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0年以来我国某设备机械产品的产能、销量和产能利用率

              注:经济学界一般认为产能利用率在79%~83%之间比较合理,产能利用率低于75%即为严重过剩。

              材料二 2016年3月29日,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各行各业要向获奖组织和个人学习,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为促进经济“双中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会议强调,要深刻认识做好新时期质量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争先创优,大力提升质量总体水平,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开创质量工作新局面,为建设质量强国贡献力量。

              材料三 中国历史上不乏能工巧匠:游刃有余的庖丁,技艺精湛的鲁班……。如今,中国制造业经过数十年发展,早已蜚声海外。但近年来,中国人争相到海外抢购电饭煲、马桶盖、牙膏、洗发水……让“中国制造”颜面尽失。“中国制造”之所以蒙羞,除了制造企业习惯于追求速度和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外,教育资源的错配、人才观的偏颇以及知识与劳动价值分配的杠杆导向,更加剧了工匠精神的沦陷。痛定思痛,以“工匠精神”涵养中国制造,使中国制造筋骨更强健、品牌更响亮,从企业层面讲,需要做精、做细,但这并不意味着仅靠日复一日的重复来培养“熟能生巧”的手艺人,其终极目标还在于对创新的追求,实现中国制造由“重量”到“重质”的突围。从国家层面讲,需要通盘考虑职业教育的创新改革、完善荣誉体系的奖赏激励,以及厚植文化土壤。尤其要加大对职业学院的投入,大幅提高技术工种的劳动收入,让职业教育成为民众普遍认为有尊严、有前途、有实惠、有幸福感的教育形式和出路。

              (1)解读材料一,概括上图中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谈谈应该如何建设质量强国。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以“工匠精神”涵养中国制造的依据。
            • 2.

              材料一 最是书香能致远。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类节目《朗读者》邀请各个领域富有经历的嘉宾来到现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倾情演绎与自己经历有共鸣的中外经典美文。通过饱含深情的朗读,以及舞台视觉语言的辅助呈现,观众恰如其分地感受到文学之美、声音之美和情感之美。每位嘉宾在朗读之前分享的个人故事,也并非简单的过往经历,其深刻的人文精神内涵引起观众广泛共鸣,引发观众对人性和人生的思

              考。节目播出后备受好评,不少网友表示:“这是文化传播的又一股清流”。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简析《朗读者》成为“一股清流”的原因。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开启了改革的新实践,特别是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全面推进了依法治国,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在这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取得了辉煌的成果: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经济增长获得新的驱动力、经济绿色化程度得到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持续改善、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稳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更加科学合理、深化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体制改革亮点频现。

              (2)结合材料,运用“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取得辉煌成果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 3.

              材料: 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虽然近些年扶贫工作有了很大进展,也更实效,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贫困区域密集、贫困人口众多、脱贫时间紧迫等问题依然存在。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与精神家园的塑造未能及时跟上,贫困者自身文化贫乏、个性懒惰、缺乏进取心有很大关系。因此,扶贫除了物质上的支持,还要有精神文化上的帮扶,要以“精神扶贫”助推“精准扶贫”。精神扶贫要注重扶“智”,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巩固和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精神扶贫还要注重扶“志”,实现“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从思想上给予鼓励引导,并采取多种措施充分调动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努力培养和造就他们敢于直面困难、勇于迎难而上的信念和意志。以“精神扶贫”来推进“精准扶贫”,这势必将会成为我们实现脱贫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让人们都认识到精神价值的重要性所在,从而能够向着最终的目标不断迈进。

              (1) “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志气”。请运用文化的作用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剖析。

              (2)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知识点,分析应该如何实现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的相结合。
            • 4.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特色小镇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培育特色小镇,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推出国家级特色小镇评选,并于2016年10月认定了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国家级特色小镇认定强调五大特色标准和两个原则。即: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灵活的体制机制等。坚持“特色”为主,“优秀”为辅;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原则。

                 “浙派民居”特色小镇,就突出体现了中国民居的文化特点和价值。

                 “浙派民居”显示出环农业的特征,民居的分布格局呈现跟着山、水、田走:整个建筑空间不大,但道路安插得曲折悠长,以充分让行走者领略沿途的花木、山石、围廊,到达缓慢而具有诗意的生活空间效果。各地的生活和生产习惯差异,秉承的传统特色、文化精神也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如浙北杭嘉湖一带自唐代以来就经济昌盛,文化繁荣,产生了众多宫邸、府邸和园林宅第,特色的园林建筑毫不输于苏州园林。如浙西的新叶村深受徽派风格影响,建筑材料则就地采用丰富的石材,自身的儒家文化印记也很强烈,文昌阁等文化性的公共建筑就有不少。如浙东宁绍地区是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学术重地,经世致用的浙东学派导致士商集团互相渗透,出现中西合璧、藏天于室的住宅形制——宁波的“大墙门”,绍兴的“台门”。

