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 有专家提出,用负面清单管理市场,增加政策透明度,便利市场主体投资经营。政府规定那些经济领域不开放、禁止投资、限制投资,列明企业不能投资的领域和产业,除了清单上的禁区,其他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都许可,让企业和个人等市场主体“发无禁止即可为”

              材料二: 中国人一生需要办的证件和证明,常见的有103个。涉及身份、学历、工作、家庭婚姻、财产保险、生活证明六类,途经18个部委局办,39个处室、中心、支队、所审批,盖l00多个章,并需要缴费。每个投资建设项目从立项到验收,要经过20个委、办、局,53个处、室、中心、站,l00个审批环节,总共盖108个章,缴纳36项行政收费。如要全部走完,审批工作日累计达到2020天。按最短线路,也需799个审批工作日。

              2014年4月14日, 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清理国务院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通知国务院于2004年决定保留部分属于政府内部管理事务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同时明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对这些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要逐步取消或作必要调整。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负面清单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1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改进行政审批权的行使?(12分)

               

            • 2.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迎接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

              材料一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是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社会载体,是不断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推动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基地,为吸引优秀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创业创造了良好环境。

              近年来,国家高新区发展成果显著:从2008年的54家增至2012年的105家,营业总收入从2008年的6.6万亿元增至2012年的16.1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3%上升至13.6%;国家高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工业增加值为7亿元,平均万元GDP能耗为0.5吨标准煤,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2012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1.7105万件,同比增长26.1%; 2011年,国家高新区共有工商注册企业38万家,新注册500万元以下科技型企业2.8万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国家高新区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14分)

              材料二

              2012年,我国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0240亿元,从遥远太空到浩瀚海洋,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我国自主创新再谱新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相关的外部环境还不完善:作为知识载体的人的流动还存在许多障碍,人力政策、社保政策、分配政策之间缺乏衔接和配套;国家大科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能力基础设施更新缓慢,另一方面又存在着重复购置、部门拥有、共用性不强等问题;银行金融机构的借贷政策不是优先考虑项目的创新性,科技型企业融资困难;政府效率不高,在有些方面仍然干预过多,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力不从心”。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在改善国家创新体系相关的外部环境方面应该如何作为?(12分)

               

            • 3.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10月2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以政府为主导,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等多种养老服务模式,办好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托底的措施,完善公共财政补贴支持政策。

              材料二  养老既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养老服务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在吸纳劳动就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如果政策得当,处理得好,可以取得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1)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加快发展养老事业政策措施的政治生活道理。(12分)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如何在养老问题上“取得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双赢”。(14分)

               

            • 4.

              (26分) 改革是我国发展的主题。2013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2014年召开的全国两会,多次强调要进行改革。其中特别强调要深化国企改革,更多释放红利。让人民共享改革的发展成果。

              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我国中央企业运行情况(单位:亿元)

               

              注:2012年我国中央企业(包括中央管理企业和部门所属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60558.5亿元,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5045.4亿元。

              材料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国有企业改革应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

              材料三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H省省委省政府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三个月内,省政府认真制定国企改革方案,并组织召开座谈会、论证会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研讨、论证,认真听取民主党派、政协委员的提议,并将决策草案向社会公开,认真听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及全体社会公民的意见建议。在今年2月份召开的H省人大上,由省政府提交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交由人大进行审议并获通过,于3月11日正式出台付诸实施。

              (1)分析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结合材料二说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经济意义。(14分)

              (2)结合材料三分析省政府是如何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12分)

               

            • 5.

              (42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1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被合称为“一带一路”。

              材料一    2013年9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四国时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新疆自治区接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地处内陆,交通不便,科技落后,资本短缺,工业不发达。反观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但能源资源日益短缺。因此,中国与中亚诸国存在广阔的合作前景。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与中亚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价值。(12分)

              材料二   能否扫清政治障碍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内部而言,我国新疆境内的恐怖主义、极端宗教势力、极端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十分猖獗,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从外部来看,美国凭借其在阿富汗的军事存在力图干涉中亚事务,甚至威胁中国的边疆安全。

              (2)结合材料二,说明中国为了扫清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政治障碍,应当采取哪些针对性措施。(10分)

              材料三  “海上丝绸之路”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它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时期,唐宋时期,伴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活跃以及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长足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乃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各国使节、商人往来频繁, “海上丝绸之路”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它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

              (3)结合材料三,运用联系客观性原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10分)  

              材料四   泉州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市委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16年泉州文化强市建设要取得重大进展,形成特色鲜明的闽南文化和现代开放型文化体系,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更加彰显,文化凝聚力、竞争力、创新力、辐射力显著增强,努力树立泉州文化事业发达、文化产业强大、文化生活丰富、思想品德高尚、文化氛围浓郁、精神家园和谐的文化形象。

              (4)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四,谈谈泉州市应如何建设文化强市?(10分)

               

            • 6.

              (4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50 年前,一个名字响彻神州大地。他,就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焦裕禄,革命烈士,194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l962 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材料二  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某市从实际出发,笃行焦裕禄精神,积极推进文化建设,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创新文化宏观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文化发展规律,充分挖掘自身文化发展潜力,充分肯定自身文化价值;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1)结合材料一,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知识,谈谈焦裕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 12 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该市是如何推进文化发展的。(9分)

              材料三   2013年10月2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以政府为主导,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等多种养老服务模式,办好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托底的措施,完善公共财政补贴支持政策。

              材料四    养老既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养老服务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在吸纳劳动就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如果政策得当,处理得好,可以取得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3)结合材料三,分析我国加快发展养老事业政策措施的的政治生活道理。(10分)

              (4)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如何在养老问题上“取得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双赢”。(11分)

               

            • 7.

