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闰土哥,--你来了?……”
              “老爷!……”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1)试对选文中人物外貌描写作简要赏析。
              (2)探究闰土、杨二嫂语言描写的作用,写出你发现的结果。
            • 2.
              阅读下面的微型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一碗热汤
              赵向辉
                     立冬的一场雨,让这个小城的路面变得更凉了。
                     傍晚,一个老婆婆蹒跚走在大街上,她遇到餐馆就往里看两眼,直到看见这家义连香饭店。老婆婆慢悠悠推门走了进去,里面客人很多,她在角落一张没人的桌子前坐了下来。
                     服务员上前问:“阿婆,吃点什么呀?”老婆婆哆嗦着说:“我有两块钱,能花一块钱喝碗热乎汤吗?”服务员怔了一下说:“能,等一下,我去端。”
                     服务员没有直接去服务台,而是先进了员工更衣室。
                     过了十来分钟,服务员端着一碗热腾腾的打卤面、一碗热汤,还有一个肉饼,送到了老婆婆的餐桌上。
              “我只有两块钱,不要肉,也不要面条,只喝汤就行。”老婆婆依旧哆嗦着说,而且,说完就留下了两行泪水。“婆婆,没事的,今天店里有活动,只要就餐就可赠送肉饼和打卤面,放心吃吧。”服务员亲切地说。
                     老婆婆吃着面条,喝着汤,脸上挂着笑容。
                     一会儿,一位帅气的男士走到老婆婆身边问:“阿婆,怎么不吃肉饼啊?是不好吃吗?”老婆婆微微一笑:“拿回去,给瘫在床上的老伴吃,他很长时间没吃过肉了。”
              “您今天这是出来做什么呀?”
              “给老伴买药,就剩下了两块钱,实在冷得厉害,我怕自己感冒病倒,再也不能照顾老伴,所以想花一块钱喝碗热汤再往家走。”
              “您家住哪儿?”
              “住在税务局那块儿。”
                     男士离开老婆婆的餐桌,进了经理室。大约五分钟后,男士拿着一个纸箱子出来,和几个服务员私语了几句,然后喊道:“我是餐厅的经理,今天,餐厅搞活动,凡来就餐者,都有一次抽奖机会,抽中-二三等奖的当场兑现。”
                     有顾客嘀咕,这不年不节的,也不是开业周年庆典啥的,搞什么抽奖活动啊?
                     男士用左手拿着箱子走过三桌,三桌都没抽中。等到了老婆婆桌前,他说:“阿婆,吃好了吧,请您从里面抽一张奖券。”老婆婆茫然地望着男士。男士把箱子放低,示意老婆婆伸手进去拿出一张纸来。老婆婆还是茫然,但是她照做了,拿出来一小张粉色的方块纸。 男士很利索地用右手拿过老婆婆手中的粉纸,把箱子倒了-下手,然后又倒回来,突然举起右手中的粉纸说:“阿婆中一等奖了!奖金2000元!”
                     大家鼓起掌来。男士从衣袋里拿出整整齐齐的一沓现金,递给老婆婆说:“阿婆,这是奖金,收好了啊。”老婆婆说:“我不能要你的钱,我家里有钱。”男士说:“这不是我白给您的,是您抽奖中奖了,放心拿着吧。”老婆婆像在和男士说话,又像是自言自语:“今天我的运气真好,吃了赠送的面,还中了这么大的奖,看来老天还是舍不得让我和老头子死的。”
                     一名男服务员拿着一串汽车钥匙走到老婆婆身边说:“阿婆,正好我下班,顺路送您回家吧。”老婆婆泪眼婆娑地上了一辆小轿车。
                     继续抽奖,有两桌客人抽中了二三等奖,粉纸上分别写着免单和半价。结账时,这两桌客人都按原价结清了饭钱。一人说:“我看出来了。”另一人说:“你们都是好人,我会常来这里吃饭的。”
                     客人都离开后,最先接待老婆婆的服务员问:“经理,你怎么想到这个点子的?太棒了!”经理说:“还得感谢你呢,我经过时正好听到了你和阿婆的对话,又看到你在前台拿出二十多元钱给阿婆买饭,决定帮老人家一把,匆忙中策划了抽奖活动,却被人看穿了。”
                     开车出去的男服务员回来后,把车钥匙交给经理后说:“车上和老婆婆聊天,她已经80多岁了,太可爱了,像我太奶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5期,有删改)(1)老婆婆走进义连香饭店只是想花一元钱喝碗热汤,却受到了特别的对待。请概括老婆婆受到的第一次特别对待。
              第一次特别对待: ______ ;
              第二次特别对待:经理以中两千元“大奖”的方式给她帮助;
              第三次特别对待:经理安排服务员以下班顺路带老婆婆为名专车送她回家
              (2)小说的开头写道:“立冬的一场雨,让这个小城的路面变得更凉了。”此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老婆婆已“抽中”一等奖,达到了经理的目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安排“继续抽奖”这一情节?
