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甲文作者是柳宗元,乙文作者是宋朝的    (人名),他们与另六位散文代表作家合称“    ”.
              (2)甲文以潭中鱼“    ”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乙文提到的“积水空明”用以表现    ,从而衬托出作者    的心情.
            • 2. 道  行
                  ①于先生是小镇上的名人.
                  ②于先生一辈子走村串乡唱皮影儿,小镇人一年也见不到他几回.一旦于先生出现在小镇里,这天晚上于先生小屋前面的老槐树下就聚起一帮人,等着太阳落山了看于先生的皮影儿.于先生是不收乡亲们一文戏钱的,权当是犒劳乡里乡亲.
                  ③于先生的驴皮影人全部是自己设计、自己雕刻.无论是古代的人物,还是现代的人物,都做得有模有样.那年,上面派来一个镇长,是个贪得无厌的泼皮,没做两年镇长就被小镇人撵走了.泼皮走的当天,于先生就演了一场皮影儿,主角就是刚刚被撵走了的泼皮镇长.他那走势、坐样、贪相、泼皮无赖的模样惟妙惟肖,赢得乡亲们一阵阵喝彩:像,像,太像了,真是那泼皮无赖样儿啊.
                  ④于先生的影人不仅由自己设计,自己雕刻,在幕布后面还自己操纵.更绝的是,生旦净丑,戏里的所有人物的说唱全部由他一人完成,男角声音浑厚敞亮,女角清婉柔美,丑角油腔滑调,让人禁不住捧腹大笑.人物是这样,就是那些动物也是活灵活现的,马嘶鸣,鸡啄食,狗啃棒,鸟扇羽,猴子翻白眼,鱼摆尾喷水…都栩栩如生,似有神助一般.
                  ⑤就这样一个能人,愣是一生不收徒.真是可惜了一身绝技.
                  ⑥给于先生挑担走村串乡的人姓皮,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大家都叫他皮挑儿.皮挑儿跟着于先生,每天挑着于先生五颜六色的驴皮影人和锣鼓家什走南闻北,一跟就是三十年,愣是啥也不懂,啥也没学会.
                  ⑦人们也劝皮挑儿,跟着于先生学几招,好歹能挣口饭吃不是.皮挑儿
              一笑:“我笨呢,就靠两个肩膀糊口吧.
                  ⑧人们也劝于先生,好歹教皮挑儿两手,您干不动了,让他也有口饭吃不是.
                  ⑨于先生也是
              一笑:“超拔绝妙的技艺不是教的,也不是学的,要看有没有悟性.悟性高了,自有天成.”
                   说这话没过一年,于先生就故去了.
                   小镇人叹息:可惜了,一身绝技都让于先生带进棺材里去啦.
                   四村八乡人惋惜:于先生走了,再也看不到那么好看的驴皮影儿喽.
                   没想到小镇忽然又演开了驴皮影儿,那幕布上的影人儿嬉笑怒骂、耍戏打斗,样样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特别是人们看到幕布上女人梳洗打扮的表演:散发、梳头、挽髻、瞽花、涂脂抹粉、更换衣衫的一系列动作干净利索,真不相信那是由几根竹棍子操纵出来的.观看的人无不喷啧赞叹,拍手叫好.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他的演技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于先生还要胜一筹.
                   有人问皮挑儿:“你有这般手段,为何早先不露一手啊?”
                   皮挑儿说:“那时候有于先生在,我是怕争人家的名头,夺人家的饭碗啊.”
              “那你现在就不怕了?”
                   皮挑儿说:“现在于先生走了,他不需要那个名分,也不需要拿这手艺糊口,可我还是要活下去呀,大家也要看皮影儿度日子啊.”
                   人们无不称道:皮挑儿这人德行好,道行又高.他是怎么学的皮影戏?又是怎样练就的一手功夫?不仅外人不知道,就连于先生也毫无觉察.
                   大家再也不叫他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
              (1)皮挑儿是一个怎样的人?
              (2)小说为什么用大量文字写于先生?
              (3)你认为于先生“就这样一个能人”,为什么“愣是一生不收徒”?
              (4)大家原来叫他“皮挑儿”,为什么后来改称“皮先生”?
              (5)赏析第④段的画线句.
              (6)第⑦⑨段“嘿嘿”一词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7)你认为皮挑儿需经过哪些努力才能学得皮影绝技?
            • 3. 阅读《改变命运的一分》,回答(1)~(5)题.
                                                  改变命运的一分
                ①办公室只剩下秦老师一个人的时候,门被推开了一条缝,像贼一样探进一颗瘦小的脑袋.脑袋的拥有者向办公桌怯怯地走近,怯怯地叫了声:“老师.”
