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5年10月,因创制新型抗疟药,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家的中国科学家。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与之相关的故事。

              在过去几十年里,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使人类在与细菌抗争中似乎取得了绝对的优势,但随着抗生素的频繁使用,细菌的耐药性得到增强,甚至诞生了连最厉害的抗生素都束手无策的“超级细菌”。
              (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具有普遍性,是前进和上升,可是细菌耐药性的增强对人类是极大的威胁。请问,细菌耐药性的增强是不是发展,为什么?
              (2)医学家普遍认为,“超级细菌”的出现“是人类本身帮助了敌人”。请运用“矛盾”的有关知识,说明这一观点。
              (3)“超级细菌”的出现,让人们束手无策,面临无药可用的境地。有人认为,人类最终会败给“超级细菌”,如果让你来反驳这种观点,你会如何反驳?
              (4)屠呦呦教授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创制了抗疟新药,获得了诺贝尔奖,标志着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科研人员的信心。请你从哲学的角度,说明创新的重大作用。
              (5)屠呦呦小时候就对中药有浓厚兴趣,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后所选的正是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她努力学习,成绩优良。1969年,屠呦呦临危受命,走上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为了一个使命,执著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明精华,帮助人类渡过一劫”,这是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推选委员会写给她的颁奖词。
              屠呦呦的故事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启示?
              (6)有人在评论科学创新的文章中曾经写到:“在科学的征途上,伴随着具有创新精神科学家的并不是风和日丽和鸟语花香,而是冷嘲热讽和各种磨难。”请你从哲学角度说明为什么会是这样。
              (7)再仔细看一遍上一页的漫画,你还会发现里面蕴含着更多的哲学道理。请写出两个,并结合漫画内容做简要分析。(注意:①不能照抄前面的题目:②只做很简要的分析即可,但,不分析或者分析不正确不给分!)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创新,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创新驱动,成为中国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
              材料一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对科技创新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目标
              材料二  国家强调,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的优先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创新。切实加大对基础性、战略性和公益性研究稳定支持力度,改革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快建设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在各行各规模培养高级技师、技术工人等高技能人才。
              材料三  为实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战略目标,我国提出了“双轮驱展”战略:一方面加强科学探索与技术攻关,充分发挥科学发现对技术进步的引领作用术进步对科学规律发现的推动作用,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另一方面重视体制和机新,形成经济、政治与科技协调发展的良好机制,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创新驱动发展中是如何发挥领导作用的。
              (2)结合材料二,分析国家所提要求的经济学依据。
              (3)结合材料三,运用《生活与哲学》中“创新的作用”的相关知识,说明应怎样实施“双轮发展”战略。
            • 3. 近来,“摩拜单车”开始风靡街头,为北京城增添了一抹橙色。
                    结合互联网的创新模式、解决“最后一公里”痛点、凸显节约资源,绿色出行的社会效益,当大家纷纷为“摩拜单车”的共享便捷、酷炫造型等点赞时,巨额的成本投入、竞争环境激烈、车辆被不当使用、甚至恶意损坏,骑行者吐槽“车太重了”、频出的技术故障等也让人们怀疑。“摩拜单车”出来后,叫好和唱衰声都有。
              (1)你是否看好“摩拜单车”的前景?并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说明其理由。
                    “最后一公里”,原意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的最后而且关键性的步骤,追求管理与服务中善始善终、重视末端、重视细节、重视衔接。近年来,“最后一公里”概念逐渐被一些行业使用, 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在现实生活中,你有哪些“最后一公里”问题的体验和认识,请列举一事例,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摩拜单车”除外。
              “最后一公里”问题事例解决办法
              例:在校课堂学习遇到困难,听不懂难点教师录制微课,学生在家通过微课继续学习,突破学习上的“最后一公里”
              (请勿在此处答题)
              (请勿在此处答题)
            • 4.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重要关键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讲到创新,不遗余力推动创新中国的建设。可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创新思维武装头脑,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为改革创新撑腰,为人才发展护航,做创新中国的给力推进者,理应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成为每一位国人的自觉行动。
              材料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排名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2016年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通过完善人口政策,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化简政放权改革,提升供给质量,构建社会服务体系,从而更好的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1)结合材料一,运用“创新的作用”和“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说明要使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价值追求的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知识,分析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哲学依据。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创新引领引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材料一  我国要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尤其需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那些技术手技艺精湛,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这种坚韧不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正是当前中国制造业所缺失的,必须补上这一短板,其实,工匠精神并非舶来品,历史上中国也出过很多卓越工匠,只是近年来这种精神有些被遗忘。