              (4)文中划线句子用了人物描写的哪些手法?有什么作用?
              (5)依据全文,概括老婆婆的性格特点。
            • 3.
              阅读《西游记》片段,完成下列各题。
                  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惧备,四肢皆全。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
                  一朝天气炎热,群猴去那山涧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哪里的水。我们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众猴拍手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
                  跳过桥中间,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大字。石猿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跳出水外, 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众猴道:“怎见得是个家当?”石猴笑道:“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床石凳,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
                  众猴欢喜,都道:“你带我们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那些猴也都进去了。……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猿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有删改)(1)概括这段故事的主要内容。
              (2)美猴王后来又叫孙悟空,是谁给取的法名?为何姓孙?
              (3)按要求赏折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你看他暝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从描写角度)
              ②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从修辞角度)
              (4)石猴的形象兼有“神、猴、人”三性,结合文段内容,试做分析。
            • 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是一盏灯
              崔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已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乏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着,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忽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
                  父亲说:“没事,被绊了一下,赶紧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迷路了?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扭伤了脚踝。
                  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忽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2017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1)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2)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
              ②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3)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父亲没有回答。你认为父亲看到灯光了吗?请说明理由。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
            • 5.
              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 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 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夭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 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 儿子的影子, 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
              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删改)(1)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2)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请任选一句作答)
              ①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品析“蚕食”的表达效果。)
              ②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结合加点词揣摩人物心理。)
              我选 ______ 句: ______
              (3)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本文题目是“飘逝的风筝”,飘逝的仅仅是风筝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 6.
              文学类文本阅读
              明子出师
              曹文轩
                  夏日将近的一天晚上,三和尚慷慨解囊,请明子和黑罐在一家很不错的酒店吃了一顿饭。回到窝棚后,三和尚点亮了四五支蜡烛,把小窝棚照得很明亮。接着,他从门外搬进来一个很大的木头墩。他把一把锋利的斧头稳稳地放在木头墩上,对明子和黑罐说:“我不想再留你们。各人有各人的前程。但谁能出师,总得有个说法,你们瞧见了,这是一个木头墩,还有一把斧头。你们每人砍三斧头,谁能三斧头皆砍在一个印迹里,谁就可以离开我。”他看了看明子和黑罐,“听明白了?”
                  明子和黑罐点了点头。
                  烛光静静地照着。
                  三人沉默着,脸上的表情很严肃很认真,仿佛有人要进天堂或要进地狱,仿佛面对着世界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
                  三和尚再一次看了明子和黑罐一眼。
                  明子和黑罐互相对望了一阵,又把目光挪开去望那把斧头和木头墩。
              “谁先来?”三和尚问。
              “黑罐先来吧。”明子说。
                  三和尚说:“明子懂规矩。黑罐大,理应让他先来。”
                  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三和尚掉过头去,“噗噗”几口,将所有蜡烛吹灭。他见黑罐半天没有动静,便叫道:“砍呀!”
