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我国连续几年粮食增产。在自然灾害频发、资源约束加剧的情况下,能取得这一成绩,国家财政的大幅投入功不可没。从2004年开始,国家开始对粮食主产区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进行良种补贴和购置大型农机具的补贴;后来又设立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而后又安排了100多亿元农资综合补贴……巨额的资金投入对粮食稳定增产发挥了重大作用。
              材料二:目前,虽然我国粮食生产成绩喜人,但从长期看,粮食供给形势依然严峻,我国每年粮食消费量占世界粮食消费总量的1/5,是世界粮食贸易量的2倍左右,粮食安全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重大战略问题。对此,党和国家反复强调”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
              材料三: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巩固、发展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要根据保障农产品供给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需要,统筹研究重要农产口的补贴政策。强农惠农政策要向重点产区倾斜,向提高生产能力倾斜。继续对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起来材料一,分析说明国家财政对于我国粮食稳定增产发挥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党和国家反复强调“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三,运用抓主要矛盾的原因说明实施强农惠农政策必须坚持“两个倾斜”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0年8月7日夜至8日凌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后,党中央、国务院立即全面部署抢险救援工作。受灾地区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全力开展了一场复杂艰巨紧迫的生命救援行动。同时中央财政及时拨付综合财力补助资金5亿元,用于抢险救灾、基础设施修复以及倒损房屋重建等方面。
              材料二:2010年8月21日至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再次来到舟曲灾区,看望受灾群众,慰问坚守救灾一线的部队官兵,实地指导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他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搞好灾后重建。切实做好灾后重建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扶贫开发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与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使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
              (1)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一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党和政府在抢险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应发挥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
              针对自然灾害,国家加大对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规律、预报预测、防灾减灾措施等科技研发投入,加快交通、通信、电力基础设施特别是与减灾密切相关的海防、堤坝、监测预警系统工程建设,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保护自然环境,加强生态建设,节约资源能源,调整工业特别是对自然环境具有较大影响的工程建设布局;要未雨绸缪,加强规划,科学设计,使人居环境和重要的战略基础设施远离灾害多发、易发区和自然环境脆弱区;提升研究、监测、预报、预警水平。
              (1)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分析如何预防和抗击自然灾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政府应对自然灾害应承担的职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分析防灾抗灾的经济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时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针对自然灾害,国家加大对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规律、预报预测、防灾减灾措施等科技研发投入,加快交通、通信、电力基础设施特别是与减灾密切相关的海防、堤坝、监测预警等系统工程建设,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保护自然环境,加强生态建设,节约资源能源,调整工业特别是对自然环境具有较大影响的工程建设布局;要未雨绸缪,加强规划,科学设计,使人居环境和重要的战略基础设施远离灾害多发、易发区和自然环境脆弱区;提升研究、监测、预报、预警水平。
              (1)结合材料分析防灾抗灾的经济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政府应对自然灾害应承担的职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分析如何预防和抗击自然灾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三十年来,实践上的每一次创造,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闪耀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光辉。
              (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生了伟大的历史变革,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注:基本建设支出是国家经济建设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图1反映了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生了怎样的深刻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图1,分析图2中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运用经济常识,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如何配置资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我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5)运用政治常识,说明“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周年。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辉煌成就。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六十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状况

              材料二:六十年来,国家财政调控能力不断加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通过财政预算平衡,实现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改革开放初期,财政政策激发了地方、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期,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帮助中国控制了经济过热;此后,积极的财政政策又抵御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在这次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平稳回升再次起到重要作用。
