们看到传统中国走向现代中国的足迹.尽管这只是如恒河沙数的家族的一个,但却同样深深地打上了“中国”的烙印.
                ⑧相信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古宅的未来会更加美好,我们的未来也会更加美好.从这个方面说,古宅是具有极高价值的,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其契机便在于此.
                ⑨希望古宅不再背井离乡,更不要轰然坍塌.因为,它们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国人的理想生活,更代表着那些迷茫焦虑无奈的芸芸众生的精神家园.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
              (1)在第⑤段空格处,可以用刘禹锡《陋室铭》中“        ”来表现读书人雅集文会的特点;可以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来体现家国忧思的内涵.
              (2)作者在第③段中说“我对此感到一种悲哀”,请指明“此”的具体含义.
              (3)文中多次提到古宅的“价值”,请结合文意,分条概括“价值”的具体内容.
              (4)请仔细阅读第④段,作者认为“宅子是有生命力的”,古宅的“生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作答.
              (5)作者关注古宅命运,认为古宅代表着中国人的理想生活,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的“理想生活”是怎样的?你心中的理想生活又是怎样的?
            • 7.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比正路还长的巷子
                                                 柯裕棻
                  有时候,走着走着,离了扰攘的正路,踏上一条没名没姓的、比正路还长的巷子,那个又惊奇又迷惘的感觉,多么像人生啊.
                  走进长巷子里,两侧的房子低首敛眉,没有大马路上的高楼那样霸气,在这以人的尺度打造出来的屋檐底下,活动的幅度小些,说话的派头小些,那气味也浓密些,生活的气味,水沟的、铁锈的气味,午饭剩余的油腻味,
              跟着,如同一只熟识的狗.洼坑里隔夜的雨水,像一段委屈的心事,泪汪汪闷坏了,阴着脸,映着来人,踩着了它,就回溅你一脚的怨意.
                  城市里的长巷实在没办法安心走,红砖道宽仅仅几尺,有些地方有高低不齐的骑楼,忽上忽下,怎么走都是颠沛流离,心里很不舒坦.有些地方连骑楼或红砖道都没有,只身走在上面,慌慌的,没有归属,像是离乡背井的人,走在不属于自己的城
                  如果在冬夜,一个人走在两侧大门紧闭的长巷子里,有时候会有进京赶考的书生赶路的心情,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却不断被后方来车的车灯打扰,那种灯的亮度非常恼人,在人的心里投下一道慌乱的影子,走几步路就得频频回首,躲闪,这种惊扰无奈的程度,犹如一段挥之不去的往事,化成了鬼魅,准备重返噬人.
                  至于乡下的长巷,真的很狭窄,车子很少进去,少了车,就多了从容,乡下的路是随意铺下的,从房子铺到田边,从大马路铺到菜园,聚落密了,那条任意铺下的路就变成了巷子,弯弯曲曲的,尽头一样还是水田跟菜圃,但中间的转折出乎意料的多,如同这一村百年的兴衰.
                  我曾经拜访过住在台南乡下的朋友,他们门前是一条很长的巷子,仿佛从郑成功之后,这一村的人便开始增建巷子的长度,以此做史.巷子尾是一畦菜圃,黄色的油菜花,踱步的鸡,巷子两旁人家的围篱是扶桑花和紫藤.在巷子的尾端,照例只有蛙鸣、狗吠、炊烟.
                  午后四点我们蹲坐在阳光倾斜的骑楼下,朋友端出一盘红草莓,一包紫菱角,搁在地上.
                  鸡群走过.
                  邻居老太太佝偻行过.
                  蝴蝶飞过.
                  苍蝇来过.
                  猫影子飘过.
                  千百个念头闪过.
                  没有一辆车经过.
                  那是一条很长的巷子,时间行走其中,百转千回失去了影子,因此看上去不存在.我们坐在那儿看它,彷彿看见人生.
              (1)第二段中加点的“亦步亦趋”喻指一味模仿别人,请写出两个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
              (2)朱自清《春》中:“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此句运用的
              与下列哪一句相同?    
              A.在巷子的尾端,照例只有蛙鸣、狗吠、炊烟.
              B.午后四点我们蹲坐在阳光倾斜的骑楼下.
              C.阴着脸,映着来人,踩着了它,就回溅你一脚的怨意.
              D.水沟的、铁锈的气味,午饭剩余的油腻味,亦步亦趋跟着.
              (3)“只身走在上面,慌慌的,没有归属,像是离乡背井的人,走在不属于自己的城.”这几句所表现的
              与下列诗句哪一个最接近?    
              A.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B.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如梦令》)
              C.如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江雪》)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终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4)从全文看,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为何会将长巷比喻为人生?
              (5)文中运用了许多新奇的比喻,令人惊奇.从文中找出一句并加以赏析.
              句子:    
              赏析:    
              (6)作者在文章结尾处,使用了下面一组排列性的文句.请结合上下文,从内容、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任选一角度进行赏析.
                  鸡群走过.
                  邻居老太太佝偻行过.
                  蝴蝶飞过.
                  苍蝇来过.
                  猫影子飘过.