                  黑暗里终于响起“咚”的一声,又一声,再一声。
                  三和尚又重新点亮蜡烛。
                  烛光下的木头墩上,是三道清晰的斧痕。
                  黑罐把斧子搁下,垂头丧气地站到了一边。
                  三和尚把木头墩掉了一个头,又把斧头稳稳地放在上面。一切停当之后,他看着明子,但不说话。
                  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搡起斧头。
                  三和尚又看了明子一眼。
                  明子稳稳地站着,只是一脸的平静,没有半点其他表情。
                  三和尚“噗噗”几口,又将蜡烛吹灭。
                  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砍呀,”三和尚催促道。
                  明子没有反应。
                  三和尚又等了一会,见仍无动静,便欲要大声地喊“砍”,然而这“砍”字刚吐出一半,只听见“咚”“咚”“咚”连着发出三声斧头砍击木头墩的声音。那声音的节奏告诉人,砍者动作极其坚决,毫不犹豫。
                  三和尚重将所有蜡烛点亮。
                  烛光下,光光的木头墩上只有一道有力的斧痕。
                  明子把斧子靠在木头墩上,退到一旁。
                  三和尚好半天看着明子,然后说道:“你可以走了。”他坐到床上去,点起一支烟,朝明子说道:“你只砍了一斧头。”
                  黑罐忽地抬起头来。
                  明子很镇定地站着。
                  三和尚说:“还有两声,是你用斧背敲击木头墩发出的。世界上,手艺再绝的木匠,也不能在黑暗里把三斧
              头砍在同一道印迹里,因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烛光里,明子眼晴最亮。
                  三和尚对明于和黑罐倾吐了一番肺腑之言,那也是他半辈子的人生经验:“认真想起来,这个世界不太好,
              可也不太坏。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人就不能太老实了,可又不能太无心肝,”他专门对着明子说,这个道理,黑罐不懂,你懂。但这分寸怎么掌握着,全靠你自己了。我只把手艺教给了你,但没有把这分寸教给你,这是我做师傅的罪过。”他充满深情和信赖地看了明子一眼说,“天不早了,你们俩睡觉吧。明子明天走时,带上我的那套家伙,就算是你师傅的一点情意吧。”说完,他整了整假发,走出了窝棚。
              (节选自《山羊不吃天堂草》)
              (1)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情节。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
              我认为故事就是情节,本文的情节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展开,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就是“① ______ →② ______ →明子斧击→明子出师”。
              我认为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才构成情节,我这样梳理情节:因为③ ______ 所以明子出师了。
              (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
              (从黑罐和明子拿斧头的动作,你读出了他们各自怎样的心理?)
              ②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作家将三和尚的徒弟分别取名为“明子”和“黑罐“,有什么寓意?
              (4)如果你来评判,明子和黑罐哪一个应该出师?结合小说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阐述你的观点与
              理由。
            • 7.
              大青衣
              胡玲
                  ①原本宁静的村庄突然热闹了,乡亲们雀跃着欢呼着,纷纷奔走相告:今晚李大户家请柳月如来唱戏。
                  ②说起柳月如,在当地可谓声名赫赫,她是县剧团的名角,能听她唱戏,一睹她的风采,是很多人的梦想。
