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的召开,某校高二(1)班同学商定以“气候变化引关注,低碳生活成时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认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涉及全球共同利益,关系人类未来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大家商议决定就此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写一份倡议书,请他就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共同遏制全球变暖的趋势,发挥应有的作用。

              请从《政治生活》“国际社会”的角度,续写倡议书的内容。

              倡议书

              尊敬的潘基文秘书长:

              您好!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经历了曲折后,终于发表了《哥本哈根协议》,该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分别应当承担的义务和采取的行动,表达了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共识。这是各方共同努力的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得到珍惜。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哥本哈根协议》仍是一份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控制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也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为此国际社会必须进一步凝聚共识,强化政治意愿,自觉执行这份协议,并致力于达成一份全球性的、具有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议。为此,我们向您并通过您向国际社会倡议:

              ①各国居民要强化责任意识,把节能减排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生活,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②                                                                                       

               

               

              ③                                                                                       

               

               

              中国天津x x中学高二年级全体学生

               

            • 2.

              材料一:南海问题主要是指对南沙群岛的主权争议和附近海域管辖权争议,它涉及到中国国家利益以及与部分东盟国家间的双边关系。对于这一争议,中国主张通过和平方式和双边谈判途径解决,反对外部势力的介入。美国宣称:南海争端影响到这一海域航行自由与安全,这涉及到美国的国家利益。因此,美国要介入这一争端,美国愿意和东盟、中国以及相关国家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材料二:由于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明确要求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下台,并且为将来的军事干预提出了条件,这超越了安理会的权限,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根本原则。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安理会成员国,投了反对票,这完全是根据中方的原则和立场自主作出的决定。

              请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联合国的宗旨和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分别是什么?(4分)

              2) 简述我国在叙利亚决议草案问题上投否决票的理由。(10分)

               

            • 3.

              (24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不仅是我国周边外交基本方针,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亲、诚、惠、容”的理念。

              材料一 南沙群岛自古以级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的主权是不可争辩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特别是70年代迄今,我国南沙群岛露出水面的岛礁及其海域被周边国家侵占和分割,资遭到大量掠夺。我国愿同有关国家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和现代海洋法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通过和平谈判妥善解决有关南海争议。中国政府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愿意在争议解决前,同有关国家暂时搁置争议,开展合作。南海问题是中国同南海有关国家的问题,中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双边友好协商解决与有关国家之间的分歧。

              (1) 用《国际社会》的知识,阐明我国政府在解决南海问题上坚持的立场。(12分)

              材料二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发展,对外贸易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作为我国对外投资的主体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需要面对东道国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文化差异带的挑战。

              (2) 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有关中华文化的知识,谈谈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树立怎样的文化自信。(12分)

               

            • 4.

              (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品、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制作技术、天文、数等输入中国。

              材料二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那夫大发表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希望通过发展“五通”,即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从中国、中亚到西亚及欧洲的区城大合作,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这一构想得到了中亚各国领导人一致赞赏,表示愿意积极推动、早日实现这一造福沿路各国人民的壮美愿景。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价值。(11分)

              (2)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中亚各国领导人一致赞赏“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表示愿意积极推动、早日实现这一造福沿路各国人民的壮美愿景。(11分)

               

            • 5.

              (22)材料一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品、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医药、天文、数学等输入中国。

              材料二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发表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希望通过发展“五通”,即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从中国、中亚到西亚及欧洲的区城大合作。这一构想得到了中亚各国领导人一致赞赏。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的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意义。(10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说明中亚各国领导人一致赞赏“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原因。(12分)

               

            • 6.

