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一个学习大国,比如是一个崇尚阅读的国家。
              材料一  读古书,承袭古人以鉴今日;读海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读文学,陶冶情操;读传记,增添力量;读哲学,更加睿智;读科技,更加聪慧……
              材料二  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使人们充分利用零碎的短暂时间进行阅读,快速、及时地获取大量的信息,阅读中还可以进行互动。碎片化阅读在方便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同时,也大量挤占了人们深阅读的时间,还使人形成惰性依赖,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来获得知识碎片,挑战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不利于形成深度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阅读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谈谈如何对待碎片化阅读。
              (3)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请就如何正确对待书本知识提出两点方法论建议。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6年是国家倡导和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十周年。
              材料一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日益发展,手机、电脑等新的传播媒介在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阅读方式。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1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比2014年增加0-02本),电子书阅读量3.26本,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达到640Yo,比2014年上升5.9个百分点,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6%.较2014年上升1个百分点。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闽读时长62.21分钟,与2014年相比增加28,39分钟,首次超过1小时,以手机为代表的阅读终端已成为数字化阅读的主要媒介。
              材料二
              如何阅读?某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国外留学经所也给我们很好的启示。有一个学期,她选修了一门社会学的课程。她很努力。上课认真听,作业也都及时、认真地完成。可学期结束的时候。老师居然给了一个B!她不能接受这个分数,当天就去找老师理论。老师很淡然地说:“是的,你的功课完成得不错,也从来没有迟到或者早退。但是你有一个致命的问题:你从来没有问过我问题。”这次得B的经历给了她很大的刺激。她意识到,不问,不是代表“没有问题”,相反,它代表的是“问题很大”。
              (1)对于材料一显示的我国国民阅读方式的变化,有人表示了担忧。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进行说明。
              (2)材料二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经历让我们认识到,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工作和学习中,“没有问题”其实就是“最大的问题”。请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的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
              (3)“全民阅读”已连续三年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请你就促进全民阅读,给政府提两条建议。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个学习大国,必然是一个崇尚阅读的国家。
              材料一  读古书,承袭古人以鉴今日;读海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读文学,陶冶情操;读传记,增添力量;读哲学,更加睿智;读科技,更加聪慧;……
              材料二  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使人们充利用零碎的短暂时间进行阅读,快速、及时地获取大量的信息,阅读中还可以进行互动。碎片化阅读在方便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同时,也大量挤占了人们深阅读的时间,还使人形成惰性依赖,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来获得知识碎片,挑战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等;不利于形成深度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阅读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谈谈如何对待碎片化阅读
              (3)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请就如何正确对待书本知识提出两点方法论建议。
            • 4. 2015年3月16日出台的《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明确:各地中小学把足球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加大课时比重。到2025年我国建立5万所足球特色学校。这表明(  )
              ①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②教育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教育的基本功能随着时代发生了变化       ④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5.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纳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以来,全民阅读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全民阅读的内涵也进一步丰富。
              2013年,李岩在北京创办了一个名叫“第二书房”的会员制社区图书馆,主旨是为了给孩子们提供安静健康的阅读空间。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第二书房”从一家扩展到如今的七家。回忆起第二书房的发展历程,李岩认为,“推广全民阅读,期待更多的扶持政策和资金帮助,期待着政府通过建立示范项目,大胆探索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事业的创新路径与合作方式。”同时,书香社会的建设不仅让图书出版和发行界的从业者充满期待,也让许多阅读爱好者信心满满。
              (1)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如何建设书香社会。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纳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014年3月,“倡导全民阅读”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4月,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指导的“书香中国万里行”活动启动;5月,“百社千校书香童年”阅读活动在全国各地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1000所小学展开……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2)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我国应如何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公共服务处处长王亦君认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做好顶层设计和主题策划,设计全民阅读方案,制定相应的活动标准、实施规范、保障制度和考核办法,建立和完善全民阅读公共服务体系和组织协调机制,统筹服务网络建设,指导开展本地区的全民阅读工作;第二,以典型为抓手推动各项重点工作,以抓好典型活动、典型人物、典型场所、典型机构的推广示范工作为切口,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谈谈以上观点的合理性。
            • 6. 最是书香能致远,唯有读书方宁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阅读对于提升公民综合素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然而,当今国人的阅读现状并不乐观:国民阅读率偏低,社会阅读氛围不浓,阅读的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功利化等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继党的十八大争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全民阅读”之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材料二  倡导全民阅读,需要有好书可读、有方便借阅和购买图书的地方。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需要政府部门、出版商、图书馆、书店和社会组织等各个环节的通力合作,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学会放慢脚步,去事受阅读带来的乐趣。给自已一些与灵魂对话的契机。
              (1)结合材料一。分析“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番社会”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道理。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提出合理化建议
              (3)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某校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请你为此撰写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
            • 7. 书是人类文明的成果,读书是文明人的内在需求。全民阅读不仅是一项文化教育工作,更是关乎一个国家文明富强乃至始终保持蓬勃发展活力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据调查,2014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同韩国、法国、美国等国家尚有不小差距。我国继2014年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后,2015年再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表是市民小王2014年阅读情况统计:
              阅读种类占年总阅读量比重
              专业知识类32%
              穿越、猎奇类23%
              恐怖、暴力、凶杀类20%
              职场社交类20%
              经典名著名篇类0%
              其他5%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文化生活》角度解读我国“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原因。
              (2)从哲学角度分析小王阅读选择存在的问题,并为其提出具体改进建议。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人民日报记者:“总理,您好。我们注意到连续两年把“全民阅读”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我不知道您为什么对这件事那么看重?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读书感受?谢谢”。
              李克强: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两次愿意把“全民阅读”这几个字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原因,明年还会继续。谢谢!
              (1)分析说明材料中总理的回答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2)“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请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这一观点的理由。
              (3)请就如何在青少年中开展“全民阅读”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 9. 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阅读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财富,可以终身受益。
                 材料一  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用。
              (1)结合材料一,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谈谈如何有效地开展全民阅读。
                  材料二《论语》的开篇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北宋欧阳修也曾说过一句至理名言:“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大学》等经典早就告诉我们读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良好的阅读可以使我们达到这样三个目标:继承并重视文化的价值、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对社会的责任感。
              (2)结合材料二,运用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说明良好的阅读达到的三个目标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电子阅读成为时尚,阅读越来越快餐化、消遣化,超9成的电子阅读方式接触者表示阅读电子版图书后就不再购买其纸质版。
                  2014年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国民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人均每天读书13.43分钟,人们的图书阅读率和阅读量总体不高。影响阅读的主要因素有:部分图书定价不合理,出版市场功利化,缺乏文艺精品;公共阅读资源稀缺,基层阅读渠道发挥作用有限;社会阅读风气趋于浮躁。
                  为促进书香社会建设,我国已将推动全民阅读工作列入国家立法计划。
              (1)有人认为“电子阅读具有携带方便、易于传播、信息量大、低碳等优势,应该取代传统阅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回答国家应如何推进“全民阅读”。
              (3)针对石家庄市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请你拟订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并列举出两种研究方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