                  ③日落黄昏,乡亲们潮水般涌向李大户家,青莲好奇地跟在人群后。李大户家院里,灯火通明,高高的戏台前挤满了人,他们昂着头,瞪着眼,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柳月如出场。青莲猫起身子,铆着劲儿朝前钻,像一尾滑溜的小鱼儿,钻到了人群最前面。
                  ④锣鼓铿锵,乐声四起,柳月如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身姿婀娜,莲步轻移,宛如踩在云端的仙女。喧闹的人群瞬间寂静。 柳月如眼波流转,一跷兰花指,一抖水袖,行云流水,灵动自如。柳月如轻启朱唇,黄鹂一样清脆婉转的声音脱口而出。人们看呆了,听痴了,像木头人立在当地。青莲尚小,看不懂剧情,听不懂戏文,可柳月如仿佛带着一股子魔力,深深诱惑着青莲,让青莲的目光无法从她身上移走。她哭,青莲跟着哭;她笑,青莲也笑。
                  ⑤戏散,柳月如谢幕退下,乡亲们依依不舍地离去。青莲不走,她悄悄来到后台。
                  ⑥柳月如对镜卸妆,从镜子里看到了身后的青莲。小丫头,怎么还不回家?青莲紧盯柳月如,紧闭双唇不语。柳月如回头,上上下下打量着青莲,见青莲面容清秀,身形纤细,眼神里有股子坚毅倔强劲儿,说,真是个唱青衣的好坯子。可不管柳月如说什么,青莲就是不说话。最后,柳月如问,愿意跟我学戏吗?青莲终于开口,愿意,我要唱戏,像你一样。
                   ⑦青莲跟着柳月如学戏,大家都说青莲家祖坟冒青烟了,要知道,柳月如不轻易收徒的。柳月如对青莲很严,唱念做打,手把手教青莲,青莲学得稍有不佳,必然受罚。名师出高徒,十年勤学苦练,青莲成了剧团最出色的青衣。她扮相清丽端庄,音色清澈圆润,表演细腻庄重,秦香莲、白素贞、王宝钏,所有青衣角色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⑧不知从何时起,看戏的人少了。台上,青莲卖力表演;台下,看客寥寥无几。青莲的满腔激情,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消散。
                  ⑨一天,一个打扮时尚的男人来剧团找青莲。青莲小姐,我们公司正在包装歌星,以你的形象和唱功,绝对能够火,你可有兴趣?青莲想也没想,说,我没兴趣!男人说,传统戏在本地已经没市场了,现在还有谁看戏?说着,男人把一张名片放在桌上。青莲小姐,走阳关大道,还是在一棵歪脖树上吊死,由你自己决定。说完,男人离开了。
                  ⑩那天,男人的话不断在青莲脑子里回荡,令她坐立难安。她去找柳月如。师傅,有人说我可以做歌星。柳月如说,咱们是唱戏之人,并非戏子。青莲说,没人爱看戏了,我想另寻出路。柳月如说,即使台下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唱下去。青莲脱下戏服,说,不,我再也不唱独角戏了。柳月如说,你出了剧团,咱们的师徒缘分也就尽了。青莲含着泪,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剧团的大门。
              ⑪青莲果然火了,唱歌、走穴、商演,她春风得意。热闹精彩的生活,使她早就淡忘了剧团和柳月如。
              ⑫五年后的一天,青莲和老板在咖啡厅商谈演出事宜,青莲去得早,点了杯咖啡喝起来。不远处,有几个年轻人望着她窃窃私语。作为明星,她早已习惯了人们对她的关注和议论。看,那不是歌星青莲吗?她唱歌挺好听的。听说她以前是唱青衣的。她的唱功、动作、神态都有传统戏的影子。原来她以前是唱戏的啊,怪不得她唱歌有种与众不同的味道。他们的话飘进青莲耳朵里。
              ⑬老板来了。青莲说,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你,你当初为什么觉得我能唱出来?老板一笑,因为你有戏剧底子,唱得有特色,要不然,你怎么会红?要知道,现在会唱歌的人一抓一大把。 青莲内心如同被投进一块大石头,波涛汹涌
              ⑭晚上,青莲做了一个梦。梦里,柳月如和青莲唱。白蛇传。,柳月如演白蛇,青莲反串法海,两人对打起来,青莲一剑刺穿了柳月如的胸膛,柳月如倒在戏台上,鲜血染红了她的白衣。青莲从梦中惊醒。
              ⑮第二天,青莲取消所有活动,赶到县剧团,却发现大门紧闭,向周围人打听,才知道,剧团生意冷清,半年前已经倒闭了。
              ⑯青莲找到柳月如家里,看到的是柳月如的灵位。守灵的老太太说,我是月如的表姑,你是青莲吧?青莲一惊,你怎么知道?老太太说,月如说过,你迟早会来的。青莲问,师傅怎么走了? 老太太说道:月如是个戏痴啊,爱戏的人越来越少,懂戏的人越来越少,她整日郁郁寡欢,剧团倒闭后,她大病一场。昨晚,她走了。临终前,她叮嘱我把一样东西交给你。说着,老太太拿出一个盒子递给青莲。青莲打开,是一套青衣的戏服,正是她初次看师傅唱戏时穿的那套。
              ⑰师傅!青莲怆然泪下,跪倒在柳月如灵前。
              ⑱没多久,县剧团重新开张。剧团的老板不是别人,正是青莲。锣鼓铿锵,乐声四起,青莲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
              (1)小说围绕青莲写了哪几件事?