                 中国民居以其悠久辉煌的历史、独特的结构、优美的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绽放异彩。

              (1)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的有关原理,说明认定特色小镇的标准和原则的合理性。

              (2)结合利料,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中国民居形态不同的原因并简述民居文化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的特点。

              (3)若你所在地开展以“精神家园”为主题的特色小镇宣传活动,请你写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6个字以内。

            • 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美育通过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美育教育作为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幼儿园美育要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的心灵,使幼儿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课程要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发展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普通高中美育课程要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普通高校美育课程要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

              阅读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美育在育人化人中的重要作用。

            • 6.

              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全民阅读”第四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书香中国万里行”、“书法进课堂”等文化活动,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材料一  2017年4月23日是第22个世界读书日,4月21日出炉的2016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人均每天读书13.43分钟。而青少年阅读的现状更加堪忧,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的阅读率虽然显著上升,但阅读数量同比却减少了很多。图书消费的萎缩势必影响国民阅读习惯的培养,影响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毕竟,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

              (1)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说明“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的合理性。


              材料二 近年来,在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山东省一方面坚持依靠群众,大力支持群众文化创造,同时加强队伍建设,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化艺术人才,截至今年4月底,已成功举办培训班50期,直接培训文艺骨干8000多人为文化发展繁荣提供人才支撑;大批文化品牌叫响全国,提高了山东的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坚持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人民需求相对接,大力实施惠民工程,对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发展成果。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的理解。


              材料三 为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部署要求,全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引导人们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该活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素质和境界,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结合材料三,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我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意义。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八年抗战”的说法在日常宣传及诸多影视剧中由来已久。“十四年抗战”这一说法也在建国初就出现并长期存在。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支绍增表示,只说八年抗战,会把中共领导的东北抗联抗日排除在外,将民众自发抗战排除在外,也将抗战中涌现出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英雄人物排除在外。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也表示,“九一八事变”不仅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开始,东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全面真实地反映日本侵华罪行,教育部发文要求在大中小学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

              (1)结合材料,运用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在大中小学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

              (2)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我们将“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的正确性。

            • 8.

              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忽视家风建设有很大关系。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某校高三(12)班学生以此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甲同学:每个家庭成员都在家风的每个家庭成员都在家风的浸润中,受到教育训导和打磨熏陶。要把家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抓手,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风美德,建设新时代的家风文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

              乙同学: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己身。家风不正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本身。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廉洁修身,树立“底线意识”,常想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同时模范遵守党纪国法,正确行使权力,坚持权为民所用。

              丙同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风关系作风,作风影响党风政风,领导干部应带头抓好家风,做家风建设的表率”。

              (1)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你对甲、丙同学观点的认识。

              (2)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论证乙同学观点的正确性。

              (3)从辩证法角度,请简要说明丙同学观点体现的哲学道理。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基础上对经济治理理念的重大创新,对于解决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意义重大。

              材料二: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指从过去着重强调需求扩张提供动力,转变到着重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来提供新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为此,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1)从文化作用的角度,说明原来需求侧转变为供给侧改革思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2)结合材料,从唯物论角度分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材料三:“互联网+”是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与重构。传统行业向互联网迁移,会带来产业或服务的转型升级。实现供需双侧有效平衡,即可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在“互联网+”助力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平台推动产业交流发展,从而实现供需结构优化,推动了可持续发展。

                 (3)结合材料三,请你为“互联网+”的作用拟定两条宣传语,要求言简意赅。

            • 10.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新长征路上,还有许多“雪山”、“草地”、“娄山关”、“腊子口”需要跨越和征服。

                 老党员讲历史,讴歌长征精神;国旗下讲话,传承长征精神;开展文体活动,高唱长征精神……各地采取丰富的形式来纪念、弘扬长征精神,人们从这些活动中受到启迪、得到激励,更加深刻地体会和感受到了长征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征程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将长征精神融入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内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我们应如何更好地发挥长征精神在新征程中的作用。 

            0/40

            进入组卷