              材料三:新中国六十年的辉煌历程,是一段上下探索、自我革新的历史。六十年中,我们走过弯路、绕过远路,有过“大跃进”的急于求成,有过“十年内乱”的惨痛教训,但最终我们党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实践中摸索出正确的航线。六十年的艰辛奋斗,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展现了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材料四:建国60年来,我国政府一直把保障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为己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2009年6月24日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09年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会议指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居民基本生活、推动农村减贫,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1)分析说明表1和表2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常识相关知识,谈谈国家财政是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三,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新中国六十年的发展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材料四,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国务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现的政治学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上海世博会虽已落下帷幕,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仍留给世人持久而深刻的思考。“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伴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上去了,高楼多了,道路宽了,人们的生活多彩了……另一方面,树倒了,河填了,水臭了,人口拥挤了,车辆拥堵了,城市发展中诸多的矛盾凸显出来……某校高三(3)班同学开展以“城市热的冷思考”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城市扩建与文化保护】
            第一小组的同学了解到,一座城市的发展如果只有现代建筑,没有文化底蕴,那一定是非常枯燥的,没有竞争力的。事实上,在城市的扩建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往往发生冲突。有人认为:发展是硬道理,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为经济建设让路,而不应成为经济建设的“包袱”。也有人认为;在物质增长方式趋同、资源与环境压力增大的今天,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体现出更强的经济社会价值。因此,我们不仅要为当代保护好、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还要使“子子孙孙永葆用,世界人民共享用”。
            【城市发展与道路拥堵】
            下图是第二小组的同学在元旦期间下载的北京交通拥堵图。同学们了解到,“治堵”成了中国许多大城市的一个公共话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城旧格局与快速机动化的矛盾日渐突出,加之城市人口的膨胀、行政区域的相对集中、公共交通的相对滞后等,导致堵车成为城市“高血压”。如何破解“堵城”的交通不畅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元旦后“首堵”北京治堵方案出台,正式接受历史的检验。

            【城市品质与特色危机】
            第三小组的同学了解到,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大、快、高、全”而丢失了自身特色。盐城市市长李强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指出,盐城是江苏苏北的沿海城市,占到江苏沿海海岸线的56%,滩涂资源的67%,这个特点应该使盐城成为全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要创出城市特色,要敢于标新立异。
            (1)结合材料【城市扩建与文化保护】,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评析上述两种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城市发展与道路拥堵】,从经济、政治角度,请你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提出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城市品质与特色危机】,针对李强市长“创出城市特色,敢于标新立异”的观点以及对三个探究标题的概括,谈谈你的辩证法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2006年7月1日,经过10多万筑路大军历时5年的艰苦奋战,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建成,至此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胜利建成通车;青藏铁路建成,对于青藏两省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各族群众生活,对于增进民族团结和巩固祖国边防,都具有重大意义。2001年6月29日,中央政府决定投资262.1亿元,修建青海格尔木至西藏拉萨的铁路。“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是青藏铁路建设中的三大世界性难题,自开工建设以来,广大专家和建设者遵循科学、求实创新,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刻苦攻关,创造性地攻克了这些难题。
            (1)国家投资建设青藏铁路体现了财政的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藏铁路建设者攻克铁路建设中的三大世界难题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央政府投资建设青藏铁路履行了哪些国家职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重申: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已获国务院正式批复。
            材料一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3752公里海岸线、125个天然深水港湾、750种鱼类资源,居全国前列,拥有“港、渔、景、涂、能”五大优势资源,海洋潮汐能可装机容量达1000万千瓦,约占全国潮汐能的40%……福建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省。由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支持福建开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福建海洋开发战略将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将对福建海洋开发、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特殊支持。做足“海峡、海湾、海岛”这三篇文章,进一步壮大海洋经济规模,注重海洋产业集聚发展、转型升级,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质量,为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福建省发展壮大海洋经济的经济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精神,如果政府邀请你参加制定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你应如何参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指出:要大力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以中华文化为纽带,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与台湾各界的往来,推动文化交流、人员互动,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活力。要加强祖地文化、民间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妈祖文化等连接两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纽带作用。加强对妈祖信俗、南音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的保护,进一步提升闽台缘博物馆功能。支持设立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试验区,加快海峡客家论坛中心和客家始祖文化园建设。深入开展两岸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方面交流互动。推动宗亲文化、宗教、民间信仰的交流,推进闽台族谱对接,吸引更多的台湾同胞来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
            (3)请你用辩证否定观的有关知识,为两岸文化交流与发展提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要大力建设两岸文化交流重要基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