                ②“查分数吧?你59分,全班就你不及格.”秦老师尽量控制自己的音量,努力展示她温和的一面.根据惯例,每次考试结束后办公室门口总会挤满迫不及待的学生,现在这个小男孩是班上最后一位来查分数的学生.
                ③“老师,能不能,能不能…”把“能不能”呢喃了好几遍,小男孩才很难为情地抬起那一直比脖子还低的头,一张脸像被涂满了红墨水,细得像丝线一般的声音哆嗦着穿过秦老师的耳膜,“能不能给我的作文加上一分?”
                ④“加分?这不好.作文打分得严格对照评分标准.”秦老师摇了摇头,面带歉意地笑笑,“你不用太放在心上,不及格老师不骂你就是了,以后认真些,争取期末拿个高分.”
                ⑤“可我妈…她会用竹鞭抽我的.”小男孩带着哭腔,双手习惯性地往头顶挡,有竹鞭已经临头的感觉.秦老师沉默了,她理解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当然也不希望学生因贪玩而考试不及格,可管教孩子也犯不上动竹鞭.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她做事一向很讲原则,可偏偏长着颗女人心.
                ⑥不经意地瞧小男孩一眼,正迎上他瑟缩的眼神,秦老师的心猛然一震--在孩子晶莹的泪光中,在恐惧的战栗后面,清泉般的童真悄然流淌.哎!毕竟,他还是个孩子,心还非常嫩.
                ⑦“你看这样好不好?”秦老师灵感一闪,立刻以温暖的目光笼罩小男孩的全身,此刻小男孩正微张着嘴,星星般的双眼涌动着期盼.“我在总成绩上给你加一分,但不是送,是借,要还的,期末你给我一还十,怎么样?”
                ⑧“行,期末还你.”小男孩咬了咬嘴唇,迈开脚步逃跑似的走出办公室.背后传来秦老师柔和的声音:“要好好念书,不要再旷课去捉青蛙摸小鱼…”
                ⑨因为一直惦记着那十分“高利贷”,同时也由于对秦老师心怀感激,所以小男孩在此后的学习中非常刻苦.期末,小男孩的语文取得98分的好成绩,被扣去10分,还有88分.于是学校给小男孩颁发了一个“三好学生”奖,一个学习成绩进步奖.这是小男孩上学三年来第一次获奖.他紧紧抱着奖状和奖品,小男孩发现秦老师正温和地对自己微笑,挨妈妈的竹鞭都不哭的小男孩,竟一下子热泪盈眶.
                ⑩后来,小男孩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学,几年后又上了大学,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⑪再后来,他成了某集团公司的老总,捐出了许多钱建设家乡,而且每年回家乡都不忘去看望他当年的语文老师秦老师.
              ⑫这是我的一位老总朋友的亲身经历,至今他向我们讲起这一分“高利贷”的往事时,仍是激动不已,因为他知道,是秦老师当年“借”给他的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
              注:高利贷:索取特别高的利息的贷款.
              (1)从第①段小男孩来办公室找秦老师的行为举止中,可以看出他内心是有些顾虑的,他可能有哪些顾虑呢?(答出两点即可)
              (2)先前,秦老师以为小男孩是来查分的就有些不高兴,后来当小男孩提出加分的要求时,她本应更不高兴,但她为什么还对小男孩“面带歉意地笑笑”?
              (3)第⑤段写道“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秦老师为什么会“有点犹豫不决”?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具体回答.
              (4)第⑦段中,秦老师的“灵感”具体指什么?
              (5)为什么说秦老师当年“借”给小男孩的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
            • 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周晔
                  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②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 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③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④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⑤“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⑥“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⑦“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⑧“那怎么--”
                  ⑨“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⑩“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⑪“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⑫“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⑬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⑭有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爸爸妈妈拉着我的手,到伯父家去.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⑮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⑯“怎么了?”爸爸问他.
              ⑰“先生,”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没留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插进脚底了.疼得厉害,回不了家啦!”
              ⑱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去,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⑲那个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⑳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21)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22)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他家的女拥阿三.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隔着雾.她跟我谈起伯父生前的事情.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23)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1)在文章中,作者与生前的鲁迅先生接触过几次?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二次接触的主要内容.
              (2)(21)段中“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句话表达了此刻鲁迅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方法刻画人物?
              (3)(22)段写阿三和阿三的述说,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4)请将《风筝》中节选的片段与文章中画线部分进行对比阅读,探究鲁迅在关怀爱护少年儿童方面发生了哪些改变.
                  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风筝》
                  
            • 5. 蓝色的蓝
                                                    丁立梅
                  ①她报出她的姓时,我们都讶异极了.“蓝,蓝色的蓝.”她笑着说,红唇鲜艳.继而介绍她的名,居然单单一个字,蓝.她的名字,蓝蓝.那会儿,我们正站在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倒映在湖中,如一大块蓝玉.她的名字,应和了眼前的景色.如此诗意,真是让人妒忌.