              (2)简析第④段和第⑯段画线句子在塑造柳月如形象中的作用。
              (3)赏析第⑬段画线句子。
              (4)简述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5)小说以“大青衣”为题好在哪里?
              (6)在戏曲文化进校园的今天,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
            • 8.
              帽子
              [波兰]格罗津斯卡
                  (A)剧院大厅。乐队演奏序曲
                  坐在十排的一位先生:对不起,女士!(更大声地)对不起,女士!
                  坐在九排的女士:干什么?我又不认识你。
                  十排的先生:您戴着帽子。
                  九排的女士:我知道自己戴着帽子。
                  十排的先生:可我一会儿就会什么也看不见了。女士,您能不能把帽子摘了?
                  九排的女士:很遗憾,不能。
                  (B)演出开始了
                  十排的先生:女士,我可要忍受不了啦,买了票,却什么也看不见。
                  九排的女士:那你去退票好了。
                  十排的先生:就因为您不想摘掉这顶高帽子?
                  九排的女士:现在,除了偏远地区,谁还戴那种趴趴帽。
                  十排的先生:那么,您能不能把头稍微偏一偏?
                  九排的女士:好吧!
                  十排的另一位先生:女士,请您不要歪脑袋,您挡住我了。
                  九排的女士:是后边的那位先生叫我往这边偏的。他能看见,可你又看不见了,自私自利!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怎么?是你叫这位女士往这边偏的,好让我什么也看不成?
                  十排的第一位先生:你看不见关我什么事,你站起来不就看见了!
                  后排的女士:先生,请您坐下!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可坐在我前面的这位女士……
                  后排的女士:那位女士跟我有什么相干的,您坐下不就完了!
                  九排的女士:就是嘛!自己站起来,心满意足了,可把别人都挡住了,自私自利!
                  后排的女士:可不是!请您坐下。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台上说什么全听不见。
                  后排的女士:前面这位先生老是站起来,我什么也看不见。
                  十排的先生:都是这位女士戴着帽子。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不然我就叫人把你请出去。
                  九排的女士:就是的!他谁都妨碍,自私自利!
                  众人:(C)谁在捣乱?
                 什么也听不见!
                 你是第一次进剧院还是怎么的?
                 你喝醉了还是怎么的?
                 安静!
                 请你出去!
                  十排的先生:可是……
                  九排的女士:好了,好了!如果你安静地坐着,还可以留下。(面向众人)请大家允许他留下吧!
                  十排的先生:谢谢您,女士!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经典》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删改)(1)阅读小说,简述“十排的先生”的遭遇。
              (2)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文中(A)(B)两处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
              (3)文中(C)处画横线的每个句子都独立成段,你认为作者这样处理有哪些妙处?
