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二十四节气”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彰显着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申报“二十四节气”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最为正确的选择。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申报“二十四节气”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最为正确的选择的理解。

              (2)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理由。

              (3)针对“二十四节气”对现代农事指导功能减弱的现状,请提出两条增强“二十四节气”指导功能的方法论建议。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名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名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名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饶,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名族,也冶炼了中华名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1)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材料二:2016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全国“防灾减灾日”。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的目的是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2)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的哲学依据是什么?请列举两条。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讲话中把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高度概括为“五个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材料二: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各种困难各种阻力纷纷浮出水面,要想取得改革和建设的胜利,就必须继续弘扬长征精神,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

              (1)结合材料一,说明“五个就是”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2)结合材料二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弘扬长征精神的伟大时代意义。


              (3)如果以“中国梦、我的梦·新长征”为主题进行交流发言,请你围绕该主题拟定两条发言提纲(字数在15-30之间)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几年闪耀荧屏的《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一些综艺节目的版权和模式,都是从海外引进的。这引发了人们对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问题的思考。
              材料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提高文化开放水平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分析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如何坚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 5.

              万物土中生,“吃”和“住”都与土壤环境息息相关。土壤乃“生命之基,万物之母”。与空气和水一样,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近年来,“常州外国语毒地事件”“镉大米”等事件暴露了土壤安全问题的严重性,环保部2016年6月2日发布《201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了我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16.1%。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之一。为此,国务院出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土十条》基本建立了一个中国中长期的土壤污染防治框架,为中国下一步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一个具体蓝图。对此网友纷纷在网上留言:在政府的领导下,我们能够共同努力,共同守卫我们土壤的洁净。

              结合材料,请用“探索世界的本质”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守卫我们土壤的洁净。

            • 6.

              材料一:2016年9月3日G20峰会在杭州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同美国总统奥巴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杭州共同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交存仪式。习近平在讲话中承诺:“我们将毫不动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我们推动绿色发展,也是为了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和产能过剩问题。今后5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下降23%、15%、18%。

              材料二:据共同社2016年7月5日报道,日本经济产业省日召开了旨在讨论温室气体减排长期措施的专家会议。为了在确保经济增长的同时采取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举措,会议将制定促进可再生能源和节能领域投资及技术革新的措施。然而在201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COP17)上,日本反对《京都议定书》,并不认同新设定的减排义务,遭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方批评。各国认为必须顺应气候变化规律,采取必要的具体措施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这恰恰需要各国实实在在的努力与投入。

              材料三:人类一直专注于经济增长,而气候变化问题在很长时间内都未受刭重视,最初是在科学家关于环境监测的各类实验中被讨论的。直到上个世纪中期,为了解决“没有发展的增长”这种情况,气候变化问题才全面引起了大众关注,人们也开始探讨引发气候问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很多自然科学家进行过多次勘测、实验、不断反复分析证实后作出了多份报告。从“自然界自身的产物”到“人类活动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人们日益发现各个国家都必须要承担这种“共同但是有区别的责任”,更多的科学家也在试图做出更准确的分析,以解决这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1)结合材料一、二,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哲理。


              (2)结合材料三,运用认识论观点说明气候变化问题为什么会被提出并不断深化。

            • 7.

              (1)“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2)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3)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4)“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表明事物的属性具有不确定性。 ______(判断对错)

            • 8.

              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变化和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带一路”着力构建中国与亚欧非等区域的合作大通道,推动相关各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交流与合作,构建更强劲、更有效、更具亲和力的区域一体化合作大格局,推动了沿线各国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的观点阐释我国作出“一带一路”决策的正确性。



              材料二:党的中央全会的主题是党根据治国理政中遇到的突出重大问题,实事求是、审时度势而确定的。201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全面从严治党,是进行具有新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迫切需要;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建工作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选择。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十八届六中全会确定的“全面从严治党”主题的唯物论依据。

            • 9.

              实干不等于盲干和蛮干。“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滥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雾霾在被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严重的会致人死亡。

              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和客观规律知识,分析材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 10.

              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史表明,日本从来就是一个计划性很强的国家。“九一八”、“七•七”、“八•一三”,日本挑起的种种事端,无不以偶然事件开头——然而历史一再证明,日本人的“偶然”背后,皆是精心规划组织的“必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美国高调“重返亚洲”后,日本不仅在东海和钓鱼岛问题上动作频频,不断无理取闹,还在美国另一只手掀起的南海争端中,主动扮演角色,又是声称要与美国联合巡逻南海,又是派EP-3侦察机到南海,又是积极与菲律宾开展军事合作,又是拉拢推动所谓七国集团对中国施压……2016年6月17日,中国军队两架苏-30战斗机在东海防空识别区例行性巡航。日本两架F-15战机高速逼近挑衅,甚至开启火控雷达对我照射。我军机果断应对,采取战术机动等措施,日机投放红外干扰弹后逃逸。

              材料二 从东海争端到南海搅局,再到与美国合谋推动抛开中国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日本在这一系列的具体利益争夺背后,还隐含有一个更加长远的险恶目的,那就是针对中国的发展设局:在海洋上围堵中国形成对中国的封锁链;在国际上孤立中国,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材料三 “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经济发展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市管理再也不能以“空气不好是小事”的心态来应对突发情况,居民生活再也不能只图自己方便、不管环境负担。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它从多个角度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法律条款从47条增加到70条,雾霾治理入法、首次设计“按日计罚”制度、明确生态保护红线、扩大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

              (1)结合材料一并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其体现了哪些政治道理? 

              (2)结合材料二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日本的险恶用心? 

              (3)结合材料三,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我国为什么把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