                  ②我们一行人游西藏,她是半道上加进来的.之前,她一个人已游完拉萨,还在一家医院里做了一天的义工.“也没做什么啦,就是帮人家拿拿接接的.”她满不在意地大笑起来.灿若一朵木棉花.五十多岁的人,看上去不过四十出头,明丽得很.小导游喊同团稍上年纪的女人阿姨,却叫她,蓝蓝姐.她乐得眉毛眼睛都在笑
                  ③我们都羡慕她的明媚和精神气.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大家,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精神饱满得如枝叶葱茏.“你真不简单!”我们由衷地夸她.她听了,哈哈大笑,开心极了.
                 ④她爱笑,热情,说话幽默.一团的人,分别来自不同地方,彼此间有戒备,一路上都是各走各的,少有言语.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众人受她感染,都变得活泼起来亲切起来,有说有笑的.原来,大家都不是生来冷漠的人哪.很快地,她跟全团的人混熟了.这个头疼,她给止疼药;那个腹泻,她给止泻药;有人削水果,不小心被刀划破了手,她伸手到口袋里一掏,就掏出几块创可贴来.仿佛她会变魔术.大家对她敬佩和感激得不得了,她却轻描淡写地说:“这没什么,我只不过多备了点常用药.”
                 ⑤西藏地广路遥,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往往相距几百公里,要翻过许多座山,涉过许多条河.天未亮,我们就摸黑上路,所有人都睡眼惺忪,根本来不及收拾自己,只把自己囫囵塞进车子了事.她却披挂完整,眼影、眉线、口红,样样不缺,妆容精致.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心里生出无限的感喟与感动来.
                 ⑥知道她的故事,是在纳木错.面对变幻无穷、风光诡异的圣湖,她孩子一样欢呼奔跑,然后,突然双膝跪下,泪流满面.我们都吓了一跳,正愣怔着不知怎么办才好时,听到她喃喃地说:“感谢上帝,我来了.”
                 ⑦原来,她身患绝症已两年.医生宣判的那会儿,她只感到天崩地裂.她在意过很多,得失名利,都曾是她主题曲.她玩命地去争,甚至因此忽略了家庭,让自己憔悴不堪.当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短短三个月时,双手曾经紧握着的那一些东西,都成了浮云,她只要自己能活.
                 ⑧她重新打理自己的生活,养花种草,出门旅游,还常常去做义工,生命变得充盈起来.每天清晨睁开眼,看到窗外第一缕阳光,她的心里都会腾起一阵欢喜:感谢上帝,我又拥有了一天!她把每一天都当做是崭新的,是自己的重生.所以,心中时时充满感激.她活过了医生预言的三个月,活过了一年,活过了两年,还将活下去.
              ⑨我们听得涟漪四起.生命本是如此珍贵,当爱惜.我们不再说话,一起看湖. 眼睛里,一片一片的蓝,相互辉映交融
                 ⑩那是湖的蓝,天的蓝,广阔无垠.
              (1)文章③④⑤着重描绘了“她”与“我们”的不同,请根据文章,参照示例,完成下表.(每空4字,可选用文中词语或自己概括作答)
              “我们”“她”
              第3小节灰头土脸明媚精神
              第4小节
              第5小节
              (2)2011年3月18日的《扬子晚报》刊登这篇文章时,删去了第①②小节中划线的三个句子,请你比较阅读,你觉得删去好还是保留好,为什么?
              (3)文中第⑨小节划线句含义丰富,试作分析.
                 眼睛里,一片一片的蓝,相互辉映交融.
              (4)丁立梅曾经说过:“什么是奇迹啊?对于我们绝大多数寻常人来说,奇迹就是你没有被打败,你战胜了你自己.”(引自《生命是用来爱和珍惜的》),结合这句话,说说文中的“她”是如何创造奇迹的.
              (5)这篇文章引发了同学们对“我想要的生活”的一场讨论,以下是部分同学的观点:
                  观点一:生活就应该像文中的“她”一样,“养花种草,出门旅游”“去做义工”,这才是丰盈的生命.
                  观点二:在追求事业和成就的时候有得失名利之心,无可厚非,只要合情合理合法,就不能苛责.
                  观点三:追求事业和成就应该是人生的主旋律,“她”的生活是在生命只剩下三个月的情况下“非常态”的选择.
                  观点四:功名得失、事业成就都是浮云,生活在于把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来享受.
              你是怎么看的?你可以赞成上述某个观点,也可以反对某个观点,或者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请阐明理由.
            • 6.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放  学
                ①安安上小学了.半年之后,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接了,毕竟只是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
                ②十五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十五分钟.妈妈开始不安.