                  材料二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以理念为引领,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基本经验,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壮大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角度谈谈对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认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的知识,说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如何发挥创新的作用。
              (3)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请就国家推进科技创新提两条方法论建议。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据统计,2015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6%,创下近年来最大降幅,节能降耗成效显著;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问题的比重由2011年的13%提高到2015年的17.9%;新技术的运用不仅促进了新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以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依托,嘀嘀打车等为代表的共享经济蓬勃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材料二  某省根据《意见》精神,把科技创新为前提的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本省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现代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引导企业建立“资源节约-产品生态-工艺和谐”的生态创新管理系统,实现企业生产活动全过程节约化、生态化控制,积极构建“政府推动、市场拉动、政产学研联动”的生态科技创新体系。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重视科技创新的依据并谈谈科技创新是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当地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是如何作为的。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盘点2014年社会经济领域的新动向,“新常态”是最热门的关键词。“新常态”是在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作出的新概括。从动力层面看,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分析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生活依据。
              材料二“新常态”不是一个静态目标,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目标。它意味着在降低速度的同时,必须推动市场化改革,特别是要把市场的力量充分激活起来。这就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大力推动简政放权、放开市场准入、打破垄断等改革。
              (2)运用政府职能的相关知识,简述如何把市场的力量充分激活起来?
              材料三旧常态,是指长期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状态。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旧常态的不适应性越来越累积,旧常态就会出现矛盾和混乱,这就进入了非常态。非常态既有旧常态的成分,又有新常态的因素,是新旧常态的转换期。新常态是对旧常态和非常态的超越,是经济迈向一个新的长期稳定发展的状态。
              (3)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知识,简析如何把握“旧常态”、“非常态”、“新常态”之间的联系?
            • 8.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创新分为维持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维持性创新是企业沿着既有技术和产品的改进轨迹逐步向前推进;颠覆性创新则是完全抛开现有技术,独辟蹊径,创造出全新的产品。这种产品可能更简单、便捷、廉价,但是在开始阶段可能不为消费者认可,所占市场份额很小,无法与主流产品分庭抗礼。但是一旦被消费者认可就会对传统主流产品产生颠覆性破坏。石英表颠覆瑞士机械表、数码相机颠覆机械照相机都是这一理论的典型案例。
              “颠覆性创新”理论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是什么?创新有什么意义?
            • 9. 2014年8月22日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敢于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细心观察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尊重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果断作出决策,把开拓创新作为一种常态,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又从实践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敢破敢立、敢闯敢试,义无反顾地把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
                  材料二  为纪念邓小平同志,《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突出公平正义的主线,是提升改革社会认同度和参与度的关键,是沟通国家上下、激发社会活力的关键,也是新一轮改革开放能否成功的关键。
              (1)结合材料一,运用《生活与哲学》中“创新的作用”的相关知识,说明邓小平同志的精神品格对我们把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有何启迪。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公平正义是提升改革社会认同度和参与度、激发社会活力的关键”的理解。
            • 10. 2014年,一个新的名词正为越来越多人所熟悉--“新常态”。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这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将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可以说,“新常态”一半是描述现实,一半又勾画了理想。
                  科学认识“新常态”,更要积极适应“新常态”。
                  2014年,即便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央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却不减反增。可是,我们每月的工资似乎还不太够用,开销总在增加。从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模式转向扩大消费的发展战略,鼓励消费,促进民生,但当消费支出更多了的时候,这样一个新常态,你我适应了吗?
              李克强总理强调,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需要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政府要给企业松绑,把该做的做起来,把该放的放掉。从给钱、给项目、给政策不好使了到市场主体呼吁“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应各归其位,这样一个新常态,你我适应了吗?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相关知识,阐释新常态“一半是描述现实,一半又勾画了理想”。
              (2)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中央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却不减反增的原因。
              (3)综合经济、政治的相关知识,以“如何适应新常态”为主题写一篇时事评论。
              要求:①论点紧扣论题,评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 300 字以内。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