              (4)谁是“自私自利”者?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说说你的理解。
            • 9.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风景
              李小云
                  ①从这个角度望出去,拇指和食指框住的镜头里,左边是小区里栉比的高楼,右边是起伏的群峰,刚下了一些小雪,灰秃秃的山顶上,多了些白色的点缀。好一幅美丽的水墨素描!小翠陶醉在这美丽的风景中。
                  ②妈妈的责骂声把小翠从沉醉中惊醒,仔细一听,是骂热力公司的,这么冷的天,居然一大早就没了暖气。小翠伸手拽了拽搭在身上的毛毯,拿起桌上的报纸,一则启事吸引了她,市里要举办“泉市好人”西展,获奖作品将雕刻进广场的“泉市好人碑林”里。小翠怦然心动,立即决定参加这次比赛,画谁呢?她想了想,一时半会儿没有理想的人选。
                  ③她继续构思她的画作,忽然,一高一矮两个人,从远处径直走进了她手指框住的风景里。她有些气恼,她想画一幅雪景,送给福利院的佳佳。那是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福利院做公益时认识的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他特别喜欢画画,从那时起,小翠就常常去教他,有好一阵子没去了,正好送一幅雪景图给他。
                  ④两人走到窗外,钩开地上的井盖。猫着腰向井里看,矮个子回身打开工具包,取出一条皮裤子, 两人似乎在争执什么,矮个子穿上了那条肥肥的裤子,下到井里,高个子拿着手电朝里照着,吆喝着,和井下的矮子联络着。
                  ⑤过了一会儿,矮个子从井口探出了头,和高个子交流着井下的情况,然后又钻下去了。高个子从背包里取了几样工具,一件一件递给井下的矮子个,那矮个子也一会儿探出头来取工具。一会儿又探出来放工具,矮个子终于从井下爬上来了,那条皮裤已经湿到膝盖以上,小翠惊讶地发现,皮裤上,丝丝粪便往下流淌,小翠感到一股恶臭从胃里猛地冒上来…
                  ⑥矮个子脱下皮裤,那高个子在一旁帮忙,两人讨论着什么,他们把那些工具装入口袋里,走出了小翠的视野,那幅“素描”再一次跃入小翠的眼帘,朝阳柔柔的抚慰着远处的山、美丽的楼。
                  ⑦“热力公司的人要挨家挨户供热冲洗管道!真是的,自己供不好暖,居然麻烦我们!”妈妈骂骂咧咧进了屋,小翠没有回应妈妈,皮裤的湿冷和恶臭,又浮现在他脑海。
                  ⑧“咚咚咚!”有人敲门。妈妈打开门,小举恻身看见是高个子和矮个子,他们说明来意,妈妈让进了他们。后面的场景是小翠看不到的,好妈总是把她安置在另一个安静的房间里。
                  ⑨再见到这两个人的时候,还是在那个窗前: 一高一矮,面带笑容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小翠像寻宝人突然现了神秘的宝藏一样,兴奋不己,这不就是泉市好人吗:她立即摊开纸笔,在雪白的素描纸最显眼的位置上勾勒出一高一矮两个身影。至于远远的山峰和错落的楼房,在这幅画中已然就是那星星点点的装饰。画作完结的时候,小翠在右下方郑重地写上标题,温暖的使者。
                  ⑩秋天,小翠炸为获奖作者代录,由妈妈陪着出席“泉市好人”画展顿奖仅式,会议结束后,她们随着人流进入碑林参观,小翠突然发现一幅制刻在碑上的版画;轮椅上的女孩在风中静静地作画,她的肩上栖息着一只美丽的白鸽,题日:坚强的翅膀。创作说明;她,因车祸截肢,却坚强不屈;她用心作画,用美温暖福利院的孩子。她为社会撒下爱的种子,为自己也为他人插上奋飞的翅膀。作者:佳佳。小翠含羞一笑,原来自己在不经意间,也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选自“江山文学网”,有修改)(1)第④段中说“两人似乎在争执什么”,请根据文本写出他们的“争执”的内容。
              (2)第⑨段中划线的句子描写“灿烂的阳光”,其作用是什么?
              (3)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小翠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
              (4)文章题目“风景”,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风景?