                ③一个小时零十分之后,妈妈拎起汽车钥匙,准备出门找安安.门铃响了,安安进门,看见妈妈生气的面孔,惊讶地问:“怎么啦?”妈妈生气地说:“怎么啦?还问怎么啦!你过来给我坐下!”安安卸下背上的书包,嘟着嘴在妈妈指定的沙发角坐下.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你到哪里去了?”审问开始.“没有呀.”安安睁大眼睛.“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什么了?”“真的没有呀!”安安渐渐生气起来,声音开始急促,“我跟米夏儿、克利斯、史提方一起走,就这样一路走回家,哪里都没去,什么都没做呀!”他气愤地站了起来.看样子孩子没说谎.“安安,妈妈只是担心,怕你被车子撞了,被坏人拐了,懂吗?”安安点点头:“我知道,可是我真的哪里都没有去.”
                ④以后的日子里,妈妈又紧张过好几次,用电话追踪来追踪去,然后安安又一脸无辜地出现在门口.
                ⑤妈妈决定亲眼看看孩子怎么走那十五分钟、三个拐弯的路程.
                ⑥11点半,放学了.孩子们像满天麻雀似的冲出来,叽叽喳喳吵得像一锅滚水.孩子往千百个不同的方向奔跑跳跃,坐在长凳上的妈妈好不容易才盯住了安安,还有安安的“死党”.四个小男生在前头走,妈妈在后头跟着,隔着一段距离.
                ⑦经过一截短墙,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11点45分.
                ⑧经过一个大铁门,里头传出威武的狼狗叫声.米夏儿已经转弯,现在只有三个男生了.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狼狗安静下来,小男生又开始蹑手蹑脚地摸向大铁门…狂喜尖叫着撤退.妈妈看看手腕,12点整.
                ⑨克利斯转弯,这已到了板栗街.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着地,肩并肩,头颅依着头颅在研究地面上的什么东西.他们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着正方形的书包,像乌龟背着硬壳.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死苍蝇的体积比蚂蚁起码大上20倍.蚂蚁工作得非常辛苦.妈妈很辛苦地等着.12点15分.
                ⑩史提方转弯.安安踽踽独行,背着他花花绿绿的书包,两只手插在裤袋里,嘴里吹着不成调子的口哨.差不多了吧!妈妈想,再转弯就是咱们的麦河街.安安停下来.他看见了一片美好的远景:一块工地.他奔跑过去.妈妈心一沉.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铁钉、扫把、刷子…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他终于看中了什么--一根约两米长的木条.他握住木条中段,继续往前走.12点25分.
              ⑪在离家还有三个门的地方,安安停在一株大松树下,仰头往上张望.这一回,妈妈知道他在等什么.松树上住着两只红毛松鼠,它们经常在树干上来来去去地追逐.有时候,它们一动也不动的,就贴在那树干上,瞪着晶亮的圆眼看来来往往的路人.现在,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树下,他们彼此用晶亮滚圆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
              ⑫在距离放学时间一个小时零五分之后,七岁半的安安抵达了家门口.他把一根两米来长的木条搁在地上,腾出手来按了门铃.
                                                                             (作者:龙应台.有删改)
              (1)放学回家的路程,妈妈认为只需十五分钟,安安却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
              (2)第①-③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上的经历做了铺塾?
              (3)品读第⑦-⑩段,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细节描写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4)全文十多次写表示时间的词句,有什么作用?
              (5)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表现母爱,有人认为是表现童真童趣,有人认为是关注儿童成长.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 7.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敬爱的“号兵”
                                                    琦君
                求学时代,对负责学生事务的老师,多少总有点畏惧与反感.我中学的训导主任姓沈名咸曾.我们就在“曾”字的边上加一个竖心旁,变成“咸憎”,人人都不喜欢的意思.
                沈先生兼任我们公民课.在普遍重视语数外主科的心理之下,对于教公民课的老师,自然又是“另眼相看”.可是因为他是训导主任,大家都有所顾忌.
                第一天上课,我们屏声息气地注视他走进课堂,一个个正襟危坐,作出很专心听讲的样子.他穿的是藏青色毛料中山装,线条笔挺.皮鞋擦得锃亮,走在地板上发出“咔咔”的清脆响声.比起穿长袍布底鞋的语文老师来,要神气也洋派得多了.他开口说话前先点名,点一个名字抬头看一眼,仿佛看这一眼就把你牢牢记住似的.他点完名,开始说话了:“我的名字你们一定都知道了,我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沈浩滨”三个字,接着说,“浩瀚的浩,海滨的滨.是我大学老师给我起的,广大辽阔的意思.我很喜欢这个名字.”
