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二十四节气”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彰显着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申报“二十四节气”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最为正确的选择。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申报“二十四节气”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最为正确的选择的理解。

              (2)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理由。

              (3)针对“二十四节气”对现代农事指导功能减弱的现状,请提出两条增强“二十四节气”指导功能的方法论建议。

            • 2.

              材料一:2016年9月3日G20峰会在杭州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同美国总统奥巴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杭州共同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交存仪式。习近平在讲话中承诺:“我们将毫不动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我们推动绿色发展,也是为了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和产能过剩问题。今后5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下降23%、15%、18%。

              材料二:据共同社2016年7月5日报道,日本经济产业省日召开了旨在讨论温室气体减排长期措施的专家会议。为了在确保经济增长的同时采取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举措,会议将制定促进可再生能源和节能领域投资及技术革新的措施。然而在201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COP17)上,日本反对《京都议定书》,并不认同新设定的减排义务,遭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方批评。各国认为必须顺应气候变化规律,采取必要的具体措施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这恰恰需要各国实实在在的努力与投入。

              材料三:人类一直专注于经济增长,而气候变化问题在很长时间内都未受刭重视,最初是在科学家关于环境监测的各类实验中被讨论的。直到上个世纪中期,为了解决“没有发展的增长”这种情况,气候变化问题才全面引起了大众关注,人们也开始探讨引发气候问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很多自然科学家进行过多次勘测、实验、不断反复分析证实后作出了多份报告。从“自然界自身的产物”到“人类活动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人们日益发现各个国家都必须要承担这种“共同但是有区别的责任”,更多的科学家也在试图做出更准确的分析,以解决这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1)结合材料一、二,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哲理。


              (2)结合材料三,运用认识论观点说明气候变化问题为什么会被提出并不断深化。

            • 3.

              (1)“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2)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3)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4)“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表明事物的属性具有不确定性。 ______(判断对错)

            • 4.

              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史表明,日本从来就是一个计划性很强的国家。“九一八”、“七•七”、“八•一三”,日本挑起的种种事端,无不以偶然事件开头——然而历史一再证明,日本人的“偶然”背后,皆是精心规划组织的“必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美国高调“重返亚洲”后,日本不仅在东海和钓鱼岛问题上动作频频,不断无理取闹,还在美国另一只手掀起的南海争端中,主动扮演角色,又是声称要与美国联合巡逻南海,又是派EP-3侦察机到南海,又是积极与菲律宾开展军事合作,又是拉拢推动所谓七国集团对中国施压……2016年6月17日,中国军队两架苏-30战斗机在东海防空识别区例行性巡航。日本两架F-15战机高速逼近挑衅,甚至开启火控雷达对我照射。我军机果断应对,采取战术机动等措施,日机投放红外干扰弹后逃逸。

              材料二 从东海争端到南海搅局,再到与美国合谋推动抛开中国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日本在这一系列的具体利益争夺背后,还隐含有一个更加长远的险恶目的,那就是针对中国的发展设局:在海洋上围堵中国形成对中国的封锁链;在国际上孤立中国,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材料三 “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经济发展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市管理再也不能以“空气不好是小事”的心态来应对突发情况,居民生活再也不能只图自己方便、不管环境负担。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它从多个角度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法律条款从47条增加到70条,雾霾治理入法、首次设计“按日计罚”制度、明确生态保护红线、扩大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

              (1)结合材料一并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其体现了哪些政治道理? 

              (2)结合材料二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日本的险恶用心? 

              (3)结合材料三,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我国为什么把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  

            • 5.

              在经济工作方面,我国提出2017年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完善政策措施。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引导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要在增强汇率弹性的同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在财政政策方面,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预算安排要适当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

              (1)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





              (2)从“人与规律的关系”角度,说明我们应如何应对当前的经济形势。

            • 6.

              2016年,我国空气质量在逐渐好转,但是冬季部分地区重污染天气频发,空气质量改善不大,甚至没有改善。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庄严承诺,“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回眸过去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环保篇”,我们不难发现:直面各种挑战、回应民众关切,“环保强音”越来越响亮,每年设定的环保目标越来越清晰,环保治理的拳头越来越硬实、果实越来越丰硕。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发展经济要算环境保护的大账。因此,无论是发展工业还是开发乡村自然资源,我们都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与发展机制,应用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把绿水青山这个最大的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完善的绿色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请说明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7.

              2015年是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奋起抵御外侮,为赢得民族的独立尊严奠定重要基础的伟大的全民族的抗战。八年抗战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部沉甸甸的血泪史,然而近年来,某些抗战剧的创作出现了怪现象:创作者不对历史资料和真相进行必要的调查核实便开始艺术创作,作品存在失实与错误;为了吸引眼球和提高收视率,甚至不惜任意篡改和戏说历史,“徒手撕鬼子”等雷人剧情充斥其中;创作者急功近利,一味追求标新立异,忽略了艺术创作的自身使命,令正剧屡变雷剧。为此,我们必须提醒抗战剧创作者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在尊重历史事实和历史逻辑的基础上为历史记忆注入血肉、涂抹色彩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经典作品。

              请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的知识,谈谈抗战剧创作者应如何做到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的统一。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3月10日,两会内外习近平系列之四:我就是从贫困地区出来的。发出了“不破楼兰终不还”,展现了总书记的担当精神,催人奋进。

              材料一 某贫困县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大力发展食用菌、西甜瓜等特色农业产业项目,每年提供1000万元以上的贴息贷款扶持,大力推进特色农业项目开发和基地建设。该县拿出数百万元扶贫资金作为启动资金,搞好果业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引进二十多家农字号龙头企业,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扶贫模式,延长产业链条。

              材料二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首次提出“绿色化”。绿色化,在经济领域,它是一种生产方式——“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有着“经济绿色化”的内涵,而且希望带动“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材料三 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实践中对二者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说明该县做法给贫困地区脱贫带来哪些启示。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说明追求真理为什么有一个漫长过程?

            • 9.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中国政府宣布了2020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以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近年来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请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