              (5)对文中有关句子的理解与分析,的一项是 ______
              A.“拇指和食持框住的镜头里,左边是……右边是…”表明小翠在专注地构思画作。
              B.“小翠手拽了拽搭在身上的毛毯”、委婉地表现了被妈妈的责骂声惊醒后小翠的不满。
              C.“真是的,自己供不好暖,居然麻煩我们”,表现了妈妈对热力工人工作的不理解。
              D.妈妈总是把她置在另一个安静的房间里”,与下文的小翠“因车祸截肢”相呼应。
            • 10.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最后的老师       ①他在小河那边,看着最后一名学生走过,才缓缓地回到山上。学校就在山上,山下坐落着十多个村庄,有的在山的东边,有的在山的西边。山上的学校成为这山区保留的最后一所学校,他也是这里最后一名老师。他走路的时候,腿有些一瘸一拐的,头发开始花白,眼睛开始老花。 他回到学校,这里很安静,那棵核桃树上的老钟在秋风中微微摆动,几间破旧的教室窗口已经破落,钉在上边的透明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②她是他的学生,看见他回来了,指了指放在桌子上的晚饭:“老师,您吃饭。”晚饭极其简单,碗里是刚刚熬好的玉米粥,两个窝窝头放在盘子里,还有一个盘子盛着腌制的萝卜干。他拿起窝窝头,把萝卜干夹进窝窝头里,然后用力挤压,把萝卜干挤到中间,他就开始啃着。他吃得很香,窝窝头的碎屑掉桌子上,也拾起来塞回嘴里。她蹲在屋外边,那边是靠山的一口泉眼,她在青石板上搓着衣服。月儿出来了,她有节奏的搓洗动作在月色中很优美。
                     ③他走过来,蹲在她身边,用山药纸卷烟,片刻,一支自制的香烟卷好了,再掏出打火机点着。她放下手里的衣服,转过脸看他说:“老师,我明天就要回城了。这里还有什么需要的,我下一次来的时候给您捎来。”他凝视着天幕,深邃的夜空星光灿烂,山里的风开始有些凉意:“就是把城里的那些要扔掉的衣服再捎些来,你看看,这些孩子的衣服都破得不能再穿了。马上就要入冬,我想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她看了他一眼:“我说的是您,以后怎么办?这里的教学点就要撤掉了。”
                     ④他抬起头看着这所学校,学校在半山上,已经显得非常孤独,想了想说:“要撤就撤吧,最多我每个月少几百块钱,我还是留在这里,那些娃想在这里上学,我还会教他们。”她似乎想说什么,稍停了停后,说:“上级的意思是,让这些学生都去中心小学上学去。”
                     ⑤他看着她。她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也是他亲自送出去的学生,现在位居教育局的局长。她此次来,目的是想说服老师。她在这里待了几天,但不知道怎样开口,这里的学生已经把老师当自己的亲人。自己当年何尝不是这样?老师的腿就是为了背自己过河,摔倒弄伤的。她记得清清楚楚,那场暴风雨中,老师撑在水里,不让自己下来,咬着牙挣扎着蹚水。小河里流淌着老师的血液,从那以后,老师的腿就瘸了。
                     ⑥这是大山里最后的教学点,他也是全县最后一位代课老师。作为教育局长,她上任的第一天起,就是整合教育资源,把山里的孩子们送到城镇里上学。为了这个她认为最得民心的计划,她撤掉几十个教学点,这个也是最后要撤销的教学点。可是阻力来自老师--这是她的恩师。她决定亲自前来劝说,甚至已经给老师考虑好了,让他在教育局当传达室的值班保安。
                     ⑦她来到这里,看到了二十年没有改变的教学点,还是老样子。教室比以前更破了,老师也苍老了许多,但老师还是那么激情澎湃地领着这里的娃们朗读课文。她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欠缺什么,她决定住下来,她很想改变这里的状况。她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在这里,她见到了送孩子们上学的老乡。老乡看见她回来了,篮子里装满山货,大家围在一起,问长问短。她是乡亲们的骄傲,大家聚在一起,回忆起她在学校时的往事。老师坐在一边,听着大家对她的称赞。她听着低着头不知道说什么好。是的,她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但是她给这里带来了什么呢?她很难开口说自己是来撤销这个教学点的。大家都说,如果没有这个教学点,去镇里的小学拼校,路途这么远,娃们都还小,要不在路上大人担惊受怕,要不在校里寄宿小孩受苦啊。
                     ⑧可这是县委的决定,也是自己拍着胸脯打保票的,更是为了山里孩子更好的未来啊。她非常为难,看着恩师艰苦的生活,看到这座破败的学校,她流泪了。她第一次烧火做饭,第一次蹲下来搓洗衣服,这都是她能够为老师做的。可是,除了这个,她还能做什么?
                     ⑨她离开这里的时候,老师送她经过那条小河。她缓缓地过河了,他依旧和平常一样,默默地目送她离开。
              (选自《2017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1)小说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的作用。
              (3)这篇小说意蕴丰富,主题深刻,请谈谈你的理解。
              (4)小说结尾并未交待山区的最后这个教学点是否被撤销,你认为结果会怎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