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按照国家人社部有关人员的说法,我国现有法定退休年龄偏低,改革现有退休制度、延迟退休是保障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政策。但延迟退休这一问题已成为社会敏感问题,也是与广大百姓休戚相关的民生问题。人们对延迟退休问题的看法并不一致,反对者有之,赞成者亦有之。反对者的理由如下:
              (1)退休年龄推迟就会延长老员工的工作年限,一定情况下就不可能有相应的更多岗位空缺。对于现如今的严峻就业形势而言无疑就会雪上加霜,让就业率更低;
              (2)企业因得不到更多新鲜血液的注入,会降低企业的创新力,影响企业更好的发展。
              运用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知识,评价反对者陈述的理由是否能充分支持其观点,并加以分析说明。
            • 2. 2013年6月1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
              书记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总体上看,当前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情况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也是好的。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冲锋陷阵、忘我奉献,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肯定和拥护。这是主流,必须充分肯定。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我们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习总书记的讲话如何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8分)
            • 3. 作为一种新兴网络传播方式,微博正逐渐成为网络舆论“主战场”,但微博简短和情绪化的表达方式也容易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给公众与社会和谐带来不少困扰。
              一名忧心忡忡的网友认为:“为防止微博传播谣言,应该关闭微博,以促进社会和谐。”他的理由如下:
              (1)很多人使用微博的目的主要在于表达主观感受,而非客观、理性地陈述事实,这就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制造了机会;
              (2)微博现在太火了,传播消息太快,微博上传播的谣言,难以追溯其来源,辟谣的赶不上传谣的,以致不少无辜的人和事“躺着也中枪”,严重危害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评价这名网友陈述的理由是否能充分支持其观点,并加以分析说明。
            • 4.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1 年12 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达到2. 5 亿,占网民总数的48. 7%,政府部门通过认证的新浪微博覆盖了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微博在多起公共事件和公共讨论中,充分展现其及时传播信息、快捷发布言论和反馈舆情的功能。对此有网民认为:微博是健康的现代沟通渠道。
              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原理,评析材料中网民的观点。(8分)
            • 5. 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从灾难到进步,其中体现的深刻哲理是
              ①“灾难”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②“灾难”向“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
              ③“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
              ④“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些外因的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6. 2011年12月18日至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江苏进行调研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势头总体良好,但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我们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增强发展的信心,又要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做好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准备。应对经济下行,最重要的是要有新的科技突破。
              这段话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的。(9分)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生活”的家园,温州市在管理方式上作了以下调整:一是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二是紧紧抓住政绩考核这一“牛鼻子”,结合本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及各地资源禀赋差异,考核指标权重“因地制宜”。
              材料二:温州“拦街福”习俗在清代已流行于温州各地,初期的拦街福是一种单纯的信仰民俗。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春祈、禳灾、求吉的民间信仰功能,拓展为民间信仰、文化娱乐、商贸活动相结合的独特复合型民俗活动。2012年温州“拦街福”活动以“传承文明·幸福温州”为主题,遵循节庆活动“会、展、节、赛、演”五大要素,围绕民俗文化展示,民间艺术体育展演竞赛活动,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体验活动等八大板块展开;街区内,瓯塑、黄杨木雕、细纹刻纸、木活字印刷等民间手工技艺缤纷呈现。戏台上,永昆、京剧、瓯剧、鼓词、民歌,你方唱罢我登场,突出温州特有的民俗文化、艺术文化以及商贸文化。
              (1)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说明温州市管理方式上的调整的道理。(6分)
              (2)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温州市举办“拦街福”的重要意义。(8分)

            • 8. 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全面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指出,推动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既要“稳”,也要 “进”。不稳无法进,不进难以稳。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
              (1)结合材料,试分析 “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所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6分)
              (2)运用矛盾分析法的相关原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9分)
               
              26.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八闽大地日新月异,福建人民勇立时代潮头,引领风气之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1年,福建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完成国有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鼓励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等,以推动福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材料二:2011年12月26日,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庆祝大会在厦门隆重举行。30年来,厦门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和优化布局,围绕着“二三产共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内外需齐拓展、惠民生促和谐”的发展思路,扎实推进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产业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城乡结构从岛内外二元分割向一体化发展转变,需求结构从外需为主向内外需并进转变,实现了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
              (1)结合材料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分析福建省委为什么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6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厦门市的发展之路是怎样体现系统优化的方法?(6分)
            • 9.

               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一些格调不高甚至低俗的内容在网上传播,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

              材料一  对青少年上网问题,有下述两种观点:

              观点A:“让孩子上网会毁了他!”

              观点B:“不让孩子上网会耽误他!”

              (——摘自“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公益广告)

              材料二  某市团组织举办“网络文化与青少年健康发展” 征文活动,要求就网络文化与青少年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并从政府、学校和青少年自身等几个方面,就青少年应如何适应网络文化发展建言献策。

              (1)用矛盾分析法对材料一中的两种观点进行分析。

               

               

               

               

               

               

               

               

               

              (2)请你根据征文活动要求,就如何克服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提出合理化建议。

               

               

               

               

               

               

               

               

            • 10.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黎明前的黑暗                                                 

              一年轻人执着地追求自己心中的目标,但许多人都不理解他,因为他一直拿不出令人信服的东西来证明自己。可是他却不以为然。人们惊诧于他那天真般的决定,他却说;“黎明前的黑暗,在充满信念的人眼中,与白昼何异!”    

              没有人知道他眼前的黑暗是否真的会变为白昼,但是,有一点却是人们无法否认的——他的眼中其实早已没有了黑暗。一个人,已经看到了“光明”,此时,再来讨论他眼前的黑暗,反而成为某种“无稽之谈”。  

              (1)材料主要体现了该年轻人怎样的哲学思维方法,并加以说明。  

              (2)用所学哲学知识,联系材料,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谈如何对待挫折与失败。                                                                    

              (3)请从创新观的角度出发,谈谈一个人要成功需要注意的问题。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