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是古代的汉族、吐鲁番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许多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如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文字等,其中,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胡琴、箫、马头琴、冬不拉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
              材料二: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之路——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把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立场。这激发了各族儿女爱国爱家的热情,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党和政府在处理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中是如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北在荒”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总面积8000多万亩。上世纪50年代,这里荒原茫茫,人烟稀少,森林茂密,沼泽遍地,野兽出没林间,百鸟低空飞翔。“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曾是这里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国家在此开垦出3000万亩耕地,每年可生产商品粮70亿公斤,“北大荒”因此被人们称为“北大仓”。
              但开发也带来严重后果:林地面积和湿地减少了一半多,原始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旱涝灾害频繁、江河泛滥、水土流失、风蚀沙化使原本平整的黑土地变得千沟万壑。曾肥得流油的土地因水土流失和严重消化而日益贫瘠。面对巨额“罚单”,北大荒人开始明白了一个早该明白的道理:大自然的赐予不是取之不尽的。欲取之,必予之。森林和人类唇齿相依,要尽快改善“北大荒”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除了停止开荒,退耕还林,恢复植被,已别无选择。
              因此,计划从2001到2010年,黑龙江将把全省1494万亩超坡耕地、沙化耕地和低产田全部退耕还林,在宜林的荒山荒地造林1500万亩。这与昔日“北大荒”上开垦出的3000万亩耕地面积相吻合。
              (1) 北大荒的变迁及人们对北大荒认识的变化主要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哲学道理说明北大荒为什么要停止开荒,退耕还林恢复植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4.

              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美食种类数不胜数。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葱姜蒜椒等多种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滋养,叹服一方人民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

              结合材料,分析美食的创造和品鉴过程是如何体现意识作用的。

            • 5.

              俗话说:“马有前悔,人有后悔。”危机临近,马会预判,止步不前;过错之后,人方醒悟,悔不当初。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高等动物具有复杂的心理活动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人为事物的联系的前提 ③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6.

              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声波可以促进植物的细胞分裂,使植物生长得更快。“给植物放音乐,植物就会长得比较好”进一步佐证了( )

              ①切物质都有反应特性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③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④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有意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7.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纲领指出,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也是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根本路径。上述材料说明

              ①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③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方向          ④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 8.

              民法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

              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构建了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力。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实践,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7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通过的民法总则,在起草过程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基本遵循。

              2017年10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将正式施行。它将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注入了强大动力,开启我国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的新时代。

              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民法总则的制定和施行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 9.

              2016年出现很多热词,这些热词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当今社会生活的五彩斑斓。这表明( )

              ①意识的主观形式依赖客观内容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 10.

              2016年“五一”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系列报道《大国工匠》,深入挖掘高凤林等八位行业顶级技工的典型故事,歌颂“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劳动者。

              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特级技师,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国十大高技能人才楷模,焊接工艺专家,先后攻克96项航天领域焊接技术难关,为“神五”至“神十”的成功发射做出了突出贡献。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时间允许的误差,否则会瞬间被烧穿或是被漏焊,将造成数百万元的经济损失。35年来,从高质量的操作,到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再到创新生产工艺,高凤林不断攀越焊接技术高峰,诠释了大国工匠的精神实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高速增长、雄冠全球,但高能耗、低技术、低创新、低附加值让“中国制造”难以真正扬眉吐气。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中国制造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我们需要弘扬工匠精神,带动我国制造业发展,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

              (1)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建设成为“制造强国”。 (2) 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需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据此有人认为,劳动者和企业只要精益求精、注重细节我国就能建成“制造强国”。请运用联系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予以评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