                我扭头看同桌的沈琪,她把“浩滨”二字端端正正地写在笔记本上,却在下面写了“号兵”两个字,又很快地画了一个大兵吹号的草图.沈先生打开课本又合上,和气地说:“今天是第一天上课,大家随便谈谈.你们经过一星期的新生辅导,对学校的各项规则,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看来很民主的样子.
                沈琪马上就举起手来说:“我有问题.”沈先生点点头,沈琪站起来大声说:“请问沈先生,为什么住校的同学可以不穿制服,而走读的同学一定要穿,这不是不公平吗?”
                沈先生却微笑地说:“我来解释一下.本来,穿制服是为了整齐划一,当然最好是全体同学一律穿制服.但学校为了体谅住校同学自己洗制服、烫制服忙不过来;不勤洗的话,穿在身上反而不整洁,所以才通融,除了周一、周五有周会的日子以外,可以不穿制服.走读的同学,在校外要表现学校精神,一定要穿制服,好在穿脏了可有家里人洗.”
                沈先生说得很有道理,我们想不出话来反驳了.可是沈琪又说话了:“在一个课堂里上课,有的穿制服,有的不穿,就是不整齐嘛.”
              “如果住校同学愿意天天穿制服,当然再好没有,只要能保持整洁.沈琪,因为你是走读的,才会这样想.如果你是住校的话,一定会觉得这样的通融是很合理的.”
                沈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博得同学们的好感,后来和沈先生接触久了,我们对他也就佩服起来.
                他在周会上向大家作报告时,常常喜欢把一只手圈成一个圈,放在嘴边,好像可以把声音扩大似的.我们顿时觉得他很是名副其实的“号兵”.有一次他带我们远足,教我们唱进行曲,我们就告诉他把他的名字“浩滨”改写为“号兵”的事,他听了拍手大笑说:“好极了,以后你们更得听我的号声,行动要迅速一致啰.”他说:“号兵是行军时吹进行曲的前哨兵,要勇敢、机智,要以全副精神投注入号声之中;吹出来的调子即使单调,却有振奋人心,鼓舞你勇往直前的效果.就连学校里吹起床、升旗、作息号的工友,都要负责、守时,全校师生都得听他的号声.你看他吹号时全神贯注,挺身而立的神情,是不是像一只报晓的公鸡,多么自信和威武啊!”
                沈先生的一席话,使我们对原来是开开玩笑的“号兵”的名称,也领略到一层新的意义.
                初三时,沈先生不再教我们课了,但因他是训导主任,我们仍常常和他接触,那就是犯了过错被请进去“吃大菜”(受训斥的意思),可是沈先生的“大菜”是可口而富于营养的.他并不板起面孔训话,而是先讲个笑话或故事,让我们自己想想,错在哪里?比方说,有一次我们住校生三五个人在一个周日的晚上,请外出假去看一场马上要下片的电影.学校批准我们八时半以前一定要返校.电影散场不到八点,回校时间是绰绰有余的.可是当我们经过一间饺子店时,那股香味实在太引诱人.原可以买回来吃,但总觉得坐在店里正式吃,有一派做大人的味道,于是就进去围坐一桌,大吃了一顿.又在水果摊上买了甘蔗菱角,心满意足地回校.到了校门口,大门已关上,才知已过八点半,快九点了.幸得好心的老工友悄悄开边门放我们进去,舍监已经把眼睛瞪得铜铃似的了,站在宿舍门口等着我们被“一网打尽”了.大名被记下来,直接送到校长室.我们并不怕训导主任的“大菜”,怕的是校长.
                我们走进校长室,沈先生也在座.校长还没开口呢,他先说话了.他说有一个孩子,总是不听父母的话,每回外出时叫他早点回家,他总是晚归来.有一天,他又要出去了,父亲厉声的说:“这次出去就别回来了!”孩子在外却越玩越没劲,心里有一种无依的感觉,反而提早回家了.看见父母正在门口张望,母亲又高兴又意外地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回来了.孩子一向倔强,不愿把真心话说出来,他说,因为爸爸叫我不要回来嘛,所以我回来了.母亲“扑哧”一声笑了.从那以后,他再也不迟归了.讲完故事,沈先生笑眯眯的,校长也笑了,气氛立刻缓和下来,大家心里也就放松了.幸得沈先生率先开口“定调”.
                沈先生后来要去英伦留学了,我们真的好舍不得他走.沈先生古书读得多,英文又好,他是应该出国深造的.
                临别之前,我们全班合作,由我执笔写了一首送别沈先生的诗.还记得那首诗的结尾是这样的:我们敬爱的号兵/有如我们的父亲/我们圈起手/吹起离别的号声/祝敬爱的老师/此去万里鹏程…
                                                                       (选自《母亲的金手表》,有删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正
              危坐     ②浩
                    ③通
                    ④
              绰有余    
              (2)琦君以“敬爱的‘号兵’”为题目,回忆了自己与沈先生共处时一段耐人寻味的日子.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与沈先生有关的两件事.
