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改”字以高票当选为“2014中国企业年度汉字”,呼应了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期待。这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

              A.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
              B.社会意识先于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推动作用
            • 2. 当前,拥有私家车的人越来越多,我国正在迈向汽车社会。汽车社会的来临呼唤“汽车道德”。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汽车道德”的出现体现了
              A.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C.社会意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3. (13分)
              材料一: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学前教育机构不足而导致“入托难”,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择校热”,教育投入不足导致城乡教育差距,教学理念陈旧导致创新教育匮乏等。
              材料二:2010年7月13日至14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在会议上强调:“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
              (1)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回答我国为什么要“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4分)
              (2)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坚持促进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9分)
            • 4. 材料一:2012年2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国标”最大的变化在于增加了细微颗粒(PM2.5)和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检测标准,这也是公众对纳入国标呼声最高的两项指标。公众推动PM2.5进国标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82年,我国首个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制定并发布实施,之后先后经过了三次修订。在96年版的《空气环境质量标准》中,PM10被列入控制标准,未将PM2.5列入;2008年,环境保护部启动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第四次修订工作,但在2010年底首次征求意见后,只对PM2.5设立了参考限值,未纳入强制性限值。但相关专家表示,“时机不成熟”是PM2.5未进国标的主要原因;2011年10月,持续的灰霾天气让PM2.5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将PM2.5纳入国标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011年11月16日,新国标二次征求意见,首次提出将PM2.5纳入国标,另外一项重要的指标---臭氧8小时浓度也同时被纳入。二次征求意见稿获得了公众“普遍赞同”,并于2011年12月底在环保部常务会上获得通过。
              材料二;空气质量不仅是现实的民生问题,还是重要的发展问题。历时4年,两次公开征求意见,PM2.5终于被写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有舆论评价说,“从民众感知灰霾困扰,到微博呼吁推动,再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PM2.5的快速升温到正式亮相,这是一次国家环保政策与公众民意的良性互动。”(注:PM2.5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指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较大,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长。PM2.5等项目监测首次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2012年GDP预期增长目标定在7.5%,这是八年来首次低于8%,彰显了中国政府减缓经济增速以提升发展品质的决心,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地发展。
              (1)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对PM2.5认识的变化过程体现了认识论的哪些哲理?(10分)
              (2)结合材料二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谈谈如何认识我国调低经济增速。(10分)
            • 5. 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6. 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缺乏起码的公平时,社会心理就很难积淀起劳动光荣的观念。这说明(     )
              A.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             
              B.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价值创造和价值享受同等重要
            • 7.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B.精神活动能够主宰人们的实践活动 
              C.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反作用于事物   
              D.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 8.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人们认识到仅有敬业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做到“精业”。这表明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认识了现象就能认识本质
              C.人的观念随客观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D.认识的发展是没有规律的
            • 9. 2010年6月5日,教育部提醒考生诚信高考,作弊将写入诚信档案。提倡诚信高考,从价值观上表明(    )
              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③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④正确价值观对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起指导作用
              A.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④
            • 10.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的人才观念、就业观念、消费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态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表明的哲学观点是

              A.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B.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