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  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成果显著。截至2012年底,全国3076个公共图书馆、3301个文化馆、4057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 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们 的文化素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1)分析材料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4分)

              材料二2013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文化教育与媒体支出540.54亿元,增长9.3%。逐步解决文化事业费支出比重过低的问题,使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这些财政支出将优先用于支持涉及农村和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保障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大国家重点文物和大遗址保护力度,加强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2)从文化生活角度,论述财政支持上述文化建设项目的意义。(6分)

               

            • 2.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透过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可以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

              材料一“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中秋”,深厚地蕴涵了“团圆”、“和谐”的东方人伦精神。为此文化部已将中秋节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准备向联合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二 扫墓、踏青、折柳、沐浴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1)结合材料一, 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中秋”申遗的原因。(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清明文化创新的途径。(6分)

               

            • 3.

              (10分)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留住美丽村庄。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我国农耕文明留下的重要遗产。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一些传统村落人文特色日渐消退,甚至正慢慢退出人们的视野。如何让传统村落诗意地栖居在美丽的中国大地成了人们的期盼。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让传统村落诗意地栖居在美丽的中国大地”的理由。(10分)

               

            • 4.

              材料一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材料二 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

              材料三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在政协会议的发言中提到,当前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较少兼顾民族传统住宅文化;民族传统服饰不再作为日常服饰,而成为庆典礼仪性服饰,独特的民俗民风正在逐渐消失。建议在城镇化过程中要把民族文化工作纳入民族地区城乡建设的实施过程中,城市中的建筑、园林、雕塑、环境等设计要更多地融入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元素,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被各民族共赏和共享。

              (1)“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上述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主要体现了什么哲学思想?(4分)

              (2)运用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二分析应如何推进城镇化的发展?(10分)

              (3)结合材料三,分析为什么在城镇化建设中要更多地融入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元素,使优秀文化被各民族人民共赏和共享?(12分)

               

            • 5.

              (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和实践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深刻结论。“实干”从哲学上说可以是“实践”,也可以是“劳动”。“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苦的劳动来创造”,唯有“实干”方能兴业兴邦,益民、益天下。 

              材料二  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发公众对传统家庭教育的关注与热议。公众热议“家风”,既有对文化传统的追思,也有如何重新定义家风的追问。一种观点认为,“家风是指传统家庭的传统道德,有些传统道德并不一定适合现代家庭,如过去传统家庭的家风都强调尊卑、等级,要求家庭的晚辈无条件的服从长辈,这些理念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平等、民主是相悖的。所以,家风也要与时俱进。”另一种观点认为,“千百种的家风固然有千百种表述方式,但骨子里却浸润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家风渐止于身教言传,所以,现代家庭有必要重塑家风、传承家风。”

              (1)结合材料一,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说明“实干”的重要性。(10分)

              (2)结合材料二,选择一种观点,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其合理性。(12分)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用惯了电脑的人手写汉字的能力会下降。针对汉字手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2013年8月-10月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活动主宣传语: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节目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引起一轮查字典、“手写热”的浪潮。

              材料二  我国有关部门在“十二五”期间就推出了针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与开发的相关项目,如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建议“中华字库工程”,该工程将收集现有文献资料中的汉字形体和少数民族形体,建立字际联系。为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与此同时,国家号召在全社会要推广和使用普通话。

              (1)运用所学民族文化与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挽救汉字手写危机的原因。(12分)

              (2)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一中央视科教频道推出汉字听写大会的原因。(6分)

              (3)请运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我们如何把保护民族语言和推广普通话有机结合起来。(8分)

               

            • 7.

              (20分)材料一 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项目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但早在2001年,珠算就被教育部清出小学教材,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珠算几乎进入到了“没人用,没人会用"的尴尬境地。申遗成功,说明了世界对中国珠算的认可,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或者以其使用价值如何来决定其命运,而是应该以传承甚至拯救的理念来善待珠算,这也是对历史和世界负责。

              山西为珠算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明代山西学者王文素以《算学宝鉴》被尊为珠算理论的一代宗师,改革开放之后,山西省珠算协会先后创办了《中华珠算》、《珠算报》等报刊,拍摄了《珠算的故乡》、《千年珠声奏新篇》和《晋商算学大师王文素》等电视专题片。山西省珠算工作者撰写了《农村实用珠算》和《珠脑结合速算与智力开发》等大量专著与论文。

              珠心算是现代珠算文化的重大创新发展。2011年lo月,上海珠算心算协会提出珠算心算与终身学习的主旨,把珠算心算推向了终身学习的高度。2013年在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举办的首个海外华文教师珠心算培训班上,来自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8个国家的教师到中国学习了珠心算。

              材料二  为更好地传承这一文化遗产,有专家提出珠算应重新进入课堂,而且认为这有助于开发大脑、提高学生的思维。这一提议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反对者认为:传承珠算文化可以通过民间各种形式,珠算的计算功能已过时,珠算进课堂会加重学生负担。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摆脱窘境、传承发展珠算这一文化遗产?(10分)

              (2)依据材料二和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争论的认识。(10分)

               

            • 8.

              文化景墙摒弃杂乱无章的涂鸦和粗陋的文字,代之以融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于一体的专业设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大约在十四世纪,伴随着宗教的发展,出现了在墙壁上绘制图案的绘画方式,以这种方式所绘制的图案一般都是宗教题材,用来装饰教堂等教会建筑,从而增加建筑和环境的严肃和神圣性。在中国的西藏,人们把佛祖绘制在墙上以及唐卡上,以驱除邪恶祈求平安。

              20世纪的年代,美国的费城和宾夕法尼亚州出现涂鸭文化(graffiti),从简单地书写tag和门牌等字母与数字的组合,到20世纪 70年代前期开始在字型、效果等方面的钻研,近40年的发展已经让涂鸽走出美国的墙角,成为全球性的艺术创作。

              如今,驻足我国的大街小巷,一幅幅内容不一、风格独其的墙绘,活灵活现地传递着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特色品质。城市因景墙而异彩纷呈,文化因景墙而可感可触。对于墙绘艺术来说,城市文化墙既是现代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又是彰显城市个性、宣传城市形象的新兴传播载体。

              结合材料,分析文化墙的发展演变过程所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12分)

               

            • 9.

              2014年3月,习近平出访欧洲,被称为为期11天的欧洲文化之旅。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以“茶酒文化”为话题阐释了中国的文明观:文明是多彩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文明是平等的,茶和酒都是休闲和交际文化的精粹,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文明是共生共荣的,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得以保留,才会让“文明的共存和发展”变得更有前景。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和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的文明观所体现的道理。(9分)

               

            • 10.

              每年日本太地町渔民要捕杀数千头海豚。“蔚蓝色纯净的海水,瞬间漫出大片鲜红的血色,整个海湾都被红色所浸染,海豚们此起彼伏地跳跃、挣扎,发出惨死的哀号声……”这是美国纪录片《海豚湾》里的一幕,因为赤裸裸的真实影像,但凡看过影片的人,都会为这些动物遭受的灾难而流下同情的眼泪,同时也在深深反省人类自身的行为。《海豚湾》获奖后,太地町政府发布声明:“在日本国内和世界各地都存在着不同的饮食传统,这些传统有着漫长的历史。尊重和理解地方饮食文化非常重要。”

              分析说明材料中所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