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立法机关要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有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永无止境,只有把“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的法”,才能切实推进法治国的建设进程。
              (1)运用“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的知识回答,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的沟通机制有什么重要作用?
              (2)从认识论的角度,概括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永无止境的原因。
            • 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从国内到国外,从科技到政治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6年是中国航天创建60周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的飞船顺利将两名宇航员送入太空;11月3日,长征五号的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跨入世界大吨位火箭发射行列。“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回望一甲子,中国弹星箭船的每一次升空、每一次飞行,无不是在挑战中实现跨越,在艰辛中铸就辉煌,航天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需要中国航天人历经千百次的地面模拟实验,积累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中国航天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从神州一号无人飞行到神舟十一号交会对接,我国一步步坚实地迈向太空。经过几代航天人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建成了练完备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探索浩瀚宇宙、发现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中国航天人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1)根据材料,运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知识,说明中国航天人为什么能“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材料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国家的建成必然受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影响与制约。我国自古以来,民“以吏为师”,政府率先守法成为依法治国的关键。依法治国是一项从中央到地方,从 地区到行业,从立法到执法、司法、护法、守法、学法的系统工程,应上下呼应,左右协调,前后衔接。
              (2)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材料对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启示。
              材料三:2015年10月16日,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论坛并发表题为《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的主旨演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坚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结合的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经过我国自身的努力以及国际社会积极帮助,中国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积极展开南南合作,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扶贫工作任务依然艰巨。
              (3)请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分析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
            •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经济新生态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016年1月份以来,某市环保部门因分别抛出“熏腊肉致霾论”和以环保执法名义对“烟熏腊肉”开刀,受到舆论广泛关注。在环境保护问题上,虽然污染的程度有高低,污染源有大小,却不应该“抓小放大”。 事实上,对烟熏腊肉只要处理得好,其排污的程度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彻底治污,就要反思我们的工业文明和城市化建设。如果没有抓住工业污染“大老虎”而抓住生活污染的“小苍蝇”恐怕很难从根本上治污。
              材料二 人才引领低碳变革,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发展绿色环保产业需要引入人才,国家要从改善投资环境、科研环境、居住环境等方面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营造宽松的创业氛围,鼓励创业、更要容许失败。
              材料三 十年来,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有所减缓,淘汰落后产能取得显著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但我国依然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主次矛盾的知识谈谈治理环境污染该如何正确处理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的关系?
              (2)请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阐述“鼓励创业的同时也要宽容失败”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3)阅读材料三,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说明我国为什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 4.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依法治国方略形成和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孕育阶段(1978年到1997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6字方针,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现行宪法,初步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宪法基础。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提出“依法行政”,进一步丰富了依法治国的内涵。
              第二阶段:形成和发展阶段(1997年到2012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坚持依法执政、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的思想。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三阶段:完善阶段(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改的基本方式。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方略做出一步完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建设性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同上,强调依法治国必须依宪治国。
              (1)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  的知识分析为什么依法治国方略的完善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材料二: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结合材料,运用“党和政府”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推进依法治国。
              材料三:从字面来看,依法治国似乎与经济没有关系,但是,实际上,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诚信经济,这都需要法律予以规范和提供保障,需要市场参与者具备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即市场经济又是法制经济。此次之所以要把“依法治国”作为会议主题,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中国经济转型扫清障碍。中国经济将迎来新红利。
              (3)结合材料,运用“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知识,说明依法治国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所起的作用。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法制建设的决定、作为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必将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产生深远影响。
              材料一:社会主义法治的历史进程: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建设目标,实现了从法制向法治的历史性转变;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提出推进依法行政;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立了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原则,为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方向;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确立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目标。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荐你,坚持发展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材料二:《决定》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制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1)结合材料一,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依法治国理论历史进程的哲学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知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有什么现实意义?
            • 6. “岁”除了年龄之外,还有年景之意。《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说:“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孙中山的《国民政府大纲》讲:“土地之岁收。”这里的“岁”都是在说老百姓一年的收入、收获以及生活状态。古今中外的政治家都很关注民之“岁”,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
              ①所有的政治家都强调以民为本          ②生产实践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④人们的收入决定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③④
            • 7. 随着文明的发展,阅读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塑造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有人提出:“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其理由是:
              (1)浩瀚的文集如知识的宝库,涵盖了人类历史的文明成果。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典籍、著作,似与智者对话,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2)丰富的典籍是人类认识的最终成果,不必考证和质疑。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典籍、著作,可以达到“秀才不出门、纵览天下事”的理想境界。
              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评价此人的理由是否充分支持其观点。
            • 8. 某调查机构对部分城市居民家庭幸福感进行了调查,经过整理得到以下数据。
              表一: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幸福感比较(%)
              类别感到幸福感到不幸福
              高收入家庭83.7916.21
              中等收入家庭89.8110.19
              低收入家庭64.6535.35
              (1)请从认识论角度解读表一中的经济信息。
              表二: 居民眼中最能代表幸福感的指标

              (2)结合表二信息,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说明如何提升居民幸福感。
            • 9. 辨析题:
              “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请运用认识论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辨析。
            • 10. 随着文明的发展,阅读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塑造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辨别和分析: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