              (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3月24在海牙举办核安全峰会,全球53个国家、4个国际组织、58位领导人,以及数千名代表和记者参加。近年来,核材料流失和扩散,核恐怖主义威胁,核能开发利用中的风险防线控制等核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实现核能全面和平利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中国高度重视国际核安全,严格履行核安全义务,积极对外提供核安全援助,承担核安全国家责任,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共同消除核扩散及核恐怖主义根源。

              材料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大力倡导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木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O14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我们就能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不仅为国家发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

              材料三:有所思即有所梦,梦的内容反映的是追求、体现的是抱负。为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理论学说,弘扬中国精神,求真务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中国梦”正指引当代中国向明天迈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当代国际社会”知识阐明,中国高度重视国际核安全的依据。(11分)

              (2)根据材料二,运用文化建设的有关知识,分析我们怎样做到“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10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分析我国实现“中国梦”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11分)

               

            • 7.

              (20分)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和平、发展、合作”的基础上,增添了“共赢”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旗帜,并强调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

              材料一    2009至2013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统计

              注: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4.16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在进出口贸易中,主要以商品贸易为主,服务贸易额还不及美国的一半,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2013年,中国进口商业服务位列全球第五位,出口服务贸易中,次于美国和德国,位列第三。

              材料二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4年3月22日至4月1日,访问了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进行的数次演讲中强调指出,几十年来,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时,中国将坚定不移维护自己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任何国家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中欧要本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态度去加强对话和沟通,寻求利益最大公约数,共享机遇,共迎挑战。中国的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中国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1)回答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4分);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应当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10分)

              (2)运用政治生活《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概括材料二中体现的主要观点。(6分)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民间感情向是国家关系的晴雨表,中日两国尤其如此。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和日本分别有92.8%和90.1%的受访者对对方国家印象不好,45.3%和28.3%的受访者认为两国关系会继续恶化。两国均有超过七成的民众认同领土争议是“妨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已影响到两国经济关系。

              与此同时,认为中日关系重要的受访者也有较高比例。问及持有好印象的理由,“日本科技水平高”、“日本人工作努力认真”、“日本产品质量好”,“关心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受认识的中国人影响,包括身边留学生等从事民间交流的中国人”、“中国开始作为世界大国活跃在国际社会”,分别处于两国民众回答中的前三位。在中日关系不断降温的情况下,2013年上半年日本对华投资却增长了14.37%。

              (1)对中日关系,有人认为将“继续恶化”并不可收拾,有人认为不可能破裂,要“不畏浮云遮望眼”。你支持哪种看法,请予以论证。  (4分)

              (2)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请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谈谈怎样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感情,为缓和中日关系做出贡献。(6分)   

               

            • 9.

              大国关系是影响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对抗与冲突和你输我赢、你兴我衰的零和博弈,是冷战前大国关系的主要特征,大国之间的冲突和对立甚至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冷战结束后,以亦敌亦友、挑战与利益同在、竞争与合作并存为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逐渐浮出水面。世界越来越需要大国之间抛弃零和思维。

                  材料二  中国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并且日益成为现有国际体系的建设者和贡献者。中国关于“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的主张,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赞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关两国面对的共同挑战越来越多,“没有北京和华盛顿的联合行动,解决世界上最严重的问题是难以想象的。”

              (1)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关原理,说明大国之间为什么需要抛弃零和思维。(10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论证中美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新型大国关系的可能性。(12分)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非洲发展报告No.14(2011~2012)》黄皮书指出,“重承诺、速度快、质量好”成为中国援助的品牌。进入21世纪,中国对非援助的力度不断加大,连续出台对非援助重大举措,取得了明显效果。

              材料二:在国际援助中,西方发达国家普遍使用“捐赠者-受捐者”这一对名词。由于“捐赠者-受捐者”反映的是两国关系,这一称呼从词义和实质上已界定了两者地位上的不平等。中国政府从未使用过“捐赠者-受捐者”这一称呼。中国对非援助一向坚持“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平等相待,维护共同利益”的原则。由于援助理念不同,中国对非援助数额有限效果较好,西方对非援助数额较大效果不佳。

              从《政治生活》角度,比较上述两种对外援助的理念。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