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材料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根基,“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等传统思想的合理内核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忠”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理念,其含义是言出于心,内尽其心,存心居中,正直不偏。在封建社会,一定程度上被塑造为“臣事君”的关系准则,概念范围被缩小。“忠”的现代意义是指在民主法治社会中的个体或群体对其共同体及其责任的认同和担当,如忠诚祖国、忠于职责、忠守承诺、忠心待人等。
              材料二:一个好人感动一座城市;一座“好人之城”温暖每一个人。某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先后为外来务工人员、残疾贫困家庭和贫困山区募集御寒衣物3万多件,募集善款35万多元,与22位孝亲学子、100名美德少年、100名外来务工子女结成了帮扶对子,用平凡善举点燃灯火,一个个好人的磁场,正在悄然引发道德的共振。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青年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2)结合实际,设计两条关于学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宣传标语。(每条标语不超过15字)
            • 2. “福建土楼”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诚,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我们对待“福建土楼”的正确态度是(  )
              A.简单模仿,古为今用
              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发扬光大
              D.兼收并蓄,一概拿来
            • 3.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人之赋可损,所谓以有余补不足。”--摘自《食货典》.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  )
              ①要尊重传统,全部继承      ②要洋为中用,对外推广
              ③要古为今用,发扬光大      ④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4.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古代《三字经》里的许多做人道理对我们现代人仍然适用。但“君则敬,臣则忠,当顺叙,勿违背”则与现代民主思想相背离,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  )
              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④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③
            • 5. 近几年,校园“国学热”持续高温,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不久前,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向学生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等。对待国学的正确态度是(  )
              ①全面地弘扬②辩证的否定③批判地继承④创新和重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6. 材料一:2015年5月,江苏综艺频道举办的《江苏方言大赛》第二季正式和观众见面。《江苏方言大赛》基本操作方式是参赛者通过听读,将题目中方言的大致含义写下来。大赛只考察对方言含义的理解,并不要求参赛者们会说不同的方言,或者写下正确的汉字,因为好多方言只是口口相传,并没有文字传承。有人认为,方言听写大赛除了娱乐性外,人们更看重的是它传递的文化意义。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材料一,说明江苏方言大赛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2)依据材料二,说说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 7. 下列是人们对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两种不同看法: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教育“重人伦、轻物理”,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上主张师道尊严,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死记硬背,不利于开发人的智力。所以,发展教育必须摆脱古代教育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有很多精华,如“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重教化思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诲人不倦”的育人风范,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等。所以,发展教育必须回归古代教育思想。
              材料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15年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中等职业教育。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古代教育思想的认识。 
              (2)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 8. 坚持文化创新,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应(    )
              A.外来文化会腐蚀传统文化,应坚决抵制 
                                              
              B.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应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
              C.外来文化是优秀文化,应该全盘吸收 
                                                  
              D.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都继承和吸收
            • 9.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①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
              ④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沦衡》)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 10.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以下是其中的两个:
                其一: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其二: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境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怎样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10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