              (4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获得了超乎预期的社会关注和收视效果,许多国家和地区争相购买其播映权。该片借鉴了欧美纪录片的成熟表现形式,以精美的画面和温情的语调,通过一个个普通人物的故事,在表现大江南北各色原生态美食及其制作工艺过程的同时,着力展示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让观众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该片的成功对于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有何启示。(12分)

              材料二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体味中国饮食文化魅力的同时,“舌尖上的浪费”令人触目惊心。我国还有1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低保人口,而受讲面子、比阔气的消费陋习等影响,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高达2000亿元,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中央号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必要性。(10分)

              材料三  《舌尖上的中国》首次采用高清设备微距拍摄,MV式的镜头和剪辑,BBC范儿的国际化表达方式,充满人性关怀的平民视角,传递出对中华饮食文化的敬意。这部记录片无论是理念还是手法,都成功地玩儿了把创新。

              (3)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说明如何进行文化创新。(12分)

              材料四  网友:看着电视上《舌尖上的中国》里的美食,再想想生活中舌尖上的元素周期表,让我这“吃货”情何以堪!什么时候才能吃得安心啊?

              (4)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谈谈政府如何才能让百姓“吃得安心”。(8分)

               

            • 8.

              (4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1992年,党的十四大第一次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上个世纪末,中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存在不少体制性问题。突出地表现在政府直接配置资源过多,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存在多种形式的行政垄断,一些部门在非自然垄断环节限制竞争,从而妨碍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形成和完善;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还不完善,对市场的监管不到位,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也远未到位等等。这说明,在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存在政府越位和缺位现象,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市场机制对于社会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

              为了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提法,代替过去沿用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提法,新的提法对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作用表达得更加明确,更加鲜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新提法、新论断,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为进一步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而提出的新指针,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你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认识。(12分)

              (2)结合材料一,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要怎样履行经济职能?(10分)

              材料二: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12月3日下午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

              材料三: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孔子学院发挥综合文化交流平台作用,推动汉语走向世界,成为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园地,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互鉴、促进和平友谊、合作共赢的重要载体。坚持科学定位、突出特色,根据不同国家的情况和当地实际需要开设相关课程,开展特色文化交流活动,努力适应各国汉语学习者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创新无处不在,在教材与文化读本的编写与开发方面,孔子学院总部出版了与45种语言对照的核心教材,向136个国家配送和销售教材图书1200多万册,支持驻各国的孔子学院编写本土化教材,并将50种教材动漫化。推广中华文化优秀产品,举办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积极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和发展实践。并充分利用孔子学院平台,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海外华侨华人把孔子学院看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并把它当做子孙后代学习祖国语言文化的重要场所。

              (3)结合材料二,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有关知识列举此次学习可能涉及的的相关内容。(12分)

              (4)结合材料三,说明教育对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8分)

               

            • 9.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能不能突围,能不能闯关?事关社会各界对未来中国经济和改革的信心。马云这些天就有点像被摸成惊弓之鸟,他前阵在一个论坛吐槽说,“有时候,打败你的不是技术,可能只是一份文件。”李克强总理2014年3月28日在沈阳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谈到:“要相信市场,相信老百姓有无穷的创造力”,“新兴业态我们没有经验,你别上来一棒子给它打死”,“有时候它们是惊弓之鸟”,“不要让人家说,政府的手闲不住。只要哪儿出现个新东西,你都要去摸摸它”。政府压根就无权摸!必须明确告诉官员,他想摸也无权摸,把官员的弓收了,老百姓才不会老像惊弓之鸟!也就是说,对市场主体,是“法无禁止即可为”;而对政府,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

              材料二

               

              注:2013年我国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0%、43.9%、46.1%,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 2013年我国万元GDP能耗比去年下降3.7%。

              (1)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一体现的政治学道理。(12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图表反映的经济信息。并针对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14分)

               

            • 10.

              (26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解决“三农”问题,绕不开土地。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务工收入的提高,散户粮食种植效益与务工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外地、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不少传统农区出现了粮田撂荒的局面。在此背景下,S市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走出土地“细碎化”经营的老路,各地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方式不断涌现,出现了土地股份合作、信用合作等多种新型土地流转形式。土地流转后,农民每年每亩可得900元一1200元的出让费。农民在解脱了土地的束缚后,可通过进城务工等方式再取得一份收入。但在一些地方土地流转后出现了“非农非粮化”经营的现象,一些本来种粮食的土地被流转为养殖业、花卉业、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甚至直接变为建设用地等,这对粮食安全很不利。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S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经济意义,并为确保粮食安全提出合理化建议。  (16分)

              材料二  S市政府因发展经济需要流转一整片土地,但少数村民不答应流转,为解决这一问题,该市委市政府依托“代表委员”平台,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村入户征集意见和协商,并通过召开民主协商座谈会(代表委员、村干部、农业大户、村民代表和市、镇有关负责人一起恳谈协商),设立热线电话,网络互动等途径,广泛听取和征集各界人士意见建议,创新式地探索了“互换并地、换地并整”的新的土地流转模式,在周边地区划出面积大小、土地肥沃程度等条件相当的土地与其置换,有效地解决了集中连片规模流转的现象,让老百姓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S市的做法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启示。  (10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