              (3)琦君文章的风格平和温婉、亲切自然,刻画人物读到细腻、呼之欲出.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任选其一即可)
              ①第一天上课,我们屏声息气地注视他走进课堂,一个个正襟危坐,作出很专心听讲的样子.
              ②他穿的是藏青色毛料中山装,线条笔挺.皮鞋擦得锃亮,走在地板上发出“咔咔”的清脆响声.比起穿长袍布底鞋的语文老师来,要神气也洋派得多了.
              (4)凡是学生,对任教老师的第一堂课往往印象深刻些.“沈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博得同学们的好感,后来和沈先生接触久了,我们对他也就佩服起来”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号兵”是沈琪听课分心时,信笔拈来安给沈先生的绰号,她运用谐音的创意带给我们别样的乐趣.文中沈先生的一席话又让我们对“号兵”的名称领略到新的意义,通过他的引导,我们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6)在琦君笔下,沈先生的人格魅力于平实的小事中得以凸显.阅读文章,谈一谈沈先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深刻印象?(答出两点即可)
              (7)一个人物点亮一段岁月,更何况是师者;一首小诗承载无限深情,更何况先生将一去万里.文章以送给沈先生的诗作结,请你说一说结尾有何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 8. 妈妈的树
                ①春雨如丝,万物复苏,又是一个栽树的好时节.
                ②每到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老家的那些树.老家的院子很大,正好适合栽树.每到春天,妈妈在劳作之余都会偷闲栽树,栽过榆钱树、桑树、桐树,还有好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树.我不知道妈妈到底栽过多少棵树,只知道妈妈对每一棵树都精心栽培,像呵护孩子似的呵护每一棵树.我们把这些树叫做妈妈的树.
                ③离开老家多年,许多树都在记忆中渐渐淡去,唯有白杨树、香椿树和柿子树常常出现在我梦中,因为它们都是有故事的树.
                ④在我的记忆里,白杨树比香椿树高大了许多,妈妈却说白杨树是比香椿树晚一年栽的.刚栽下的时候,香椿树比白杨树高了好多,可是只一年的时间,白杨树就长过了香椿树.妈妈很喜欢白杨树.她常说白杨树是上天赐给大地的树,它总是高昂着头,连着它的每一条枝干、每一片树叶一个劲儿向上长,想回到天堂里去,所以它比其它树都要长得高,长得快.妈妈希望我和弟弟也能像白杨树一样.我也很喜欢白杨树.白杨树的叶子是我童年最好的玩具.过家家的时候,我们把叶子做成佳肴,用草茎把叶子串成项链.夏日寂寞的午后,白杨树银白色的树皮微微泛出淡青色的光圈.一阵风过,树叶唱起了轻柔的摇篮曲,让我安然入眠.秋天寂静的清晨,白杨树叶随风起舞,飘飘悠悠落了一地,脚踩上去发出“沙沙”的声音,我一圈一圈绕着树走,乐此不疲.
                ⑤弟弟最喜欢香椿树.香椿树长得很高,每年春天发芽的时候,采摘它就很费事,要爬得很高才够得着.而香椿树的树干又很光滑,爬树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弟弟喜欢爬树,每到做饭的时候,不等妈妈采摘,他就小猴子似的哧溜哧溜上去了.这时,妈妈总要急急地从灶台边跑过来,站在树下大声叮嘱:“小心啊!可要踩实啦!”夜晚的饭桌上,在妈妈“不能上树啦,再上树就要打断你的腿…”的絮絮叨叨中,我们快乐地吃着香椿炒鸡蛋,那滋味,太美啦!
                ⑥柿子树是我和弟弟都喜欢的一棵树.妈妈把柿子树栽在了猪圈边.柿子树的树冠长得像一把巨大的伞,大半个猪圈都让它给盖住了.盛夏的时候,猪就躲在树荫底下乘凉.柿子树那股独特的淡淡的清香,从春天开花一直延绵到秋果累累,完全遮盖住了猪圈的气味,让一个农家院子自始至终都萦绕着淡淡的香气.秋天来临的时候,满树金黄色的柿子挂在树上,黄灿灿的柿子在绿叶的掩映下是那样的美,一村的小孩都绕着我家院子咽口水.那场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简直就美得无与伦比.可是,有一年秋末,后邻的孩子为了摘我家的柿子,从院墙上摔了下去,送进了医院.那天晚上,妈妈                                      .第二天早上,柿子树倒在了院墙边,金黄的柿子滚落一地.
                ⑦如今,妈妈老了,可妈妈依然栽树,家里的院子栽不下就往外栽.院子前的池塘边,院子后的斜坡上,村子边的小山上,都有妈妈的树的身影.妈妈在小山上栽的柿子树已经成林,每年秋天,那里就成了全村孩子的乐园.