                  千百个念头闪过.
                  没有一辆车经过.
              赏析:    
            • 8.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洁净之莲
                  ①莲是一种有灵性的植物,是我挚爱的意象.在我居住的水乡,有水的地方就有莲的倩影,我爱的是莲的优美和慧心.
                  ②一湾碧水澹澹,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那水的绿哟,绿得蓬勃,绿得纯正,绿得深湛,绿得温柔,绿得恬雅,绿得醉人.绿锦缎似的水面之上,洁净的莲亭亭如盖.碧波有幸,能照它的影;鱼儿有幸,能吻它的足.莲与碧水结下不解之缘,涟漪了整个夏季.
                  ③整个莲塘像一块绿色的陆地,一层层地远去.间或,有一支支或白或粉或嫣红的花,在翡翠般油绿发亮的叶间隐现.莲的身上不曾沾染一星尘埃,瘦长的腰身娉娉婷婷,在风中款摆,韵致绝佳.红莲穿破碧波,擎着炽烈的火焰,逼出明丽的色调.白莲冰肌玉肤,素巾缟袂.一派清远的风度.每朵莲花都仰着脸,专注而矜持,每张脸都不重复.偶尔微风拜访,举起一张张阔大圆滑的绿叶,漾起无边的清凉.莲的芬芳,香气盘桓,久久不肯逸去.那摇曳着交叠的红、白、绿,荡漾起袅袅的更加动人魂魄的娇媚,染满我的心壁.
                  ④我尤爱月光下的白莲,我疑心那白荷的皎洁晶莹是由月华浸染而成的.我仿佛看见莲瓣怯生生地伸出手掌,收集着四周的露水的月光,给了田园生活一个精致的点缀.碧水之下,是污浊的泥沼,一枝枝莲花挤破浓浓的黑夜,从污泥中绽放出一个个美丽的音符.
                  ⑤莲塘流动着今人心神摇荡的优美.走过莲塘的人,谁都无法拒绝,无法躲避,只有沉浸其中.莲也盛开在古今中外的诗文与画幅中,透露洁净清爽之意.
                  ⑥文人墨客用五笔倾慕的眼神和姿态为莲写诗作词,王维有“莲动下渔舟”的闲适情怀,    ,李白有“清水出芙蓉”的审美雅趣,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莲的清香,诠释了莲的品格与精神.
                  ⑦垂暮之年的印象派画家莫奈,把清淡素雅的莲作为他追求至美的理想主题,他用颜料把莲塘上众多的瞬间和形象永久地凝固在画布上.终于他力竭倒在了莲池旁,躺在了他心爱的莲的怀抱,混沌散开,污浊逸去,心中的莲瓣缓缓展开,亘古与莲相伴.
                  ⑧莲的精魂,如一帧写意水墨画,在馥郁的莲的气息中,我渐静、渐净,心扉突然洞开,心静静空出来.它以菩提树的身影摇曳出我心中的清凉,它似晨钟暮鼓,击出清风竹韵;他似圣洁之水,涤净尘间的污浊.莲是一面心灵的镜子,只有纯正的心灵才能看得见心灵的纯正,被纯正所感染.愿一切爱莲之人以莲为镜,拥有莲的慧心,做洁净的人.
              (1)选文以“洁净之莲”为题有什么好处?
              (2)请结合语境,在文中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使之成为排比句.
              文人墨客用五笔倾慕的眼神和姿态为莲写诗作词,王维有“莲动下渔舟”的闲适情怀,    ,李白有“清水出芙蓉”的审美雅趣,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莲的清香,诠释了莲的品格与精神.
              (3)请谈谈选文第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4)选文语言优美,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并加以赏析.
              (5)在作者细腻的笔端下,莲花栩栩如生.你心中一定也有一种最美的花儿吧,请你将它描写出来.(提示: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60字左右)
            • 9. 为你自己高兴
              ①朋友小凌自幼双腿萎瘫,在一家印制包装纸的福利工厂工作.他业余爱好文学,常到我家借书.我有一天就对他说:“你怎么不立个大志向,发愤写作,也当个作家?”接着,我自然举出了中外古今的一些例子,又把《三月风》借给他看,激励他登上“维纳斯星座”.当时他没说什么.过些天来还书时,他告诉我:“我没有写作的天分,我就这样当个读者挺好的.”临别时更是笑着说:“我活得挺自在的.我为自己高兴.”
              ②上个星期天,我在街上看见他.他骑着电动三轮车,后座上是也有残疾的妻子,搂着他们完全健康的小女儿.三个人的脸颊都是红扑扑的,说是刚从北京游乐园回来.真的,他们全家都为自己高兴,那是人生中最扎实最醇厚的快乐!
              ③为自己高兴吧!我为什么不完美?--别钻牛角尖.要是别人问,你为什么不如何如何,那么,让我们都像小凌那样,坦然无愧地看待自己,珍爱、享受平凡而实在的人生!
