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福建与台湾虽然相隔一百多公里的海峡,但阻隔不了两岸的交流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6年10月12日~17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台联会会长汪毅夫率领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台湾省代表团一行在福建省福州、厦门、漳州和平潭综合实验区视察。汪毅夫说,台湾省全国人大代表太多是在祖国大陆出生的台湾省籍同胞,具有较强的议政履职能力和广泛的代表性,希望通过此次视察,对福建有更全面、鲜活、立体的了解,积极为建设新福建献计出力,为推动海峡两岸和平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副省长梁建勇汇报了福建省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深化闽台交流合作、自贸试验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情况。

              材料二 过去一年,闽台文化交流合作硕果累累。福建推动湄洲岛妈祖庙等7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和闽南、妈祖、客家、朱子等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强闽台文化学术研究交流,赴台举办涉台族谱展等活动,提高了台湾民众对“根、祖、脉”的认同。

              (1)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材料一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2)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闽台文化交流的意义。

              (3)从辩证法的角度,为提高台湾民众对“根、祖、脉”认同提两条建议。

            • 2.

              材料一 2016年10月17日,我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在进行33天太空飞行,完成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开展一批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后,于11月18日顺利返回地面。这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扬载人航天精神的重大科研成果,也是弘扬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

              材料二 2012年10月0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给景海鹏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授予刘旺、刘洋“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并号召全国人民以他们为榜样,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材料三 细数中国航天,成功率全球之最。但中国航天也失败过。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龙乐豪院士说:失败,就是差一点的成功,成功就是差一点的失败。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载人航天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2)运用文化的作用知识,说明学习榜样的意义。

              (3)运用哲学知识,分析“失败,就是差一点的成功”的原由。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微公益:全民公益的造梦行动

                一份免费午餐,让万千贫困学子不再饿着肚子上课。

                一场微博打拐,唤醒了公民对打击拐卖儿童犯罪的热忱。

                一次冰桶挑战,让大家意识到公益原来不全是悲情。

              中国正大步流星跨向公益新时代。只要有爱心,每个人都有机会投入公益,哪怕在社会底层,也能日行一善,比如随手清理路边的垃圾,比如给老弱病残让座,甚至,哪怕只是给迎面而来的路人一个微笑。每个人都有体温,每个人哪怕仅仅用体温都可以温暖同胞,温暖世界。这就叫微公益,也正是全民公益之精髓所在。它的要义倒还不是通常所称的好人好事,而是每个人都用爱心,用善意来创造价值,回报社会。不仅让世界充满爱,充满善,更让自己获得快乐和尊严。

              就此意义而言,所谓全民公益,微公益,毋宁说是微革命。它的意义不限于公益层面,更提供了变革社会的新方法、新范式。无须沉湎宏大叙事,无须空谈根本解决,无须凌空蹈虚,中国不是别的什么,中国更多是微观的,正如一位智者所称: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微公益,或者说微革命,就是点燃每个人的心灯,每个人心中酌爱和善,用它们照亮中国,照出一个光明的新中国。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开展微公益活动的作用。


              (2)结合材料,运用发展观的知识,为“全民公益的造梦行动”提几点建议。

            • 4.

               

              (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呼唤和平、渴望发展是历史的潮流,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材料一:2015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材料二: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主旨演讲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消除贫困始终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经过中国政府、社会各界、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以及国际社会积极帮助,中国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

               (1)请说明材料一中习主席讲话所蕴涵的辩证唯物主义道理。(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十分重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6分)

               

              (2) 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就国家“如何解决我国的贫困人口问题”写一篇建议性报告。(6分)

                 要求:①论点紧扣论题,叙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300字左右。

            • 5.

              诚信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修身齐家治国的重要遵循。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16年我国密集出台《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 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信用建设改革性文件,批复同意长三角地区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示范区,全国自上而下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从我国长期以来的信用建设实践看,要让信用体系充分发挥作用,重要的就是从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对守信者予以激励,对失信者进行惩戒。如果没有协同联动,仅在某一方面激励或者惩戒,享受的利益或付出的代价就不够大,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激励或约束作用。跨地区、跨部门和跨领域联合,激励和惩戒并用,其作用则会大大增强。

              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国家信息中心承建的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作为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的“总枢纽”,归集各部门和各地基础信息、行政处罚信息、行政许可信息、红黑名单信息等为信用联合奖惩的进一步落地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全国整体推进、协同联动的同声“大合唱”释放出强烈信号:“信用建设”不仅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桩”和“当头炮”,更是引领经济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制度供给的重要抓手。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让“信用建设”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桩”和“当头炮”。



              (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的辩证法依据。



              (3)信用是脊梁,没有脊梁人无法站立。综合运用经济、文化生活知识,以“诚信方可成人”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①论点紧扣论题,评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250字以内。

            • 6.

              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无疑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件大事。制造业的稳步发展是中国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然选择。目前美国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一方阵,德日处于第二方阵,中英法韩处于第三方阵。我们要用三个十年实现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实施“中国制造2025”就是推动转变的第一步。这一国家战略是适应新一轮工业革命孕育兴起的需要,也是应对国际制造业激烈竞争的需要。

              “中国制造2025”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勾勒出了它的轮廓。实现制造业由大向强的跨越,说到底要靠人。在很多时候,我们有世界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备、一流的规范,但因为缺少“工匠精神”,从而缺少一流的产品。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推崇认真的精神,追求的是从精致到完美,与此对应的,则是一种“差不多精神”。今天我国制造业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这种“差不多精神”有关。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必要性。

              (2)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谈谈你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

              (3)综合运用《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知识,就如何寻回缺失的“工匠精神”提出合理化建议。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2017年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在春节期间开始热播,被誉为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一股清流。伴随着节目的播出,很多高校开展“古诗词走进高校”活动,在高校校园内引起强烈共鸣,很多大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在中国各高校中迅速掀起了诵读中华诗词的热潮。“古诗词走进高校”使中国人体内的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中国古诗词丰富的内涵美既温润人心,又具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境界,正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爱国、爱家、爱生活这些共通的个人情感和人性思考,正是当代大学生急需的精神食粮。很多高校正开展各种形式的重拾中华文化精华的活动。

                 材料二 从2013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4年《中国成语大会》到如今的《中国诗词大会》标志着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迎来了春天。多种形式文化类节目的热播,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把文化视角从对西方文艺类节目的盲目引进转向中国国内,重新审视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随着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深入人心,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强劲。如何才能发挥出高度文化智慧,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正成为当前中国人思考的课题。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古诗词走进高校”活动的文化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说明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应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3)某同学在观看《中国诗词大会》后感触颇深,想报名参加。请你从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角度,为他(她)备战比赛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国家战略。

              材料一:京津冀山水相依、地缘相亲,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但该地区产业布局分散,公共资源落差大,政府行政管理的体制、机制协同度不够高,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制约了区域发展。为此,国家提出了加强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以适应新时代集群发展的要求。

              材料二: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应该做到“有同有别”、“有舍有得”、“由易到难”。所谓“有同有别”是指在区域通盘规划下,明确京津冀三地目标和侧重点。所谓“有舍有得”,是指在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利益减损,做好眼前的“舍”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得”。所谓“由易到难”是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三地协调,可以先易后难。把最容易调整协同的内容作为突破口,由携手到协助再协同,有条不紊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各项问题的解决。

              (1)结合材料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国家为什么要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2)根据材料二,阐述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做到“有同有别”、“有舍有得”、“由易到难”所包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3)“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是众星捧月而是繁星满天,不是一枝独秀而是均衡发展。”请你从哲学层面,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两点建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