                ⑧每次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总是爱和我们说她的树.我一边接着电话,一边望着窗外都市狭小的天空,眼前似乎出现了一片苍翠.在许多年前的春雨里,妈妈已经把她的树栽进了我们的心里.无论我们走了多久,走得多远,那些树,它们总在那里.
              (1)第③段中“唯有白杨树、香椿树和柿子树常常出现在我梦中,因为它们都是有故事的树”一句中的“故事”有哪些?根据文意,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2)品味第⑥段“那场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简直就美得无与伦比”一句,请说说“美”的含义.
              (3)请在第⑥段横线上添加一段符合语境的细节描写.(50字左右)
              (4)文章第⑧段写到了“春雨”,其作用是什么?
              (5)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妈妈”的形象.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那一声吆喝
                                                   召 唤
              “腊梅,腊梅,好香的腊梅哟-”
                推开窗子,有雾,抓一把,浓稠得确乎有几分手感.
                一声苍老的吆喝,在雾里翻了几个跟斗,就稳稳地立在了我跟前.
                只见吆喝,不见人.我知道,这都是雾在作祟,我客居的这座山城,就是雾多.依山环绕的大黄路是从渝中区的大坪斜刺里拐绕过去的.雾大,能见度很低.当我着实地踩着那吆喝声时,才看清一位头缠毛巾的老人,跟我刚去世不久的母亲年岁差不多.老人枯瘦枯瘦的,坐在山坡上,就像一棵上了年纪的树.她背在背篓里的腊梅,活像是从她的身上长出来的,手里呢,持着一束腊梅,不停地对来往的行人显摆、吆喝.“腊梅,腊梅,刚从南山采的腊梅-”好像这偌大的山城,唯有她的腊梅最好似的.
              “腊梅?”我好奇地凑上前,“这是腊梅么?”说不来重庆话的我,不得不“憋”着一口“半罐子”普通话.“你说啥子?刚从南山采来的嘛!”老人显然不悦.老实说,我这是头一回看见有别于我故乡江汉平原的山腊梅,或许是这山城特有的水、土、雾的缘故吧,重庆腊梅竟是桔黄色的,不像我老家腊梅张扬的那种大红:主杆笔直、修长、枝叉繁多而不柔弱,花色呢,淡雅而质朴,像极了纯朴厚道的重庆山民.
              “买一束嘛!”老人催着我,“才4块钱,便宜得很!”我迟疑着.我不是拿不出这4元钱,也不是舍不得这4元钱,关键是我没这份养花的闲心.为了糊口,从湖北老家刚漂泊到重庆的我,自己都养不活,还养花?再说,一个没有栖息之地的落魄者,能有花的栖身之地吗?
              “好的,等我找到工作了一定来买.”我把玩、夸奖了一番老人的腊梅后,就走了.“我等着你--娃子!”
                一个礼拜后,四处碰壁的我,终于得到了曾获“重庆十大杰出青年奖”和“老舍文学奖”的重庆长风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巴一的赏识,他用一颗博大的爱心接纳了我.一直像浮萍一样“飘”的我,竟有了一个八平方米的“孤安居”.安顿下来后,我自然想到了老人,想到了我曾对老人的许诺.
                可是,当我踩着吆喝,风风火火地赶到山坡时,却物是人非.那不停地吆喝着的竟是一位中年妇女.
              “老人呢?”我问.中年妇女先是一愣,后是惊喜:“你找到工作啦?!”这回却轮到我发愣了:“你怎知道…我是来找老人买花…”
              “不错唦.”中年妇女说,“那老人就是我婆婆.我婆婆说,这几天有个外地娃子来重庆找工作,好多天了都没找到.还说那外地娃子只要一找到工作,就会来找她买腊梅的.听口音,那外地娃子一定是你不,大兄弟?”
              “是我.”我说,“我买花…是找老人.”“一样的.”中年妇女说,“我婆婆前几天到南山采腊梅,不小心摔了下来,老人一直惦记着你找工作的事,就要我来这里等你,还说如果你来买腊梅,就证明你找到了工作,她的心也就落地了.”
                我的心呼啦一热.等我买下一束腊梅后,中年妇女就立马起身,背起背篓走人,惹得要买腊梅的顾客直纳闷.
              “大姐,人家要买腊梅呢”,我不解.“傻兄弟,”大姐朝我扮了个鬼脸,“婆婆正等着我去报你的喜讯哩.”
                我不知泪是怎么流出来的.以后的日子,我总是静静地守着窗台上的那缕淡淡的不肯离去的暗香,任它们绽放、凋谢.
                雾,散了.一瓣桔黄色的阳光打在我的脸上,好是温暖,我总是时不时抬头,朝山坡上望去,可那苍老的背影,还有那熟悉的吆喝不再重现.
