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某班级召开“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主题班会,学习习近平在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并展开热烈讨论。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也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今天,我们纪念长征胜利,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将长征精神发扬光大,用这束永恒的高光,照亮中华民族复兴的漫漫征途。

              (1)长征精神是照亮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永恒的高光。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有同学认为,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长征精神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今天我们只要弘扬长征精神,就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运用意识能动作用原理,评析该同学的观点表达是否准确、完整。

              (3)请就中学生如何走好新的长征路为主题班会列出两条发言要点。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名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名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名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饶,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名族,也冶炼了中华名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1)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材料二:2016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全国“防灾减灾日”。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的目的是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2)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的哲学依据是什么?请列举两条。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讲话中把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高度概括为“五个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材料二: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各种困难各种阻力纷纷浮出水面,要想取得改革和建设的胜利,就必须继续弘扬长征精神,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

              (1)结合材料一,说明“五个就是”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2)结合材料二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弘扬长征精神的伟大时代意义。


              (3)如果以“中国梦、我的梦·新长征”为主题进行交流发言,请你围绕该主题拟定两条发言提纲(字数在15-30之间)

            • 4.

              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发现了特定的神经定位细胞———大脑GPS细胞,初步解决了几个世纪以来困扰着科学界的“大脑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定位路径”的问题。这一发现证明了

              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②意识是对自然现象的反映

              ③探索真理是认识的目的

              ④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5.

              2016年l1周24日的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天文学家最新勘测发现迄今最圆的天体,这颗接近完美球形的巨型恒星距离地球5000光年。从哲学上说( )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④科学家的发现使这种物质成了真实的存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 6.

              观察图表:2014年中国经济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

              运用经济常识简要回答:

              (1)上述图表除经济增速7.4%之外,还有7个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经济指标,请选择其中2个数据指标,对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做简要评价。
              (2)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经济新常态的最大特点是速度“下台阶”、效益“上台阶”。依据材料,从国家职能和依法治国的角度,请各提出一个促使效益“上台阶”的建议,并作简要说明。

              (3)“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习近平主席指出:“要把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出发点。请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习主席的观点加以评析。

            • 7.

              材料: 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虽然近些年扶贫工作有了很大进展,也更实效,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贫困区域密集、贫困人口众多、脱贫时间紧迫等问题依然存在。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与精神家园的塑造未能及时跟上,贫困者自身文化贫乏、个性懒惰、缺乏进取心有很大关系。因此,扶贫除了物质上的支持,还要有精神文化上的帮扶,要以“精神扶贫”助推“精准扶贫”。精神扶贫要注重扶“智”,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巩固和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精神扶贫还要注重扶“志”,实现“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从思想上给予鼓励引导,并采取多种措施充分调动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努力培养和造就他们敢于直面困难、勇于迎难而上的信念和意志。以“精神扶贫”来推进“精准扶贫”,这势必将会成为我们实现脱贫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让人们都认识到精神价值的重要性所在,从而能够向着最终的目标不断迈进。

              (1) “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志气”。请运用文化的作用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剖析。

              (2)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点,分析应该如何实现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的相结合。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农事的指导功能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二十四节气依然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彰显着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的认知的独特性和实践的丰富性,申报二十四节气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最为正确的选择。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地区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采用。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活动,认识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申报二十四节气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最为正确的选择的理解


              (2)结合材料二,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理由
            • 9.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通过现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天文气象历法。它准确地反映了季节的变化与农事活动的关系,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凝聚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观点及方法。

              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盾文化遣产代表作名录。文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让更多的国家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遣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1)“二十四节气”的提出切合了辩证唯物论的哪些哲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探究如何使“二十四节气”这一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 10.

              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项目取得了研究成果:宇宙射线中过量的正电子可能来自暗物质,暗物质的6个特征已有5个得到确认。这一研究结果从哲学上表明(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③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④物质与暗物质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