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某大城市郊区的农民,祖祖辈辈以种菜为生,有着丰富的种菜经验,前几年种菜收入相当可观,去年,上级下达文件要求各地增加粮食生产,某地领导为了响应上级号召,让农民改种粮食,结果农民收入大幅下降,城市居民的蔬菜供应也受到影响。
              (1)运用所学辩证唯物论有关知识对材料加以分析。(14分)
              材料二: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资源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增加,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为此必须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这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2)联系材料,运用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分析,应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4分)
            • 2. 材料一:某地中学生网吧上网内容调查情况统计表
              内容
              聊天
              游戏
              浏览不健康网站
              查阅学习资料
              其他
              比例
              50%
              15%
              20%
              10%
              5%
              材料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一方面,人们在网上发邮件、下载软件、购物等,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网上出现了一些虚假和色情信息,对人们精神世界带来消极影响。甚至有些学生沉迷网吧,严重影响了其学业和健康。
              运用辨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怎样正确发展网络文化。
            • 3. 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国际合作组的科学家,首次观察到了新型反物质反氦-4,这是迄今科学家观察到的最重反物质。反物质原本是一种假想的物质形式,在粒子物理学里,反物质是反粒子概念的延伸,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如同普通物质是由普通粒子所构成的。反氦-4的“现身”(     )
              ①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本原②肯定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③佐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④推翻了现有物质结构理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材料二  历时4年,两次公开征求意见,PM2.5终于被写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有舆论评价说,“从民众感知灰霾困扰,到微博呼吁推动,再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PM2.5的快速升温到正式亮相,这是一次国家环保政策与公众民意的良性互动。”(注:PM2.5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指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建设“美丽中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8分)
              (2)结合材料一,从唯物论的角度分析说明建设“美丽中国”的依据(6分)
              (3)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过程中,政府与公民怎样才能实现良性互动?(10分)
            • 5. 中国古人在生活实践中留下许多富含哲理的谚语与诗句。下列对谚语和诗句所蕴涵的哲理表述正确的是      (     )
              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物质是运动的
              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③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 6. 2010年初春,我国西南部分地区遭遇几十年一遇的严重旱情,给当地百姓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面对旱情,大多数群众开始积极抗旱救灾。但也有一些人思想“另类”,议论纷纷:
              第一种人说,一切都是天意,天命不可违;
              第二种人说,旱灾已成定局,过一天算一天吧;
              第三种人说,旱情不可避免,但事在人为,我们应该把损失缩减到最低程度。
              请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三种人的说法分别属于什么哲学派别?其基本观点各是什么?
            • 7. (论述题)“被污染的长江、黄河、淮河,干枯的胡杨木、被猎杀的藏羚……”这一切无声却有力地告诉我们: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非再生性资源储量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  在这种形势下党的十六界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首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发展。 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向自然界索取,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本质能力的体现。你认为我们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中,应怎样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 8. 2010年是“哈勃”望远镜发射20周年。据卫星图像资料显示,月球表面高低起伏,分布有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各不相同的撞击坑,从唯物论的角度看,图像资料佐证了(  )
              A.有关月宫的神话是缺乏客观依据的       B.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C.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           D.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 9. 位于丹麦中部的萨姆索岛(Samso)是丹麦应对气候变化的“示范岛”。岛上居民生活简单朴素,仍以农业为生。岛上耸立的风力发电机全面实现了供电的自给自足;秸秆供热工厂,满足了岛上200多户家庭的供热需要。
              运用哲学的观点分析,萨姆索岛居民是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12分)
            • 10. 材料一: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地震还引起了福岛核电站的爆炸,由此引发了非常恐怖的核危机,给日本经济和社会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受日本地震影响,我国也加强了核设施的安全检查,确保人民安全。即便如此,我国人民由于担心核辐射影响海盐质量,还是发生了抢购碘盐事件,17-18日两天各地零售点无盐可卖。有评论指出:可怕的不是“辐射”而是被放大的“恐慌”3月17日下午,国家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市场检查,坚决打击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启动应急预案,稳定食盐供应,消除恐慌心理。
              (1)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上述现象(9分)
              材料二:由于目前人们对地震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对地震还难以准确的预报,面对地震,出现了两种持不同观点的人。甲说:一切都是天意,天命不可违。乙说: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
              2)请用所学哲学知识评析甲乙的观点。(7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