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2013年8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城镇化与企业家论坛提供的信息测算:人口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大概到“十二五”结束的时候,我国消费规模能达到30万亿以上,2020年有可能接近45万亿或者50万亿。城镇化水平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居住、生活、升学、就业,能带来7万亿元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强大引擎。

              材料二: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需要政府、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就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1)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为什么说“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强大引擎”?(12分)

              (2)结合材料二,从“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哲理角度,说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转变的正确性。(9分)

               

            • 2.

              某地竹资源丰富,传统竹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该地村民外出旅游时,发现竹纤维产品市场需求量大、附加值高,于是建议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深度开发竹资源。当地政府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后,邀请专家进行论证,组织企业家实地考察,出台了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请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角度分析其所蕴含的哲理。(10分)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正处于工业社会发展前期,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更为突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长期沿用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模式,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巨大浪费,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势在必行。2011年12月20日,环境保护部与各省(区、市)和部分央企签署“十二五”减排目标责任书,目标责任书要求各省级政府确保总量削减目标和重点减排项目按期完成。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12分)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末,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曾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进行了最后一次对接飞行,阿尔法磁谱仪实验是这次飞行的重要目的之一,其目的是证实宇宙是否存在“反物质”。如今,科学家已用实验证实了“反物质”的存在,例如发现反粒子具有与正常粒子相同的质量,但带有想反的电荷。

              (1)材料中的“反物质”等于我们哲学上讲的物质吗?(2分)

              (2)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性这一原理?(12分)

               

            • 5.

              据说,苏小妹曾用对对联的方式刁难丈夫秦少游,她出的上联是“闭门推开窗前月”,秦少游苦思冥想,急得额上沁出汗珠。突然,听到一声“啪”响,只见一粒石子飞入湖中,顿时波光粼粼,玉盘似的月影凌乱于水中。秦少游冲口说道:“投石冲开水底天”这个故事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 6.

              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 明天,就会凋谢/ 我们希望长驻一切/ 诱惑你,然后飞逸/ 什么是人间的欢乐/ 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 像闪光一样短促” 。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 7.

              “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蕴涵的哲理是

              A.规律是客观,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B.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C.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D.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 8.

              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则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真义,因为他懂得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 9.

              甲说:现在已经可以做到人工影响天气,将来必定能够“天随人意”。乙说:无论到什么时候也实现不了“天随人意”。两者的共同点是( )

              A.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B.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割裂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D.甲是唯心主义世界观,乙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 10.

              武汉地铁2号线预计2012年12月28号开通。之前市政府办公厅出台《缓解市区交通拥堵工作方案》,据《方案》通报由于地铁、城市路网尚未建成,而机动车数量和出行量持续上涨,武汉仍面临严峻拥堵压力,机动车经过长江大桥、江汉桥、江汉二桥限单双号通行,其他桥梁不分单双号,但是需ETC交费通行。武汉市的这一举措( )

              ①坚持了物质决定意识      ②坚持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坚持了客观适应主观需要  ④如实地反映了武汉市的客观实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