              ④一个作家朋友得了个奖,但却很不高兴.为什么?因为有人问:为什么只是个地区奖,而不是全国奖?如果他得了全国奖,那么又可以问:为什么不是诺贝尔文学奖呢?他真的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仍然可以极为好奇地、不间断地问他:怎么你得奖后反倒写得不那么多,而且,怎么写出的作品不如以前的好,怎么也没有新的突破了呢?…这样一路问下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也许会有正面的例子,但我举不出来.我只知道美国的海明威和日本的川端康成都是在获得诺贝尔奖不久后自杀身亡的.也许他们自己的心理因素非常复杂,但一些评论家讥讽海明威的“江郎才尽”,社会舆论对川端康成达到至美至丰境界的期盼压力,很可能是那诸种因素中相当重要的一种.
              ⑤不要为自己树立高不可及的标杆,更不要被别人往往确实是出于好心好意的刺激而陷入自怨自艾、自责自苦的泥潭!
              ⑥开电梯的小倪有一天刚从发廊理完发来上班,乘电梯的人们都说她这下更像电视里出现过的某位歌星了.说一次也罢了,后来有的人或出于好心,往往也是出于无聊,更有出于起哄的,不断地用这类话来激小倪,比如你为什么不去试试,也当个歌星,也上上电视呀;你有这么好的相貌,这么活泼的性格,为什么不去当个广告模特儿呀…有一天,众人正在电梯里起哄,小倪高声宣布说:“你们说的那位,顶多算个三流歌星,我可是个一流的电梯工!不是我像她,而是她长得像我!”说完哈哈大笑起来.她在为自己高兴.她高兴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平凡,自己的不必上电视,自己的适得其所,自己的不为他人所左右.
              ⑦你的个人最适合你,你的相貌为你所独有,我们应该像小倪那样自尊自爱,诚实地生活,认真地工作,挣得你应有的一份快乐.你每天晚上问心无愧地安睡,你每天清晨兴致勃勃地迎接又一个平凡而充实的日子…
              ⑧争取不平凡诚然可敬可佩,然而甘于结结实实的平凡,如小凌、如小倪,则更可爱可羡.这个世界很大,机会确实很多,然而这个世界也很小,机遇又极为难得,我们应在奋力进取与适可而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我们要懂得这个世界不单是为不平凡的人而存在,恰恰相反,这个世界也是为平凡的人而存在的.
              ⑨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的努力奋进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能够如现在这样也真是挺不错;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不为自己设置徒添烦恼的标杆,更不受他人那出于好意而设置的缥缈标杆而蛊惑;为你自己高兴,为你那平凡而充实的、问心无愧的存在而高兴!
              注①:选自《中国最关的散文(上)》,作者刘心武.有删节.
              (1)本文的结构形式是    
              (2)文章详细叙述了两件小事,从不同侧面阐明道理,为中心论点服务.请按要求进行概括,完成下面表格.
              事    件阐明的道理
              残疾的小凌不追求当作家,甘愿做一名读者,快乐地生活.普通的人只要充满自信、热爱本职工作、自尊自爱,也能拥有快乐.    
                      
              (3)从论证思路来看,文段④有什么作用?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有叙有议,将哲理的阐发与事件的叙述有机结合,很有说服力.
              B.作者阐明了人要为自己高兴的观点,告诉我们应该为自己那平凡而充实的、问心无愧的存在而高兴.
              C.文章第⑧段指出,人们不必争取不平凡,应该甘于平凡,因为这个世界是为平凡的人而存在的.
              D.本文语言平实而富有哲理,于平淡中揭示出深刻的道理.
              (5)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读了本文之后有怎样的感悟.
            • 1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查一路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离开了岑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山岗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就会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就在这样的黄昏,在这样的山梁上等待父亲,还有父亲手中的鱼.
                  ②父亲手中提着一尾胖头鱼,这种鱼头重尾轻,是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只能偶尔买这种鱼.他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把整条的鱼分成小块,娴熟而又忙乱.当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敞开来的时侯,厨房成了温暖的
              ,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 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做作业;二姐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汽升高;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父亲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虽然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

                  ⑤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撮起嘴,吹锅盖上的蒸汽.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汽闷在锅里,但仍挡不住渗出异香.
                  ⑥鱼熟了,母亲只吃鱼汤泡饭.她拨开我们几个孩子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在我们茫然的眼神里走出异香氤氲的房间.
                  ⑦寒冷跟随着温暖的小碗,跟随着母亲推开那间草屋的门.温暖的鱼让瞎老爷爷的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
                  ⑧同样是一个冬天的夜晚,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的时刻是那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
                  ⑨另一个冬天.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岗张望.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了.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但我们常常想念那样的冬夜,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
                  ⑩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
                                                                  (选自《读者》2007年第14期,有删节)
              (1)从全文来看,题目中的“歌唱”指的是什么?题目表达了哪些感情?
              (2)理解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①厨房成了温暖的

              ②眼前的景象是他的

              (3)第③段中写到:“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这句景物描写形象生动,请分析它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4)第④段写了孩子们的表现,请分析他们此刻各自的心理活动.
              ①大姐:    
              ②二姐:    
              ③我和妹妹:    
              ④结尾写到:“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这句话含义深刻,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