                再好的花,总有谢的时候.可那苍老得近乎哀伤的吆喝,总像腊梅正艳时的那股若有若无的淡淡暗香,隐隐地、隐隐地在我心里浮动.
                                                                          (选自《美文》,2006年4月)
              (1)文章开头“腊梅,腊梅,好香的腊梅哟”一句,在文章里有什么作用?
              (2)第3自然段“一声苍老的吆喝,在雾里翻了几个跟斗,就稳稳地立在了我跟前”这一句中,“翻”字为什么用得好?
              (3)江汉平原和山城的腊梅各具有什么特征?
              (4)卖花老人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5)文章刻画卖花老人这一形象,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说明.
              (6)文章结尾一段写道:“那苍老得近乎哀伤的吆喝,总像腊梅正艳时的那股若有若无的淡淡暗香,隐隐地、隐隐地在我心里浮动.”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 10.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榜   样
                                                 秦  俑
                  峰子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家乡教书.当同学们都去火车站送他时,峰子不知怎的就想起了一句悲壮的古诗: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先到县教育局报到,签了字后,办公室的同志瞪着一对金鱼眼问:“你是师大毕业的?”峰子什么话也没说,背起两大袋子书和行李,头也不回地搭车回了家.
                  父亲见峰子回来了,远远地迎了上去,说:“工作好了吧?”
                  峰子没吱声,把行李往父亲手上一放,回到家“咕嘟咕嘟”喝了一大杯水,然后才说:“省晚报让去做记者,没去.”
              “怎么?”
              “我想回村里学校教书.”
                  父亲颤着声问:“是不是在学校里犯了事?”
              “年年都评三好学生呢,怎会犯事?”峰子坐了下来.
              “那怎么回咱这破村?”
              “学校不是少了老师么.”
              A】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便去张罗着煮面条.
                  峰子早没了娘.他看着驼了背的父亲,心中不由惴惴不安:父亲要是骂他一顿,或者打他一记耳光,他的心里也许会好受一点.
                  吃过面,峰子便去村小学找校长.
                  【B】说是学校,其实不过一层四间的茅草土坯屋,屋旁竖着一根四五米高的木杆,上头飘着一面早已发白的旗.学校长年驻校的,也就校长一人.
                  峰子在学校的自留地上找到了校长,校长正戴着那副掉了一条腿的老花眼镜,在地里侍弄自己种的蔬菜.
                  峰子轻轻地唤了一声:“校长.”
                  校长回过头,眼镜差点儿就掉到了地上.他见了峰子,脸上的笑便浮了上来,说:“峰子回来了.”
              “我是来向您报到的,我也来学校教书,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
              “你…”【C】校长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汪了泪,顾不上擦掉泥巴,就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
                  校长破例炒了一盘蛋,邀峰子喝一盅.校长一边喝酒一边说:“想你考上大学那年,学校里的娃儿就加了一倍,大家都把你当榜样呢.”
                  峰子就想起往年的寒暑假,他一回家,总有东家西家的请他到家里吃饭教课,说是要自家的娃子学学他的样.
                  可是,这一年暑假过去,也没见哪家有人来请他.和乡里乡亲的见了,还有人不相信地问:“峰子,你真回咱村里教书?”
                  峰子就爽快地回答:“是!”
                  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竟暴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校长和峰子都不明白:老师多了,学生怎么反倒少了?
                  于是峰子拿了一份花名册挨家挨户去问,问来问去,都回答说,我家娃儿不念书了,过两年让他到外面打工去.
                  峰子说:“孩子还小,怎就不让念了?”
              “念了书没用.”“怎没用?念了书可以考大学啊.”
                  对方就不吭声了,任峰子怎么劝说也没用.等峰子一脚跨出大门,【D】后边就传来轻轻的嘀咕:“                ”这话刺得峰子的心一阵阵地疼.
                  一年后,县教育局捎了信过来,说是让峰子去领“扶贫助学志愿者”奖章,他成了全县教师的榜样呢…
                                                                                    (选文略有改动)
              (1)认真阅读小说,将峰子的主要活动补充完整.
              告别同学→    →回到家里→    →答乡亲疑问→    →获得嘉奖
              (2)得知峰子决定回乡教书后,【A】处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表现了他        的复杂心理;【C】处校长“…只是汪了泪,…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则反映了他    的心理.
              (3)【B】处划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这里既反映了乡村    的特点,又衬托了峰子    的品质.
              (4)联系上下文,试写出【D】处“嘀咕”的话.
              (5)峰子是一位有着“悲壮”色彩的主人公,文中用了大量笔墨来表现他的“悲”和“壮”,请各举一例并作简要点评.
              ①“悲”    
              ②“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